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8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情况及特征。方法对我院2006年7月~2010年12月收集上报的902例ADR/ADE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及年龄,严重ADR的发生率,ADR/ADE累及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用药途径及诱发ADR/ADE的药品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02例ADR中,有447例(49.6%)是由抗菌药物引起的。其中阿奇霉素是引起ADR的最多的药物(占31.47%),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累及最多的是皮肤。药物-药物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能确定的有79%,撤药后恢复率达到95%。结论在我院的住院患者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是ADR发生的最常见的诱因,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注意监测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王伟  邓仁辉  何湘 《人民军医》2011,(3):240-242
质子泵抑制药(PPIs)能缓解酸相关性疾病引起的反酸、胸骨后烧灼样痛、腹部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促进溃疡愈合,清除幽门螺杆菌(HP)。随着其在临床广泛使用,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也不断有报道,尤其是老年人常同时存在多种疾病,服药种类多,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现就质子泵抑制药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对吉非替尼所致间质性肺病变(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的认识。方法:报告2例因吉非替尼所致ILD并引起死亡病例的临床和CT表现;回顾复习2003-2007年公开发表的中、英文关于吉非替尼不良反应报告的文献。结果:2例有多发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均为男性,有长期吸烟史。分别于口服吉非替尼第7、18天后发现ILD,第11、25天后死亡。在胸部CT上2例均表现为两侧广泛的磨玻璃样肺实变,前部肺组织病变较轻、实变分布较少。在国内大约有574例使用吉非替尼的中文文献报道,发生ILD6例,无死亡病例。全球使用吉非替尼引起ILD的大约1%(在日本大约为2%,全球其他地区为0.3%),吉非替尼所致ILD的死亡率大约为1/3。结论:吉非替尼所致ILD是严重的、临床上不能忽略的不良反应。避免使用于高危人群和使用时定期行胸部影像学检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任东东 《西南军医》2014,(6):670-672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在使用药物时,由于药物本身和(或)其代谢产物导致肝损伤或肝脏对其发生过敏反应引起的肝损伤。大多数药物都需通过肝脏进行生物转化被清除。在生物转化过程中,药物本身和(或)其代谢产物可直接或间接通过免疫机制引起肝损伤,严重时可发生肝衰竭。随着药物品种的增多及不合理使用,DILI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及脂肪性肝病(酒精性及非酒精性)[1],此外它还是隐匿性肝病的常见原因。据WHO统计,DILI己上升至全球死亡原因的第5位,在美国,由药物引起的肝损害患者占住院患者的0.1%~3.0%,同时也是导致急性肝衰竭的第一位因素。在我国DILI的报道不断的增加,据统计,我国由药物导致肝损伤患者占肝病患者的1%~5%;占急性肝炎患者的10%[2];占暴发性肝衰竭患者的13%~30%[3]。药物性肝损伤可为本质性和特异性两类,本质性肝中毒的发生与药物的剂量呈正相关,且可伴随肾脏等脏器的损害,如扑热息痛、氨甲蝶呤等,特异性肝损伤的发病不可预测,与药物剂量无关[4]。近年来,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越来越多,这引起更多的临床医护人员关注。因此,了解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引起药物性肝损伤常见的种类、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对预防及治疗药物性肝损伤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引起的世界性传染病,尽管药物等抗结核的有效治疗已经有50多年,结核病仍然是单一致病菌感染导致死亡率最高的感染性疾病。据WHO统计,全世界约每3个人中就有1个人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在某些发展中国家成人中结核分枝杆菌携带率高达80%,其中约5%~10%携带者可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  相似文献   

6.
张红 《兵团医学》2023,(4):34-35
目的分析常用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以126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服用的不同降压药物将患者分为钙通道阻滞剂(CCB)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组、各组42例。观察各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转归情况。结果 CCB组患者中,咳嗽咽痛的发生率最高,为38.10%;ACEI组患者中,腹痛呕吐的发生率最高,为42.67%;ARB组患者中,腹痛呕吐发生率最高,为37.50%。CCB组患者的转归率最高,为95.24%;ACEI组患者的转归率第二,为92.86%;ARB组患者的转归率最低,为80.95%。结论高血压药物常见不良反应有咳嗽咽痛、头晕头痛、皮疹瘙痒、腹痛呕吐等,经过对症处理多数患者转归率较高。因此,临床医师和药师应当熟悉常用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在合理选择降压药物的同时加强对患者用药安全的指导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患者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有研究证实,现代人所患疾病中有45%以上与生活方式有关,而导致死亡的因素中有60%与此有关。世界卫生组织(WHO)原总干事中岛宏曾告诫人们:大约在2015年,生活方式疾病将成为世界头号杀手。所谓生活方式疾病,是指那些由生活陋习、不良饮食习惯、心理障碍、缺乏锻炼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所引起的疾病,主要病种有糖尿病、脂肪肝、心脏病、高血压、脑血管病、痛风、肿瘤等等。既然这些疾病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那么预防这些疾病最好的方法无疑就是改变不良的行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近年来,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8.
