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N-甲基-D-天冬氨酸-2B亚基受体(NR2B)水平和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活性的变化以及美金刚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方法制备V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VD模型组(VD组)和美金刚治疗组(美金刚组)。于术后4周、8周、12周、16周用Morris水迷宫试验检测VD组和美金刚组大鼠的学习记忆水平,用RT-PCR法检测大鼠海马NR2B水平,用32P掺入法检测大鼠海马CaMKⅡ的活性;并与假手术组比较。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VD组大鼠术后各时间点的学习记忆能力均显著下降(均P<0.01);海马NR2B的水平术后4周时明显增高(P<0.05),术后8~16周显著降低(均P<0.01);海马总CaMKⅡ活性术后4周时明显增高(P<0.01),术后8周下降,术后12周、16周明显降低(均P<0.01)。美金刚组术后4周时上述3项检测结果与V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其他时间点,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学习记忆水平和NR2B水平术后8周、12周明显高于VD组(P<0...  相似文献   

2.
中枢神经系统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主要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突触后膜等部位,对学习记忆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其中,NMDA受体NR2B亚基在记忆的产生与维持及对记忆障碍的治疗有着深刻的意义。研究发现,NR2B亚基既可通过参与长时程增强(LTP)对学习记忆产生促进作用,亦可通过介导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导致神经功能损害,引起学习记忆障碍。故本文就NMDA受体NR2B亚基的分布、结构、功能及其与学习记忆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是近几年发现的边缘叶脑炎,为抗NMDA受体抗体介导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合并肿瘤表现为副肿瘤综合征。该病患者可出现边缘叶损害症状,颅脑MRI可见边缘叶异常信号,脑脊液及血清能检测到NMDA受体抗体。该疾病较其它副肿瘤综合征发病率高、易误诊且病情重,但及时治疗预后良好。本文就抗NMDA受体脑炎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辅助检查、诊断治疗等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进而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4.
<正>200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Dalmau等[1]提出了"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的概念,系由机体针对NMDAR产生特异性IgG抗体导致的一种边缘性脑炎(LE)。此后,对该类型脑炎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成为临床最常见、最受重视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抗NMDAR脑炎最早发现于合并卵巢畸胎瘤的女性患者,近年研究显示,抗NMDAR脑炎可见于任何年龄阶段的男性和女性患者,但儿童和男性患者较少合并肿瘤[2]。通常表现为一系列临床症状,包括前期的感染症状(如头痛、发热等),以及随后出  相似文献   

5.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s)是离子型谷氨酸受体中最重要的一种,属于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它介导的兴奋性突触传递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生理活动的基础.NMDARs活化引起包括钙离子在内的阳离子内流,钙离子的内流启动了信号转导级联系统,信号级联系统反过来又可以调节突触的信号强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的抗体检测意义及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脑炎病人35例及对照组30例,分析临床资料,采用转染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两组患者其血清及脑脊液抗NMDAR机体结果抗NMDAR抗体检测仅1例边缘叶脑炎患者结果阳性,该患者腑脊液细胞数增多、蛋白轻度升高、脑电图见双侧慢波、其余检查无异常。精神症状及意识水平障碍明显,免疫治疗有效。结论抗NMDAR脑炎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怀疑该病时需行抗NMDAR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收集2例我院诊治的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收集2010年至2013年在我国各种期刊上公开发表的关于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患者的文献。结果本文报道的2例及9篇文献检索的23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精神行为异常、智能减退、抽搐、不自主运动及表现为睡眠减少、心率快、汗液分泌异常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本文报道的2例患者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15.5岁、14岁,均未发现畸胎瘤;文献检索的23例患者女性14例、男性9例,合并畸胎瘤5例。所有病例均经化验血液和(或)脑脊液抗NMDA受体抗体阳性而确诊,脑脊液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白细胞数轻度升高。头MRI检查及脑电图无特异性所见。本文报道的2例患者尚发现血液抗链球菌溶血素O均升高。本文报道的2例患者及文献检索的20例患者经大剂量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后(20/23,86.9%)症状明显改善,2例症状改善不明显,1例死亡。结论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易误诊为精神障碍性疾病,脑脊液抗NMDA受体抗体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大部分患者免疫治疗有效。本文报道的2例病例尚合并ASO升高,文献中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8.