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QT离散度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及时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对高危人群进行有效的防治,可望提高心脏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猝死率。QT离散度从细胞电生理反应心脏病理生理、预测心律失常事件有较高的准确性,且操作方便,测量简单,无创伤性,易于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3.
4.
<正>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离散度明显增大。急性心肌梗塞后易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本文回顾本院1996年1月~1 997年12月,52例急性心肌梗塞的QT离散度的变化。 1 临床资料 1996年1月~1997年12月住院病人52例,均为急性心肌梗塞,男46例,女6例,年龄32~81岁(53.4±7.4岁)。梗死部位:前壁24例,下壁21例,下壁+后壁6例,下壁+后壁+右室1例,10例未溶栓治疗,40例使用尿激酶150万~U溶栓,2例使用链  相似文献   

5.
黄芪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塞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芪注射液能够降低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早期死亡率,改善AMI患者生活质量,其一些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QT间期离散度(QTcd)为常规12导联心电图最大QT间期与最小QT间期的差值,代表心肌复极时间的差异,其增加与恶性心律失常有关。我们观察了36例AMI患者经黄芪注射  相似文献   

6.
将4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和参麦注液静脉滴注治疗。观察2组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率(QTd)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组第1天QTd、QTcd、JTd、JTcd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第3天起各项测量值比第1天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第14天才有显著性下降(P〈0.05),两组各项测量值在第3天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塞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是引起猝死的主要原因,本文测定了5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和50例正常人QT离散度,观察急性心肌梗塞时QT离散度的变化,预测其室速与室颤的发生,并探讨其变化与室速室颤等致死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将4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观察2组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组第1天QTd、QTcd、JTd、JTcd测量值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第3天起各项测量值比第1天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第14天才有显著性下降(P<0.05),两组各项测量值在第3天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第7、14天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参麦注射液能明显缩短AMI患者QTd,对于预防AMI早期原发性室颤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葛根素对冠心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8年 7月~ 1999年 2月 ,笔者对 2 3例冠心病患者用葛根素治疗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入选者均为冠心病患者 ,依据WHO 1979年规定的诊断标准 (陈在嘉 ,徐义枢 ,孔华宇 ,等 .临床冠心病学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4∶2 6 0 )。均有典型的心绞痛症状 ,心电图有心肌缺血的证据 ,其中 31例行冠脉造影显示至少 1支冠脉有 >5 0 %的狭窄。所有患者均无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糖尿病及传导阻滞 ,常规肝、肾功能及血电解质正常 ,未服用 β受体阻滞剂。4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 2 3例 ,男性16…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QTd)对"早期复极"人群潜在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A组15名健康成人,B组15名"早期复极"不伴心脏症状者,C组15名"早期复极"伴有心脏症状者,计算三组人群QT间期离散度(QTd),校正后的QT间期离散度(QTcd)。结果:A组QTd,QTcd为0.0497±0.0230秒,0.0566±0.0271秒。B组QTd,QTcd为0.0501±0.0300秒,0.0611±0.0373秒。C组QTd,QTcd为0.0913±0.0324秒,0.1058±0.0378秒。C组与A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B组与A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早期复极"人群中其QTd及QTcd越大则出现心脏事件几率越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胺碘酮(AM)治疗心律失常时对QT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选择2000年1月~2003年12月用AM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96例,并分无器质性心脏病分组(1组)、有器质性心脏病而无心脏扩大或心衰组(2组)、有器质性心脏病合并有心脏扩大或心衰组(3组)。所有入选者均给予胺碘酮治疗2周以上,观察分析治疗前后QTcd的变化。结果:第1和2组治疗后的QTcd无明显增大;而第3组治疗后的QTcd明显增大,QTcd由30.42±29.99ms增至44.65±35.51ms(P<0.01);而且QTcd≥90ms的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结论:胺碘酮用于合并有心脏扩大或心衰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应慎用;作为预测AM致心律失常的指标,QTcd比QT间期(QTc)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2.
黄杨宁对冠心病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黄杨宁与心室复极离散度(QTd)的关系,对冠心病黄杨宁治疗患者42例用药前,后和非黄杨宁治疗患者42例的心室复极各参数进行分析发现:(1)黄杨宁组用药前后QTd,QTcd,QTLcd组内比较,用药后QT间期离散度减少有显著差异(P<0.01),(2)黄杨宁组治疗后QTd,QTcd,QTLcd与非黄杨宁组QTd,QTcd,QTLcd组间比较,用黄杨宁后QT间期离散度减少,有显著差异(P<0.05),(3)非黄杨宁组治疗前后的QTd,QTcd,QTLcd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黄杨宁治疗后能改善心室复极离散度。  相似文献   