合理使用药物是当前临床工作中的重要课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据WHO统计资料,全世界有1/7的人不是死于自然衰老和疾病,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住院患者中有5%是由于用药不当而入院的;全球一半的药物使用是不合理的,有可能使患者产生耐药性甚至死亡.为进一步促进医院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现对我院2010年处方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效果。方法选择收治的5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米替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西酞普兰治疗。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两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0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25例患者中,有4例恶心,2例呕吐,1例口干,2例便秘,3例患者头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00%(12/25)。而观察组25例患者中,有2例恶心,1例口干,1例便秘,其不良反应发生率16.00%(4/2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效果显著,具有临床疗效确切、安全高效和不良反应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106例急诊输液患者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并提出护理措施.方法 分析急诊输液的106例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抗生素药物临床不良反应的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护理措施.结果 106例患者中32例泌尿系统感染、38例胃肠感染、26例呼吸系统疾病、其他部位感染10例;头孢类抗生素引起不良反应42例,占39.62%;喹诺酮类抗生素引起不良反应27例,占25.47%;β-内酰胺类的抗生素引起不良反应18例,占16.98%;青霉素类抗生素6例,占5.67%;其他类13例,占12.26%,各种类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6例患者均停药并对症治疗,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加强门诊输液患者抗生素不良反应原因的分析,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其临床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评估TACE联合瑞戈非尼二线序贯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HCC)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中晚期HCC患者60例。患者均接受TACE联合索拉非尼一线靶向治疗,因疾病进展或无法耐受索拉非尼,口服瑞戈非尼二线序贯治疗。按mRECIST标准评价疗效,并观察患者的疾病进展时间和总生存期(OS),服药期间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 随访至2021年6月,60例患者中,存活38例,死亡12例,失访10例,客观有效率(ORR)为3.3%,疾病控制率(DCR)为56.6%,中位疾病进展时间(mTTP)为3.5个月(95%CI:2.9~4.1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OS)为11.3个月(95%CI:9.8~12.8个月),1年生存率为76%。TACE联合瑞戈非尼的不良反应有手足皮肤反应35例(58.3%),口腔黏膜炎18例(30%),疲乏16例(26.7%),腹泻22例(36.7%),高血压7例(11.7%),肝功能异常28例(46.7%),蛋白尿4例(6.7%),血小板减少27例(45%),中性粒细胞减少16例(26.7%),贫血32例(53.3%)等。结论 TACE联合瑞戈非尼二线序贯治疗中晚期HCC安全有效,对于索拉非尼治疗进展或无法耐受患者,联合序贯治疗可改善疾病进展时间和OS,且不良反应1~2级多见,绝大部分患者可耐受。  相似文献   

12.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卫生问题.由于艾滋病的致死率高,目前尚未有专门的治疗药物、缺乏疫苗及社会对艾滋病人普遍存在的歧视和敌意,使患者在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方面遭遇诸多困难,以致HIV感染者和患者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1 - 2].特别是HIV初筛阳性的住院患者,既遭受疾病本身的痛苦,又承受感染艾滋病的打击,可能会有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对这类患者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对疾病的治疗和护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孔国妹   《放射学实践》2011,26(5):564-566
目的:探讨临床常用MR对比剂(Gd-DTPA、Gd-DTPA-BMA、Gd-BOPTA)的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方法:观察行MRI增强检查的12588例患者注射不同MR对比剂前后的反应(Gd-DTPA 9871例、Gd-DTPA-BMA 2085例、Gd-BOPTA632例),分析常用MR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结果:在所有注射MR对比剂的患者中,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0.58%(73/12588),其中Gd-DTPA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15%(15/9871),Gd-DTPA-BMA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10%(2/2085),Gd-BOPTA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6%(56/632)。在MR对比剂检查患者中无死亡病例。Gd-DTPA-BMA与Gd-DTPA之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P〉0.05);Gd-BOPTA与Gd-DTPA、Gd-DTPA-BMA之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1.04,P〈0.05;χ^2=178.34,P〈0.05)。结论:临床常用MR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临床应用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联合诱导化疗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的疗效和预后。方法收集我院40例老年AML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联合诱导化疗组和姑息治疗组,分析2组的临床特点、预后和不良反应。结果26例接受诱导化疗患者,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率为46.1%,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率为15.4%,总有效(overall response,OR)率为61.5%,1例发生早期死亡(3.8%);14例接受姑息治疗患者,无一例缓解,2例发生早期死亡(14.2%)。诱导化疗组中位生存时间6.0个月,姑息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2.5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19.2%及7.0%,2年生存率分别为15.4%及0,诱导化疗组中位生存期高于姑息治疗组(χ2=6.95,P=0.024)。诱导化疗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骨髓抑制、肺部感染、出血、胃肠道反应及肝功能损害,经输血及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多数可耐受,其中有4例患者死于严重并发症。结论诱导化疗可改善部分老年患者的预后,明显延长生存期,但老年患者对化疗耐受力差,不良反应多,需要对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5.
