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揭示土壤动物在喀斯特森林凋落物分解中的作用,深入认识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植物-土壤系统养分的循环过程。[方法]采用凋落物袋法,以贵州中部地区喀斯特森林优势木本和草本植物凋落物(白茅、圆果化香树和翅荚香槐)为研究对象,进行持续1年的原位分解,通过排序分析、随机森林模型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究不同体型土壤动物群落对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结果]不同处理间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差异显著,草本植物凋落物白茅质量损失率最高,木本植物凋落物翅荚香槐损失率最低。一定范围内,凋落物质量损失率与碳氮比成反比。土壤动物平均增加了24.89%的凋落物分解,中小型土壤动物作用(15.34%)大于大型土壤动物作用(9.55%);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贡献率在分解前期较后期大。从凋落物袋中共捕获土壤动物13 733头,分属21个类群,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和弹尾目;随机森林模型结果显示,前气门亚目、长角(虫兆)目、短角(虫兆)目、伪蝎目、中气门亚目、蚁甲科在凋落物分解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结论]除草本植物外,黔中喀斯特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与碳氮比成反比。土壤动物在凋落物的分解中具有重要作用,且在分解前期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2.
森林凋落物分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内地上植物组分产生并归还于地表,作为分解者的物质和能量来源,来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有机质总称。凋落物分解包含凋落物粉碎、淋溶和有机物的分解代谢3个过程。C/N、木质素含量等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主要指标因素,凋落物的质量等内部因素与气候等外部因素共同影响着凋落物分解。凋落物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养分归还的主要途径,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对凋落物分解动态过程的研究可以帮助当地合理的、因地制宜的种植相关树种,有效的调节并提高林木的生长效率,并为维持土壤肥力,增强土壤的养分可利用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森林不同组分对降水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森林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森林水文学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大气降水作为森林生态系统养分来源之一, 是目前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不可或缺的因子.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一般通过乔木层、灌草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等组分对降水进行分配.文中系统阐述了国内外研究者关于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对降水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 同时对森林降水中营养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研究作了简述, 指出目前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森林凋落物分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森林凋落物是指森林生态系统中,由地上植物部分产生并归还到地表面,作为分解者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借以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全部有机质的总称。文章综述了森林凋落物的概念、构成、分解的研究方法和模型、影响分解因素以及全球变化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凋落物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过程之一,受气候、凋落物性质、微生物等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大的碳储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而森林凋落物的分解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高、气候变暖和降水变化的反应,对深入理解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物形成和固氮能力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利用人工网捕等方法对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进行调查.共记录节肢动物15目77科326种,分属于昆虫纲、蛛形纲和多足纲,其中蜘蛛目、双翅目、同翅目、膜翅目个体数量分别占总数的10%以上,为该地区的优势类群.由森林向草原过渡的过程中,节肢动物的个体数、物种数、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随环境梯度变化而逐渐增多,至交错带森林-草甸区或草甸-草原区达到最大,到草原带降至最低.交错带具有最高的个体数、物种数和物种多样性,且显著高于两侧的森林带和草原带,表明大尺度森林草原交错带具有显著的边缘效应.不同植被地带问节肢动物群落的相似性均较低,表明不同植被地带间节肢动物的群落组成差异很大.森林带与森林-草甸区、草甸-草原区和草原带的相似性逐级减小,这说明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交错带、草原带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已与森林带发生明显分化,且分化越来越大.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森林斑块数、森林覆盖率是影响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的决定因素,森林斑块数、森林斑块平均面积、森林覆盖率是决定节肢动物个体数和物种数分布的重要因素.不同植被地带天敌个体数百分率为(0.363 1±0.041 6)%~(0.524 9±0.036 5)%,天敌物种在维护森林-草原交错带生态系统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森林凋落物特性及对土壤生态功能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凋落物组分从植物体返还到土地为地表分解者提供物质基础,是森林植物和土壤生态系统之间养分循环与能量传递的主要环节之一。文中通过整理现有森林凋落物特性及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综述凋落物对土壤水文、土壤碳库、土壤养分、土壤酶活等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土壤生物等多方面的影响,分析目前研究的不足并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为未来有效利用森林凋落物、提高土壤生态功能和更好地经营森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森林凋落物涵养水源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凋落物是森林中植物组分产生并归还地面,作为分解者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借以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所有有机质的总称,有着重要的生态系统功能,其中凋落物的涵养水源功能及其重要。不同林型或树种的凋落物有不同的涵养蓄水能力,且森林凋落物的涵养蓄水能力受不同因素的影响。本文对不同林型凋落物持水性研究及影响其持水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对林业建设过程中的树种选择、林型搭配、林下凋落物处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磨盘山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典型林分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各组分的C、N、P化学计量比格局,探究物种与器官对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期为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再分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选取滇中亚高山5种典型森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集不同森林林下植被和凋落物样品,对其林下植被层各器官和凋落物层各组分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 ]5种林分的林下植被层(灌木叶、茎和根,草本地上和地下部分)和凋落物层(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完全分解层)的C含量变幅分别为410.17~561.08、81.47~625.80 mg·g~(-1),N含量分别为3.07~15.89、9.87~17.50 mg·g~(-1),P含量分别为0.35~0.90、0.37~0.93 mg·g~(-1)。灌木层C、N、P含量除云南松林外均表现为叶根茎,草本层的C、P表现为地下部分地上部分,N含量则相反;凋落物层N、P含量表现为完全分解层半分解层未分解层,C含量与之相反。[结论 ]滇中亚高山典型森林中5种林分林下植被层生长比较缓慢,受到N和P的同时限制;凋落物分解速率偏慢,养分循环能力较低。因此,在森林抚育措施中,可考虑适当保护林下植被,提高土壤肥力,维持其长期稳定生产力。  相似文献   

9.
