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肥胖是GERD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在减重代谢手术中越来越普及, 并且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少, 但在治疗肥胖患者术后抗反流疗效方面仍存在争议。有研究报道, LSG可能破坏抗反流屏障功能, 如His角功能改变、膈肌连续性的破坏以及术后食管裂孔疝增加。His角是胃食管连接处的重要抗反流屏障之一, 重建His角已被证实能有效缓解GERD症状, LSG联合His重建术有望成为有效预防肥胖术后GERD的措施。因此, 本文主要就减重手术预防GERD的研究做一综述, 旨在探讨肥胖患者术后GERD的有效治疗, 以改善患者GERD的症状以及其生活质量, 为GERD的外科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发病率逐渐上升, 长径<4 cm的胃上部癌远端淋巴结转移少见, 行近端胃切除术即可满足根治要求。近端胃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食物淤滞、吻合口狭窄、营养吸收差, 都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不断推广, 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淋巴结清扫术已经标准化, 但是消化道重建方式尚未达成标准共识, 而抗反流成为近年临床关注热点。通过间置空肠达到抗反流效果, 保留或重建抗反流结构的食管残胃吻合, 包括各种抗反流的附加手术, 各有优劣。笔者全面详细介绍各种主流抗反流手术方式及其改良方案, 以期为同道提供参考, 让患者最大化获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进展期胃上部癌患者行近端胃切除术(PG)和全胃切除术(TG)的预后差异。方法本研究纳入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确诊为胃癌并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因胃上部癌接受胃癌根治术的363例患者, 根据手术方式分为TG组(178例)和PG组(185例)。结果与PG组相比, TG组患者的肿瘤直径>4 cm、大体类型为BorrmannⅢ型、术后病理分期为Ⅲ期的比例更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687P=0.002;χ2=24.897, P=0.001;χ2=6.257, P=0.044)。PG组和TG组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4.3%(95%CI:45.1%~50.5%)和60.6%(95%CI:41.3%~47.6%),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7)。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再次比较发现两组间5年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6)。经化疗亚组分析发现, TG组与PG组生存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9)。结论进展期胃上部癌患者行PG与TG的预后无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近端胃癌和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2年3月我国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15家医学中心收治的385例行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近端胃癌和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04例, 女81例;年龄为(63±9)岁。385例患者中, 335例行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 设为腹腔镜组;50例行开腹近端胃切除术, 设为开腹组。观察指标:(1)术中及术后情况。(2)随访情况。(3)分层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1)术中及术后情况。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 消化道重建(食管胃吻合、食管空肠吻合), 术后病理学分期(0~Ⅰ期、Ⅱ~Ⅲ期), 术后住院时间, 术后早期并发症分别为(212±96)min, 270、65例, 177、107例, 10(8~14)d, 40例, 其中术后病理学分期缺失51例患...  相似文献   

5.
机器人胃癌根治术一直是胃癌微创外科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技术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 机器人手术系统与腹腔镜技术近期和远期疗效基本相当;机器人在特定区域淋巴结清扫方面更具优势;更精细的操作可减少术中出血量, 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机器人手术系统也更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但同时, 机器人胃癌根治术也存在手术费用较高、缺乏触觉反馈以及总手术时间延长等问题。未来机器人手术系统可能会进一步向小型化、智能化和模块化的方向发展。同时, 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结合的机器人手术系统, 将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消化道吻合等部分操作步骤的自动化。  相似文献   

6.
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的应用越来越多。传统的食管残胃吻合方式会导致患者术后出现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多种抗反流的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方式被应用到临床。笔者结合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以及自身的临床经验,对腹腔镜近端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方式进行临床评价,重点讨论了食管胃吻合(食管胃后壁吻合、食管胃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与远端胃大部切除术中2种手术方式治疗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医院普外科2016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9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71例, 女性27例, 年龄32~80岁, 平均年龄(62.03±10.6)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近端组(n=28)和远端组(n=70)。近端组采用腹腔镜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治疗, 远端组采用腹腔镜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治疗。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两组手术相关临床指标、术后并发症、营养状况、生存质量及生存率之间的差异, 采用Kaplan-Merier绘制生存曲线, 两组生存差异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近端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少于远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 P=0.045);近端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率高于远端组(57.14%比4.29%, χ2=35.75, P<0.001), 反流性胃炎发病率则低于远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7%比22.86%, P=0.035);术后近端组红细胞、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水平均低于远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近端胃癌及早期胃癌的发病率逐渐增加, 近端胃切除的比例也逐年升高。但近端胃切除会导致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 影响患者术后生命质量。因此, 抗反流手术方式的研究成为近年国内外研究热点。双肌瓣吻合因其更接近正常贲门生理结构, 在近端胃切除手术方式中有较好的抗反流效果, 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但因传统双肌瓣吻合具有操作复杂、学习曲线较长、吻合口狭窄率高等缺点, 国内外研究者对各种肌瓣吻合进行改良。其中, 基于双倒刺线的改良双肌瓣吻合展现出良好优势, 同时, 腹腔镜下经左侧膈肌左侧胸腔内的双肌瓣吻合也将双肌瓣吻合适应证进一步扩大。笔者查阅相关研究, 重点探讨各种改良肌瓣吻合手术方式用于近端胃切除的现状及展望, 旨在促进肌瓣吻合手术方式得到更好的普及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近端胃切除后不同抗反流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9月至2021年8月在中国11家医疗中心就诊的338例近端胃切除后行抗反流消化道重建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男性273例, 女性65例, 年龄(63±10)岁(范围:28~91岁)。其中管状胃食管吻合159例(管状胃组), 空肠双通道重建107例(双通道组), 食管胃双肌瓣技术吻合72例(双肌瓣组)。记录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及分级、术后营养状态, 根据洛杉矶分级法对术后12个月胃镜下反流性食管炎进行分级, Visick分级标准评估术后生活质量。分别采用方差分析、混合线性模型、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多组间比较, 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结果双肌瓣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管状胃组和双通道组[(352±63)min比(221±66)min, (352±63)min比(234±61)min, P均<0.01]。管状胃组、双肌瓣组、双通道组术后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系统Ⅱ级及以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0%(27/...  相似文献   

