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5,(8):1095-1096
<正>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多发的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内的出血性疾病,临床上起病急,病情重,致残率、病死率较高,治疗上较为困难。脑出血后患者血压急剧升高是患者急性进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分析血压对脑出血患者病情变化的影响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1,2]。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如何有效控制血压,既避免脑出血急性期再出血的发生,又保证脑出血患者脑部血流量的灌注,对脑出血患者病情的发展及预后是一个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早期血压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测定了81例脑出血患者早期血压水平,按血压水平分级分组,比较各组间死亡率的差异。结果早期血压水平过高(SBP≥29.4kPa,DBP≥18.0kPa或MAP≥20.0kPa)或过低(SBP<18.7kPa或MAP<13.3kPa)死亡率均增加。结论脑出血早期血压水平与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3.
血压水平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压水平与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分析2008-2009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经颅脑CT检查证实的急性首次脑出血患者共104例,分别收集患者自然信息、病前患病史、颅脑CT示出血量和出血部位、首诊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并发症及出院时改良的Ranking量评分(modified ranking scale,MRS)等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研究结果 表明血压升高患者的年龄偏大、出血量大、神经功能缺损明显、临床疗效差和病死率高.结论 急性脑血压患者,血压升高是病情危重的标志之一,对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血压监测可估计疾病的发展和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重症脑出血患者早期血压变异性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院急诊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2009年8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重症脑出血患者808例。根据本研究设计的病例入选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10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入住急诊监护病房7 d预后分为死亡组(51例)和生存组(56例)监测急性期24 h血压,初始收缩压(initial systolic blood pressure,ISBP)、平均收缩压(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MSBP)、平均舒张压(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MDBP)、血压变异系数(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血压平滑指数(smoothing index, SI)、入院时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尼卡地平总用量(nicardipine total dosage,NTD)。结果 死亡组GCS评分、ISBP、MSBP、MDBP、DBPV与生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8 ±1.74) vs (6.45±1.39)、 (201.6±16.32) mmHg vs (195.5±13.47) mmHg、(155.2±11.6) mmHg vs (153.1±10.8) mmHg、(88.5±8.2) vs (85.38±7.4) mmHg、(9.32±2.17) mmHg vs (8.91±2.58) mmHg 均P>0.05 (1 mmHg=0.133 kPa),而SBPV及NTD明显高于生存组(14.56±6.87) vs(11.30±2.48)、(105.24±19.66)mg vs (78.57±11.25) mg 均P<0.05,收缩压血压平滑指数、舒张压血压平滑指数、SIDBP明显低于生存组(1.125±0.124) vs (1.464±0.158)、(1.147±0.231) vs (1.263±0.245),P<0.01、P<0.05。结论 重症脑出血患者早期血压变异与患者的早期预后密切相关,入院时应该立即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早期血压波动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脑出血急性期血压控制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记录166例患者脑出血急性期(发病1-7天)的平均血压,评定发病3个月的恢复情况,分为生活自理组、生活依赖组与死亡组,根据出血量分别对各组患者的急性期平均血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小量、中等量及较大量脑出血近期预后各组的急性期平均血压有显著性差异,大量脑出血近期预后各组的急性期平均血压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脑出血急性期过度控制血压会使患者致残率和致死率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血压控制对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再出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105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93例SICH患者临床资料,按照血压控制情况分为A(<140/80 mmHg)、B(140/80~160/100 mmHg)、C(>160/100 mmHg)3组,分析各组患者发病1周血肿体积、神经功能缺损、再出血发生率变化情况.