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纵雪梅  曹磊  许铁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4):2529-2531
目的:探讨SP600125-JNK特异性抑制剂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JNK抑制剂SP600125组(SP组),每组根据再灌注时间分为30min、24h和72h3个亚组,每亚组6只动物。采用4-VO法建立SD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在脑缺血再灌注后预定时间点,测定海马CAl区存活锥体细胞数量、Bcl-2和Bax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量。结果:缺血再灌注后,可见海马CA1区凋亡细胞数目增加,存活细胞数目减少(P<0.01),与IR组比较,SP组存活细胞数目较多(P<0.05);与IR组比较,SP组Bcl-2阳性锥体细胞数目增加较多(P<0.05),Bax阳性锥体细胞数目增加较少(P<0.05)。结论:SP600125能够对神经元起到保护作用,这种作用有可能是通过影响Bcl-2和Bax的蛋白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姜黄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50只Wistar雄性大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和100mg/kg、300mg/kg姜黄素治疗组。缺血组和姜黄素治疗组分别在脑缺血再灌注后24h处死,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失的评分.应用TTC染色观察梗死体积,应用TUNEL法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脑组织凋亡细胞数及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与损伤模型组比较.姜黄素治疗组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的受损程度和减少脑梗死体积.各剂量姜黄素治疗组均可明显减少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P〈0.01),明显增加Bcl-2蛋白表达(P〈0.01),并且姜黄素治疗组Bax表达低于缺血组(P〈0.05)。结论:姜黄素可通过上调Bcl-2蛋白下调Bax蛋白表达而减少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从而改善受损的神经功能.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N-乙酰半胱氨酸对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梁松岚  梁庆成  陈立杰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117-119,i0002
目的:观察预先应用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对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在此过程中核转录因子κB表达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08/2004-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及病理实验室完成。①取63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7),模型组(n=28)和N-乙酰半胱氨酸组(n=28),后两组又分为缺血6,24h两个亚组,每亚组14只。②N-乙酰半胱氨酸组于缺血前30min腹腔注射N-乙酰半胱氨酸(150mg/kg),其余大鼠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模型组和N-乙酰半胱氨酸组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缺血6或24h后给予再灌注,1h后断头处死;假手术组不栓塞大脑中动脉,于术后1h断头处死。③应用红四氯氮唑染色测定大鼠脑梗死体积,苏木精-伊红染色分析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观测核转录因子κB的表达情况。结果:经补充后63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N-乙酰半胱氨酸组较模型组脑组织损伤轻,炎性细胞浸润少。②缺血6,24hN-乙酰半胱氨酸组梗死体积百分比低于相应模型组[(8.57&;#177;2.34)%,(15.56&;#177;3.46)%;(23.66&;#177;6.34)%,(31.91&;#177;3.30)%;P〈0.01]。③假手术组核转录因子κBp65主要存在于胞质,模型组明显从胞质移位于胞核,N-乙酰半胱氨酸组较模型组p65阳性细胞减少(P〈0.01)。结论:④缺血再灌注后核转录因子κBp65活化,从胞质转移到胞核。②应用N-乙酰半胱氨酸能抑制核转录因子κB活化,减少炎症反应和脑组织损伤,缩小梗死体积,在6,24h的长时间脑缺血中仍能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脉冲磁场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保护作用。 方法SD大鼠48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脉冲磁场组,每组16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假手术组仅做右侧颈外动脉和颈总动脉结扎,不做右侧大脑中动脉线栓栓塞。脉冲磁场组在造模结束后2 h给予脉冲磁场处理,磁场强度为0~0.01 T,频率为50 Hz,每次20 min,每天1次,连续7 d,处理结束后处死大鼠,断头取脑,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观察梗死面积大小,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病理组织损伤,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表达。 结果脉冲磁场组脑梗死面积较模型组明显减小(P<0.05),脉冲磁场能改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组织学损害。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IGF-1的表达增多,脉冲磁场组与模型组相比,IGF-1的表达明显增多(P<0.05)。 