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正今夫万物之所以托命者,土也,而五行亦无土不成。故土者后天之根本,而金木水火之枢机也。洛书一图中五称为皇极焉。盖天地太和之气,而万物之所以生长收藏者也。在人身则为脾,内而脏腑,外而肢体百骸之所资养,而气血之所从生也,且水得之而不汜,火得之而不炎,木得之而畅茂,金得之而坚凝,况饮食入胃,得脾为之健运,则清者由是而上升,  相似文献   

2.
俗云:“百病皆由痰而生,”考《内经》有“饮”字而无“痰”字。至《金匱》始有“五饮”之名,而痰饮居其一。盖痰之来源不一,有因气而生,有因风而生,有因寒而生,有因暑而生,有因湿而生,有因热而生,有因惊而生等等。其中或由于多食而成、或伤冷物而成、或嗜烟酒而成;其主要病机则为脾虚所致。王肯堂云:“痰之生由于脾气不足,不能致精于肺,而淤以成者也。治痰  相似文献   

3.
正面气者,人之华也,五脏人之精也。面气能专于五脏而不外越,则胸腹充而嗜欲省矣……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窗也;而气志者,五脏之使候也。耳目淫于声色之乐,则五脏摇动而不定矣。五脏摇动而不定,则气血滔荡而不休矣。气血滔荡而不休,则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矣。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通报》2010,(5):10-10
<正>夫疾病之生也,皆因外感内伤生火生湿,湿而生热,火而生痰,四者而已。审其为少壮新病,是湿则燥之,是火则泻之,是湿而生热则燥湿而兼清热,是火而生痰则泻火而兼豁痰,无余蕴矣。审其为老衰久病,又当半攻半补焉。如气虚而  相似文献   

5.
肉桂论选     
肺为金脏,形寒饮冷则伤肺,肺伤则气不下降,而上气咳逆矣,桂性温温肺,肺温则气下降而咳逆止矣。结气、喉痹、吐吸者,痹者闭也,气结于喉,闭而不通,但吐而不能吸也。桂辛温散结行气,则结者散而闭者通,不吐而能吸也。辛则能润,温则筋脉和而关节利矣。中者脾也,辛温则畅达肝气,而脾经受益,所以补中益气者,肺主气,肺温则真气流通而受益也。久服通神,轻身不老者,久服则心温助阳,阳气常伸而灵明,阳盛而身轻不老也。  相似文献   

6.
脾胃关系之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与胃关系密切,存在着不同于一般脏腑关系的气化结构。脾之与胃,一脏一腑,胃归六腑而属阳。脾归五脏而属阴,且脾胃皆属五行之土,故分而言之。则脾为阴土,胃为阳土,一阴一阳,属性不同而又有着不同的生理特性,脾体阴而用阳,性湿而善升,喜燥而恶湿;胃体阳而用阴,性燥而善降,喜润而恶  相似文献   

7.
一医寄生死之重,脉为元气之先,气乃阳也而卫以名,血乃阴也而营以著;气血和而脉顺,气血病而脉乖;顺者或一息四至而和缓平匀,乖者或太过不及而刚柔错乱。是以凭呼吸而定息数,则能察五脏六腑之虚实;分男女而别左右,则能判前后阴阳之部位。  相似文献   

8.
药物有升降浮沉之性用不同,治法亦有升降浮沉之因势利导。两者参合而行之,则治法甚多,变化无穷。李东垣说:“药有升降浮沉化,生长收藏成,以配四时。春升夏浮,秋收冬藏,土居中化。是以味薄者升而生,气薄者降而收,气厚者浮而长,味厚者沉而藏,气味平者化而成”。但酸成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其性然。而升者引之以成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  相似文献   

9.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优生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优生学是一门研究遗传健康,提高人口素质的科学,近年来已引起国内外相当重视。大量资料表明,祖国医学重视优生甚早,南宋著名医学家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对此就有较详尽的论述。本文即就其“优生”学术思想,试加探讨。提倡晚婚晚育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早婚早育的风气相当盛行,陈氏对此颇为不满。他赞同《褚氏遗书》的观点,认为:“合男女必当其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阴阳完实,然后交而孕,孕而育,育而子坚壮强寿。今未笄之女,天癸始至,已近男色,阴气早泄,未完而伤,未实而动,是以交而不  相似文献   

10.
正原文夫逆气者,因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食而气逆上。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能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能卧,卧而喘者,皆有所起。其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阳明者,为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气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夫"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络脉之气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此络脉之疾人,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  相似文献   