昆虫作为指示生物对生态恢复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昆虫作为指示生物对生态恢复进行评价是当前恢复生态学研究热点之一,昆虫作为动物界种类最多的类群,是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显示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许多特征。文章在生态恢复评价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生物指示物的选择标准;重点综述了以昆虫作为指示生物在生态恢复评价中的优越性及应用,并指出当前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我国西南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喀斯特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是喀斯特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对比其他森林生态系统,我国西南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具有较高的C含量和较低的N、P含量,植物生长一般会受到N、P的限制;凋落物和土壤N、P含量较高,不同植被类型土壤P含量有很大差异;随着植被正向演替的进行,土壤N含量和凋落物N、P含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化学计量特征主要受到植物个体差异、气候、地形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文中系统总结了我国西南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概况、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影响因素及研究方向,并针对我国西南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从4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1.
森林土壤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9,自引:4,他引:79  
杨万勤  王开运 《林业科学》2004,40(2):152-159
土壤酶在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目前 ,在几乎所有的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中 ,土壤酶活性的监测似乎成为必不可少的研究内容。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酶活性动态 ,植被特征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的关系 ,植物 -土壤界面的土壤酶 ,森林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土壤酶及人类活动干扰对森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等是当前森林土壤酶学的研究重点。由于土壤酶的功能和生态重要性 ,森林土壤酶研究可能包括 :(1 )土壤酶系统分异 ;(2 )作为森林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指标的土壤酶活性 ;(3)植被动态与土壤酶的关系 ;(4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酶活性特征 ;(5 )人工林土壤酶活性特征 ;(6 )人类活动对森林土壤酶系统的影响。本文从土壤酶系统分异和生态系统的角度对土壤酶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综述 ,这对于加深理解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土壤酶的生态重要性以及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机理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与平衡中具有极为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区和森林工业基地,森林面积806.37万hm2,森林覆盖率80.20%。丰富的碳汇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也蓄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以森工林区天然用材林的碳汇价值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森林蓄积换算因子法,推算森工林区天然用材林碳汇价值:1986年碳汇价值10.110 3亿美元,1990年碳汇价值10.630 1亿美元,1995年碳汇价值10.266 3亿美元,2000年碳汇价值8.980 1亿美元。研究还表明,阔叶林和针叶林是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天然用材林重要碳库树种,为发展森工林区林业碳汇将起到重要作用。在开采利用天然林资源的过程中,必须统筹兼顾森林的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保持和发挥现有天然林的生态效益,才能达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以森林蓄积生长量、乔木树种多样性、植物生物量、植被覆盖度、有机质含量、森林灾害程度作为指标,采用综合指数法,构建森林健康评估体系,并结合133个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生态监测固定样地调查数据,评估广东省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结果表明,广东森林健康指数平均值为0.41,基本处于亚健康状况;天然林优于人工林,中龄林优于近成熟林;树种结构越复杂,森林健康指数就越高。  相似文献   

14.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枯落物现存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参考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枯落物现存量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我国枯落物现存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亚热带和温带,热带相对较少;枯落物现存量的研究主要采用收获法,但取样样方的布设、面积、数量及取样时间等尚没有统一的规定;在大区域尺度上,气候是影响森林枯落物现存量变化的主导因子,不同气候带森林枯落物现存量的大小顺序为温带>亚热带>热带;森林枯落物现存量还受林分起源、群落组成和结构、群落发育阶段、土壤、地形条件及干扰的影响。文中还针对全球变化背景下我国森林枯落物现存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西藏自治区森林枯落物碳储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典型样地采样,建立了枯落物碳密度与厚度关系方程,并结合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样地坡度与枯落物厚度因子,估算出西藏自治区森林枯落物碳储量.结果表明,西藏自治区丰富的森林植被生产了巨大的枯落物层碳库,有机碳分解和碳库消耗缓慢.研究该部分碳库状况,为估算和评价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对策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6.
