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硬膜外腔注射生理盐水预防产妇硬膜外导管置入血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涛  张旭宇  徐康清  黄文起  陈坚伟 《广东医学》2007,28(12):1984-1985
目的观察硬膜外腔注射5ml生理盐水能否减少剖宫产术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置管时置入血管的发生率。方法130例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的产妇随机分成两组,A组(n=65)产妇硬膜外置管前在硬膜外腔注射0.9%生理盐水5ml,B组(n=65)产妇不在硬膜外腔预先注射生理盐水。记录硬膜外导管置入血管的发生率。以硬膜外导管顺利回抽到血液为判断置入血管的标准。结果A组产妇硬膜外导管置入血管率为1.6%,B组为12.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产妇鞘内注射后10min的感觉阻滞平面高于B组(P〈0.05)。结论剖宫产产妇硬膜外置管前在硬膜外腔注射5ml生理盐水可以减少硬膜外导管置入血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硬膜外腔注射5 ml生理盐水能否减少剖宫产术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置管时置入血管的发生率.方法 130例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的产妇随机分成两组,A组(n=65)产妇硬膜外置管前在硬膜外腔注射0.9%生理盐水5 ml,B组(n=65)产妇不在硬膜外腔预先注射生理盐水.记录硬膜外导管置入血管的发生率.以硬膜外导管顺利回抽到血液为判断置入血管的标准.结果 A组产妇硬膜外导管置入血管率为1.6%,B组为12.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产妇鞘内注射后10 min的感觉阻滞平面高于B组(P<0.05).结论 剖宫产产妇硬膜外置管前在硬膜外腔注射5 ml生理盐水可以减少硬膜外导管置入血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软头硬膜外导管在剖宫产手术硬膜外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380例行剖宫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软头导管组和普通导管组,每组各190例,均行硬膜外麻醉。成功进行硬膜外穿刺后,软头导管组置入软头硬膜外导管,普通导管组置入普通硬膜外导管,比较两组患者置入硬膜外导管时发生导管回血、置管困难等状况。结果产妇均顺利进行硬膜外穿刺。软头导管组产妇在硬膜外穿刺置管过程中,置管时回血患者2例、置管困难4例、置入血管1例、导管回抽有血1例、置管失败1例,明显低于普通导管组(分别为20例、12例、8例、6例和4例),差异显著(P<0.05)。结论软头硬膜外导管可提高麻醉的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在剖宫产术腰硬联合阻滞中的用量及优缺点。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Ⅱ级的剖宫产患者200例,随机均分为Ⅰ、Ⅱ两组,选择第2~3腰椎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行蛛网膜下腔穿刺,见脑脊液流出后,Ⅰ组蛛网膜下腔注射0.75%盐酸罗哌卡因1.5ml,Ⅱ组蛛网膜下腔注入0.75%罗哌卡因2.0ml作为腰麻剂量。退出腰麻针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3—4cm,两组均注入2%利多卡因3ml,用于硬膜外及术后镇痛试验量。结果200例待产妇的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均获成功,Ⅰ组最高感觉阻滞麻醉平面达第8胸椎,Ⅱ组达第6胸椎。Ⅰ组感觉阻滞麻醉范围平均为(7±2)个节段,Ⅱ组为(9±3)个节段;Ⅰ组运动阻滞持续时间为(136±8)min,Ⅱ组为(160±9)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笔者认为剖宫产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中,在2%利多卡因3ml试验量的基础上,使用0.75%盐酸罗哌卡因1.3ml能明显减少产妇术中不良反应,并能达到较好的镇痛质量和肌松效果,而不必使用常规剂量的0.75%罗哌卡因2.0ml。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钢丝加强硬膜外导管在剖宫产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且要求硬膜外术后镇痛的产妇40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通硬膜外导管组(A组)和钢丝加强硬膜外导管组(B组),各200例。常规行腰硬联合阻滞操作,2组置入相应的硬膜外导管。观察置管困难、置管异感、回抽见血、脑脊液,注药遇阻,拔管困难,拔管时导管被拉长,拔管后出血的发生率。记录术后镇痛期间穿刺部位不适程度及发生率。结果:B组置管困难、置管异感、回抽见血、注药遇阻、导管被拉长和拔管后出血发生率均低于A组(P < 0.05~P < 0.01)。B组患者术后镇痛期间穿刺部位不适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 < 0.01)。2组患者未发生导管打折,误入蛛网膜下腔或发生硬膜外血肿。结论:钢丝加强硬膜外导管在剖宫产术中安全性优于普通硬膜外导管,但预留的导管可引起穿刺部位术后疼痛不适。  相似文献   

6.