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是一种由抗体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炎症,因抗体具有可检测性,为进一步认识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了新机遇.该病突出的特点是严重的多阶段复杂的精神神经病学综合征,但部分可逆.若早期诊断与治疗,多数预后良好.现主要对抗NMDAR脑炎的免疫学相关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有利于对此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抗N-甲基-M-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报道1例伴卵巢畸胎瘤的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治过程,并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患者为青年女性,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及抽搐,意识障碍及通气不足.早期发现畸胎瘤,脑脊液中抗NMDA受体抗体阳性.行畸胎瘤手术切除,联合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和激素冲击治疗,患者临床痊愈.结论 抗NMDA受体脑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的、能用血清学方法诊断的疾病.早期明确诊断和给予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许多疾病在发生发展中都伴随认知功能损害,且认知功能损害对疾病病程以及预后存在不利影响。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亚基(GRIN2B)基因与突触可塑性有关,故其与认知功能损害有潜在联系。本文从GRIN2B基因表达、基因多态性以及表观遗传学等方面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探讨产生认知功能损害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11.
刺五加皂甙对大鼠血管性痴呆防治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刺五加皂甙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的改善和对海马CA1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VD)模型组、刺五加皂甙组,采用4-血管阻断改良法制备VD大鼠模型,各组作避暗回避试验和跳台试验等行为学测试,Nissl染色.结果行为学测试表明刺五加皂甙能明显改善(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形态学结果表明刺五加能减轻海马CA1区神经元丢失.结论刺五加皂甙能减轻海马脑缺血缺氧后神经元损害,从而改善(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  相似文献   

12.
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突触后致密物95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小鼠海马突触后致密物95(postsynaptic density95,PSD-95)表达的变化。方法:双侧颈总动脉线结,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备小鼠VD模型,跳台试验观测其行为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海马齿状回PSD-95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小鼠学习、记忆成绩下降(P<0.05),其海马齿状回(dentategyrus,DG)PSD-95免疫阳性产物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V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可能与海马PSD-95的表达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组织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探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反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再灌注、同时腹膜腔内注射硝普钠方法制作拟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2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血管性痴呆组及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组(各10只),另以条件匹配的10只大鼠为假手术组.于造模结束大鼠苏醒后30min以及处死前测定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采用跳台实验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海马组织乙酰胆碱酯酶活性. 结果 大鼠处死前,与假手术组比较,血管性痴呆组和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血管性痴呆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血管性痴呆组比较,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组大鼠反应时间明显缩短,潜伏时间明显延长,错误次数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组海马组织AChE活性明显低于血管性痴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能增强血管性痴呆模型动物的学习记忆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电刺激小脑顶核防治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FNS)对血管性痴呆(VD)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反复低血压和双侧颈总动脉阻断法建立VD大鼠模型,双侧小脑顶核植入电极进行FNS,用跳台试验、程控穿梭箱试验和神经病理学检查评价FNS对VD大鼠的防治效果.结果反复全脑缺血前2 d给予FNS 1次或缺血后即刻给予FNS治疗7 d均可明显减轻脑缺血后2周大鼠的学习和记忆障碍(P<0.01),并使脑缺血后大脑皮层和海马神经元丢失显著减少(P<0.01).脑缺血11周后给予FNS治疗7 d,虽不能减轻脑缺血后大脑皮层和海马神经元的丢失P>0.05),但可明显改善大鼠的学习和记忆障碍(P<0.05).结论FNS对VD大鼠具有明确的防治效果,但减轻缺血神经元损害可能只是其防治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及海马CA1区Bcl-2、Bax表达的影响. 