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综合吞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患者真假性球麻痹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球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灶位置分为真性球麻痹21例和假性球麻痹39例,均采用综合康复训练.比较康复训练前后真性球麻痹与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功能的变化.结果 假性球麻痹治疗前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脑卒中后真、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后真、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各6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真性球麻痹治疗组(简称真治组)、真性球麻痹对照组(简称真对组)、假性球麻痹治疗组(简称假治组)、假性球麻痹对照组(简称假对组),每组30例。各组患者均给予基本吞咽康复训练,包括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动作训练(每日2次)、发音训练(发a、yi、wu音,每次每个音节发音5次)、吸舌器训练(10~20次/组,3组/日)、电动牙刷按摩(一日三餐前各1次,每次15 min)、Vocastim吞咽治疗仪治疗(每次20 min,1次/日,6次/周),共治疗2周;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IS200型智能刺激器(四川省智能电子实业公司)行tDCS治疗(每次20 min,1次/日,6次/周),对照组患者给予假刺激治疗(仅最初30 s内给予tDCS刺激,30 s后停止电流,1次/日,6次/周),共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及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对各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和分析比较。 结果 ①无论是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或是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治疗后,各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2组患者的FOI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的FOI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2组患者的FOI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亦有明显改善(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2组患者的SSA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SS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2组患者SSA评分均有下降(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DCS联合基本吞咽康复训练有助于真、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恢复,尤其对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脑卒中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功能障碍效果.方法 将102例脑卒中假性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1例.两组均按常规护理,实验组同时给予早期护理干预.结果 显效率对照组31.4%,实验组74.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护理干预脑卒中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效果显著,有助...  相似文献   

4.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病例选择1998年以来住院患者58例,经CT证实脑梗塞。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男18例,女10例,平均年龄63岁。假性球麻痹20例,真性球麻痹8例。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60岁。假性球麻痹21例,真性球麻痹9例。两组病情结构类似,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病人在一般常规药物治疗同时,根据病情于病后2~7d开始有计划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药物治疗。两组病例结果观察均至发病后42d结束。吞咽障碍程度的评判标准参照佳田氏的咽水实验:正常:5s内3…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对性早期康复护理对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95例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按吞咽功能分级分为轻度组32例、中度组33例、重度组30例,给予有针对性的早期康复护理措施,观察护理效果。结果:三组患者护理1、2、3、4周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针对性早期康复护理,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卒中并发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作用。方法:64例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2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阻滞组加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结果:治疗前2组意识状态和吞咽功能评分相近,治疗20d后吞咽功能评分2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阻滞组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并发假性球麻痹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吞咽治疗仪结合心理护理治疗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将发病<14 d的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Vocastim吞咽治疗仪治疗并结合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吞咽基础训练结合摄食训练。两组治疗前后采用吞咽困难分级量表和洼田试验进行评分,并治疗后评定临床疗效。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治疗组患者吞咽困难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吞咽治疗仪结合心理护理治疗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任督通调针刺法治疗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任督通调针刺法与康复训练法治疗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任督通调针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法治疗。2组常规药物治疗相同。观察2组治疗前后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评分变化情况,并比较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53.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任督通调针刺法治疗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具有可行性,为临床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评价针刺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疗效。方法将80例明确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针刺+西药)40例和对照组(西药)40例,通过对吞咽功能、听觉诱发电位治疗前后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针刺组可明显改善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吞咽功能分级,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针刺能有效缩短假性球麻痹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各波潜伏期和峰间潜伏期。结论针刺治疗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疗效确切,BAEP可作为评定针刺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0.
吕秀东  张俊玲 《临床荟萃》1995,10(18):841-842
脑卒中引起的假性球麻痹出现的吞咽功能障碍比较常见.近来我科在常规治疗脑血管病的基础上,开展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20例均系我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住院患者,全部患者的诊断均经CT证实.从发病到开始康复时间为2天~6年(平均50天).1.2 评价方法 根据洼田提出的对吞咽功能障碍评价标准,即饮水试验和从康复角度对参与吞咽功能的咀嚼肌、舌肌、咽喉肌的能力给予评价.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联合采用高压氧、吞咽训练及针刺风池穴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所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75例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所致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高压氧组、吞咽训练组、针刺组及联合治疗组,各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常规处理,高压氧组患者同时辅以高压氧干预,吞咽训练组患者辅以吞咽功能训练,针刺组患者则辅以针刺风池穴治疗,治疗组患者则给予高压氧、吞咽功能训练及针刺风池穴联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6,9,12,15,18及21天时,采用改良吞咽功能分级标准评价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除对照组患者以外,其他各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进一步分析后发现,各组患者吞咽功能疗效顺序和起效先后顺序如下:联合治疗组&rt;针刺组&rt;吞咽训练组&rt;高压氧组&rt;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压氧、吞咽功能训练及针刺风池穴联合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所致吞咽障碍具有协同效应,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吞咽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饮食护理与康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脑卒中所致的球麻痹和假性球麻痹患者会出现吞咽功能障碍、呛咳或误吸。为保证患者的营养供给及水、电解质平衡 ,减少肺部并发症 ,正确的饮食护理及功能康复对患者的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针对脑卒中患者发生吞咽功能障碍的不同阶段分别采取了相应的饮食护理与功能训练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 32例 ,其中男 2 6例 ,女 6例 ,年龄 6 1~ 78岁。经实施针对性饮食护理与功能训练后 ,有 11例能够正常进食 ,13例能够缓慢进食 ,3例呛咳发生次数明显减少。2 吞咽功能障碍的 3个阶段与护理评估正常吞咽动作分为口腔期、咽腔…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吞咽障碍早期鼻饲预防吸入性肺炎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1月~2005年1月,我们对36例脑卒中伴吞咽障碍住院患者早期实施鼻饲,保证了患者水分及营养代谢的需要,有效预防了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缩短了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66例,均为脑卒中住院患者,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并经头颅MR I/CT检查证实,均于发病1周内入院,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预防组36例,男23例,女13例,平均65.6岁,脑梗塞24例,脑出血12例,假性球麻痹26例,真性球麻痹10例。对照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平均63.5岁,脑梗塞21例,脑出血9例,假性球麻痹22例,真性…  相似文献   

14.
