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arrett食管(BE),临床上为一种少见病。近年来,随着内窥镜活检的广泛开展以及粘液组织化学、生化酶学、超微结构研究深入,认为属食管黏膜的胃化生或肠化生性改变,新近研究发现其与食管腺癌发生密切相关,被视为一种癌前病变,而逐渐受  相似文献   

2.
<正> 病例患者,男性,45岁。因胸骨后异物感3个月,以“食管炎”入院,入院后行纤维胃镜检查发现:齿状线上方左侧壁可见一小片状充血,约0.8cm×0.6cm,局部粘膜粗糙不平。病理诊断:食道胃粘膜腺体移位。入院后给予抗酸剂、促进胃肠蠕动,对症治疗8天,症状缓解出院。讨论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下段被覆柱状上皮而言,临床上罕见,男女均可发病,多数病人首次发病年龄为40岁~50岁,主要  相似文献   

3.
<正>Barrett食管现被公认属癌前病变;故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外学者报告较多,国内报告较少。现将我院5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Barrett食管2例石定,杨承汉,刘竹娥,李汝泉1临床资料例1王某,男,40a,上腹部烧灼感50d,无反酸、烧心、嗳气、呕吐等,胃镜下见距门齿20cm处食管右侧壁0.5cm×0.7cm大小的粘膜颜色改变,卵圆形,表面糜烂,质软,该处皱襞扩张良好;胃...  相似文献   

5.
Barrett食管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gus, BE)即正常的食管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代替,临床上并非罕见,国内系统报道很少,现就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1 基本概念 1950年Barrett首次描述了1例慢性溃疡性食管炎,而溃疡周围不是鳞状上皮而是柱状上皮。通常累及远端食管的全周,是胃柱状上皮的延续,偶然也可呈岛状,周围绕以鳞状上皮。  相似文献   

6.
Barrett食管     
白世祥  李保庆 《河北医学院学报》1993,14(4):266-268,F004
  相似文献   

7.
Barrett氏食管(Barrett’sesonhagus,BE)是一少见食管病变,我们遇一例误诊为食管癌行食管切除的病例,现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讨论。1病例报告患者,男,61岁。进行性吞咽困难半年,在某医院经食管钡餐X线和纤维内镜检查均提示为食管癌。术中见距贲门5cm处食管粘膜有长6cm病变区,行食管中、下殷切除术。病理检查切除食管长12cm,距一断端2cm处粘膜面有一6cm×3cm的暗红色绒布样区。表面粗糙,有处为颗粒状略向腔内突出,有处糜烂、溃疡稍凹陷。病变区食管壁明显增厚,致管腔狭窄。病变区与周围正常粘膜互相交错但界线清楚。镜下见病…  相似文献   

8.
Barrett食管     
Barrett 食管(BE)是指食管内衬柱状上皮的病理改变。1950年由 Barrett首先描述,随着纤维内镜的广泛开展,时 BE 本质的认识渐趋完善。近来认为 BE是癌前病变,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一、病因  相似文献   

9.
Barrett食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Barrett食管     
陈垦  崔淑兰 《医学综述》1995,1(3):110-111
<正>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替代的病理现象,是由于长期的胃食管反流,胃酸与胃蛋白酶慢性刺激食管下段鳞状上皮,发生胃肠上皮化生性改变,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是食管癌的一种癌前病变,被临床广泛重视.常规尸解BE发现率12%,胃食管反流病人内镜发现率10~20%,伴有反流性食管炎的硬皮病病人内镜发现率达37%.BE多发生于中老年,但也可发生于青年和儿童中,平均发病年龄55岁,0~15岁和40~80岁为两个发病的高峰年龄段,男女之比约为3~4:1,1%BE有家族史,并有少许家族性发病的报告.  相似文献   

11.
Barrett食管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Barrett食管 (Barrett’sesophagus,BE)是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BE多见于 4 5岁以上成人 ,诊断时平均年龄 5 5岁 ,男女之比为 4∶1。偶尔BE见于儿童 ,是先天性的 ,由于胚胎时期发育异常所致。临床所见BE几乎都为获得性的 ,其病因主要是胃食管反流。BE因其与食管腺癌发生的相关性而受到广泛重视。并非所有胃食管反流的患者均发生BE ,反流性食管炎病程超过 1年易并发BE。BE通常见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裂孔疝的患者。动物实验证明 ,酸性胃内容物和碱性十二指…  相似文献   

