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滑膜肉瘤(synovial sarcoma)占软组织肉瘤的5%~10%,以青壮年多见,主要发生于四肢大关节附近,多数生长缓慢.根据组织学形态及分化程度,滑膜肉瘤分可为5种类型;单相纤维型、单相上皮型、双相型、低分化梭形细胞型和小细胞低分化型(small cell variant of poorly differentiated synovial sarcoma),其中后者较为罕见,是病理学诊断中的难点.  相似文献   

2.
34例滑膜肉瘤分子遗传学改变的诊断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石蜡包埋滑膜肉瘤组织中t(x;18)(p11.2;q11.2)染色体易位融合基因SYT-SSX mRNA表达的诊断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滑膜肉瘤标本34例,以14例梭形细胞肉瘤和小圆细胞肉瘤做对照(包括2例纤维肉瘤、2例平滑肌肉瘤、1例恶性神经鞘膜瘤、4例Ewing肉瘤、2例腺泡型横纹肌肉瘤、2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血管外皮瘤)。在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指标检测的基础上,用一步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34例石蜡包埋滑膜肉瘤组织中SYT-SSX的表达。结果 34例滑膜肉瘤中30例获得有效RNA,28例(93.3%)检出SYT-SSX融合基因表达。其中14例表达SYT-SSXl型者中10例为双相型,9例表达SYT-SSX2型者中5例为单相分化型,5例SYT-SSXl/2均未检出。对照组均未检出SYT-SSX基因的表达。结论 SYT-SSX融合基因表达可作为诊断滑膜肉瘤新的分子诊断指标。一步法RT-PCR是一种理想而可行的用于石蜡包埋滑膜肉瘤组织SYT-SSX融合基因检测的分子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SYT在单相纤维型滑膜肉瘤(monophasic fibrous synovial sarcoma,MFSS)的诊断及与其它梭形细胞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MFSS 36例、其它梭形细胞肿瘤32例,其中包括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7例、纤维肉瘤6例、平滑肌肉瘤4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7例和孤立性纤维性肿瘤8例,检测sYT蛋白在上述病例中的表达.结果 SYT在MFSS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1.67%(33/36),其中15例呈弥漫强阳性表达(>80%的瘤细胞核呈强阳性),12例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50%~80%的瘤细胞核呈强阳性表达.SYT在其他梭形细胞间叶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9.37%(19/32),其中6例呈弥漫强阳性表达(>80%的瘤细胞核呈强阳性),7例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50%~80%的瘤细胞核呈强阳性.结论 SYT蛋白在MFSS和其他梭形细胞肿瘤中均有较强的阳性表达,提示SYT抗体在MFSS与其他梭形细胞肿瘤的鉴别诊断中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β-catenin在纤维瘤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54例纤维瘤病及形态学相似的梭形细胞肿瘤23例存档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β-catenin及CD34的表达水平.结果 46例纤维瘤病发生于四肢,4例发生于腹壁及肠系膜,4例发生于颈部.其中男性16例,女性38例.发病年龄8~70岁,平均29.6岁.肿瘤最大直径1~23 cm.肿瘤细胞常呈束状排列,部分区域细胞丰富,部分区域细胞稀疏,间质中常可见胶原纤维,部分区域可见玻璃样变,局灶可见出血囊性变.细胞轻度异型,未见明确核分裂象及坏死.免疫组化结果 示纤维瘤病β-catenin的阳性率为96.3%,其中轻度和中-重度阳性分别占18.5%和77.8%;肿瘤细胞CD34均呈阴性.其它23例梭形细胞肿瘤中,β-catenin的阳性率为17.4%,明显低于纤维瘤病(P<0.05).阳性肿瘤主要包括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呈细胞核阳性;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呈弥漫胞质阳性.结论 β-catenin在纤维瘤病中阳性率比较高,主要为核阳性,也可表达于其它梭形细胞肿瘤,细胞核和细胞质均可阳性.联合检测β-catenin和CD34可辅助诊断纤维瘤病.  相似文献   

5.
