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小建中汤及其拆方对芍药苷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Diamonsil RP-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30 nm。结果:小建中汤拆方前后芍药苷的含量有明显变化,其中去甘草组、去桂枝组、去饴糖组与全方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去生姜组、去大枣组与全方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甘草和桂枝有助于白芍中芍药苷的溶出;大枣、生姜对白芍中芍药苷的溶出影响不大;饴糖可能会以小团块形式包裹芍药苷,使实验中芍药苷的萃取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2.
桂枝汤方中药对对体温双向调节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阐明桂枝汤对体温双向调节作用的组方配伍原理,对桂枝汤进行拆方研究,观察了桂枝汤中五个药对对高、低体温动物模型的影响,发现桂枝-芍药只有升温作用;芍药-炙甘草只有解热作用;单味桂枝和芍药均有解热和升温作用,分别伍以生姜、甘草、大枣,或桂枝芍药相伍,均未见协同相加  相似文献   

3.
桂枝汤方中药对对体温双向调节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为阐明桂枝汤对体温双向调节作用的组方配伍原理,对桂枝汤进行拆方研究,观察了桂枝汤中五个药对对低体温动物模型的影响,发现桂枝-芍药只有升温作用,芍药-炙甘草只有解热作用;单味桂枝和芍药均有解热和升温作用,分别伍以生姜、甘草、大枣,或桂枝芍药相伍,均未见协同相加。  相似文献   

4.
桂枝汤类方化学成分含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和大枣)类方中原儿茶酸、香豆素、桂皮酸、桂皮醛、芍药苷和甘草酸含量的方法,并探索配伍对各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用SUPELCO Discovery C18柱,0.05%磷酸-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为230nm和254nm;测定桂枝汤、桂枝加桂汤和桂枝加芍药汤中原儿茶酸、香豆素、桂皮酸、桂皮醛、芍药苷和甘草酸的含量,不同配伍之间的差异采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建立了同时测定原儿茶酸、香豆素、桂皮酸、桂皮醛、芍药苷和甘草酸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相应的回归方程,与单味桂枝相比,三个类方中原儿茶酸含量增加、桂皮酸含量减少,桂枝汤和桂枝加桂汤中香豆素含量增加;与单味芍药相比,三个类方中芍药苷含量减少;与单味甘草相比,三个类方中甘草酸含量增加。结论:本方法专属、重复性好,可用于桂枝汤类方中原儿茶酸、香豆素、桂皮酸、桂皮醛、芍药苷和甘草酸的含量测定。不同配伍对各成分含量有影响,其影响非常复杂。  相似文献   

5.
HPLC同时测定桂枝颗粒中桂皮酸、芍药苷、甘草酸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桂枝颗粒是在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的基础上,由桂枝、白芍、甘草、生姜与大枣制成的现代中药制剂。该制剂的指标成分是芍药苷、桂皮酸与甘草酸,这三类成分单独测定的方法文献报道较多。现行的桂枝颗粒国家药品标准[1]仅对臣药白芍中芍药苷进行了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6.
桂枝汤新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方意新解桂枝汤是《伤寒论》第1方,有群方之冠的美誉。柯音员伯称之为“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方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5味药可分为2组(或者说2对药),桂枝、甘草为温通阳气的一组药;芍药、甘草为滋养阴血的一组药。配以生姜...  相似文献   

7.
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柯韵伯曰:"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现就仲景对此方的加减应用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8.
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组成,是仲景为太阳中风而设。方中桂枝味辛性温功能发散,温通卫阳;芍药酸寒,酸能收敛,寒走阴营;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肌表;大枣、甘草配白芍,和中缓急,配桂枝调和营卫,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功效。  相似文献   

9.
黄芩汤不同配伍对芍药苷溶出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黄芩汤各配伍煎液中芍药苷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研究配伍对芍药苷溶出率的影响。方法:采用L8(27)正交设计法,以RP-HPLC法测定各配伍样品中芍药苷含量。结果:甘草对芍药苷的含量差异影响具显著性(P&lt;0.05),黄芩、大枣以及三者两两交互作用无显著影响。结论:甘草使芍药苷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10.
马春玲 《光明中医》2007,22(11):51-52
桂枝汤源出《伤寒论》,为经方之典范.原方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桂枝辛、甘、温之品,归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之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珍珠母超微粉蛋白、寡肽对小鼠镇静安眠作用。方法利用PCPA制造小鼠失眠模型,观察小鼠的自主活动情况,ELISA法测小鼠血中ATCH含量并计算脑及脑系数。结果阳性对照组、寡肽组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显著降低,小鼠血中ACTH的含量增加,但脑干系数无影响。结论超微粉寡肽类成分(MCP)镇静安眠活性最强,为镇静安眠主要活性部位,调节ACTH可能是其镇静安眠机制。  相似文献   

