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鼠蛛网膜下腔微创置管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介绍一种大鼠腰部椎管内置管的新方法。方法:12只大鼠平均分为两组,一组采用枕骨大孔置管方法,另一组采用改进的腰部置管。腹腔注射水合氯醛将大鼠麻醉后,于背部L4、L5间隙处皮肤作一5mm切口,在该间隙沿L5棘突插入自制的套管钢丝,出现硬膜刺激征时推入导管,抽出钢丝,两者分离,管内溢出清亮脑脊液为置管成功标志。以平行线实验检测动物术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用体重变化为指标观察术后恢复的一般情况。结果:术后24h,平行线实验中腰部置管组大鼠运动功能恢复良好,枕骨大孔置管组有一例前肢运动障碍;两组间术后一周体重增量差别显著。结论:新方法减少了动物术后死亡、脊髓损伤,体重减轻等置管后并发症,与以往大鼠珠网膜下腔置管方法相比,有操作简单迅速,置管成功的指征明确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张磊  张阳  罗超  蓝雨雁 《广西医学》2013,35(2):174-175
目的 探讨大鼠蛛网膜下腔置管改进的方法.方法 将30只雄性SD大鼠麻醉后行L3~4间隙切开,钝性分离棘突周围肌肉,暴露L3~4棘突间隙.20 G静脉留置针探查并刺破硬脊膜,以鼠尾出现侧摆或后腿抽动为成功标志,经硬脊膜破口向头侧将20 G静脉留置针的外套管全部置入.逐层缝合,固定导管.术后每天观察大鼠有无脊神经损伤表现.术后第2天鞘管内注射2%利多卡因25 μl,观察阻滞效果.术后第4天,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后打开椎管及椎间孔,观察导管位置.结果 术后30只大鼠均未出现明显的脊神经损伤症状,未出现神经并发症及感染.术后第2天,鞘管内注射2%利多卡因,30只大鼠均出现双下肢瘫痪症状.术后第4天,解剖大鼠椎管证实导管位置正确.结论 大鼠蛛网膜下腔置管的方法 改进后,对大鼠损伤小,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3.
<正> 我院自1997年6月~1998年11月采用一次性硬膜外导管置入蛛网膜下腔,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60例,起到了治疗、测压双重作用,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男,47例,女13例。年龄17~63岁,平均45.3岁。60例均为外伤所致。合并脑挫裂伤11  相似文献   

4.
Microspinal导管在大鼠蛛网膜下腔置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Microspinal导管在大鼠蛛网膜下腔长期置管中的应用。方法40只250~300g纯种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Microspinal导管组(M组,n=20)和PE-10导管组(P组,n=20),术后没有瘫痪的大鼠进行运动协调能力恢复评分测试,置管3d后行利多卡因试验证实导管是否在蛛网膜下腔,证实在蛛网膜下腔的大鼠蛛网膜下腔注射吗啡,用热痛刺激仪测缩腿反应潜伏期(PWL),大鼠进行解剖处死前10min蛛网膜下腔注射5止亚甲兰对导管位置定位。结果同P组比较,M组大鼠术后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术后致残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利多卡因试验及亚甲兰定位导管位置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M组术后运动协调能力恢复快,两组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大鼠蛛网膜下腔注入吗啡后热痛阈值(PWL)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Microspinal导管组致残率明显低于PE-10组,术后运动协调功能恢复快,是一种适合于大鼠蛛网膜下腔置管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1995-1997年采用一次性硬膜外导管置入蛛网膜下腔,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60例,起到了治疗、测压双重作用,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腔阻滞模型。方法将132只SD大鼠分成蛛网膜下腔阻滞模型组(S组,n=77)和硬膜外腔阻滞模型组(E组,n=55)。S组是将大鼠麻醉后,在背部L3-L4间隙处剪开椎间隙的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后将聚乙烯导管置入蛛网膜下腔。E组是将大鼠麻醉后,分离T13-L1棘突旁肌肉,直视下通过椎间孔将聚乙烯导管通过椎间孔置入硬膜外腔。结果蛛网膜下腔模型组存活率100%,成功率80.5%;硬膜外腔模型组存活率100%,成功率70.9%。结论改进的大鼠蛛网膜下腔阻滞模型及硬膜外腔阻滞模型的制备简便易行,成功率高,创伤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鼠蛛网膜下腔置管、固定和保护的改进方法。方法24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只,分别采用Yaksh置管法(Y组)和实验改进法(E组)行蛛网膜下腔置管、固定。Y组导管无保护,E组采用金属罩保护。测定两组大鼠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TWL)、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WMT)、大鼠压爪反射潜伏期(HWL),并分析比较两组大鼠导管脱落情况。结果Y组大鼠在置管后热阈值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1d和4dP-wrL无明显改变,PWMT下降,HWL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组大鼠痛行为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Yaksh置管方法术后1,4,7,21d的脱管率分别为50%,75%,82.5%,82.5%。