12.
Barrett食管2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Barrett食管(BE)的病因、内镜下特征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探讨BE和食管腺癌的关系。方法:分析29便BE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诊断及病理特点。结果:所有患者均有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其中胸骨后或剑突下痛达80%;在内镜下可分为全周型(13例)、岛型(10例)和舌型(6例)。活组织检查显示,本组特殊型柱状我界型上皮14例、胃底上皮12例,其中不典型增生5便,尚未发现癌变。结论BE是反流性  相似文献   

13.
梁燕 《农垦医学》2005,27(3):193-194
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本病的发现日渐增多,因其与食管腺癌发生的相关性而受到广泛重视。本文收集1990—2003年资料较为完整的20例患者,就其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等方面作一分析,旨在提高Barrett食管的诊治水平,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Barrett食管 (Barrett’s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上皮发生镜下可见的任何长度的异常变化并经粘膜活检证实发生肠腺化生的一类疾病 ,因 1 95 0年由Bar rett首先报道而得名。研究证实 ,化生上皮具有2 %~ 40 %向肿瘤转化的可能 ,其可能性大小与不同因素 ,如化生范围、异型增生的等级、病程及p5 3抗原的表现相应。Eloubeidi等报道该病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故值得临床重视。1 定义对BE的定义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争议。大约有两阶段 ,第一阶段以Skinner为代表 ,将BE严格定义为远端食…  相似文献   

15.
刘晓艳  张静 《河北医学》2009,15(4):503-504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下段粘膜的复层鳞状上皮被特殊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食管上段的柱状上皮岛,不称为Barrett食管。GERD是引起Barrett食管的主要原因。BE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其患食管腺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现将我院从1998年1月至2005年7月,经内镜及病理组织学诊断的23例BE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6.
例1,女,18岁。以剑突下疼痛伴呃气1月入院。体检:心肺未见异常,剑下压痛,无反跳痛,查大便隐血阳性,胃镜下见食管中下段充血,近贲门约4cm长粘膜呈红色柔软类似胃粘膜样改变,齿状线上2cm有0.3cm×2.0cm之溃疡,表面平坦,附黑苔,全胃粘膜充血,胆汁返流(),取溃疡周围组织行病理检查示腺上皮化生。诊断:Barrett食管病,返流性食道炎,胆汁返流性胃炎。给予洛赛克,阿莫西林等治疗,好转出院。2月后门诊随访,复查胃镜示食管轻度充血,溃疡消失。例2,女,22岁。以胃潴留1天入院。患者有1年多的上腹疼痛史,在门诊以慢性胃炎治疗,效果欠佳,入院后查胃镜示食…  相似文献   

17.
回顾分析54例Barrett食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示患者中男35例,女19例;以反酸(38例,70.4%)、烧心(36例,66.7%)及胸骨后痛(21例,38.9%)等为主要临床症状。镜下形态以岛型为主(41例,占77.4%),病变长度0.5—5.5cm,其中19例患者(35.8%)伴有食管裂孔疝。食管压力检查提示屏障压及食管中下段压力明显降低,酸反流总时间、总次数以及酸清除时间均明显增加。提示Barrett食管的临床症状与胃食管反流病无明显差别,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严重并发症;抑酸联合内镜下治疗为其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患者,女,24岁。自述食管内异物感及吞咽不畅,夜间加重,食管内似有活动性异物上行至咽喉部。时常出现恶心,严重时胸骨后疼痛及吞咽阻挡感。曾在外院诊断为慢性食管炎及咽炎,经用抗生素治疗未见好转。即来我院就诊。体检:发育营养一般,体温、脉搏、血压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咽及口腔粘膜血管,胸腹部及四肢检查均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无异常。X线检查:钡餐造影示食管中下段不规则充盈缺损,并有轻度狭窄区食管粘膜呈虫蚀状或网络状改变。  相似文献   

20.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9岁.右侧胸部疼痛2年,近1个月加重.查体未见异常.胸部CT见食管中上段受压移位,食管内占位性病变.右前斜食道钡透可见食道中上段受压移位,呈弧形推向左前方,钡剂通过尚顺利,食管中段后侧壁见弧形压迹,未见食道狭窄征象,食管管壁光滑,规整扩张,食管黏膜正常,胃及十二指肠未见异常改变,考虑食管平滑肌瘤可能性大;超声内镜回报:食管肌层平滑肌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