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吐哈油田温西三块目前已经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自然递减居高不下,主要原因即剩余油分布分散、类型复杂。对此,文章从温西三块三间房组水淹前后储层特征对比分析入手,总结剩余油分布类型、形成原因及相应的测井评价方法,并利用不同方法求取混合液地层水电阻率,计算水淹后储层含油饱和度和产水率,进行平面展布分布规律研究,充分挖掘层内剩余油。该套方法在本油田新钻井中应用效果较好,在温西一块二次测井解释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推广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神泉油田侏罗系油藏属于典型薄互层状低阻油藏,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亟待探明剩余油分布状况并进行挖潜方案调整。采用常规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和动态分析法,分析神泉油田三间房组的水淹规律,研究储层水淹规律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储层物性特征是影响储层水淹程度的主要因素,构造、断层和注采系统是影响水淹规律的次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剩余油饱和度平面分布方法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是指导油田中后期调整挖潜的有效方法。利用测井资料结合生产井的含水率和注水井的吸水情况,可确定中高含水期和剩余油饱和度和可动油饱和度,进一步描述中高含水期的剩余油饱和度在平面上的分布规律。在剩余油饱和度高的地区打补充调整井,不但可以增加采油量,而且可以提高油藏的采收率。油田生产实际应用表明,此方法能为油田中后期开发方案的调整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渤海S油田为大型岩性一构造稠油油藏,目前已进入开发中后期的高含水阶段。根据钻井、测井资料,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对研究区进行了多级次基准面旋回的识别与对比,分析了基准面旋回对沉积特征、储层物性、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明确了基准面旋回内不同部位剩余油的富集规律。研究认为:(1)基准面下降晚期、上升早期,砂体面积广,厚度大,储层物性好,剩余储量易于动用且多连片分布;(2)基准面下降早期、上升晚期,砂体面积小,厚度薄,储层物性差,剩余储量不易动用且零星分布;(3)基准面下降中期、上升中期,剩余油储量中等。取得了较好的挖潜效果。  相似文献   

5.
常规测井火山岩储层评价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新疆石炭系火山岩地层,研究利用中子伽玛、补偿中子、地层密度以及自然伽玛、电阻率等常规测井资料,结合钻井取心分析资料、试油试采资料、开发动态资料等研究了常规测井资料火山岩储层评价新方法。实际应用表明新方法提高了火山岩储层识别的有效性,能够较好地评价火山岩储层分布。  相似文献   

6.
渤海L油田从投入开发,经历了内部加密、变井网、转流线等多轮次调整,平面剩余油分布零散,纵向水淹规律异常复杂,剩余油挖潜难度大。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地震、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厚层油藏储层进行精细刻画,指导剩余油精细表征和挖潜。研究发现,该油田单砂体平面以对接式为主,纵向叠置以切叠式为主,南部垂向加积型朵叶体剩余油富集在断层附近、潜山围区、砂体沉积边部,可部署定向井挖潜,中部前积型朵叶体剩余油富集在厚砂体顶部及薄夹层下部,可部署水平井挖潜。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L油田巨厚层油藏水淹规律复杂、剩余油分布预测难度大等问题,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录井及油藏动态等资料,对油藏储层非均质性成因及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构造作用和成岩作用对L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较弱,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作用的影响;油藏层内非均质性较弱,层间非均质性强,平面非均质性受沉积微相控制。  相似文献   