纤维肉瘤少见亚型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20世纪50-70年代,纤维肉瘤是日常工作中最常诊断的一种软组织梭形细胞肉瘤,但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免疫组织化学的普及以及细胞和分子遗传学检测的开展,发现过去所诊断的纤维肉瘤实际上是其他类型的梭形细胞肉瘤,如单相纤维型滑膜肉瘤和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等,故真正的纤维肉瘤并不多见,在目前的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在排除其他类型的梭形细胞肉瘤后才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样因子2(TIPE2)是否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影响胃癌(GC)细胞增殖、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EMT)。方法: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不同细胞中TIPE2 mRNA和蛋白表达。体外培养MKN45细胞,依次分为:Control组(不做任何处理)、AD-EV组(转染AD-EV)、AD-TIPE2组(转染AD-TIPE2)、LiCl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剂LiCl处理)、AD-TIPE2+LiCl组(转染AD-TIPE2后LiCl处理)。MTT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Western blot检测细胞TIPE2、E-cadherin、N-cadherin、Wnt2、β-catenin和Twist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TIPE2、E-cadherin及N-cadherin表达。结果:GC细胞株中TIPE2表达显著下调,且在MKN45细胞中表达最低。与AD-EV组相比,AD-TIPE2组MKN45细胞增殖活力、集落形成数、迁移细胞数及N-cadherin、TIPE2、Wnt2、β-catenin、Twist、c-Myc和CyclinD1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TIPE2和E-cadherin表达显著增高(P<0.05);与AD-TIPE2组相比,AD-TIPE2+LiCl组MKN45细胞增殖活力、集落形成数、迁移细胞数及N-cadherin、TIPE2、Wnt2、β-catenin、Twist、c-Myc和CyclinD1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TIPE2和E-cadherin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LiCl组相比,AD-TIPE2+LiCl组MKN45细胞增殖活力、集落形成数、迁移细胞数及N-cadherin、TIPE2、Wnt2、β-catenin、Twist、c-Myc和CyclinD1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TIPE2和E-cadherin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上调TIPE2可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GC细胞增殖、迁移和EMT。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黏附、迁移及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从野生型小鼠和NCAM基因敲除小鼠中分离、培养BMSCs,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标记检测NCAM的表达;划痕实验和黏附实验分别检测细胞迁移和黏附能力;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Western blot检测β1整联蛋白、E-cadherin、β-catenin和N-cadherin的表达。结果 NCAM基因敲除后细胞的迁移能力和黏附能力明显降低,β1整联蛋白的表达下调(P0.01),BMSCs形态由不规则形变为扁平形,且成簇增殖,上皮细胞标记蛋白E-cadherin和β-catenin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而间质细胞标记蛋白N-cadherin的表达下调(P0.01)。结论NCAM通过调控β1整联蛋白的表达影响BMSCs的黏附和迁移,同时NCAM可能对BMSCs的间质上皮转化起负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大鼠肝星状细胞系(HSC-T6)活化及上皮间质转换(EMT)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SC-T6,用MTT法筛选TGF-β1对HSC-T6作用的最佳浓度;用10μg/L TGF-β1处理HSC-T6 24 h,相差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改变,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骨架结构F-actin蛋白的表达,RT-q PCR法检测肌动蛋白α-SMA及代表上皮间质转换的神经黏附素(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和上皮黏附素(E-cadherin)基因表达;用不同浓度(0、5和10μg/L)的TGF-β1处理HSC-T6 24 h,Western blot检测α-SMA、N-cadherin、vimentin和E-cadherin蛋白表达。结果 10μg/L TGF-β1干预HSC-T6 24 h有最好的细胞存活率;TGF-β1刺激HSC-T6后,细胞拉伸,伪足增多呈星形,细胞间连接疏松,呈显著活化状态;F-actin聚集形成应力纤维丝,沿细胞长轴分布;实验组α-SMA mRNA及vimentin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E-cadherin mRNA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在不同浓度的TGF-β1呈剂量依赖性致α-SMA及N-cadherin和vimentin的蛋白表达量增多,而E-cadherin的蛋白表达量减少。