结论脉冲磁场能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大鼠IGF-1的表达,对神经系统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对早期发现前列腺癌(PCa)骨转移的意义,期望其能成为前列腺癌骨转移特异性诊断指标。方法根据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收集50例经临床明确诊断的前列腺癌患者和50例正常人前列腺组织。在2012年1月至2012年5月所有标本进行相关免疫组化实验,同时行细胞学实验判定BMP-7与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关系。结果有骨转移前列腺癌组BMP7吸光度均值74.79±5.72明显高于无骨转移前列腺癌组65.88±1.69。无干扰组与不同浓度BMP-7组(25、50、100μg/L)相比,BMP-7抑制LNCaP的增殖而促进PC3的增殖,并随时间增长而增强。细胞划痕迁移实验:BMP-7提高了PC3细胞的迁移能力。体外细胞共培养实验:在共同培养条件下PC3与SaOS2均增殖,BMP-7的表达数目也增加。上述数据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P-7在前列腺癌骨转移演进过程中的变化和作用,证实BMP-7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7-硝基吲唑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元型一氧氮合酶 (nNOS)在脑缺血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栓线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 ,观察特异性nNOS抑制剂 7-硝基吲唑 (7-NI)对脑梗死灶、脑水肿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 与脑缺血 再灌注组相比 ,7-NI能显著减小脑梗死灶和减轻脑水肿 (P <0 0 1,P <0 0 5 ) ,减少脑组织中Na+ 的含量 ,但增加了K+ 的含量 (P <0 0 5 ,P <0 0 5 ) ,并改善缺血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结论 nNOS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 再灌流损伤起毒性作用 ,nNOS抑制剂有希望用于治疗脑缺血性疾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预先应用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对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在此过程中核转录因子κB表达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08/2004-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及病理实验室完成。①取63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7),模型组(n=28)和N-乙酰半胱氨酸组(n=28),后两组又分为缺血6,24h两个亚组,每亚组14只。②N-乙酰半胱氨酸组于缺血前30min腹腔注射N-乙酰半胱氨酸(150mg/kg),其余大鼠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模型组和N-乙酰半胱氨酸组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缺血6或24h后给予再灌注,1h后断头处死;假手术组不栓塞大脑中动脉,于术后1h断头处死。③应用红四氯氮唑染色测定大鼠脑梗死体积,苏木精-伊红染色分析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观测核转录因子κB的表达情况。结果:经补充后63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N-乙酰半胱氨酸组较模型组脑组织损伤轻,炎性细胞浸润少。②缺血6,24hN-乙酰半胱氨酸组梗死体积百分比低于相应模型组[(8.57±2.34)%,(15.56±3.46)%;(23.66±6.34)%,(31.91±3.30)%;P<0.01]。③假手术组核转录因子κBp65主要存在于胞质,模型组明显从胞质移位于胞核,N-乙酰半胱氨酸组较模型组p65阳性细胞减少(P<0.01)。结论:①缺血再灌注后核转录因子κBp65活化,从胞质转移到胞核。②应用N-乙酰半胱氨酸能抑制核转录因子κB活化,减少炎症反应和脑组织损伤,缩小梗死体积,在6,24h的长时间脑缺血中仍能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白细胞介素1β和细胞黏附分子1可介导中性粒细胞浸润,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密切相关。目的:研究大黄素甲醚对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炎性反应的影响。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完全随机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3—09/12在河北省职工医学院动物实验室完成。健康雄性SD大鼠91只,由河北医科大学动物中心提供。实验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正常组以及大黄素甲醚20mg/kg组和大黄素甲醚40mg/kg组,前二组分为再灌注6,12,24,48h时间段组,后两组又分为脑缺血再灌注12,24h两组,每组为7只。干预: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用放射免疫的方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细胞黏附分子1。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脑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水平及细胞黏附分子1的阳性表达。结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6h达高峰,随之开始逐渐下降。大黄素甲醚40mg/k组再灌注12h及再灌注24h,以及20mg/kg组再灌注12h病变侧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β含量与模型组相应时间段比较明显降低(P&;lt;0.01)。