11.
中医强调早婚有害,主张婚配适龄。如《褚氏遗书》中说:“会男女必当其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阴阳完实,然后交而孕,孕而育,育而子坚壮强寿。”古人提倡晚婚,主要是从男女双方必须发育完全成熟方可生出健康后代这一观点出发的,因而与优生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师说     
《东方养生》2011,(6):10-10
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忍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图之。  相似文献   

13.
张华国 《养生月刊》2011,32(11):992-995
太极拳,顾名思义是效法太极学说,由先辈拳家创编而成的拳法。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本源,也是万物生成变化的哲理。《太极图说》指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通报》2014,(6):63-63
人身之阴阳,有对待,有流行。对待者,一而二也,流行者,二而一也。非对待无以立阴阳之用,非流行无以见阴阳之用。故人之心肾二也,气血二也,水火二也。上下各有其位,左右各循其途,两者相为对待依附而不可离也。然水中有火,火中有水,气以行血,血以行气。心根于肾,肾根于心,二者又无始无端互为其宅而不可分也。夫心肾,阴阳之根抵也。言心肾,而水火气血皆在其中矣。今但以心肾言之,心为离火而实火之主,肾为坎水而实水之源,故坎中之阳必升,升则阴随阳发,十土由兹而癖,八木由兹而茂,而两丁之火乃光焰烛天矣。离中之阴必降,则阳随阴敛,五土由是而阖,九金由是而凝,而壬癸之水乃滔滔不竭矣。即如四时之运行亦然。  相似文献   

15.
尹德峰  房经富 《光明中医》2003,18(2):F002-F002
祖国医学很早就有关于痰的记载 ,最早见于《内经》 ,《素问·六经正纪大论》中即有 :“太阴所致 ,为积饮痞隔。”后世并有“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之说历代医家对痰的成因认识也非常精辟 ,《丹溪心法》中云 :“痰之源不一 ,有因痰而生热者 ;有因热而生痰者 ;有因气而生者 ;有因风而生者 ;有因惊而生者 ;有积饮而生者 ;有多食而成者 ;有因暑而生者 ;有因伤冷物而成者 ;有脾虚而成者 ;有饮酒而成者。”总之 ,痰可生百病 ,而一些急难杂证多以治痰而取效。另外痰的生成也与体质密切相关 ,即肥人多痰。可见 ,痰的致病因系千变万化 ,真可谓…  相似文献   

16.
正经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男子一六而精道通。余尝考之河图,而知此乃天地生成之数也。《易》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河图之外阴而内阳也。夫外阴而内阳者,女子也。方其幼时,天一天三之阳虽具,而地六地八之阴未盈,至二七则盈矣。生数立而成盈数,阳逐阴归而月事来矣,故二七者,八与六之数也。又曰:地二生火,天七成  相似文献   

17.
周启乾 《东方养生》2013,(3):45-47,44
处在不同的地位,工作的重点自然会有所不同。例如,"为小吏则循法而求有益于民","为大吏则当观变谋远,期有益于军国。执法宜正,而仍持以宽恕。治军宜严,尤必结以恩义。事巨而繁,则总其纲要,慎选主事之吏而与以权。事小而杂,则分派所司,先其急而后其缓"  相似文献   

18.
钟柳娜  栗德林 《中医杂志》2014,(19):1638-1640
总结栗德林治疗郁证的经验,认为本病多因郁怒、思虑、悲哀、忧愁、恐惧等七情过极,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脑神不利而致。在实证的治疗中,注意理气而不耗气,活血而不破血,清热而不败胃,祛痰而不伤正;在虚证的治疗中,注意补益心脾而不过燥,滋养肝肾而不过腻。治疗过程中强调脏腑病机辨证论治及心理疏导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茯苓     
<正> 茯苓生在深山幽谷大松下,大者如三、四升器,外皮黑而细皱,内坚白,形如乌兽龟鳖者良。其有抱根者名茯神。《元素》曰:“茯苓赤泻白补,上古无此说。气味俱薄,性浮而升,其用有五:利小便也,开腠理也,生津液也,除虚热也,止泻也。如小便利或数者,多服则损人。”《东垣》曰:“白者入壬癸,赤者入丙丁,味甘而淡降也。阳中阴也。其用有六:利窍而除湿,益气而和中,小便多而能止,大便结而能通,心惊悸而能保,津液少而能生。”  相似文献   

20.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外而皮毛,内而脏腑,无不依赖脾胃化生之气血以煦之濡之。而妇女以冲任为本,冲为血海而隶属阳明,任主胞胎而联系太阴。因此,妇科病从脾胃论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脾胃与妇女生理特点的关系妇女的生理特点为经、孕、产、乳。而经、孕、产、乳均以血为本,又以血为用。然血赖气生,又赖气行,所以,气血是经、孕、产、乳的物质基础。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