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业国  许晓生 《治淮》1999,(9):49-50
一、蚌埠围堤加固改造工程及标准段的规划实施 蚌埠圈堤全长12.6公里,保护面积42.9平方公里,是蚌埠城市唯一的防洪屏障。1994年8月,淮委批复同意对胜利路到交通路堤段作为应急工程进行除险加固。由于管理体制及投资渠道等因素,应急工程一直没有实施。1995年圈堤的维护管理由市建委移交给市水利局,为圈堤的全面治理理顺了关系。市水利局积极开展工作,吸取其它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经验,确定加固改造指导思想为:将围堤由原来的单一防洪功能大堤,建设成为以防洪为主,兼顾交通、绿化美化、商贸及房屋开发于一体的多功能大堤。鉴于圈堤存在问题多,情况复杂,全面实施难度大,1997年3月先期实施了老铁路桥至交通路旱闸段堤防的加固改造(即标准段),以此为突破口带  相似文献   

2.
冉凡荣  汪传贵 《治淮》1999,(9):52-52
一、蚌埠圈堤概况及防洪目标 蚌埠圈堤是市区唯一防洪屏障,它东起曹山,北临淮河,西接老虎山,呈“U”字型环绕市区,全长12.6公里。1955年加固时,按照淮河甲种断面标准加高培厚,设计堤顶超1954年型洪水位2.5米,顶宽10米,内外坡1:3,内坡堤顶以下3米留平台宽2米,平台以下接1:5边坡接地。由于40多年来从未得到全面整治,加上管理不善,以致圈堤存在问题较多: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蚌埠市位于淮河中游,市区濒临淮河南岸,是安徽省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也是皖北重要交通枢纽和商贸重镇,市区人口50多万,1987年被列为全国25座重点防洪城市之一。 蚌埠1947年设市,至1949年市区尚无完整的防洪圈堤,仅在老铁路桥的东侧沿淮河有一小段标准很低的土  相似文献   

4.
刘秀清  夏伟才 《治淮》1999,(5):20-20
蚌埠圈堤加固改造工程指挥部和淮委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监理中心,于今年1月20日在蚌埠市召开了蚌埠圈堤加固改造应急工程的招标会,业主采用邀请招标的方式,经过资格审查,9家企业参加了此次招标,从中选出2家优秀的企业作为中标单位。 该工程是以防洪为主,集交通、绿化、美化、商贸及房屋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本期招标工程自交通路早间至蚌埠公路桥,全长1.6km,工程有大堤迎水侧护坡,大堤堤顶混凝土道路,大堤堤下混凝土道路及砌石工程项目组成,共分为三个标段。(1)交通路旱闸至蚌埠淮河公路桥段混凝土护坡工程(合同编号:BQ9802—1);(2)交通路旱闸至蚌埠淮河公路桥段堤顶混凝土道路(合同编号:BQ9802—2);(3)交通路旱间至蚌埠淮河公路桥段堤下混凝土道路(合同编号:BQ9802—3)。本文将(2)、(3)两段的开标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蚌埠圈堤加固改造工程的实例,介绍了土工布在堤防工程中的应用,阐述了土工布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6.
杨广仁 《治淮》2006,(10):10-11
一、基本概况河洼地位于安徽省阜南县东南,西起洪河口,东至南照集,东西长约40.5km,南北平均宽7.5km,地面高程一般在26.0~21.0m,面积约300km2。建国后河洼地划为控制蓄洪区,1951年冬至1952年冬修筑洼蓄洪圈堤。沿河南岸筑堤,东至曹台孜与淮堤相接,西端从官沙湖口筑堤至王家坝与淮堤封闭。堤与北部岗地间留有宽约1.5~2.0km的河分洪道。1952年建郜台孜退水闸,1953年建成王家坝进洪闸,行成洼蓄洪区堤圈。圈堤总长94.3km。其中淮堤长50.5km,氵蒙堤长43.8km。氵蒙洼是淮河进入中游后开辟的第一个蓄洪区,蓄洪面积187km2,蓄洪水位27.5m,蓄洪量7.5…  相似文献   

7.
该文回顾了北江大堤堤身粘土充填灌浆过程,通过实际运用考验和一些实例反映了充填灌浆的效果,阐明了利用充填灌浆加固堤身的作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8.
一、工程概况 圈堤西路1#~3#住宅楼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西区,3栋楼均为六层带坡屋顶砖混结构住宅楼,总建筑面积9000m2,由于处于旧河道上,地质条件复杂,经过多方案比较,基础采用锤击沉管夯扩混凝土灌注桩,单桩设计承载力极限标准值R=700KN,1#~3#楼共用夯扩桩546根,桩身直径350mm,设计桩长10.2m,持力层为第⑦层,粉质粘土,设计外夯管直径为325mm,采用二次夯扩,扩头直径≥700mm.  相似文献   