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凋落动态及组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从组成群落的主要树种角度研究森林凋落物生产与物候的关系,分析群落尺度上的凋落物产量、组成、季节动态、分布及主要树种的叶凋落节律,探讨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凋落物的基本特征和凋落高峰的形成原因,为其保护、恢复及管理经营提供科学参考,同时也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功能及维持生物多样性机制等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以研究地1 hm2常绿阔叶林群落固定监测样地为平台,通过均匀交叉布设173个凋落物收集器,每月对收集到的凋落物进行分类、鉴定、称量。[结果]表明:1)2013—2014年的年凋落量为5 310.52 kg·hm-2,其中叶凋落量(3 814.01 kg·hm-2)最多,占年总凋落量的71.82%(常绿树叶90.95%,落叶树叶9.05%),枝条占12.51%,花果等繁殖器官占8.74%,树皮碎屑占1.00%,杂物占6.04%。2)1 a内,凋落物收集器内共收集到36种树木的凋落叶,占样地内树种总数(43种)的83.72%。3)不同收集器之间凋落量存在较大差异,55个收集器中的凋落量在250~300 g,4个收集器的凋落量超过400 g;单个收集器全年最多可收集到24种树种的凋落叶,收到14种凋落叶种数的收集器最多(29个)。[结论]1)全年凋落量月动态呈明显双峰型,叶凋落量月动态与凋落总量变化相同。栲(Castanopsis fargesii Franch)、润楠(Machilus pingii (Oliv.) Hemsl)、薯豆(Elaeocarpus japonicus Sieb. et Zucc)三者落叶量之和为落叶总量的55.89%,是凋落叶的主要来源。2)主要树种均具有明显的叶凋落节律,根据其节律特点可分为2类:单峰型和双峰型。根据其出现时间可分为4类:在春末夏初和秋季均出现落叶高峰的常绿树;仅在春末夏初出现高峰的常绿树;仅在夏末秋初出现高峰的常绿树;以及在秋冬季出现高峰的落叶树。叶凋落高峰主要受物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龙晓飞 《绿色科技》2021,(5):112-114
指出了龙里林场现有国家储备林中以马尾松人工林为主,树种结构单纯、层次结构简单、生态效益差、生态系统脆弱,容易发生雪压、风倒、火灾,松毛虫危害严重。为了改善林场马尾松人工林的健康状况,提高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优化林分的树种、水平、垂直结构,进一步提高林分质量,模仿马尾松自然演替规律,通过择伐,在林下补植了乡土珍贵树种,以把马尾松人工林尽可能地改造为接近自然状态的异龄针阔混交林,结果表明:近自然改造具有如下优点:①确保了持续的主林层郁闭,实现了森林的永续利用。②将培育珍贵树种与马尾松大径材有机结合起来,兼顾了森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③有利于提高林分质量,保证了森林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Frequent, low-intensity fires were a common feature of Sierran forest ecosystems, but suppression policies over the past century have left many forests at risk for catastrophic wildfires. Recent policies highlight the use of prescribed burning or harvesting as fire risk reduction tools, but few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impacts of these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the leaf litter fauna of Sierran forests.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three fire and “fire surrogate” treatments, prescribed burning, overstory thinning with understory mastication, and combined thinning and burning, impact diversity and abundance of Coleoptera and other leaf litter arthropods. Pitfall trapping was used to collect litter arthropods before and immediately after treatments in replicated forest compartments. The diverse Coleoptera assemblage was dominated by only a few common species, with many rare species represented by only one or two individuals. Rank–abundance diagrams indicated that much of the change in the beetle assemblage due to the treatments was a result of changes in the numbers of rare species.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 showed several species closely allied with the treated compartments, but few with the untreated controls. Both NMS and CCA ordination show considerable change in overall assemblage structure on compartments treated with fire, but less change in the thinned compartments. Coleoptera species richness was slightly higher in burned compartments. Some common beetle species, families of beetles, and other common groups such as ants and spiders showed changes in abundance due to the treatments, but the changes were taxon-specific and showed no general pattern. Overall impacts of the treatments appear to be moderate, and the increased habitat heterogeneity at the compartment level may provide additional habitat for many rare species to coexist. We conclude that the use of fire and fire surrogate treatments in Sierran mixed-conifer forests is justified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ir effects on leaf litter arthropods, but the history of management at the site and the scale of treatments must be carefully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9.
根据收集整理的全省17个市(州)85个县(市、区)生态公益林建设和资金管理资料,在对生态公益林重点建设林区(天保区和非天保区)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湖北省2015年生态公益林建设项目进行了绩效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湖北通过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项目,达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长,有效保护了湖北森林资源,林权所有者得到了应有补偿,有效促进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增强,对湖北生态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