结果 与入院时患者血肿体积(18.93±7.26)mL比较,A组患者治疗后第7 天体积(19.18±9.43)mL无明显扩大(P>0.05);B、C组患者治疗后第7天体积分别为(22.40±8.52)mL、(24.11±9.20)mL,与入院时患者血肿体积(18.85±7.34)mL和(18.96±7.58)mL比较,明显上升,且C组上升更为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患者再出血发生率为5.2%、14.5%和2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患者治疗后第7 天无再出血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9.35±1.02)分、(9.68±1.14)分、(9.70±1.25)分,均较入院时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治疗后第7 天再出血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14.91±1.45)分、(15.82±1.77)分、(16.95±1.48)分,均较入院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良好的血压控制有助于降低SICH患者再出血风险,降低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脑出血患者入院时血压的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复习每例脑出血患者入院时血压。结果 入院时平均动脉压,脑桥、皮质下及小脑出血致命性转归患者与非致命转归患者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壳核-外囊组和丘脑-内囊组中致命性转归患者的平均血压却明显高于非致命性转归患者(P<0.01)。血肿量,脑桥出血患者,致命性转归组与非致命性转归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它部位,致命性转归组均明显高于非致命性转归组(P<0.01)。结论 入院时平均动态血压,在壳核-外囊和丘脑-内囊出血患者有较好的预后价值;而以皮质下、小脑及脑桥出血患者,则无明显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压管理对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脑出血患者2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脑出血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规范化血压管理,对照组只给予传统血压管理,对比两组患者人院时及人院1周、2周、3个月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CSS)及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SS)神经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周CCSS、SSS评分分别为(22.89±8.61)分、(40.59±12.39)分,对照组分别为(31.29±9.59)分、(26.56±15.67)分,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为(14.194-10.71)分,对照组为(30.25±10.11)分、(25.43±16.78)分,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病死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对脑出血病人实施合理化血压管理,对病人预后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脑出血首次平均血压(LMBP)对其预后的影响进行了临床评价。方法:1.不同出血部位的年龄、LMBP的比较。2.同一出血部位死亡组与存活组的1MBP比较。3.1MBP与脑出血预后的相关性分析。4.统计学处理:评价用,两组均数比较用t检验,两变量相关性分析用直线回归法。结果;1.基底节出血的平均年龄小于皮质下出血(P<0.05);其LMBP高于皮质下出血(P<0.05)。2.基底节出血死亡组的LMBP高于存活组(P<0.05);皮质下出血死亡组的LMBP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基底节出血LMBP与脑出血的死亡率呈正相关(r=0.76,P<0.05)。结论:基底节出血随LMBP的增高其死亡率亦增加,二者具有正相关,LMBP大于18.80KPa基底节出血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不同的血压控制目标对高血压性脑出血(HCH)患者血肿扩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2013 年1 月~2016 年7 月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HCH患者102 例,随机分成A组(51 例)和B组(51 例),在入院48 h 内两组采用不同的 收缩压(SBP)控制目标:A组采取早期积极降压治疗,SBP 目标(130~140)mmHg;B组采取标准降压治疗,SBP 目标(170~ 180)mmHg。观察两组患者血肿变化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48 h后,A组患者的SBP、血肿体积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 量表(NIHSS)均明显低于B组,Glasgou昏迷量表(GCS)明显高于B组(P<0.01或P<0.05)。治疗30 d后,A组疗效等级指标优 于B组(Z=2.331,P=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的病死率低于B组(χ2=2.772,P=0.09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实施早期积极降压治疗安全可行,能减少血肿扩大,减轻神经功能恶化,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孙锋 《中国厂矿医学》2002,15(2):106-107
目的研究急性脑出血病人入院时血压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共收集1560例脑出血病人,其中壳核出血680例、丘脑出血481例、脑叶出血152例、小脑出血118例、桥脑出血129例,并将它们各自入院时死亡组的平均血压与生存组的平均血压作了比较。结果死亡组入院时的平均血压在壳核出血型(18.13±4.53kPa)和丘脑出血型(17.6±3.06kPa)中明显高于生存组的平均血压(壳核出血型16.4±2.8kPa、丘脑出血型13.46±2.93kPa)(P<0.01),而在脑叶出血型(死亡组15.46±2.93kPa、生存组15.33±2.8kPa)、小脑出血型(死亡组15.73±3.86kPa、生存组16.26±2.93kPa)和桥脑出血型(死亡组18.13±3.73kPa、生存组17.2±3.2kPa)中平均血压与临床结果之间无相关性。结论以上数据显示在壳核出血型和丘脑出血型死亡率升高与入院时血压升高有关,在脑叶出血型、小脑出血型以及桥脑出血型中平均血压与预后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周荣  肖瑾 《当代医学》2014,(19):111-112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再出血发生率与首发出血部位及早期血压控制水平的相互关系。方法对安徽省马鞍山市中心医院23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36例再出血患者的诊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出血和再出血易发于丘脑和壳核部位,而急性期血压控制水平对再出血发生率有重要影响,血压控制水平低于160 mmHg患者再出血发生率与血压恢复正常患者接近,而血压不能稳定控制在160 mmHg下,患者发生再出血的概率明显增大。