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大鼠大脑皮质可见少量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黄褐色反应物出现在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和细胞膜上。缺血再灌注24h可见大血管的内皮细胞呈阳性表达,并逐渐加深(积分吸光度值31.89&;#177;4.38;面密度值0.0185&;#177;0.0031)。大黄素甲醚40mg/kg组再灌注12h(积分吸光度值13.33&;#177;6.12;面密度值0.0076&;#177;0.0022)、24h(积分吸光度值20.04&;#177;4.65;面密度值0.0129&;#177;0.0036)以及20mg/kg组再灌注24h(积分吸光度值23.73&;#177;4.51;面密度值0.0141&;#177;0.0038)梗死灶周边的细胞黏附分子1蛋白的表达与相应时间段的模型组比较明显较少(P&;lt;0.01或P&;lt;0.05)。结论:大黄素甲醚能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β,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缺血预处理联合山莨菪碱(Anisodamine,Ani)治疗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脑缺血预处理及Ani在脑缺血再灌注时对海马CA1区HSP70蛋白的表达,存活神经元数目及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脑缺血预处理联合Ani治疗可使脑缺血再灌注时海马CA1区HSP70蛋白的表达快速而持久,并可减轻脑组织超微结构的损害,减少神经元的丢失,提高神经元的存活数目。结论:脑缺血预处理联合Ani治疗可增加脑缺血再灌注时HSP70蛋白的表达,提高存活神经元数目,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头针对急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90只健康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模型组40只、头针组40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不造成缺血状态,头针组行头针治疗,于再灌注6、24、487、2 h时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SS)评定各组大鼠神经功能、TUNEL法检测各组神经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脑组织Caspase-3、Bcl-2、Bax的表达。结果:头针组再灌注72 h NSS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缺血侧神经细胞凋亡率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增加,24 h达高峰;头针组神经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模型组,以244、8 h尤为显著。再灌注6 h后Bcl-2、Bax蛋白在缺血侧脑组织中均有表达,24 h达高峰,但随着时间推移,头针组Bcl-2/Bax比值减少较模型组慢;头针组的Bcl-2、Caspase-3 mRNA的表达较模型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脑缺血可诱导Bcl-2、Bax、Caspase-3基因表达增强;头针对缺血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来实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环孢素A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 10 8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环孢素A组 ,参照Zealonga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大鼠脑缺血 2h再灌注 2 2和 70h后 ,分别对各组各时间点大鼠进行行为学评分、脑组织含水量、脑TTC染色和脑超微结构观察 ,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各时间点环孢素A组与对照组比较 ,行为学评分优于对照组 (P <0 .0 5 ) ;脑梗死灶体积和脑组织含水量均比对照组明显减轻 (P <0 .0 5 ) ;脑超微结构的异常改变轻于对照组 ;假手术组各项观察指标则无明显异常改变。结论 :免疫因素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环孢素A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丰富环境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及缺血半暗带区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PTD-kallikrein对大鼠MCAO模型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化学交联法构建PTD-kallikrein,鉴定PTD-kallikrein对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并测定PTD肽段对原代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PC12细胞的毒性作用,制备大鼠MCAO模型,梗死90min后再灌注,并分为生理盐水组、Kallikrein组、PTD-kallikrein组和PTD-kallikrein+B2抑制剂组。再灌注后24h,分别用NSS量表测定神经功能,TTC染色测定梗死灶体积,ELISA测定梗死灶细胞因子IL-1β、TNF-α及PGE2的含量。结果:PTD-kallikrein能通过血脑屏障,1μmol/LPTD肽段对上述3种细胞无毒性,10μmol/LPTD肽段对原代神经元和PC12细胞有轻度毒性;PTD-kallikrein能显著改善脑缺血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减小梗死体积、抑制细胞因子IL-1β、TNF-α及PGE2的释放,B2受体抑制剂能明显抑制PTD-kallikrein的神经保护作用。结论:PTD-kallikrein对大鼠MCAO模型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显著保护作用,并且很可能通过B2受体介导而发挥该功效。  相似文献   

14.
