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作者采用地质测绘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等调查方法,调查乌兰哈达地区地热地质条件,推断深部地层结构、热储构造及断裂位置,结合地热钻孔验证,总结地热资源勘查方法在乌兰哈达地区应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武汉城市圈地热资源,系统总结区内已有的地热勘查资料,并对武汉城市圈地热地质背景进行较全面的论述。在分析该区深部地热地质背景的基础上,从热源、热储、盖层、通道等方面对该区地热地质条件进行总结,居里面的分布与地表的地热异常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区内热源主要为地壳岩石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热,襄广断裂以北为岩浆岩、变质岩构造裂隙带状热储,襄广断裂以南主要为岩溶热储。其中,咸宁、天门及潜江北部、汉川地区深部寒武系—奥陶系地层具备形成大型岩溶热储的条件。研究成果可为区内各地区地热资源的勘查方向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徐州东南部潘塘盆地为徐州复背斜上的一个中新生代火山碎屑岩断陷槽地,位于徐州市老城区东南侧,现为徐州新城区所在地,1995年起经论证认为地热地质条件良好,2004年施工了两口深井,一口是有水不热,一口是有热无水,至今尚无成功的地热开发井。通过区内地热地质条件及以往地热勘查地震、钻探资料综合分析认为,以往的两口地热勘查井未施工在有利的目标井位,现在另圈定了两片地热成井靶区,以期为推进徐州地区地热能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武汉市具备形成中深层地热的地质条件,在系统分析武汉市地热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地热地质条件及其组合关系,将武汉市分为四带两区:襄广断裂带、西部盆山结合带、南部凹陷带、东部麻团断裂带、北部山区、中部低丘区。并根据各区带的地热地质条件,提出了八种地热赋存模式,在此基础上对武汉市地热资源勘查方向和勘查目标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地区区域地质条件和现有物探、钻探资料的分析,基本查明了该区地热的热储分布、埋藏条件、赋水性及补、径、排条件.为奥运地区地下热水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九集地热为湖北襄阳地区发现的首个中深层地热。从地热水化学特征、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特征分析入手,结合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探讨地热流体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过程,初步分析地热成因。结果表明,该区地热流体类型为HCO3-Ca·Mg型水,热储环境较为开放,热储温度为59.5℃,地热流体循环深度为2 167.65 m;地热流体由大气降水经深部循环,受大地热流和深大断裂沟通的热对流作用形成;该地热属低温地热,兼具断裂构造型和地温增温型地热。研究结果对襄阳地区同类型中深层地热资源的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广东省南雄市地热(温泉)资源的成矿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地热(温泉)点分布情况等进行了初步分析,对该地区地热(温泉)资源的找矿前景进行了概略评价。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南雄地区地热(温泉)资源成矿地质条件好,露头点多,找矿(温泉)前景十分乐观。  相似文献   

8.
韩城地区地热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热地质优势,特别是在中深层岩溶地热水方面,呈面状分布,属中低温热矿水,具备"水量大、水位浅、水温高、易回灌"等优势.为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通过介绍韩城地区地热资源分布状况及开发利用现状,总结了地热地质条件,分析韩城地区岩溶地热水热储特征,估算了岩溶地热资源储量,对该区地热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9.
沈键  胡燕 《勘察科学技术》2005,(6):38-41,47
天津市滨海地区包括塘沽、大港、汉沽三个地区。区内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新生界第三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是本区的主要地热储集层,其中明化镇组热储层温度为35℃~50℃,馆陶组热储层温度45℃~70℃。目前滨海地区地热资源的主要利用方式包括:地热采暖、温泉洗浴、矿泉水开发、水产养殖等方面。尚存在利用程度低,单井利用方式单一等问题。合理开发、梯级综合利用已经越来越引起重视。该文通过对滨海地区地热地质条件的阐述,对该区地热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利用前景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并对地热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展望了天津市滨海地区地热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焦作—商丘断裂是长期活动壳断裂,垂直落差1 000~2 000 m,具有良好的地热地质条件及热储层。焦作—商丘断裂永城段区域为了使用地热这种优质的可再生资源,对该区域的地质背景、地热地质条件、热储赋存条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分析了该区具有经济价值的下古生界寒武—奥陶系岩溶裂隙热储层的赋存特征。结合水文地质资料,对发育良好、水量丰富、埋深适中、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寒武—奥陶系热储层的地热资源量进行了计算,并对区域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及节能减排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1.
杨义栋 《中州煤炭》2020,(6):121-125
地热能是集热、矿、水为一体的可再生绿色能源。为保障周口凹陷区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通过对周口凹陷区的地质背景、地热地质条件、热储赋存条件的分析,阐述了该区具有经济价值的新近系热储层的赋存特征,建立热储地质模型,对周口凹陷区(周口段)2 000 m以浅的地热资源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区主采热储层地热流体温度40~70 ℃,2 000 m以浅地热流体资源储存量为24 560.08×108 m3、热能储存量为104 123.24×1016 J,地热流体可开采量为4 234.58×104 m3/a,按照100年保证开采年限,可采热能为161.30 MW,属低温大型地热田;分析了该区地热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地热水资源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乡市平原示范区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地质环境条件,赋存了丰富的地热资源。研究了新乡市平原示范区地热资源地质特征,研究区属于中牟凹陷地热区,主要热储层为新近系明化镇组半固结碎屑岩孔隙裂隙热储层、新近系馆陶组半固结碎屑岩孔隙裂隙热储层、古近系半固结碎屑岩孔隙裂隙热储层,地热类型为层状分布的盆地型地热,地温场类型为地层热传导型,区内断裂无显著导热、导水特征,地温场以地层传导型为主,地温梯度在2.33~3.02℃/hm。并分析了开发利用情况,根据研究区开发利用潜力,为平原示范区建设绿色低碳城市提供地下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13.