结论 TGF-β1可诱导HSC-T6活化及上皮间质转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MGA2在胃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 blot和RT-qPCR实验检测不同分化程度的人胃癌细胞株MKN45、MKN28和SGC7901以及人永生化胃黏膜上皮细胞株GES-1中HMGA2的表达水平;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cDNA3.0-HMGA2质粒转染至MKN28细胞中,将si-HMGA2干扰片段转染至MKN45细胞中,并采用Western blot和RT-qPCR实验检测转染效率;CCK-8实验检测HMGA2上调对MKN28细胞活力的影响以及HMGA2下调对MKN45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HMGA2上调对MKN28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和RT-qPCR实验检测HMGA2过表达对MKN28细胞EMT相关标志蛋白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神经型钙黏蛋白(N-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的影响以及敲减HMGA2表达对MKN45细胞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的影响;采用RT-qPCR实验检测过表达HMGA2的MKN28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表达的变化。结果:HMGA2在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是不同的(P0.05)。上调MKN28细胞HMGA2的表达水平能够抑制细胞活力(P0.05);而在MKN45细胞中下调HMGA2的表达水平能够增强细胞活力(P0.05)。上调MKN28细胞HMGA2的表达水平能够促进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P0.05),且E-cadherin表达降低,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升高(P0.05);敲减HMGA2在MKN45细胞的表达水平使E-cadherin表达升高,而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降低(P0.05)。上调MKN28细胞中HMGA2的表达水平,细胞内Wnt/β-catenin通路的β-catenin及其下游分子c-Myc和cyclin D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结论:HMGA2与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密切相关,并且能够通过激活细胞内Wnt/β-catenin通路,促进胃癌细胞EMT。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上皮间质转化因子Twist转录因子(简称Twist)和相关蛋白E-和N-钙黏蛋白(cadheri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6例浸润性导管癌、38例浸润性小叶癌和41例导管内癌以及1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Twist、E-和N-cadherin的表达.结果 (1)三种病理类型乳腺癌组织中,Twist阳性率分别为46.4%(26/56)、79.0%(30/38)和26.8%(11/41),其中浸润性小叶癌中Twist阳性率显著高于浸润性导管癌和导管内癌(分别P=0.002、0.000);E-cadherin阳性率分别为78.6%(44/56)、29.0%(11/38)和80.5%(33/41),其中浸润性导管癌和导管内癌中E-cadherin阳性率显著高于浸润性小叶癌(均P=0.000);N-cadherin阳性率分别为53.6%(30/56)、68.4%(30/56)和31.7%(13/41),其中在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中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导管内癌(分别P=0.033、0.001).(2)135例乳腺癌组织中Twist和E-cadherin表达呈显著负相关性(P=0.005,Spearman相关系数-0.239);Twist和N-cadherin 表达呈显著正相关性(P=0.000,Spearman相关系数0.319).(3)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差分化组中N-cadherin阳性率显著高于中分化和高分化组(P=0.004).(4)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淋巴结转移组中Twist阳性率显著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P=0.037).结论 三种蛋白在三种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较大.Twist阳性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淋巴结转移相关.N-cadherin阳性率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相关.检测这三个指标可为研究乳腺癌的进展和转移机制及评判其生物学行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皮肤恶性梭形细胞肿瘤种类较多,如非典型纤维黄色瘤(AFX)、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SCC)、梭形细胞/促纤维增生性恶性黑色素瘤、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DFSP)和平滑肌肉瘤等,这些恶性梭形细胞肿瘤的形态学诊断有时比较困难.一般来说,AFX是一个排除性诊断,是根据免疫标记CK和S-100蛋白表达阴性,而组织细胞标记物CD68表达阳性而做出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孙琳  张文静  张静  吴靖芳 《解剖学报》2016,47(2):221-227