E组采用金属罩保护装置大鼠导管均无脱落,两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改进后的置管方法及金属罩使用减少了导管的脱落,对大鼠痛行为学影响小,适合于大鼠蛛网膜下腔导管留置及给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设计一种大鼠长期腰蛛网膜下腔置管模型中微导管体外端的保护装置,并证明其有效性。方法 24只清洁级SD大鼠分为对照组(n=12)和应用装置组(n=12),术前1 d和术后第1、3、7天行转棒和热水甩尾试验,检查置入装置对大鼠运动及感觉神经功能影响情况。计数术后大鼠导管保留情况,利多卡因试验证实导管性能。结果本次试验两组大鼠术后均无死亡及明显瘫痪情况;术前及术后1,3,7 d转棒实验及热水甩尾实验均未见两组明显差异(P>0.05,独立样本T检验,);对照组体外导管末端在术后几天内被损毁或拔出无法进行进一步实验,术后第7天应用装置组所有导管末端仍保持完整,利多卡因实验显示导管功能良好(P>0.05,χ2检验)。结论该装置可有效保护置入大鼠腰蛛网膜下腔导管的体外端,非常适用于需要长期反复腰蛛网膜下腔注射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焦玉卿  李天杰 《中原医刊》2007,34(12):67-67
我院于2002年10月至2006年8月,采用蛛网膜下腔置管脑脊液外引流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一种非开颅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有效模拟临床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病理生理过程的大鼠SAH模型.方法:显微操作经颈外动脉导入尼龙线至颈内动脉颅内段,刺破其分叉处造成大鼠SAH,观察各实验组大鼠死亡率、神经行为功能、脑含水量、大体病理解剖及海马区病理变化.结果:SAH模型成功率96.7%,死亡率10.34%;实验大鼠蛛网膜下腔发现血液或血凝块凝集;SAH后神经行为异常,24h神经功能评分为3.08±0.56分;脑含水量增加,皮层含水量为80.37±0.58%,脑干含水量为74.14±1.07%;海马CA1区神经元有水肿变性等改变.结论:非开颅血管内线穿刺法能可靠制备大鼠SAH模型并有效模拟临床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介绍改良的小鼠经腰段鞘内置管的方法,旨在为神经学和疼痛学研究提供更安全、方便、高效的小鼠鞘内置管技术。方法 6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改良组和Wu方法组,分别接受经改良和传统的Wu方法行小鼠鞘内置管术,记录两组小鼠导管泄漏率、瘫痪率、死亡率、置管成功率,以及热甩尾潜伏期(TFL)、50%机械缩足阈值(MWT)、导管滑脱率。解剖脊髓观察脊髓损伤情况及置管情况。结果 两组小鼠在死亡率、TFL、50% MWT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与Wu方法组比较,成功率提高,瘫痪率、导管泄漏率、导管滑脱率降低(P?<0.05)。结论 改良的鞘内置管方法较传统的Wu方法更加安全易行。  相似文献   

12.
鞘内联合应用吗啡和氯胺酮对神经痛大鼠痛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鞘内长时程联合应用吗啡和氯胺酮对神经痛大鼠痛行为的影响.方法:40只慢性神经痛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B组:空白对照组;C组:鞘内给生理盐水10μl;K组:鞘内注射氯胺酮50μg;M组:鞘内注射吗啡20μg;KM组:鞘内注射吗啡10μg和氯胺酮25μg.术后4 d开始用药,每日1次,连续7 d.用药1d,连续观察热痛阈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每次用药后30 min测定热痛阈值,连续7 d.测量结果用最大镇痛效应百分率(MPE%)表示.结果:用药1 d,给药后90~120 min M组MPE%低于KM组(P<0.01);K组MPE%在用药后30~120min之间低于M组和KM组(P<0.01),在用药后15~45min之间高于C组(P<0.01).用药后5~7 dM组MPE%低于KM组(P<0.01).结论:吗啡和氯胺酮联合应用即减少吗啡的用量,又具有良好的抗伤害性作用,是治疗神经源性疼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症颅内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重症颅内感染34例,随机分成单纯注药组,进行间断腰穿注药;脑脊液置换组,行腰穿置管持续引流脑脊液置换加鞘内注药,对比疗效.结果脑脊液置换组在感染控制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颅内压控制到正常平均时间明显优于单纯注药组(P<0.05).结论持续引流脑脊液置换加鞘内注药治疗颅内感染是一种安全、迅速、有效的方法,该方法可明显减轻脑膜刺激症,缓解感染症状,缩短住院日,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腔内悬吊联合置管引流治疗瘘管性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瘘管性脓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采用腔内悬吊联合置管引流术,对照组采用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观察2组患治愈时间、治愈率、术后疼痛程度、评价2组肛门功能及随访3个月后的复发情况.结果 2组治愈率及复发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组术后疼痛低于对照组(0.05);出院时及随访3个月后,2组肛管最长收缩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及肛管最大收缩压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 腔内悬吊联合置管引流术治疗瘘管性脓肿可缩短治愈时间,缓解术后疼痛,较好地保护肛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模拟临床支气管哮喘肝气郁结证致病特点,运用卵清蛋白(OVA)混合液致敏和束缚制动建立心理应激哮喘大鼠模型,通过宏观表征、行为学、肺功能、外周血炎症细胞、支气管组织病理等客观指标进行评价。