10.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致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的常见消化道疾病, 根据胃镜下食管黏膜有无破损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及反流性食管炎。目前胃食管反流病尤其是非糜烂性反流病及轻度反流性食管炎多采用以质子泵抑制剂为主的内科治疗, 但质子泵抑制剂不能改变此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或减少反流次数。药物疗效欠佳且合并结构性改变时, 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是有效治疗方法, 在主观症状、客观检查、生活质量、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内科治疗, 但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常用的3种抗反流手术方式的优劣尚有争议, 需根据患者临床分型、发病机制、年龄、精神状态及食管运动功能选择最佳术式。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慢性疾病, 内、外科治疗均有一定风险, 选择治疗方案时需充分考虑患者的意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告本团队新开展的全腔镜锥形残胃与食管侧壁重叠吻合成形术应用于胃癌根治术的初步结果, 尤其是术后食管反流情况。方法 2022年6月, 对2例SiewertⅡ型近端胃癌根治切除的患者开展了锥形残胃与食管侧壁重叠吻合成形术。锥形残胃与食管侧壁重叠吻合成形术包括以下4个部分:(1)近端胃切除及锥形残胃制作;(2)残胃吻合位置及食管残端吻合口设计;(3)食管右侧壁与锥形残胃前壁侧侧吻合重建;(4)食管下段成形术。结果病例1为71岁男性(cTNM分期为T2N0M0), 手术时间为305 min, 术后第9天顺利出院, 术后病理为T3N0M0。病例2为82岁男性(免疫联合新辅助治疗后的TNM分期为ycT2N0M0), 手术时间为325 min, 术后第10天顺利出院。均获3个月随访, 2例均恢复良好, 无并发症发生;复查胃镜仅可见轻度食管黏膜改变, 但无明显食管反流症状, 术后均无明显体质量变化。结论锥形残胃与食管侧壁重叠吻合成形术应用于近端胃癌根治术安全性尚可, 且可能具有预防术后食管反流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胃食管反流病的外科手术治疗在国外已开展近70年, 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Allison于1951年最早尝试使用外科手段控制反流, 但单纯性的食管裂孔修补疗效欠佳。Nissen于1955年开创胃底折叠术, 经Rossetti改良减少了游离范围和手术损伤, 提升了抗反流疗效, 但术后吞咽困难和气体相关并发症高发。Toupet、Dor等提出部分胃底折叠术, Donahue和DeMeester提出"短松"Nissen手术, 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手术疗效并降低了术后吞咽困难和气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形成了目前三大主流胃底折叠术式。此外, 其他医师也对抗反流术式进行了探索, 形成了Belsey Mark Ⅳ、Hill、Collis等术式, 但由于种种原因上述术式未获得广泛开展。与此同时, 手术途径也从传统的开胸开腹, 发展到腹腔镜及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 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减少了住院时间。尽管抗反流术式众多, 但各种术式各有优缺点, 长期疗效不稳定及各种并发症至今仍然是其获得广泛开展的主要障碍, 人们仍然在不断探索更好更微创的抗反流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外科手术是根治胃癌的主要方法。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 根治性切除及淋巴结清扫范围已经形成共识和指南, 人们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上。胃切除术后综合征是由于胃切除术后, 因并发症而表现出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影响胃癌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胃切除术式及吻合方法与胃切除术后综合征密切相关, 选用合适的手术方式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水平至关重要。因此, 本文对胃切除术式对胃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其评估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胃上部癌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联合双通道吻合术后胃肠优势通道或肠肠优势通道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7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72例胃上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别行根治性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29例(全胃组), 根治性近端胃癌切除+双通道吻合43例(近端胃组), 在双通道吻合组根据X线造影结果分成胃肠优势通道组(26例)和肠肠优势通道组(17例)。结果全胃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多于近端胃组[(27.9±3.2)枚比(25.4±2.9)枚, t=3.441, P=0.001]。近端胃切除组手术时间较全胃切除组长, 术后12个月血清白蛋白[(36.1±2.4)g/L比(34.1±2.3)g/L, t=3.526, P=0.001]、血红蛋白[(122.9±6.9)g/L比(115.9±6.0)g/L, t=4.444, P=0.000]、维生素B12[(349.0±21.7)pmol/ml比(77.9±8.5)pmol/ml, t=63.931, P=0.000]水平均比全胃组高, BMI下降低于全胃组[(23.01±0.78)kg/m2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机器人下近端胃切除后双通道吻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描述性系列研究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4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胃肠外科因食管胃结合部癌进行机器人近端胃切除术+双通道吻合的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4例, 女性1例;年龄(67.2±4.5)岁, 体质指数(22.8±2.8)kg/m2,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Ⅱ级4例, Ⅲ级1例;Siewert分型Ⅱ型3例, Ⅲ型2例。总结术中术后情况, 并在术后1年进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和胃镜检查, 采用欧州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QLQ-STO22生命质量测定量表评估生活质量。结果 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中位出血量为50(50, 125)ml, 手术时间(278.0±30.6)min, 术后住院天数(12.2±3.4)d。1例患者出现术后少量胸腹腔积液, 为Clavien-Dindo分级Ⅲ级以下并发症;且均未出现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以及吻合口狭窄等吻合口相关并发症, 未出现发热、腹腔出血、胃瘫及与进食有关的反流、疼痛等并发症。术后1年的双通道造影检查显示, 所有患者造影剂均可顺利通过食管空肠吻合口;食管...  相似文献   

