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造影剂不良反应的防治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2000年共有2282名患者使用造影剂进行影象学检查,其中发生造影剂不良反应的患者有8例,发生率为0.35%,而且有5例为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其中1例死亡。为此,临床药学室与医学影象科共同制定了造影剂不良反应防治措施如下:1自2001年6月,应用碘造影剂的患者需签署同意书,并由家属签字。同意书中对使用碘造影剂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了介绍。这样可使患者在用药前就可以了解使用造影剂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便在检查时能很好地与医生配合。2用药前,医生须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并将使用造影剂可能会出现的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前兆及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碘普罗胺的过敏反应,并对典型病例进行分析。方法 3 240例患者使用碘普罗胺行CTA检查。结果发生过敏反应1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46%。结论非离子造影剂药物用药前的过敏试验、预防性用药有待考察,为避免碘普罗胺过敏反应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应密切观察,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CT增强扫描中碘造影剂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CT室进行增强扫描发生碘造影剂不良反应病例资料,分别按照患者性别、年龄、碘造影剂种类、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累及系统、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500例CT增强扫描患者中,81例发生碘造影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4%,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46例,男女比例为0.76:1;涉及药品包括碘普罗胺、碘海醇、碘克沙醇、碘佛醇等常用的非离子型碘造影剂,以碘普罗胺和碘海醇为多。皮试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27例,正常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54例。过敏反应临床表现多样,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为恶心、呕吐等胃肠道损害;过敏性休克最为严重,无死亡病例。结论CT增强扫描应用碘造影剂时,用药前应重视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必要急救准备,用药时密切观察,出现不良反应时早期识别与干预,以提高碘造影剂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我院5年间冠脉介入术中碘造影剂过敏反应监测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和分析冠脉介入术中碘造影剂发生过敏反应的特点,为降低碘造影剂在冠脉介入手术中的使用风险提供参考。方法选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07~2012年住院冠脉介入手术(包括冠脉造影)中发生碘造影剂过敏反应病例资料,分别按照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以及引起过敏反应的碘造影剂种类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在79102监测到48例非离子型碘造影剂过敏反应,发生率0.61%o(48,78600)。其中男性患者为44例、女性患者为4例,男女比例11:1;涉及药品包括碘海醇、碘佛醇、碘帕醇、碘克沙醇、碘普罗胺等常用的非离子型碘造影剂,以碘普罗胺和碘克沙醇为多。过敏反应临床表现多样,以皮疹等皮肤黏膜表现最为常见,过敏性休克最为严重,其中死亡2例。结论在冠脉介入术中应用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安全性良好,但仍需重视对其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报告与分析;早期识别、早期干预,以提高用药安全与冠脉介入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5.
碘造影剂的不良反应与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黄祥  郭代红  陈超  李勇 《中国药师》2007,10(9):869-871
目的:调查CT扫描中碘造影剂的用药安全性与碘造影剂过敏试验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自1990年以来本院及全军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碘造影剂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分析不良反应病例临床表现类型、诱发药物、高危因素个体与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性以及碘过敏试验预测价值。结果:两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分别为38例与145例,其中重度反应分别占15.8%与12.4%;诱发药物早期主要为泛影葡胺,近年则多为碘普罗胺与碘海醇;高危人群与重度不良反应密切相关。结论:近5年来碘造影剂中非离子型品种不良反应报告增多(87.1%);碘过敏试验对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碘造影剂是影像学诊断中最常用的药物,根据分子结构可分为离子和非离子型,根据渗透压可分为高渗、低渗和等渗型.碘造影剂通常较为安全,但也可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例如重度速发型过敏反应.重度速发型过敏反应可导致血管性水肿、严重低血压、意识丧失、心律失常、呼吸骤停和心搏骤停等.离子型和非离子型碘造影剂致重度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0.1%~0.4%和0.02%~0.04%.碘造影剂致速发型过敏反应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为造影剂过敏史,其他危险因素为哮喘病史和对药物或食物过敏史等.速发型过敏反应的机制可能与嗜碱粒细胞和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有关,组胺的释放可由碘造影荆溶液渗透压或化学结构的直接膜效应、激活补体系统及形成缓激肽和激活IgE介导的抗原抗体反应引起.防治措施:(1)尽量应用非离子型低渗、等渗碘造影剂;(2)对有危险因素者建议行皮肤试验并前驱给予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物;(3)对中、重度速发型过敏反应者需行对症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类型及临床表现,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2019年由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引起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症状、转归及可能的机制。结果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引发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主要是过敏反应及过敏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用药2 h内发生的速发型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高于迟发型过敏反应,经过积极治疗,8例患者均痊愈或好转。结论临床医务人员要熟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和救治措施,详细询问过敏史,按规定进行皮试,用药期间注意观察,一旦发生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立即救治。  相似文献   

8.