目的通过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癌旁正常组织中活化白细胞黏附分子(ALCAM)、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分析三者在PT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探讨ALCAM、E-cadherin和β-catenin在PTC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ALCAM、E-cadherin和β-catenin在PTC中的表达并分析三者的变化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PTC组织中ALCAM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癌旁正常组织(P0.05);PTC组织中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癌旁正常组织(P0.05);PTC样本中β-catenin的异位表达率明显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癌旁正常组织(P0.05)。三者的阳性率在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癌旁正常组织中无明显差异(P0.05)。三者的异常表达与PTC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在PTC组织中ALCAM、β-catenin高表达,E-cadherin呈现低表达,三者的异常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三者在PTC的发生、发展和转移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泌蛋白Dickkopf-1(DKK1)在人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以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DKK1在人胃黏膜细胞(GES-1)和胃癌细胞(MKN-45和SGC-7901)中的表达水平;以RNA干扰法沉默DKK1,沉默效果以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及ELISA法验证;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以丝裂霉素C抑制细胞增殖;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及β-连环蛋白(β-catenin)水平。结果:DKK1在MKN-45和SGC-7901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高于GES-1细胞,表明DKK1在胃癌细胞中表达显著升高;DKK1在MKN-45和SGC-7901细胞中被成功沉默后,细胞侵袭能力显著下降,并具有时间依赖性,同时伴随E-cadherin表达增高及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下降,表明DKK1沉默能够显著抑制胃癌细胞侵袭和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经外源性重组DKK1(r DKK1)转染肿瘤细胞后,进一步证实DKK1具有促胃癌细胞侵袭的作用,并可促进EMT进程;DKK1沉默通过下调β-catenin水平来实现其对胃癌细胞侵袭及EMT的抑制作用。结论:DKK1在人胃癌细胞中表达显著增高,且DKK1沉默能够通过下调β-catenin水平抑制胃癌细胞侵袭及EMT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肽Apelin对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诱导的人肾小管上皮-间充质细胞转换(EMT)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分别给予含TGF-β1(2μg/L)和/或不同浓度Apelin-13的培养基孵育细胞48 h,设立6个实验组(每组n=5):对照组、TGF-β组、TGF-β+Apelin(10-8,10-7和10-6mol/L)组和Apelin(10-6mol/L)组。刺激结束后,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的上皮标志物E-钙黏素(E-cadherin)、间充质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分布和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E-cadherin、α-SMA及Smads信号通路的主要信号分子p-Smad2/3、Smad2/3和Smad-7的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细胞外基质纤维连接蛋白(FN)、Ⅰ型胶原(Col-Ⅰ)及细胞自身Apelin和APJ受体的mRNA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GF-β组细胞为长梭形,E-cadherin的表达减少,α-SMA的表达增多,细胞外基质FN和Col-Ⅰ的mRNA表达量也显著升高;TGF-β+Apelin组上述效应被显著抑制,且呈浓度依赖性。与TGF-β组相比,TGF-β+Apelin组细胞活化型Smads的水平降低(P0.05),Smad7的表达增加(P0.05)。TGF-β组细胞自身APJ受体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TGF-β+Apelin组上述效应受到抑制,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 Apelin干扰TGF-β/Smads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EMT;肾小管上皮细胞自身Apelin/APJ系统可能起到一定的代偿作用。  相似文献   

15.
