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全球范围内,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导致成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几十年来,尽管心肺复苏技术不断进步,但CA患者的预后仍然不容乐观,而且不同国家或国家不同区域之间差异较大。我国院外心脏骤停(out 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出院存活率及神经功能良好的比例仅为1.3%和1%,而美国在10%左右。心脏骤停患者的综合救治水平是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将患者运送至综合救治水平较高的医疗中心,生存率可从30.8%上升至58.7%,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的比例升高近3倍。在这种背景下,心脏骤停中心(cardiac arrest center,CAC)应运而生,其目的旨在为CA患者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集束化治疗,提升综合救治水平,进而提高CA生存率,改善神经功能预后。目前CAC在我国尚未起步,借鉴国际上CAC建设和管理经验,结合我国自己的特色,对未来推动中国CAC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心脏骤停救治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是全球发生率高、预后差的重大卫生问题[1,2]。我国每年有约105万人遭受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 院内心脏骤停(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HCA)的发生率也比较高, 但出院存活率却明显低于欧美发达国家[1,2,3,4,5,6]。分析当前我国心肺复苏领域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心脏骤停的预防、预警、早期互救体系还不完善, 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复苏、复苏后综合征的处理和康复治疗上各地发展不充分、不规范、不平衡[5,7,8]。通过加强心脏骤停中心(cardiac arrest centre, CAC)建设, 优化心脏骤停复苏整个链条中相关资源的配置和救治流程, 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9,10,11,12]。2018年浙江省在国内率先正式提出"复苏中心"的概念[7], 相对于"心脏骤停中心"可能更符合国人的表达习惯。复苏中心是指医疗机构针对心脏骤停患者建立的专门体系, 涵盖从心脏骤停预防到急救、监护、治疗、康复的全过程, 通过整合各种医疗资源并优化整个...  相似文献   

3.
尽管医疗技术不断革新, 但是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患者抢救成功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我国院内心脏骤停(in 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HCA)患者的生存率为9.1%[1], 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患者的存活率仅为1.15%[2]。体外心肺复苏(extracro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ECPR)指对心脏骤停患者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维持循环灌注及氧供支持的技术[3]。截至2023年4月, 体外生命支持组织(ELSO)发布的成人ECPR病例达14 509例, 并以每年超过1 700例的速度快速递增[4]。本研究回顾本院急诊科55例ECPR患者的病例资料, 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是引起世界范围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020年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对全球16个院外CA(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中心的数据分析显示, OHCA的年发病率为(30.0~97.1)/10万;接受治疗的患者30 d存活率为3.1%~20.4%, 仅2.8%~18.2%的患者有良好的神经功能预后[1]。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报道OHCA患者出院时神经功能良好的患者比例更低[2,3]。CA患者经过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后脑损伤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4], 因此ROSC后脑保护一直是治疗的重点和难点。目标体温管理(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 TTM)是应用物理和(或)化学方法将核心体温快速降到目标温度, 维持一定时间后缓慢升温至正常生理体温的过程。2002年发表的两个随机对照研究证实[5,6], CA复苏后脑损伤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本中心为区域性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ECPR)中心,回顾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治疗难治性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患者临床数据,为临床的救治提供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22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因难治性CA患者接受ECMO治疗的临床资料。本中心的院内CA是在床边建立ECMO;院外CA或区域内合作医院的院内CA是建立ECMO后再转运至本中心救治。结果 共纳入并分析75例难治性CA患者。ECMO撤机成功率33.3%,生存出院率25.3%,神经系统预后良好率22.6%。生存组初始心律失常为可电复律的比例高于死亡组(73.7%vs. 35.7%,χ2=10.008,P=0.002);生存组年龄小于死亡组(岁:43.5±11.9 vs. 51.9±16.6,t=-2.024,P=0.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A地点、旁观者实施CPR,...  相似文献   

6.
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是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 OHCA患者需要及时的救治才能获得良好的预后[1]。首次监测心律、旁观者目击、旁观者心肺复苏(bystand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BCPR)、旁观者应用自动体外除颤设备(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以及急诊医疗服务(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EMS)响应的时间等因素均可以显著影响OHCA的预后[2]。  相似文献   

7.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全世界成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罹患数百万人.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其唯一救治措施,但救治成功率低,出院存活率<7%,神经系统损伤是其主要致死和致残原因[1-3].“治疗性低温”(therapeutic hypothermia),国内习惯称为“亚低温”(mild hypotherima)是为了减轻患者神经系统损伤而进行诱导的轻中度低温(32~ 34℃),是CA患者经过CPR恢复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后进一步脑复苏治疗的最重要环节,也是目前唯一被临床证实能够改善患者远期预后和神经功能恢复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每年全世界范围内每10万人口中就有50~110例心脏骤停发生[1]。随着急救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CA的患者经过积极有效的CPR能够恢复自主循环,但仍有患者会在度过院前复苏阶段进入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后死亡。CA后全脑细胞缺血-再灌注造成的脑损害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原因。然而,治疗过程中的其他因素也会影响脑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迷走神经电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对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后大鼠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经皮心外膜电刺激诱导心室颤动方法建立大鼠CA模型.53只雄性SD大鼠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体外膜肺氧合辅助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ECPR)治疗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的经验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中心2015年4月至2023年4月120例成人SCD-ECPR的资料, 以90 d存活/死亡、OHCA/IHCA(out-of-hospital/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是否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和心脏骤停至ECMO(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转流时间(CA-Pump On时间)60 min为界进行分组, 比较年龄、性别、查尔森合并症指数、IHCA/OHCA、初始心律、无灌流时间、CA-Pump On时间、ECMO撤离成功率、90 d存活率、ECMO治疗时间的差异。结果①114例SCD-ECPR患者纳入分析, 90 d存活45例(39.5%), 其中40例(88.9%)神经功能预后良好。②90 ...  相似文献   