8.
针对三塘湖盆地火山岩储层特殊性,研究了形成优质储层的主控因素,分析了岩性特征、岩相分布、溶蚀强度,以及构造裂缝发育程度等因素给测井解释评价带来的影响,结合常规测井、偶极子声波测井、自然伽玛能谱和电成像测井等资料,形成了一套火山岩储层测井综合识别方法,建立了不同构造部位的测井解释标准。这套方法和标准在牛东地区调整井测井解释中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以柴达木盆地切12区冲积扇砂砾岩油藏为例,针对制约油藏开发的关键地质因素——储层非均质性,运用地质、测井及生产动态等资料,深入剖析砂砾岩储层非均质特征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认为沉积组构差异控制形成的储层孔隙结构差异是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主因,冲积扇沉积构型单元时空分布是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厚层砂砾岩发育2类储层孔隙结构、2类渗透率韵律类型、1种夹层类型、2类夹层分布样式、2种有效砂体结构、4类有效砂体连通模式,扇中复合水道平面非均质性最强,渗透率变异系数大于0.7,扇根"泛连通体"平面非均质性中等,渗透率变异系数介于0.3~0.5.储层非均质性主要通过沉积构型单元的渗流屏障分布样式、渗透率韵律性、储层孔隙结构等方面影响剩余油的分布,导致不同构型单元剩余油分布规律不同.在扇中复合水道及水道萎缩期单元内,受注入水沿高渗层大孔道非均匀突进的影响,形成绕流、孤岛状等微观剩余油,且富集于复合韵律层的上部;在扇根"泛连通体"单元内,受注采连通性差和储层低渗透性的影响,剩余油片状富集.  相似文献   

10.
以柴达木盆地切12区冲积扇砂砾岩油藏为例,针对制约油藏开发的关键地质因素——储层非均质性,运用地质、测井及生产动态等资料,深入剖析砂砾岩储层非均质特征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认为沉积组构差异控制形成的储层孔隙结构差异是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主因,冲积扇沉积构型单元时空分布是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厚层砂砾岩发育2类储层孔隙结构、2类渗透率韵律类型、1种夹层类型、2类夹层分布样式、2种有效砂体结构、4类有效砂体连通模式,扇中复合水道平面非均质性最强,渗透率变异系数大于0.7,扇根“泛连通体”平面非均质性中等,渗透率变异系数介于0.3~0.5.储层非均质性主要通过沉积构型单元的渗流屏障分布样式、渗透率韵律性、储层孔隙结构等方面影响剩余油的分布,导致不同构型单元剩余油分布规律不同.在扇中复合水道及水道萎缩期单元内,受注入水沿高渗层大孔道非均匀突进的影响,形成绕流、孤岛状等微观剩余油,且富集于复合韵律层的上部;在扇根“泛连通体”单元内,受注采连通性差和储层低渗透性的影响,剩余油片状富集.  相似文献   

11.
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饱和度研究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田开发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十分复杂,然而开发调整井的部署则取决于剩余油饱和度研究成果。江汉油区经过十几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于水驱油藏的剩余油饱和度研究方法。应用于生产实践后,取得显著开发调整效果。  相似文献   

12.
葡Ⅰ2-3油层经过多年注水开发目前已处于特高含水开采阶段,截止2016年,研究区综合含水率为92.5%。在水淹测井解释成果、密闭取心资料的基础上,应用数值模拟法对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综合采出程度为43.02%,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河道砂内,仍具有较大的聚驱潜力。通过矿场试验数据分析和室内实验研究表明,注聚时机越早,越有利于提高采收率。最后在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开展了井网适应性研究(注采井距、经济效益评价),确定了合理的注采井距。  相似文献   