滑膜肉瘤是一种起源未定的具有间质和上皮双相分化的软组织肉瘤类型,好发于年轻人四肢大关节附近的深部软组织。原发于消化管道的滑膜肉瘤极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35岁女性胃体的原发滑膜肉瘤,镜下表现为单相梭形细胞亚型,SYT断裂探针检测结果阳性。胃原发滑膜肉瘤罕见,易误诊为胃肠道间质瘤,认识其存在并熟悉相关组织形态学、免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中N-乙酰基转移酶10(N-acetyltransferase 10, NAT10)与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 3HRP法分别检测NAT10及EMT相关蛋白E-cadherin、β-catenin、vimentin在95例结直肠癌癌组织及30例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NAT10与EMT相关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NAT10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中NAT10的阳性率[70.5%(67/95)]高于癌旁组织[10%(3/30)]。结直肠癌组织中E-cadherin的阳性率[56.8%(54/95)]低于癌旁组织[96.7%(29/30)](P<0.001),β-catenin的阳性率[74.7%(71/95)]高于癌旁组织[0(0/30)](P<0.001),viminten的阳性率[35.8%(34/95)]高于癌旁组织[0(0/30)](P<0.001)。结直肠癌组织中NAT10与E-cadherin表达呈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下调长链非编码RNA PVT1的表达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体外转染PVT1干扰序列si PVT1-1和si PVT1-2降低胰腺癌细胞系Bx PC-3 PVT1表达,同时转染阴性对照si PVT1-NC作为对照组。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转移;qRT-PCR检测E-cadherin、N-cadherin、β-catenin、vimentin和PVT1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和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E-cadherin、N-cadherin、β-catenin、vimentin)表达。结果下调胰腺癌细胞Bx PC-3 PVT1表达能明显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和减少细胞侵袭转移数目(P0.05);E-cadherin蛋白和分子水平升高,N-cadherin、β-catenin、vimentin蛋白和分子水平降低(P0.05);Bax和caspase-3蛋白水平升高,而Bcl-2蛋白水平降低(P0.05)。结论下调长链非编码RNA PVT1表达能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转移能力,促进胰腺癌细胞凋亡,且能够逆转胰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Wnt信号通路的关键组分β-catenin蛋白在管腔A、管腔B、HER-2过表达、基底细胞样及未分类型(基底细胞样及未分类型统称为三阴型)乳腺癌中的表达及细胞内定位,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 Vison两步法检测58例乳腺癌中β-catenin蛋白表达及细胞内定位。结果 (1)管腔A、管腔B、HER-2过表达、基底细胞样及未分类型乳腺癌中β-catenin胞质异常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1.1%、50%、60%、100%及60%(三阴型84.6%),差异有显著性(P<0.01)。β-catenin高胞质表达与基底细胞样及三阴型乳腺癌相关(P<0.05)。(2)β-catenin胞质异常表达与组织学分级相关(P<0.01),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患者年龄无关;与E-cadherin膜表达缺失、Ki-67及CK5/6表达呈正相关(P<0.05),与ER及PR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乳腺癌中Wnt信号通路的异常与组织学分级、Ki-67及CK5/6表达呈正相关,与ER、PR表达呈负相关。基底细胞样及三阴型分子亚型有更高频率的Wnt信号异常。β-catenin有可能成为基底细胞样及三阴型乳腺癌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钙细胞周期蛋白S100A6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β-catenin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分别用表达S100A6及其siRNA的重组腺病毒AdS100A6与AdsiS100A6处理MCF-7细胞,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β-catenin、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磷酸化糖原合酶激酶3β(p-GSK3β)表达或分布的变化.结果 在MCF-7细胞中,S100A6可以上调β-catenin的蛋白表达水平(P<0.01),但对其mRNA表达无显著性影响;S100A6对E-cadherin的mRNA表达、蛋白质表达水平及分布均无显著性影响;S100A6可以提高β-catenin降解复合体的主要成员GSK3β磷酸化水平(P<0.01).结论 S100A6上调β-catenin的可能机制是通过促进GSK3β磷酸化失活,而不是通过调节E-cadherin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SA)对人食管鳞癌细胞(ESCC)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培养食管鳞癌细胞KYSE-150和EC9706;Transwell法检测TSA、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AEB071对食管鳞癌细胞迁移的影响;观察TSA、PKC抑制剂AEB071对人食管鳞癌细胞形态学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β-连环蛋白(β-catenin)、Slug、ac H3和H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TSA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迁移,PKC抑制剂AEB071部分抑制TSA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迁移作用;TSA促使细胞由类椭圆形的上皮样细胞形态向类似梭形的成纤维细胞样形态的上皮-间质转化(EMT),AEB071抑制TSA诱导的细胞形态学变化;TSA处理后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vimentin、β-catenin、Slug、ac H3表达水平升高,联合应用TSA与AEB071,TSA诱导的上述EMT相关蛋白水平的变化得到部分抑制,使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增加,vimentin、β-catenin、Slug表达水平降低。结论TSA通过促进食管鳞癌细胞EMT增加其迁移能力,其机制可能由PKC相关信号通路介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