12.
病性的变化和转化以及疾病的传变是中医病理学的2个核心问题。它们可分别从阴阳五行数学的公理1和公理2、3得到圆满的解释。病性变化,其症结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大小发生变化;病性转化,其症结则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正负号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丁香苦苷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并比较丁香苦苷单体两种给药途径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考察丁香苦苷单体口服后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方法:家兔静脉注射丁香苦苷注射液和灌胃给予丁香苦苷水溶液,采集血样,固相萃取小柱活化方法处理血浆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丁香苦苷血浆浓度,采用药动学软件3P97进行数据处理,确定药动学参数。结果:丁香苦苷静脉给药后在体内符合二室模型分布,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如下:T1/2α为2.41min,T1/2β为15.38min。灌胃给药后丁香苦苷的药动学行为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Cmax为17.91min,T1/2(α)为9.642min,T1/2(β)31.748min。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5.9%。结论:丁香苦苷单体经口服和静脉两种给药途径给药后,吸收和消除均较快。  相似文献   

14.
蔚晓慧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585-586
简要论述了《老老恒言》中有关老年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认为饮食以调理脾胃为要 ,应注意饮食有节、五味调和、清淡为补 ;起居以养静为要 ,应注意调顺四时、起居有常、静养与导引相结合 ;养性以安命为要 ,应注意清心寡欲、修心养性  相似文献   

15.
羌蓝汤解热作用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家兔iv内毒素后,在体温升高的同时血浆cAMP含量与血清IL1、IL6水平显著升高。家兔ig20g/kg羌蓝汤可以抑制内毒素的致热作用,在解热的同时也抑制血浆cAMP含量以及血清IL1、IL6活性水平的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黄芩与黄连按不同比例配伍时,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盐酸小檗碱溶出率的变化规律,以探讨传统药对黄芩配伍黄连对有效成分煎出的影响。方法:根据临床常用方剂黄芩与黄连的配伍比例,选择按1:0、1:1、1:2、1:3、2:1、2:3、3:1、3:2、0:1等9个比例分别配伍,水煎煮回流法提取,经分离精制,制得各供试品,在优化的RP-HPLC条件下进行分析,比较色谱指纹图谱,考察主要成分黄芩苷、小檗碱的相对峰面积变化与配伍比例的关系。结果:黄芩与黄连按不同比例配伍后主要成分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的含量各有不同的影响,黄芩苷溶出率与黄芩比例成非线性关系,盐酸小檗碱溶出率与黄连比例亦成非线性关系,黄芩的最佳配伍比例是3:1,黄连的最佳配伍比例是1:3。结论:按不同比例配伍黄芩、黄连合煎过程中,黄芩苷、盐酸小檗碱溶出率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7.
运用数字化色谱指纹谱技术设计中药复方专利技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药复方是中医学的精髓,但目前专利法的设置以及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格式不利于中药复方的技术保护。数字化色谱指纹谱将色谱峰的定位和峰面积以数字化形式进行表达,不仅能够比较准确地表达一个组合物的内在总体情况,亦能较完整地反映出复杂中药复方产品的化学组成特征。作者认为,数字化色谱指纹图谱技术不仅能准确反映中药复方的整体质量状况,也可用于中药复方专利中技术特征的描述。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了竞争力理论与战略理论,分析了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环境与条件,提出了提升中药产业竞争力的三大战略目标、三大总体战略、四条战略举措及三个实施阶段与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医按摩对亚健康状态改善的临床效果,探索非药物治疗亚健康状态的方法。方法:将120例心理性亚健康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中药治疗和心理行为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按摩调治。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33%,对照组为76.67%,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对疲劳乏力、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和注意力不集中、肌肉酸痛、焦虑5项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按摩可以有效改善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症状。  相似文献   

20.
不同剂型去甲斑蝥素肝脏注射急性毒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凌昌全  郑晓梅  李柏 《中成药》2000,22(10):715-717
目的:比较去甲斑蝥素缓释注射课题与普通注射液肝脏注射的急性毒性、为缓释剂型的临床肝脏注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60只小鼠及18只大鼠各随机分为3组,分别肝脏注射等量去甲斑蝥素缓释溶液,普通水剂及药物缓释辅料泊洛沙姆407溶液,观察小鼠行为状态、生存情况及大鼠肝脏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注射去甲斑螯素缓释溶液组小鼠死亡率低于普通水溶液组;泊洛沙姆407小鼠肝脏注射的LD50〉625mg/kg,缓释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