<正>CT增强扫描对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得到临床广泛认可,随着碘造影剂在临床使用越来越广泛,碘造影剂不良反应报道也逐渐增多,且不乏严重致死病例报道[1]。对于CT增强扫描注射碘造影剂前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否对碘造影剂不良反应有预防价值尚存在争议[2,3],国内有关该方面的研究报道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或指南。该文探讨CT增强扫描前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否可预防非离子型碘造影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非离子型造影剂引起过敏性休克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用的碘造影剂分为两大类型:离子型和非离子型。非离子型造影剂是新一代造影剂,可使碘离子不易与血管内皮接触,具有不产生电离、低渗、低黏、不良反应少等优点。文献报道非离子型造影剂的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发生率非常低,仅为0.04%,严重过敏反应罕见,因而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离子型造影剂在使用前全部需要做过敏试验,而非离子型造影剂相对来说比较安全,一般无需做皮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临床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引起的安全性问题及相应对策。方法:综述非离子型造影剂引起主要不良反应及相关问题的原因和预防处理方法。结果:非离子型造影剂可引起造影剂肾病、过敏反应以及临床常见的造影剂局部渗漏,重视药物问相互作用。结论:医护人员应重视临床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的安全性问题,加强用药评估、监测及护理工作,避免造影剂相关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短发夹核糖核酸(RNA)慢病毒载体建立DEAD-box解旋酶1(DDX1)基因稳定沉默的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方法针对DDX1基因设计2组短发夹RNA序列,退火形成的双链DNA与线性p LKO. 1-puro-e GFP质粒载体连接,构建慢病毒质粒载体,测序正确后进行慢病毒包装;将获得的重组慢病毒转染人胶质瘤U251细胞,转染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干扰组,对照组转染对照慢病毒(sh NC);干扰组转染慢病毒载体p LKO. 1-puro-e GFP-shRNA-DDX1(sh DDX1-1,sh DDX1-2)。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进行嘌呤霉素抗性筛选;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转染后U251细胞中DDX1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测序证实成功构建对照组和靶向DDX1基因的RNA干扰(RNAi)慢病毒载体,病毒悬液滴度均> 3×10~8TU·m L-1。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显示,对照组和干扰组转染效率高于85%;嘌呤霉素筛选后,干扰组sh DDX1-1、sh DDX1-2中DDX1 mRNA的抑制率分别为85. 44%和71. 66%,DDX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下降了99. 1%和96. 7%,均较对照组(100%)显著降低(均P <0. 01)。结论成功构建沉默DDX 1基因的胶质瘤细胞系,为研究DDX1对胶质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提供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大鼠骨髓源内皮祖细胞(EPCs)衰老及肿瘤抑制基因(p53)、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EPCs,加入1×10-7mol·L-1AngⅡ诱导细胞衰老,建立内皮祖细胞衰老模型。将EPCs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不做处理)、模型组(空白血清),对照组(miR-34a抑制剂)和低、中、高3个剂量实验组(5%,10%,15%含药血清)。分别处理24,48,72h后,收集细胞。以β-半乳糖苷酶染色法检测内皮祖细胞衰老状态;以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p53 mRNA、SIRT1 mRNA的表达。结果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和低、中、高3个剂量实验组的衰老细胞百分数分别为(10. 67±1. 52)%,(66. 33±2. 08)%,(23. 66±1. 52)%,(51. 33±1. 52)%,(43. 66±2. 08)%和(32. 00±2. 00)%;这6组p53 mRNA的表达量(相对值)分别为1. 00±0. 00,2. 99±0. 15,1. 47±0. 10,2. 96±0. 18,2. 02±0. 08和2. 00±0. 13;这6组SIRT1mRNA的表达量(相对值)分别为1. 00±0. 00,0. 49±0. 03,0. 90±0. 06,0. 50±0. 02,0. 60±0. 03和0. 69±0. 03。模型组的上述指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1);对照组和3个剂量实验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1)。