方法 9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银丹心脑通软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后四组采用“两血管阻断+硝普钠降压”法制作成VD模型,各剂量组分别按0.24 g/(kg·d)、0.48 g/(kg·d)、0.96 g/(kg·d)灌胃给予银丹心脑通软胶囊28 d.Morr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大鼠海马CA1区Bcl-2、Bax阳性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1)模型组逃避潜伏期(94.32±16.53)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逃避潜伏期(74.36± 15.67、65.73±14.84)明显短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穿越平台次数及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穿越平台次数(2.30±0.42、2.71±0.45)及目标象限停留时间(79.85±5.58、83.38±5.36)均明显多于模型组(1.15±0.24、66.80±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其余各组Bcl-2、Bax阳性表达均明显增多,其中模型组Bax变化更加明显,中、高剂量组Bcl-2变化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Bcl-2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多,Bax相对表达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可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与增加海马Bcl-2表达、减少Bax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盐酸多奈哌齐对拟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神经元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亚单位R1(NMDAR1,NR1)和R2B(NMDAR2B,NR2B)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反复夹闭、再通,并腹腔注射硝普钠法制备模型,用盐酸多奈哌齐溶液灌胃,Y-型迷宫试验观察其行为学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测大鼠海马神经元NR1、NR2B的表达变化。结果盐酸多奈哌齐组大鼠海马CA1区NR1表达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NR2B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增高(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盐酸多奈哌齐有可能通过降低NR1的表达,提高海马NR2B的表达,从而改善拟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成绩。  相似文献   

17.
实验通过电针刺激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百会(DU20)、大椎(DU20),分析大鼠海马长时程增强效应及突触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电针刺激后,大鼠脑组织突触素表达增加,高频刺激后相对群峰电位潜伏期缩短、相对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斜率和相对群峰电位幅值增大,认知能力增强,效果与尼莫地平灌胃相近。提示电针百会、大椎穴可能通过促进海马突触素的表达,增强海马突触可塑性以及加快海马神经元突触传递过程,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戊四氮点燃癫癎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变化及海马NMDA2型受体(NR2)B亚单位(NR2B)表达,探讨二者的关系及PTZ致癎大鼠认知障碍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戊四氮(PTZ)慢性癫癎(CE)模型,Y-迷宫对两组大鼠进行行为学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两组大鼠海马CA3区NR2B表达的变化,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大鼠海马NR2B mRNA的表达。结果癫癎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受损;其海马CA3区NR2B阳性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同时伴有海马NR2B mRNA表达下降(P<0.01)。结论戊四氮点燃癫癎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受损可能与海马神经元NR2B的表达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9.
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胆碱乙酰转移酶mRNA表达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神经元胆碱乙酰转移酶原位杂交变化特征及其在血管性痴呆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双侧颈总动脉线结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备模型,利用跳台试验和水迷宫试验观测其行为学改变,采用原位杂交技术观测小鼠海马神经元胆碱乙酰转移酶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模型组小鼠学习、记忆成绩较假手术明显降低(P<0.01),其海马胆碱乙酰转移酶mRNA表达也明显下降(P<0.01)。结论血管性痴呆小鼠学习、记忆成绩下降可能与其海马胆碱乙酰转移酶mRNA低水平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皮下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于血管性痴呆大鼠,研究用药前后大鼠海马胆碱能神经元的变化。方法制作血管性痴呆(VD)大鼠模型,随机取用VD大鼠模型12只,分治疗组6只,痴呆组6只。另外,取假手术组6只。皮下注射bFGF于治疗组中血管性痴呆大鼠。治疗5周后,以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试验和空间探索试验来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海马CA1区胆碱能神经元数目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大鼠海马CA1区胆碱能神经元数目较痴呆组明显增多。结论皮下注射bFGF后能迁移至海马,诱导海马产生具有ChAT活性神经元,所产生的ChAT活性神经元可能就是胆碱能神经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