李鹏  刘丽丛 《中州煤炭》2021,(6):126-132
内蒙古西部断裂发育,地热资源丰富,由于工区内未开展过系统性的地热资源勘查工作,缺少地热钻孔地质资料积累,为查明工区地层结构、断裂特征、热储类型及埋藏条件,为地热井部署提供依据,研究在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热条件等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内蒙西部某地的地热资源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进行可行性勘查,基本查明了工区地层结构、埋深及厚度、导热通道断裂构造的产状、空间展布、热储层埋深等,根据圈定的地热异常远景区,建议部署2处地热勘探井有利位置。通过在工区内首次开展系统性的地热资源勘查,勘查成果为地热资源钻井的井位、设计井深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下地质情况,克服单一物探方法解释的局限性,此次地热资源勘查过程中采用了重力测量、广域电磁测深、大地电磁测深与地震测量4种物探方法,以便提高物探成果的可靠性和解释精度,进而达到解释成果的准确性。根据重力测量、广域电磁测深反演、大地电磁测深反演和地震反演处理结果,基本查明了勘查区地层发育状况以及断裂结构特征和热储层埋藏条件、分布特征等。通过对多种物探方法的联合综合地质解译,获得勘查区断裂、地层的热储层空间展布特征。研究为圈定地热富水有利区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豫西栾川潭头盆地断裂系统、热储成因类型、热储类型、地热流体流场特征及动态、地温场特征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了豫西栾川潭头盆地地热地质特征。研究得出,研究区内主要断裂为马超营断裂,为主要控热断裂;热储为断裂破碎带,呈带状展布;研究区恒温带埋深为30 m,平均地温梯度为3.70 ℃/hm;研究得到了地热流体化学组分特征、动态变化以及同位素化学与地热田成因。研究为地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淮南矿区地热地质特征与地热资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索淮南矿区地热地质特征和矿井深部热害防治对策,系统收集和分析了淮南矿区钻孔井温测井资料,基于近似稳态测温数据,拟合了测温孔孔底温度校正曲线,对简易井温测井钻孔孔底温度进行了校正;采用浅钻孔测温法,对井下巷道围岩温度进行了测定;计算了各井田的地温梯度,并结合110块煤系地层煤岩样品的热导率测试结果,计算得出淮南矿区的大地热流值,编制了淮南矿区现今地温场、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分布图,在此基础上,系统论述了该区现今地温场、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的展布趋势以及煤系岩石的热物理性质,探讨了地温场分布的构造控制作用,并对矿区地热资源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淮南矿区测温井底温度恢复与静井时间符合指数函数关系,并据此建立了简易井温测井钻孔孔底温度变化的校正公式;②淮南矿区地热参数表现为地温梯度为1.00~4.00℃/hm,平均值为2.8℃/hm;大地热流值变化在31.87~92.68 mW/m~2,平均值为65.50 mW/m~2;-500 m水平平均地温为29.96℃,-1 000 m水平为41.84℃,-2 000 m水平为69.62℃;岩石热导率在0.37~5.22 W/(m·K),平均值为2.93 W/(m·K);③平面上地温梯度、地温场、大地热流总体呈现为西低东高、南低北高的分布趋势;④矿区现今地温场和大地热流分布主要受控于地质构造,表现为褶皱型、逆掩断层阻热型和导水断层传热型3种构造控温模式;⑤基于地热资源评估,该区热储层地热资源量为2.32×10~(16) kJ,可采热能储量为2.64×10~(15) kJ,矿井水和矿井回风余热资源量为0.97×10~(13)~1.26×10~(13) kJ/a,是一个可再生的低温热源,潜在效益显著。研究成果为淮南矿区深部煤炭开发热害防治和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地质依据。加强煤矿区深部地热资源和矿井余热资源的评价、利用研究,应是煤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7.
柘城县城区地处在近年最先勘查发现的胡襄煤田内的南部边缘地段。区内地层属华北地台型沉积,自下而上发育有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新近系和第四系,其中,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奥陶系中统为区内重要的热储集层,该热储层蕴藏着丰富的热能及热水能源,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依据勘查钻孔资料,阐述了区内地质、构造特征;利用钻孔测温资料,分析研究了地温、地温场、热储层的分布特征;给出了热储层的深度和温度范围;圈定了柘城城区西北角为地热异常地段,并分析了地热异常地段的控热构造特征或成因;提出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的优选地段及深度范围,为地方经济发展、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地热资源,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依据。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地热资源丰富,分析了通许凸起鄢陵段和李口向斜凹陷区地热2个研究区地热地质特征,主要为地温场特征、热储特征以及地热流体特征,得出研究区地温梯度较高区,导水构造多,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并分析了2个研究区的靶区选择和物探工程设计。研究可为实现河南省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治理大气污染、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提供政策与技术支撑,服务河南省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