11.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是指心脏机械活动停止,循环征象消失的一种常见严重临床事件,其发病率高,生存率低,是全球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按发生CA地点区别,通常分为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和院内心脏骤停(in-hospital c...  相似文献   

12.
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是全球公认威胁人类健康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 欧洲每年发生约28万例、美国约38万例、我国约55万例[1,2,3]。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是全球公认救治心脏骤停的最有效措施, 且越早启动CPR预后越好, 早期高质量CPR对于恢复自主循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至关重要[4,5,6]。但由于受CPR等急救知识普及率和法律保障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 我国旁观者实施CPR的比例较低, 报警人第一时间不能正确识别是否心脏骤停, 或是不会、不敢、也不愿意尽快实施CPR, 是导致我国OHCA的病死率居高不下重要因素之一。为此, 在急救报警阶段, 如何实现通过语音或视频第一时间快速识别患者是否心脏骤停, 并通过电话或者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指导报警人对患者实施CPR是提高OHCA救治成功的关键所在, 第一时间实施电话指导CPR(telephon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CPR)已成为全球心肺复苏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3.
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患者的生存率与第一目击者立即心肺复苏(cardiac 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快速除颤、院前急救系统的响应时间与高级生命支持的质量、院内救治效率等密切相关[1,2,3,4]。本文报道由120调度员指导第一目击者对1例OHCA患者CPR及AED除颤、救护车急救人员现场恢复患者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 院内多学科合作, 在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ein-artery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VA-ECMO)与机械通气的支持下, 植入支架1枚, 患者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4.
张开 《临床荟萃》2023,(8):737-742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目前全球高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的最严峻的重大公共问题之一,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作为治疗CA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已成为全世界急危重症医学领域共同关注的话题。现代CPR技术已历经60余年的发展变化,尽管CPR流程不断优化、简化,质量持续提升,但令人困惑的是CA患者的预后并未显著改善。本文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就目前CPR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患者发病原因和不同病因下院前急救措施和复苏结局的差异, 提高其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北京急救中心接诊的所有OHCA患者资料, 包括院前急救病历及医疗机构内抢救结果。比较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的基本情况, 采用非参数检验和卡方分析方法比较不同组别患者抢救措施和复苏结果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 517例患者, 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年龄较大, 多伴有基础疾病(84.2%), 且在家中发病为主。非心源性心脏骤停的原因包括疾病(85.1%)、创伤(2.9%)、自杀(5.0%)、交通事故(1.7%)及中毒(1.1%)等。在急救措施方面, 急救医生到达现场后, 对心源性患者采取抢救措施的比例较高(22.3%), 包括心肺复苏、气管插管、除颤、吸氧、注射肾上腺素和使用其他药物均显著高于非心源性患者(均P<0.001)。在临床结局方面, 心源性与非心源性患者自主循环恢复(P=0.072)和24 h存活(P=0.093)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源性心脏骤停是OH...  相似文献   

16.
目前,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是危及人类生命的最主要原因[1].研究表明:发生CA的患者如果在发病最初的3~5 min内接受有效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存活率可达49%~75%[2-5],CPR每延迟1 min实施,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就下降7%~10%[6].然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7],80%的CA事件发生于院外,其中67%有目击者,但通常为非医务人员.  相似文献   

17.
<正>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指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循环和呼吸突然停止进而导致意识丧失和神经系统功能损害,是最紧迫的心脏急症且病死率极高[1]。针对CA最有效的救治措施即为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在CA发生后短时间内,机体细胞尚未真正死亡并仍存有微弱的代谢活动,若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CPR并积极予  相似文献   

18.
<正>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有很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是全球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其救治的最重要手段,尽管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复苏成功率有所提高,但死亡率仍居高不下。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最新数据表明院外心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并探讨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实现心肺脑复苏(cardiac 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CPCR)患者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无锡市急救中心直属分站2016年12月26日7:45至2022年8月26日7:45出诊OHCA患者的首份心电图、临床特点、院前急救措施及院内回访情况等资料。根据患者出院时的格拉斯哥匹斯堡脑功能分级, 分为CPCR组(1~2级)和非CPCR组(3~5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基本情况、复苏时间及复苏后生命体征的差异, 探讨实现CPCR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出诊抢救OHCA 6 040例, 实施院前抢救3 002例, 第一时间心电图为可除颤心律185例, 可除颤心律率为6.16%。院前存活293例, 院前存活率为9.76%;存活出院170例, 存活出院率为5.66%;最终实现CPCR 44例, 占存活出院患者的25.88%。CPCR组和非CPCR组在有无第一目击者救治、可除颤心律占比、是否除颤、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  相似文献   

20.
正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由于各种原因致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使人体器官缺血缺氧,极易导致死亡;患者的预后普遍较差,疾病负担重,其中主要的病因是心血管疾病。《中国心血管疾病报告2017》指出:我国目前心血管疾病患者多达2.9亿,是危害我国人民生命的首位病因;加上我们已是老龄化社会,而且心血管疾病发病呈年轻化,未来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将更加严峻,CA发生率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