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压控制水平可略高于正常人,但仍应采取积极的血压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刘泰  吕玉宝 《医学综述》2006,12(24):1511-1513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高发病,其血压调控的好坏对患者的病情转归及预后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回就其发病机制、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出血急性期血压水平对血肿扩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05例脑出血患者根据入院时血压分为收缩压升高组(SBP>140 mm Hg,68例)、收缩压未升高组(SBP≤140 mm Hg,37例)、舒张压升高组(DBP>90 mm Hg,76例)、舒张压未升高组(DBP≤90 mm Hg,29例),对4组患者血压与血肿扩大以及死亡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SBP/DBP升高组,年龄>60岁者比例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明显高于SBP/DBP未升高者(P<0.05).SBP升高患者组发生血肿扩大的比例(35.3%,24/68)以及30 d内患者病死率(29.4%,20/68),均高于SBP未升高组(P<0.05).结论 脑出血急性期血压升高患者病情较未升高者严重,发生血肿扩大和预后不良者比例较高,临床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不同时期血压控制对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卒中急性期不同时间降压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96例,在发病后4、7、10 d进行降压治疗,随访1、3个月,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在起病后4 d进行降血压治疗,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在3个月明显重于7 d及10 d组,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也明显增高。7 d及10 d组的神经功能缺损及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降压治疗最好在起病7 d后进行。  相似文献   

16.
陈胜海  周军  寿华达 《浙江实用医学》2011,16(6):408-409,428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早期不同血压变异类型对继续出血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1例,监测发病早期血压动态变化,根据血压变异分为非杓型组87例和杓型组34例,比较二组患者的继续出血量、GCS评分变化、3个月内的死亡率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stroke,NIHSS)评分变化,以评价预后。结果非杓型组继续出血量明显高于杓型组,24小时后GCS评分明显低于杓型组,而3个月后的NIHSS评分和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脑出血早期非杓型血压升高增加继续出血量、降低GCS评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原发性脑出血(ICH)患者发病24h内平均动脉血压(MAP)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近5年间住院治疗的ICH患者病历,共641例患者符合入组织条件,有发病24h内血压(BP)、血肿大小的记录。以第一天最高的一次血压记录计算MAP。结果:基底节及脑出血患者的预后与发病24h内MAP及血肿大小均有明显关系。MAP较高,血肿较大者预 后较差。结论,发病24h内MAP及血肿量是影响丘脑、基底节出血患者预后的两大因素,但还不能作为急性期ICH患者抗高血压治疗的依据。还需进一步研究影响急性期BP变化的因素以及抗高血压治疗及BP下降速率与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脑出血患中,90%以上有血压升高。为了探讨治疗中降低血压的界限,我们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分析39例脑出血患的临床资料,探讨使用降压药及脱水剂治疗脑出血的降压界限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飞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39(12):1502-1503
目的:观察脑出血早期血压变化与急性期生命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对8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进行观察和比较分析。结果:死亡组和存活组发病时收缩压较发病前均明显升高,死亡组治疗后24、36和48 h的收缩压再度升高,并接近于发病时血压,而存活组的收缩压不再升高。结论:治疗后24~48 h收缩压是否持续升高是判断其急性期生命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规范化血压管理与治疗对急性脑出血(基底节区)预后的影响,探讨分期和规范化管理血压的可行性.方法:对发病]2 h内入院的脑出血(基底节区)患者随机分组,记录患者95版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简C表)、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candinavian stroke scale,SSS,简S表)神经功能评分的均数变化(入院、1周、2周、3个月),用"预先设定血压目标范围"和"分期、选药、联合、全面达标"原则控制血压(规范的血压管理治疗)为研究因素,比较治疗组(规范的血压管理治疗,n=41)与对照组(传统血压管理治疗,n=41)3个月内的转归变化.结果:①3个月内治疗组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P<0.01);②治疗2周后,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C表2周、3个月,P<0.01;S表2周、3个月,P<0.01);③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与人院时配伍比较,神经功能评分均有显著差异(P<0.01),表明两种治疗均有疗效.但治疗效果与入院评分不相关(P>0.05);④回归分析表明:神经功能保留情况(3个月时与入院时c评分差值)与年龄、性別及入院时出血量之间均无线性关系.结论:对脑出血(基底节区)进行规范的血压管理是可行的;本次研究中接受规范化血压管理治疗方案的患者更受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