13.
硼中子寿命测井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硼中子寿命测井是在中子寿命测井改进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适应低矿化度地层的动态监测新技术。它是向地层中注入高俘获截面的硼酸,命名中子寿命测井也适用于低矿化度地区,该技术通过暂时改变井筒附近地层水的性质,采用“测--注--测”工艺获取地层剩余油信息,直观解释产层的油水比例关系。根据硼中子寿命测井资料实施措施的通61-更40井和河68-24井取得了明显的增油效果。在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后,新区产能又接替不上的情况下,加快硼中子寿命测井的探索和推广应用,挖掘潜力油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低孔-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常规测井评价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裂缝型碳酸岩盐储层评价的关键参数是裂缝孔隙度,用常规测井资料评价低孔-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直停留在定性识别的范围内,该研究在定性识别的基础上,用岩心刻度测井的方法计算了某气田裂缝型碳酸岩盐储层的裂缝孔隙度,在常规测井资料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提高了测井解释的精度,从而为此类储层的测井定量评价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有效的方法,测井资料严重缺乏是许多老气(油)田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该方法在老气(油)田的老井复查工作中有比较广泛的应用基础和一定的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 ,特别是注水开发过程中 ,为了提高油田注水效率及对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 ,要求掌握油藏范围内单一储集砂体及渗流屏障的纵横向分布特征。然而 ,由于陆相地层纵横向相变快 ,常规的小层对比方法往往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地层的等时关系 ,因而井间砂体的准确对比及砂体时空分布一直是陆相油田储层研究的一大难题。本文探讨了在陆相油田开发阶段进行油藏范围内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展示了湖泛面识别和对比的新方法 ,总结了储层的高分辨率层序格架建立、流动单元划分以及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预测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哈萨克斯坦高含水砂岩老油田涉及中石油中亚MMG、PK和北布扎奇项目的相关油田。经过长期注水开发,油田均已进入高含水快速递减及低效开发阶段。为了提高高含水期砂岩老油田剩余油采收率,以北布扎奇油田为例,运用物质平衡、测井解释、动态分析、水流通道、数值模拟等综合分析方法,开展了剩余油分布特征系统攻关与实践。结果表明,纵向上受储层沉积韵律和非均质性影响,层内、层间剩余油差异富集,平面上受沉积环境和储层物性影响,水驱波及弱势方向剩余油局部富集。结合注水开发矛盾和剩余油富集特点,制定注采井网调整和注水方式优化综合调控对策,实现油田合同期内采收率与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利用地层测试资料计算储层泥浆侵入半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钻井泥浆滤液储层侵入研究有助于正确识别油气水层。泥浆侵入较浅时,可以利用测井响应识别部分油层;但泥浆滤液侵入较深时,利用电阻率识别油气层就十分困难。L区实测资料说明A组油气层原油由于压缩系数大,极易造成严重泥浆侵入,增大了油气层识别的难度。运用试油与测压等资料可以较准确计算泥浆侵入半径,并对泥浆侵入校正图板进行校正,从而在泥浆侵入深的地区较为准确地识别油气层。通过应用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为综合利用测井、测试资料进行储层评价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B区块主力油层经过水驱和聚合物驱开发以后,仍有一定程度的剩余油未采出,需要进一步挖潜.通过数值模拟、密闭取心井资料及水淹层测井解释资料分析,对区块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状况及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剩余油在平面上主要聚集在分流线附近,其含油饱和度高于主流线2.35%;纵向上主要分布在葡Ⅰ2和葡Ⅰ3单元.为此,开展了变流线提高...  相似文献   

19.
渤海Q油田储层纵向及平面非均质性强,地质模型建立难度大,且存在特高含水期油藏数值模拟历史拟合准确率低的问题。基于渗流力学理论,生产测井资料与流线模拟相结合,利用生产测井资料提供的单层产液量和含水率及分层注入量等数据,判断流体运移规律,确定油藏内任意一点上的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分布。应用该方法,渤海Q油田进行注水单元流场调控,提出增注、卡层、堵水等措施,单井产量增加14倍,油田年产油量负递减。实践表明,生产测井资料与流线模拟结合可有效识别剩余油分布,为特高含水期强非均质油藏的开发调整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奥地利HOTWELL研制的PNN测井技术,在国际上首例利用直接测量热中子通量,进而计算剩余油饱和度,它相比于常规的寿命测井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在数据采集和处理方面均作了改进,可在更低的矿化度和低孔隙度等地层条件测量,应用效果好,拓展了脉冲中子测井技术的地质应用范围.PNN解释测井解释平台设置的四种模式SIGMA曲线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