刘玲丽  何靖  郁万友  吕洁  王琦 《浙江医学》2020,42(16):1773-1775
目的探讨硬膜外腔预注羟乙基淀粉对剖腹产腰硬联合麻醉置管血管损伤及阻滞平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行首次剖腹产手术的产妇1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60例。3组产妇均取左侧卧位,L3~4椎间隙行腰硬联合穿刺。I组在置入硬膜外导管前硬膜外腔注入羟乙基淀粉5ml,Ⅱ组为同法注入羟乙基淀粉10ml,Ⅲ组则直接置管。观察3组产妇硬膜外置管是否顺利以及有无误入血管,并于麻醉前(T0)、硬膜外腔置管后5min(T1)、10min(T2)和手术结束时(T3)记录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并进行比较,同时采用针刺法测定T1、T2及T3时点的感觉阻滞平面的上界。结果Ⅲ组误入血管损伤发生率(20.0%)明显高于I组(1.6%)和Ⅱ组(3.3%)(P<0.05)。与T0比较,3组产妇T1与T2时MAP均降低(均P<0.05)。与I组、Ⅲ组比较,Ⅱ组T2时MAP降低(P<0.05)。与I、Ⅲ组比较,Ⅱ组感觉阻滞平面在T1和T2时明显较高(均P<0.05)。结论硬膜外腔注入羟乙基淀粉5ml有利于剖腹产腰硬联合麻醉的置管,能降低导管误入血管的发生率,同时不影响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李玉莲  洪蕾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9):100-101,103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在妊娠期高血压产妇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妊娠期高血压拟行剖宫产产妇356例.分为腰硬联合组(E组)和硬膜外组(S组),观察两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分级评价及麻醉对全身的影响和新生儿Apgar评分、麻醉并发症等。结果腰硬联合组麻醉起效时间显著优于硬膜外组(P〈0.05),麻醉效果评价明显优于硬膜外组(P〈0.05),而两组在低血压、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麻黄素和阿托品的使用方面和新生儿Apgar评分、麻醉并发症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起效快,效果确切,能安全有效地用于妊高征剖宫产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剖宫产行腰-硬联合麻醉方法与硬膜外麻醉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0月接收的剖宫产产妇120例,参照麻醉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硬膜外麻醉,观察组行腰-硬联合麻醉组,观察2组产妇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麻醉满意度以96.7%优于对照组的83.3%,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均出现5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产妇行腰-硬联合麻醉效果显著,不失为剖宫产产妇首选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式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瘢痕子宫剖宫产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二次剖宫产术480例,随机分为改良腰硬联合组、传统腰硬联合组两组.改良组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置入腰麻针见脑脊液,根据患者体重蛛网膜下腔注入0.75%罗哌卡因(耐乐品)0.75~1 ml,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立即注射2%盐酸利多卡因5 ml,5 min没有全脊麻等不良反应后,根据麻醉平面注入0.75%盐酸罗哌卡因7~12 ml;传统组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置入腰麻针见脑脊液,根据患者体重蛛网膜下腔注入0.75%罗哌卡因(耐乐品)1.5~2 ml,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记录两组产妇阻滞最高平面固定时间、范围及效果、术中疼痛强度、辅助用药情况、手术医生满意程度、生命体征变化及胎儿娩出后Apgar评分.结果:改良腰硬联合组比传统组最高阻滞平面固定时间更长,各项生命体征更加平稳,升压药使用次数更少,胎儿娩出后Apgar评分更高(P<0.05);麻醉阻滞范围、麻醉效果、术中疼痛、辅助用药、手术医生满意度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式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瘢痕子宫剖宫产术和传统式腰硬联合麻醉效果一样好,但却更安全,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应用小剂量的布比卡因用于剖宫产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8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实验组40例,选用腰硬联合麻醉,取L2~3行硬外穿刺,成功后应用27G腰穿针采用针内针穿刺法见脑脊液后注入0.5%重比重布比卡因1.6ml,根据麻醉平面,经硬膜外导管追加2%利多卡因;B组为对照组40例,取L2~3行腰麻成功后按常规注入0.5%重比重布比卡因2.4ml,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麻醉均能满足手术需要,不良反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腰硬联合麻醉镇痛完善,仰卧位低血压发生率低、较适合于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11.
熊良志  王燕  肖峰  李元涛  秦成名 《四川医学》2009,30(8):1233-1235
目的观察硬膜外导管通畅度与子宫切除术患者硬膜外麻醉效果的关系。方法择期行子宫切除术患者100例,于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头向置管4cm成功后,按满足“从导管注入2ml空气无阻力,且可立即回抽约等量气体”两项条件的不同情况,即不同的硬膜外导管通畅度将患者分为3组:通畅组(A组43例)、基本通畅组(B组32例)、不通畅组(c组25例)。3组均硬膜外给予2%利多卡因5ml,5min后注入混合液14ml。观察患者感觉和运动阻滞效应及麻醉效果。结果3组间感觉阻滞达最高平面所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A组至C组,感觉、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逐渐延长,感觉阻滞所达最高平面逐渐降低;3组间运动阻滞程度、腹部肌肉松弛程度及麻醉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优于B组,B组优于C组。结论硬膜外导管通畅度可预测硬膜外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2.