9.
在卫运河治理工程中,存在数十处建设于20世纪70—80年代的穿堤建筑物,由于不均匀沉降等原因造成涵管结构与均质土堤防接触部位出现局部裂隙,设计决定采用充填灌浆法处理堤防与穿堤建筑物间的裂隙。论述了充填灌浆施工工艺,阐明了充填灌注质量控制要点,介绍了充填灌浆在卫运河治理工程堤防穿堤建筑物维修中的应用案例,为今后类似工程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0.
漳卫南运河管理局德州河务处管辖河道堤防长388km,有穿堤涵闸157座。这些涵闸大多修建于70年代初漳卫河扩大治理期间,由于涵闸数量多,且兴建时间大多处于“文革”时期,工程设计标准低、施工质量差,近50%的涵闸存在着洞身断裂、偏短、消能设施损坏、回填不实、启闭不灵等问题,对河道行洪、安全渡汛非常不利。对上述问题若采取翻修、改建、开挖回填等措施进行处理,则需要大量的投资,国家难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漳卫南运河管理局德州河务处管辖河道堤防长388km,有穿堤涵闸157座。这些涵闸大多修建于70年代初漳卫河扩大治理期间,由于涵闸数量多,且兴建时间大多处于“文革”时期,工程设计标准低、施工质量差,近50%的涵闸存在着洞身断裂、偏短、消能设施损坏、回填不实、启闭不灵等问题,对河道行洪、安全渡汛非常不利。对上述问题若采取翻修、改建、开挖回境等措施进行处理,则需要大量的投资,国家难以解决。因此,为了探索一种投资省、工期短、施工方便,又能解决或缓解实际问题的方法,山东省海河流域治理指挥部与德州处联合对11处穿堤涵闸进…  相似文献   

12.
1997年,蚌埠市对城市圈堤老铁路桥至交通路旱闸计1.35km的堤段进行了加固改造。在工程建设中,我们对土工合成材料的使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获得了较好的效益和丰富的数据资料。 一、土工合成材料的运行机理 在圈堤建设中,使用了反滤材料土工布和防渗材料土工膜两种合成材料。 1、土工布的运行机理 土坝的外坡建混凝土面板,既可防冲护  相似文献   

13.
淮南市政府积极主动抓好田家庵圈堤清障工作,决心大,办法好,行动快,步子稳,清障工作已取得明显效果。过去,淮南市田家庵圈堤被人乱占、乱建、乱堆、违章建筑已成了个老大难的问题,有关部门虽作出多次努力,但问题始终没能解决。  相似文献   

14.
李静 《河北水利》2010,(7):29-29
<正>独流减河老堤土体主要为壤土、黏土,土质不均。由于施工工艺及碾压质量等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堤段土体干密度低于质量控制干密度,局部堤段土质松散,饱水时容易产生土体沉陷、渗透破坏。在施工试验的基础上,对堤防松散段进行锥探灌浆加固,取得较好的效果。1.施工试验试验材料主要是水和土料。凡适合饮用的水均可用于拌制浆液,未经处理的生活和工业污水不得使用。灌浆土料  相似文献   

15.
戴明谦 《人民黄河》1993,(12):53-54
1 北金堤颜营薄弱堤段的形成与现状 北金堤滞洪区是防御黄河超标准洪水的重要措施,北金堤是滞洪区的围堤。新中国成立后,北金堤经过了三次帮宽加高。其中,在1976年春季第三次大复堤中,北金堤末端阳谷县颜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南宁市防洪堤自1976年建成以来,经受了几次较大的洪水考验,其中,1985年邕江最高洪水位为75.98米,1986年邕江最高洪水位为76.32米。南宁市区地面高程大部分在72.00~74.00米之间。这两年的洪水相当于6~8年一遇的洪水,但由于兴建了防洪  相似文献   

17.
近一时期来,安徽省明光市境内的池河下游滩地上突起一道道圩堤,圈成一个个“方城”,这是沿岸各乡镇及一些个人在这里圈堤筑建的养殖池。他们互不示弱,竞相抢占地盘,圈堤战线越拉越长,把原来就不宽阔的河道挤占得仅剩下狭窄的过水河床。圈堤围城愈演愈烈,形成一场大张旗鼓的“圈堤运动”。  相似文献   

18.
介绍锥探灌浆设计、工艺流程、施工措施及效果,说明锥探灌浆法是一种对土质堤防加固较为有效且经济的方法,值得其他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方乃伦 《江苏水利》2008,(12):28-28
1工程 概述淮河入海水道位于淮河下游,南堤(苏北灌溉总渠北堤)长168km,建于1951年11月,由灰黄色粘土、粉质粘土筑成。由于工程在冬季施工,冻土筑堤,虚土不实,防渗能力差,为消除堤内隐患,经2005年对大堤进行灌浆试验后,对南堤的21+100~23+800段长2700m实行劈裂灌浆。  相似文献   

20.
高跃 《江苏水利》1999,(3):37-38
1 工程概况: 鲍庄砂堤位于新沂市总沭河西堤31+000~32+000(试验中记为0+000~1+000)段,堤顶宽6~8m,堤顶高程23.3m,坡比1:2,滩面高程19.0m。土质为砂土,以细砂为主,混有粉砂及中砂,堤基为细砂层,天然含水量ω=9.0%~19.9%,天然密度ρ=1.65g/cm~2,干容重r=1.48/cm~3,天然孔隙比e=0.74~0.85。 由于该段大堤多以细砂筑成,渗透系数大,部分地段汛期堤身渗水、冒砂严重,对大堤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1993年在鲍庄段进行了试验性质的灌浆加固处理。本次灌浆试验采取劈裂和充填联合灌浆,先在堤身中轴线进行劈裂灌浆,使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