方法 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等分为4组:正常组、应激组、哮喘组、应激哮喘组。应激组及应激哮喘组每天在不同时间束缚制动1次,第1天2 h,以后每天均比前一天多10 min;哮喘组及应激哮喘组第1天腹腔注射含OVA、氢氧化铝佐剂的混合液1 m L致敏。2周后每天雾化吸入1%OVA 20 min激发,连续14 d。正常组致敏和激发均用生理盐水,且不做束缚刺激。28 d后观察各组大鼠宏观表征、行为学、肺功能、外周血炎症细胞分类、支气管肺组织病理改变情况。结果应激哮喘组大鼠表现为兴趣减退、毛发晦暗无光泽、便溏、饮食量减少、体重增加缓慢;激发过程中有抓咬口鼻、体腹部皮肤,呛咳、喷嚏及喉中哮鸣音等表现。与正常组相比,应激哮喘组垂直运动得分明显下降(P0.05,P0.01);蔗糖水偏好程度、悬吊实验翻动次数显著下降(P0.01);悬吊实验静止时间明显增加(P0.01);呼气峰流速(PEF)、吸气中期峰流速(FEF25%~75%)、用力呼气时间(FET)、0.3 s用力呼气量(FEV0.3)/用力肺活量(FVC)下降(P0.05,P0.01,P0.01),吸气平均气道阻力(平均Ri)、呼气平均气道阻力(平均Re)明显升高(P0.05,P0.01);外周血中性细胞比率、淋巴细胞比率及嗜酸粒细胞比率均升高(P0.01);肺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明显。与应激组或哮喘组比较,应激哮喘组大鼠宏观表征、行为学、哮喘症状及体征、肺功能、支气管组织病理,外周血炎症细胞比率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OVA混合液致敏和束缚制动成功建立了心理应激哮喘大鼠模型,符合支气管哮喘肝气郁结证临床特征,可用于情志哮喘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6.
早期大鼠实验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模型的建立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病理模型并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34只封闭群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糖尿病3个月组(DM3)和糖尿病6个月组(DM6),采用化学药物STZ大剂量一次性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生理指标,并对糖尿病模型大鼠进行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免疫组化检测.结果STZ腹腔注射大鼠成模率100%,DM3组及DM6组大鼠视网膜均出现程度不等的水肿、血管扩张和细胞排列紊乱等改变,DM6组更加显著.视网膜VEGF表达阳性细胞率在DM3组为38%,DM6组为89%.结论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在病程6个月以上时可作为早期类似人类背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慢性束缚应激结合孤养法建立肝气郁结证大鼠模型,通过行为学、宏观表征、客观指标及药物反证进行评价。方法 30只大鼠随机等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肝郁证模型组和柴胡疏肝散组。观察各组大鼠外部表征及体重变化,进行开野、蔗糖水实验,ELISA法检测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CORT),以柴胡疏肝散进行反证。结果模型组大鼠表现为低落倦怠、兴趣减退、毛发枯乱、便溏、体重增加缓慢;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得分明显下降,粪便粒数增多;蔗糖水偏好程度下降;血浆ACTH、CORT含量升高;而柴胡疏肝散有显著的治疗作用。结论本实验用慢性束缚应激结合孤养法成功建立了肝气郁结证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18.
周威  赵卫 《当代医学》2009,15(11):199-200
目的评价Yashiro导管及RH导管在肝癌患者TACE治疗中的应用。方法235例肝癌患者中采用Yashiro导管治疗者182例286次。RH导管治疗者53例64次。结果Yashiro导管治疗超选成功271次,成功率约为94.8%。RH导管治疗超选成功56次,成功率为87.5%。Yashiro导管及RH导管超选成功率经卡方检验=3.38,P=0.048(P〈0.05)。结论在肝癌患者TACE治疗中,Yashiro导管较RH导管更易超选入供瘤动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带绦纶套长期透析导管感染的细菌学和相关因素,以减少临床感染的发生。方法调查2007-12~2011-12之间所有行带绦纶套长期透析导管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导管留置时间、原发病、导管相关感染情况、细菌培养结果等。结果在45例次导管植入患者中,共629导管月(19849导管日),共发生导管相关感染15导管月,感染率为2.3%(0.756次/1000导管日)。15次导管相关感染均行细菌培养,其中15次感染细菌培养阳性,阳性率为100%,阳性菌14次,阴性菌1次。导管相关感染在糖尿病患者发生率为4.5%,非糖尿病人导管感染发生率为1.5%,二者比较χ2=4.90,P〈0.05。结论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导管感染发生率比未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高,导管相关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应用Foley导尿管治疗顽固性后鼻孔出血的治疗效果,并总结护理经验。方法:50例顽固性后鼻孔出血患者均采用16号Foley气囊尿管进行压迫止血,并实施了各种护理措施。结果:48例有效,2例无效,后经鼻腔内窥镜下生物胶粘贴止血成功。50例患者在填塞期间未发生任何并发症,随访3~12个月,均无再次鼻出血。结论:应用Foley导尿管压迫止血法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痛苦少,效果好;在治疗前、后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