杨倩  王四旺 《华西医学》2010,(2):303-305
目的探讨丹酚酸(Sal)B配伍丹皮酚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保护作用。方法大鼠心肌缺血60min后再灌注90min造成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测定给药后心肌组织匀浆、血浆中内皮素(ET)、血清中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变化,并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SalB配伍丹皮酚5、10、15mg/kg对大鼠MIRI不同浓度和不同给药方法的治疗作用。结果Sa1B配伍丹皮酚,中、高剂量组均能减少心肌组织和血浆中ET的含量,提高NOS的活性,增加NO的释放(P〈0.05)。结论SalB减轻大鼠MIRI可能是通过调节ET/NO系统的平衡,维持冠脉血管张力,改善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运动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LC3)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心肌保护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36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 12)、模型组(n= 12)和运动预处理组(n = 12)。运动预处理组造模前给予4周运动预处理训练。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再灌注。再灌注1 h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肌缺血区Beclin 1、LC3蛋白表达;TUNEL染色观察心肌缺血区细胞凋亡情况,计算心肌细胞凋亡指数。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运动预处理组心肌缺血区LC3-Ⅰ蛋白表达上升,Beclin 1、LC3-Ⅱ蛋白表达下降,LC3-Ⅱ/LC3-Ⅰ下降(P< 0.05),心肌缺血区凋亡细胞指数减少(P< 0.05)。结论 运动预处理能上调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缺血区LC3-Ⅰ表达,下调Beclin 1、LC3-Ⅱ表达,抑制心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ERK1/2和Akt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后处理(Postcond)组各24只,应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再灌注模型。分别于再灌注10min、30min、6h、24h后留取大脑皮质。Western blot检测再灌注10min、30min、6h后ERK1/2和Akt活性变化;原位末端标记(TUNEL)检测再灌注后24h神经细胞凋亡。结果:Postcond组再灌注10min、30min、6h后ERK1/2和Akt活性高于I/R组(P<0.05);脑缺血再灌注24h后,Postcond组与I/R组比较,TUNEL阳性细胞减少(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可提高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皮质内ERK1/2和Akt活性,减少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蜘蛛香环烯醚萜类成分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神经细胞焦亡的影响,及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相关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8只.后两组建立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只摘除椎板.术后4 h,治疗组灌胃蜘蛛香环烯醚萜类成分溶液10 mg/kg,模型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观察脊髓背角趋化因子(C-X3-C基元)配体1 (CX3CL1)/趋化因子(C-X3-C基元)受体1 (CX3CR1)蛋白和mRNA表达变化,探讨“三法三穴”推拿手法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痛觉功能改善的作用机制。方法 74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 = 12)、假手术组(n = 24)、模型组(n = 25)和三法三穴组(n = 13)。模型组和三法三穴组制作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坐骨神经。三法三穴组造模后第7天起用按摩推拿手法模拟仪按摩殷门、承山、阳陵泉三穴。分别于造模后7 d、干预20 d进行光热耐痛阈测定;造模后7 d、干预10 d、干预20 d进行累积疼痛评分测定;并于造模后7 d和干预20 d取材,对脊髓背角CX3CL1/CX3CR1表达进行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检测,干预20 d对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进行免疫荧光观察。结果 造模后7 d,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光热耐痛阈升高(P < 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三法三穴组累积疼痛评分升高( P < 0.05);干预10 d后,三法三穴组累积疼痛评分低于模型组( P < 0.05);干预20 d后,三法三穴组光热耐痛阈和累积疼痛评分均低于模型组( P < 0.05)。造模后7 d和干预20 d后,各组CX3CL1/CX3CR1蛋白和mRNA的表达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干预20 d后模型组小胶质细胞呈部分活化或完全活化状态,三法三穴组呈未活化或部分活化状态。 结论 “三法三穴”推拿手法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痛觉功能有改善,可能是通过CX3CL1/CX3CR1以外的途径调节小胶质细胞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20.
Autophagy is a catabolic process that turns over long-lived proteins and organelles and contributes to cell and organism survival in times of stress. Current cancer therapies including chemotherapy and radiation are known to induce autophagy within tumor cells. This is therefore an attractive process to target during cancer therapy as there are safe, clinically available drugs known to both inhibit and stimulate autophagy. However, there are conflicting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autophagy and no current consensus on how to manipulate autophagy to improve clinical outcomes. Careful and rigorous evaluation of autophagy with a focus on how to translate laboratory findings into relevant clinical therapies remain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improving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dise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