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3.2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短期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对87例(眼)白内障患者施行3.2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个月,测量术后角膜散光度。结果:术后角膜散光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在术后1周达到最大,在术后1月时稳定。结论:3.2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产生的术源性角膜散光小,在术后1月时达到稳定。  相似文献   

2.
谭念  叶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11):1111-1113
目的观察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并与3.2 mm同轴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比较。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6例(60眼),年龄55~78岁,晶状体混浊3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22例(28眼),B组24例(32眼)。A组行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行3.2 mm传统同轴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记录超声乳化时间和能量,术后第1天、第1周和第1个月观察随访,记录术后的散光改变、裸眼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手术并发症,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术中2组平均超声乳化时间(average phaco time,APT)、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ffective phaco time,EPT)、平均超声乳化能量(average phacopower,AV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变化:术后第1周A组裸眼好于B组裸眼视力,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和第1个月2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散光变化:术前与术后比较,2组角膜散光均有不同程度改变;术后第1天、第1周和第1个月,A组角膜散光均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源性散光更小,早期视力恢复快,前房密闭稳定,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并与3.2mm同轴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比较.方法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6例(60眼),年龄55~78岁,晶状体混浊3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22例(28眼),B组24例(32眼).A组行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行3.2 mm传统司轴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记录超声乳化时间和能量,术后第1天、第1周和第1个月观察随访,记录术后的散光改变、裸眼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手术并发症,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术中2组平均超声乳化时间(average phaco time,APT)、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ffective phaco time,EPT)、平均超声乳化能量(average phaco power,AV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变化:术后第1周A组裸眼好于B组裸眼视力,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和第1个月2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散光变化:术前与术后比较,2组角膜散光均有不同程度改变;术后第1天、第1周和第1个月,A组角膜散光均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源性散光更小,早期视力恢复快,前房密闭稳定,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 使用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S-OCT)量化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早期前房角的变化.方法 收集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眼科2014年5~12月收治的116例(125只眼)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白内障患者,应用AS-OCT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 d测量其中央前房深度和前房角宽度.结果 术前1 d和术后1 d比较,全部患者眼压由(13.91±3.08) mmHg降至(11.89±3.47) mmHg,中央前房深度由(2.90±0.53) mm加深至(3.65±0.49) mm,鼻侧前房角宽度由(21.34±6.43)°加宽至(37.47±8.31)°,颞侧前房角宽度由(21.51±6.40)°加宽至(37.48±8.17)°,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侧及颞侧前房角宽度术前以及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早期可明显增加前房深度及前房角的宽度,AS-OCT对术后早期眼前段的观察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9):69-75
目的观察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白内障患者行透明角膜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患者32例(48眼),行颞上象限角膜遂道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3~6个月,观察视力、前房深度、眼压等情况。结果患者32例(48眼)术后视力恢复较满意,48眼术后随访矫正视力为0.3~0.8,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眼压稳定,平均眼压(14.13±3.42)mmHg(1 mmHg=0.133 kPa)。术后前房深度(3.4±0.6)mm,高于术前(2.5±0.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并发性白内障效果良好,可提高视力,同时保持滤过泡功能,眼压维持正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求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本研究不设对照组,对伊犁州奎屯医院符合诊断标准的63例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住院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通过观察术前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的变化得出结论. 结果术后视力有显著提高,术前平均眼压(30.52±6.36)mmHg,术后平均眼压(12.32±5.65)mmHg,术前术后眼压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术前平均中央前房深度(1.65±0.32)mm,术后平均中央前房深度为(2.92± 0.43)mm,术前术后前房深度对比差异有显著性.仅个别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在给予对症治疗后均痊愈.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手术手段.  相似文献   