13.
李杰 《中医药研究》2010,(10):1180-1181
目的通过平板运动试验(ETT)前后冠心病(CHD)病人与冠状动脉正常者的QT离散度(QTd)变化,研究运动引起的心肌缺血对QTd的影响。方法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的41例CHD病人与45例CAG正常者ETT前和运动高峰时体表十二导联心电图QTd变化。结果运动前、运动高峰CHD组QTd分别为(47.84±11.19)ms、(62.16±10.45)ms(P〈0.01);而CAG正常者分别为(24.22±15.15)ms、(23.11±14.43)ms(P〉0.05)。以运动中QT≥50ms判为异常,诊断CHD的敏感性为86.2%,特异性88.9%,预测准确性87.5%。结论运动高峰较大的QTd有助于反映冠状动脉病变及心肌缺血程度。并提示QTd是ETT中诊断CHD心肌缺血敏感而特异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丹参滴丸对老年心脏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金柱  李晓俊 《中医药研究》1999,15(4):15-15,63
通过丹参滴丸对76例老年心脏病人QT离散度变化的影响的观察,结果显示丹参滴丸可减少老年心脏病人,尤其是缺血性心脏病人增加的QTcd,并与服药时间长短正相关。其机理可能是使病变心肌延长的QT间期综合缩短有关。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卒中的QT离散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测定急性脑卒中患者的QT离散度 (QTd)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脑卒中患者 82例 ,其中出血性脑卒中 44例 ,缺血性脑卒中 38例 ,诊断主要依据CT检查予以确定 ;CT检查前 ,做标准 1 2导联心电图 ,计算QTd。结果 死亡组QTd为 0 .0 50± 0 .0 1 6 ,生存组QTd为 0 .36± 0 .0 1 5 ,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t=3 .2 2 ,P <0 .0 0 5) ;出血性脑卒中组中脑干部位QTd为 0 .0 52± 0 .0 1 6 ,基底节区QTd为 0 .0 4 0± 0 .0 1 2 ,脑叶QTd为 0 .0 2 7±0 .0 2 2 ,相互间有显著性差异 (F =5 .568,P <0 .0 1 ) ;出血性脑卒中组与缺血性脑卒中组QTd分别是 0 .0 4 0± 0 .0 1 6 ,0 .0 36± 0 .0 1 6 ,二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的QTd变化与脑卒中发生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6.
QT合剂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前后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药 QT合剂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治疗前后校正 QT间期离散度 (QTcd)的影响。方法 :采取随机单盲方法 ,将 36例 AMI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测定两组患者 QTcd的变化及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经治疗后 QTcd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 (P<0 .0 1) ,治疗组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 5 .6 % ,与对照组的 16 .7%相比较明显降低。结论 :中药 QT合剂能明显降低 AMI患者 QT间期离散度和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中药对心肌梗塞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中药对心肌梗塞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心肌梗塞静脉点滴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口服生脉饮加冠心Ⅱ号方治疗心肌梗塞40例后QT离散度的变化,并与静脉点滴硝酸甘油,极化液相对照。结果: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中药治疗2周后心肌梗塞患者心电图QTmax,QTd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洋地黄对QT问期离散度(QTd)影响,对22例洋地黄中毒病例(中毒组)和30例应用洋地黄治疗病例(治疗组),分别与未用洋地黄之前QT间期离散度作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中毒组QTd较对照组显著延长(52.73±29.95比36.82±17.01,P<0.05);治疗组QTd无显著延长(47.33±18.92比40.67±15.30,P>0.05)。结论:治疗剂量洋地黄对QTd无明显影响,而中毒剂量使QTd延长。  相似文献   

19.
参麦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 30例冠心病患者用参麦注射液治疗前后 QT离散度 ( QTd)测定及心律失常疗效观察 ,结果显示用该药治疗后 QTd( X± S)由 5 1 .33± 2 2 .0 9ms下降至 33± 2 4.5 4ms,心率校正 QTd( QTcd)由 5 7.2 3± 2 6 .98ms下降至37.32± 2 0 .44ms,前后差异显著。其中心律失常 2 6例 ,治疗后总有效率84.6 % ,室性心律失常 2 0例 ,治疗后总有效率 90 % ,临床疗效明显。表明参麦注射液能改善心室肌复极的不稳定状态 ,对室性异位节律有一定防治作用 ,是一安全有效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中成药。  相似文献   

20.
QT离散度 ( QTd)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评价心脏复极同步程度的一项指标 ,急性心肌梗死 ( AMI)早期 QTd常显著增高。本文通过对 4 7例 AMI未溶栓患者及 2 3例尿激酶 ( VK)溶栓患者 QTd的比较 ,研究溶栓治疗对QTd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治疗组选取 1997年 1月~ 1999年 12月住院 AMI溶栓病例 2 3例。对照组选取 1992年 1月~ 1996年 12月住院 AMI未溶栓病例 4 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均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心肌酶谱诊断明确 ,自发病至确诊均在 12小时以内。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