16.
胃黏液腺癌是一种少见的胃癌组织学类型, 其大体分型多为隆起型, 内镜发现时多已是进展期, 且病变的活检病理诊断稍困难。本例进展期胃黏液腺癌的内镜下表现形态极为特殊, 呈蜂窝空洞样, 明显不同于常见进展期胃癌形态, 而且病理提示为单纯的黏液腺癌, 未见中高分化胃癌及其他未分化癌组织细胞成分, 同时多次、多部位活检后仍难以明确病理性质。此类病例鲜有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17.
<正>对于胃上部及食管胃结合部的肿瘤,大多数专家主张首选腹腔镜全胃切除术(laparoscopic-assisted total gastrectomy,LTG)联合开放吻合术、使用辅助切口吻合口或完全腹腔镜吻合术(Overlap吻合和π形吻合术),其优势在于可以根治性切除潜在转移的淋巴结并且避免近端胃切除术(proximal gastrectomy,PG)后发生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1]。对于接受全胃切除术(total gastrectomy,TG)的患者来说,Roux-en-Y吻合术为常见术式,但因其改变消化道连续性,易引起营养吸收障碍、贫血和其他并发症,导致术后体重减轻、生活质量差等问题[2]。  相似文献   

18.
胰腺癌恶性程度极高, 预后极差, 目前根治性切除是胰腺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治疗方法。很多学者和外科医师针对不同部位的胰腺肿瘤提出了多种手术方式, 并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创新, 对于不同情况的肿瘤提出不同的切除原则、方式等。随着医疗设备和手术技术的发展, 更多微创技术被用于胰腺恶性肿瘤的切除。本文从手术术式、手术技术的角度总结了近年来胰腺癌根治性切除方式的改良创新及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19.
随着健康理念普及和胃镜检查技术的进步, 我国早期胃癌确诊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早期胃癌具有良好的预后和长期生存时间, 提高早期胃癌患者的术后生命质量成为胃癌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因此, 在保证肿瘤根治的前提下, 以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为目的保留功能胃切除术成为早期胃癌治疗的热点议题。近年来, 随着对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研究的深入, 保留功能胃切除术的应用范围已逐渐向进展期胃癌拓展。保留功能的胃切除术包括节段胃切除术、近端胃切除术和局部胃切除术。笔者围绕近年来保留功能胃切除术的国内外重要研究进展以及笔者团队实践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 期望为临床外科医师开展保留功能胃切除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作为目前治疗肥胖最有效的方法, 减重手术术式众多, 但由于大部分的术式引起胃肠道解剖的巨大改变, 使得其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为了追求更小的创伤, 减重外科医生在经典术式之外开始探索胃折叠手术。胃折叠手术包括胃底折叠术、胃大弯折叠术、内镜下胃成形术、胃底折叠术联合胃大弯折叠术、胃底折叠术联合袖状胃切除术等多种术式, 其疗效和并发症的风险介于药物治疗和袖状胃切除手术之间。胃底折叠术作为一种抗反流的术式, 也可参与到减重手术治疗中, 有效改善肥胖患者和减重手术相关胃食管反流病。胃大弯折叠术和内镜下胃成形术均有很好的减重效果。除了折叠术式本身对体质量的影响, 胃折叠术还能与其他的术式联合。胃底折叠术联合袖状胃切除和胃大弯折叠术, 可降低体质量并减少反流;胃大弯折叠术联合胃旁路等术式, 也可更加有效地降低体质量, 改善代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