7.
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8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常海莲 《中国医刊》2005,40(12):44-45
目的探讨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82例(86眼)白内障患者进行透明角膜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全部病例均采用表面麻醉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观察手术反应、视力、角膜散光和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术后1周的裸眼视力在0.4以上者79眼占91.86%,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在0.6以上者82眼占95.35%.术后1周平均散光为(0.98±0.82)D,比术前增加0.13D,(P>0.05).术后1个月平均散光为(0.88±0.56)D,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常见的炎症反应主要与核的硬度、超声乳化的时间及能量的大小有关.结论在表面麻醉下行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安全、恢复快及视功能恢复好的特点.表面麻醉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3.2mm 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短期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对87例(眼)白内障患者施行3.2mm 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个月,测量术后角膜散光度。结果:术后角膜散光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且在术后1周达到最大,在术后1月时稳定。结论:3.2mm 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产生的术源性角膜散光小,在术后1月时达到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AS-OCT)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厚度、前房深度及房角的变化,探讨手术对眼前节结构的影响.方法:使用AS-OCT成像仪记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0人46眼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前、术后1d、术后1周、术后1月及术后2个月角膜厚度、前房深度及房角的变化.结果:中央角膜厚度在术后1d比术前增厚(P<0.05),术后1周恢复至术前水平,切口处角膜厚度术后第1天也比术前增厚(P<0.05),术后2月基本恢复术前水平;前房深度和前房角宽度在术后第1天明显加深且基本保持稳定.结论:AS-OCT可清楚显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早期角膜厚度、前房深度及房角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改良法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6名年龄相关性白内障(Ⅴ级核)分为3组,一组采用传统白内障囊外摘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一组采用改良法白内障囊外摘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即术中应用隧道切口、连续环形撕囊及水分离;另一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的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结果 传统囊外摘除术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的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分别为(15.0±6.32)min、(14.18±5.43)%、5.0%(2/40)、7.14%(2/28);改良囊外摘除术组则分别为(8.0±4.71)min、(9.58±6.34)%、2.38%(1/42)、3.7%(1/27);超声乳化组分另为(6.0±3.46)min、8.35±5.83%、4.35%(2/46)、5.56%(2/36).手术时间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传统囊外摘除术组的手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与其他二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法囊外摘除术能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郭年波  邓冬英  刘其生 《吉林医学》2014,(20):4512-4512
目的:探讨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选择45例(58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给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进行治疗。结果:术后眼压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ACD为(2.16±0.21)mm,术后增加到(3.56±0.18)mm,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白内障不同切口术后角膜散光及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距角膜缘不同距离切口对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的影响.方法 96例(96只眼)白内障患者按切口距角膜缘距离随机分为A、B和C 3组.在角膜上方部位行反眉弓形切口的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用角膜地形图仪测量平均角膜散光度,用角膜内皮显微镜测量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3组的平均角膜散光度和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及细胞平均丢失率.结果 A、B、C组的平均角膜散光度在术后1周时分别是(2.08±0.96)、(1.36±0.83)、(1.69±0.8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术后1、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在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切口所处位置距角膜屈光中心的距离越远,术后早期平均角膜散光度越小.白内障手术切口与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行巩膜隧道和透明角膜两种不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将进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130例(134眼)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行3 mm巩膜隧道切口)65例(66眼),对照组(行3 mm透明角膜切口)65例(68眼),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 d、1周、3个月不同时段角膜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EAS-1000评价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5年10月~2007年4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21例24眼,单纯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18个月,应用EAS-1000眼前段分析系统进行照相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21眼术后眼压正常,3眼加用抗青光眼滴眼液控制正常,术后平均眼压(17.08±3.13)mmHg,与术前眼压(26.17±3.46) mmH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前房深度(3.73±0.34) mm与术前(1.47±0.18)mm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前患者虹膜膨隆明显,术后所有病例前房角均重新开放或部分开放增宽,虹膜膨隆消失,术后房角宽度(36.53±2.22)deg与术前(15.32±1.75)de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选择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50例(60眼)。患者入院后均采用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根据术后随访的结果,得到患者眼压平均为11.90 mm Hg(1 mm Hg=0.1333 kPa),较患者术前用药后的眼压25.40 mm Hg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前房的深度由手术前平均1.69 mm增加到了术后的2.28 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0只眼的最佳矫正视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够有效的治疗合并白内障引发的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造成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 观察182 例手术眼, 分别记录手术医生、核硬度、超声总能量、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黏弹剂类型、灌注液、人工晶状体类型.术后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变化, 计算术后1周和3个月后细胞损失率,并进行多因素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在术后1周与手术医生、核硬度和灌注液类型密切相关(P<0.05); 在术后3 个月与手术医生、核硬度和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密切相关(P<0.05).结论 为了减少白内障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有必要行角膜内皮细胞检查;对手术医生应提高手术技巧、手术中应稳定前房、减少能量和机械损失;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应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eep anterior lamellar keratoplasty, DALK)后白内障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纳入DALK术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34例(34只眼)为DALK组,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患者35例(35眼)为对照组。以角膜地形图仪测量角膜源性散光(corneal astigmatism, CA),共聚焦显微镜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ndothelial cell density, ECD)、平均角膜内皮细胞面积(average cell area, ACA),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中央3mm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CCT)及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 ACD);选择性联合散光性角膜切开术。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12个月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综合性散光(astigmatism, A)、CA、ECD、ACA、CCT以及ACD。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实施,随访期(13.1±1.5)个月。DALK组和对照组术前UCVA、BCVA、CCT、AC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A、ECD、AC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两组的UCVA和BCVA均明显提高,DALK组提高幅度不如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A、CA和ECD均较术前减少,DALK组较对照组较少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ACA均较术前增加,DALK组的增加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ACD均较术前增大(P<0.05),CCT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DALK术后,进行白内障手术应注重角膜源性散光矫正、角膜内皮细胞及角膜植片保护,以提高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2.2 mm与2.8 mm两种角膜缘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51例(251只眼)白内障患者,按照角膜缘切口大小随机分为2.2 mm与2.8 mm两组,行角膜缘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两组术后视力、超声乳化时间、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最佳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2.2 mm角膜缘切口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切口。  相似文献   

19.
冯淑杰 《基层医学论坛》2014,(10):1347-1348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3年6月收治60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均采取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平均视力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平均眼压明显降低,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术中3例患者发生晶状体后囊破裂;2例发生少量前房出血。术后2例患者出现前房炎症性反应;5例出现角膜水肿,经积极治疗后,所有患者均于1周内恢复正常。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并白内障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经积极治疗多能得到有效控制,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探讨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安全性的客观指标。 方法 :分别选择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和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各 30例 ,利用计算机辅助的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观测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的动态变化 ,并对视力、散光及其它并发症进行监测分析。 结果 :超声乳化组角膜内皮丢失率为 2 2 .0 % ,囊外组为2 0 .9% ,手术前后内皮细胞密度、平均细胞面积及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所占比例均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术后 1周、术后 1月、术后 3月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两组之间 ,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对角膜内皮的损伤不大于白内障囊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 ,术中角膜内皮细胞的丧失是角膜水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