谢珊华 《现代护理》2002,8(7):517-517
临床上将因舌肌、软腭、咽喉肌功能失调所出现的言语及吞咽功能障碍称之为球麻痹。其中由于延髓神经核或周围神经核病变所致者称为真性球麻痹 ,而支配其运动神经的上位运动神经元病变者称为假性球麻痹[1] 。球麻痹患者吞咽困难 ,进食易呛咳。如处理不当足以危害病人生命。本科自1989年 10月~ 1999年 10月共收治此类病人 5 0例 ,护理体会较深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 5 0例 ,男 30例 ,女 2 0例 ,年龄 42~ 85岁 ,平均6 8.5岁。临床诊断 :假性球麻痹 40例 ,真性球麻痹 10例。该类病人均有不同程度地流涎 ,饮水呛咳 ,吞咽困难及言语不…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的患者易引起吞咽障碍,主要原因是吞咽、迷走和舌下神经的核性或核下性损害产生的真性球麻痹,或双侧皮质脑干束损害产生的假性球麻痹,50%的脑卒中患者发病后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1].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将患者分为假性球麻痹组(n=296)和真性球麻痹组(n=82)。吞咽功能结局采用电视透视吞咽检查(VFSS)确定。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病年龄,性别,入院时体质量指数(BM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简式Fug-Meyer运动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住院期间有无气管插管、有无误吸,住院时间,吞咽功能训练开始时间对吞咽功能结局的影响。结果发病年龄、NIHSS评分、有无气管插管、误吸、吞咽功能训练开始时间是两组患者吞咽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MBI是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功能的保护因素。结论发病年龄越小、病情越轻、无气管插管、无误吸、吞咽功能训练开始时间越早,越有利于吞咽功能的恢复,MBI评分越高越有利于假性球麻痹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互动式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所致吞咽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普针组30例、治疗组30例.各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常规处理、吞咽功能训练,普针组患者另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取额中线、廉泉、夹廉泉加用互动式针刺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和6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价患者吞咽功能,观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三组患者治疗后吞咽功能有所改善,能有效缩短BAEP各波潜伏期和峰间潜伏期(P<0.05),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疗效更加显著(P<0.01).结论:互动式针刺法可能通过促进大脑皮质功能及脑干的吞咽反射恢复而发挥其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新方法。方法:将50例吞咽功能障碍的假性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及留置胃管护理,观察组25例除上述护理外,另加指导性吞咽功能训练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及摄食情况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指导性吞咽功能训练护理对于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康复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任督通调针刺法治疗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并为探讨针刺治疗本病的作用机理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任督通调针刺组(治疗组)和康复训练法组(对照组),每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任督通调针刺法治疗,取穴:天突穴,廉泉穴,承浆穴,百会穴,脑户穴,哑门穴。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法治疗,包括直接训练和间接训练。以上2组每日治疗1次,每周6次,每周休息1d,4周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接受洼田饮水试验、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和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三项量表进行评定。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吞咽障碍的改善情况。结果:1组内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洼田饮水试验、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和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1)。2组间比较:治疗后2组洼田饮水试验的评分比较:治疗组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的评分比较:治疗组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的评分比较:治疗组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疗效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任督通调法与康复训练法治疗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均有效。2任督通调针刺法在治疗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优于康复训练法。3任督通调针刺法在治疗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更具有可行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吞咽电刺激配合门德尔松手法治疗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2组,每组各有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吞咽障碍康复训练和摄食训练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使用吞咽电刺激和门德尔松手法,分别观察两组蛙田饮水实验及吞咽功能积分变化。结果:吞咽电刺激配合门德尔松手法治疗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3.3%。结论:吞咽电刺激配合门德尔松手法治疗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