万里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9):1676-1676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病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病影响。方法:对比研究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并采用某社区不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中老年人群作为对照组,经5~10年随访,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短暂性脑出血的发病率(21.7%)明显高于对照组(5.3%),且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值得临床医师关注。结论:抗精神病药物潜在的诱发高血脂等不良反应应该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放疗联合仑伐替尼、anti-PD-1抗体和吉西他滨+奥沙利铂(GEMOX)(四联疗法)在不可手术切除的肝内胆管癌(ICC)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22年5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四联疗法的复发、转移或不可手术切除的ICC患者。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整理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数据,并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获取生存数据,随访至2022年12月31日,分析患者的疗效、预后和不良反应。结果 41例符合入组条件的ICC患者纳入分析。中位随访时间15个月时,36例患者发生疾病进展(18例已死亡),3例失访。死亡原因包括肝内肿瘤进展引起的肝衰竭(6例)、远处转移(肺或脑,6例),腹部淋巴结转移(3例)、癌症恶病质(2例)和不明原因(1例)。41例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1个月(95% CI:9.2~12.8),中位总生存期为35个月(95%CI:17.0~52.0)。在治疗期间,所有患者都发生了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事件,13例患者至少发生1次≥3级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经保守支持治疗后均顺利康复。随访期间未观察到与治疗相关死亡事件的发生。结论 放疗联合仑伐替尼、anti-PD-1抗体和GEMOX治疗不可手术切除的ICC患者,疗效显著、安全性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TACE联合靶向免疫药物治疗晚期肝细胞癌(HC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7例晚期HC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TACE联合靶向免疫药物治疗(联合组)16例,单纯靶向免疫治疗(单纯组)21例。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两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中位总生存期(mOS)。根据mRECIST标准进行疗效评估,比较两组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的mOS和mPFS分别为14.0个月(95% CI:4.59~23.41)和6.0个月(95% CI:4.04~7.96),单纯组分别为11.6个月(95% CI:4.53~18.67)和4.5个月(95% CI:3.38~6.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0.045)。联合组的ORR和DCR分别为68.75%和87.5%,较单纯组(4.76%和33.3%)均明显提高(P<0.01)。两组患者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4)。结论 与单纯靶向免疫治疗相比,TACE联合靶向免疫药物治疗晚期HCC的疗效明显提高,且不会增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索载药微球(DEB)-TACE治疗难治性妇科恶性肿瘤肝转移患者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难治性妇科恶性肿瘤肝转移患者12例,给予DEB-TACE治疗肝转移病灶,观察首次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采用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估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的疗效。结果 常见不良反应为细胞毒性反应、肝功一过性升高、发热、恶心呕吐及腹痛,不良反应集中在3级以下,无严重不良反应及与手术相关的死亡病例;术后3个月及6个月总缓解率(ORR)分别为75%,50%,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91.7%,83.3%。结论 DEB-TACE治疗妇科恶性肿瘤肝转移患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肠缺血性疾病起因复杂,诊断困难,部分患者可自行恢复,严重者多年死亡,近年来国外学者从多方面对此类疾病作了大量研究(1-24),特别由于动脉造影等影像学检查的及时应用,使对本病致病机理的认识和诊断正确率有了非常显著的提高,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经导管药物滴注治疗,使急性小肠缺血(简称急缺)的死亡率由75-100%降低到50%(1,7)。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国产奥司他韦治疗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共治疗245例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患者,全部患者随机分2组,治疗组(123例,服用奥司他韦75mg,2次/d,共5d)及对照组(122例,不服用奥司他韦),两组同时给予双黄连注射液(3.6g,1次/d,共5d),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转归及血常规、尿常规和肝肾功能,以了解其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为75.61%和9.84%(P〈0.01),总有效率分别为95.12%和54.92%(P〈0.01);退热时间治疗组(28.17±15.92)h,对照组(52.12±20.70)h(P〈0.01);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抗菌药物使用率及对乙酰氨基酚使用率均降低(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国产奥司他韦用于治疗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可以明显缩短疾病持续时间,快速缓解症状,且其安全、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