Atrial fibrillation (AF) is the most common cardiac dysrrhythmia encountered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1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 reported the lifetime risks for AF development are 1 in 4 for men and women 40 years of age and older with a doubling of the overall mortality.2,3 Therefore,it carries a significant risk to the patients and also brings a tremendous economic burden to the social and health care system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硬膜外腔选择性单侧置管在老年低位手术麻醉中的临床应用。方法:160例病人随机分为A组(侧方置管)和B组(常规置管)。A、B两组病人均取患侧卧位行硬膜外腔穿刺,穿刺针到达硬膜外腔后,A组将穿刺针口斜面向患侧(术侧)旋转30°~35°,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3.5~4 cm,B组按照常规方法置入导管,比较两组硬膜外麻醉的效果。结果:A组麻醉阻滞效果、VAS评分显著优于B组(P<0.05),Bromage运动阻滞3级者A组显著高于B组(P<0.05),而1级者B组多于A组(P<0.05)。结论:硬膜外腔侧方置管法在老年低位手术麻醉中有较好的麻醉和运动阻滞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延长腹直肌内段的改良腹膜透析置管术和传统腹膜透析置管术的漂管率。方法 2004年1月—2010年3月在我科行腹膜透析置鹅颈直管术的患者68例,其中采用传统腹膜透析置管术的患者36例为A组,采用延长腹直肌内段改良腹膜透析置管术的患者32例为B组,观察两组患者置管术后1年内腹膜透析导管的漂管率。结果 A组36例患者中有6例(16.7%)发生漂管,B组32例患者中均未发生漂管,两组漂管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腹膜透析置管术相比,延长腹直肌内段的改良腹膜透析置管术能有效减少导管的漂管率,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seldinger’s经皮穿刺心包置入动脉鞘及猪尾巴管引流心包积液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选用cordis公司生产的6F动脉鞘及5F猪尾巴导管,30例患者在超声心动图下定位穿刺点、穿刺方向及深度,行心包引流。结果:30例患者均置管成功。引流导管留置3~20天,平均10天,未出现并发症。结论:seldlnger技术行心包积液引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探讨留置导尿相关尿路感染(CAUTI)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寻找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收集我院小儿泌尿外科于住院期间留置导尿患儿112例,监测疾病种类、留置管道类型、留置管道时间、术后应用抗生素种类、时间、拔除导尿管前尿常规中白细胞数、白细胞酶及尿培养结果8项指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尿路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术后插管时间越长,则尿培养结果为阳性的可能性越大(χ^2=4.90,P〈0.05)。疾病种类对CAUTI的影响也有差异性(χ^2=6.09,P〈0.05),余无显著差异性。结论在所监测的指标中,术后留置管道时间是可以控制的CAUTI的主要影响因素,要尽量缩短留置导尿时间,去除管道才能从根本上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特发性室速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方法:11例特发性室速患者,分别采用起搏标测和心室激动顺序标测,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5例,均用起搏标测消融成功。特发性左室室速6例,4例用激动顺序标测法消融成功,1例采用起搏标测法消融成功,1例消融未成功。在12-36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曾有1例复发2次,经再次消融成功后随访18个月未再复发。结论:射频消融术是特发性室速的有效治疗方法,近期、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27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行消融治疗,探讨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消融方法及消融结果。方法:男性24例,女性3例。年龄11-58岁。所有患者均经药物治疗无效。在停服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后,消融能量为15-40W,即刻消融成功标准为放电后10s内室性心动过速消失,消融后以消融前的条件反复诱发并同时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室性心动过速不能诱发,随访成功标准为无室性心动过速发作。结果:27例患者起源右室流出道11例。右室游离壁2例,右室心尖部1例,左室后间隔区12例。右室流出道并左室后间隔区双部位室性心动过速1例。即刻消融成功26例。成功率96.3%。随访3月-4a。复发3例。分别于术后半月,2月及5月复发。再次消融成功且无并发症。结论: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以作为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首选治疗方法。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中出现快速心室反应可以作为有效消融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动脉栓塞的治疗方法。方法在Fogany取动脉血栓导管取栓术中应用硬膜外麻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动脉栓塞16例。结果术后16例患者术肢动脉血流通畅,效果满意。结论在Fogarty取动脉血栓导管取栓术中应用硬膜外麻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动脉栓塞是一种比较有效而且经济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苗自玲 《中外医疗》2016,(25):171-173
目的:针对在临床当中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给予PICC置管之后其长度以及选择肘部静脉、置管时间和并发症之间存在的联系进行探究分析。方法随机择取该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100例,观察其接受PICC置管之后并发症概率与置管长度、置管位置、置管时间之间的关系,并做以记录。结果在本文当中我们将结果分成3个不同的方面来分析,即:①置管长度:<40、40~50 cm、>50 cm 3组之间并发症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置管选择肘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三组之间并发症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置管的时间:<70 d、70~110 d、>110 d以上3组之间并发症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当中对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行以PICC置管,选择适合的长度、谨慎选择肘部静脉,并在此基础之上行以无菌化操作和适当的护理干预,可以显著地减轻由于PICC置管化疗所带来的并发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