结论血府逐瘀汤能够延缓EPCs的衰老,可以减少衰老EPCs中p53 mRNA的表达而增加SIRT1 mRNA的表达,其中以高剂量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体外研究红酒多酚成分对细胞色素P4503A4(CYP3A4)介导的硝苯地平代谢的影响。方法将红酒多酚、人肝微粒体及探针底物睾酮孵育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代谢产物6β-羟基睾酮的生成量,用来考察红酒多酚对CYP3A4抑制的浓度依赖性。将不同浓度红酒多酚、人肝微粒体与硝苯地平孵育,测定硝苯地平的减少率并计算IC50值。在不同浓度硝苯地平存在下,绘制米氏曲线,得到红酒多酚存在时硝苯地平的代谢清除率CL红酒(Km-红酒/Vmax-红酒),对比空白组,考察红酒多酚对硝苯地平代谢的影响。结果红酒多酚对CYP3A4存在明显的浓度依赖抑制效应(IC50=18.29%)。在以硝苯地平为底物时,IC50为25.04%。红酒多酚对硝苯地平的代谢清除率CL红酒为14μL·min-1·mg-1,显著低于空白组(640μL·min-1·mg-1)。结论红酒多酚可通过抑制CYP3A4的活性,减少其对硝苯地平的代谢,具有诱导食物-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医务人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认知度调查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颁布后医务人员时药物不良反应监察的认识了解程度。方法:对全院在岗人员随机抽样,入选人员在限定时间内填写ADRM认知度调查表,对全部调查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被调查者中有90%知道国家ADR中心的职责;79%了解我国ADR报告程序;44%明确ADR定义,91%认为上市后药品存在不良反应;79%认为ADR与药品质量有关;98%认为有必要报告ADR;在日常工作中有84%遇到过ADR。其中34%向有关部门上报过ADR,只有25%是自愿上报。94%认为只有提高医务人员的ADR意识才能加强我国ADRM工作力度。结论:我院医务人员中绝大部分认识和知道ADRM,但对ADR上报意识不强,自愿上报ADR的仅占被调查人员的四分之一。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国人民的ADR意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2014—2016年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在武汉地区的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为指标的分析方法,对武汉地区31家医院2014-2016年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排序比(B/A)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武汉地区2014—2016年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的销售总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美沙拉嗪的销售金额和DDDs均高居第1位,柳氮磺吡啶的销售金额和DDDs均以较大的差距位居第2位,巴柳氮和奥沙拉嗪的应用非常少。美沙拉嗪和柳氮磺吡啶的B/A均为1.00。结论 2014—2016年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的临床应用逐年增加,但是临床应用品种单一,主要以美沙拉嗪占据市场,且以缓释制剂应用最多,因此我国仍需加强对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药物的研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COVID-19)注册药物临床研究进行归纳分析。方法:检索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org.cn)和美国临床试验注册网站(clinicaltrials.gov)上注册的在中国开展的COVID-19药物临床研究,对开展地点、研究设计、涉及药物等进行分析。检索时间截至2020年3月31日。结果:共检索到247项研究。武汉同济医院,武汉中南医院和武汉协和医院作为组长单位或研究中心参加临床研究数量最多。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最多,有171项,占69.23%。涉及药物包括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中草药和中成药、细胞制品和血浆制品、疫苗等。结论:中国的临床研究意识以及临床研究注册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疫情期间发起的药物临床研究需要关注科学性和伦理学等问题,要合理配置和整合资源。期待中国的高质量的COVID-19药物临床研究能率先为世界人民找到有效、安全、经济的新药。  相似文献   

17.
Inflammopharmacology -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is caused by the novel SARS-CoV-2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first discovered in Wuhan, Hubei province, China in...  相似文献   

18.
Inflammopharmacology - A 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caused by a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2 (SARS-CoV-2), was discovered in Wuhan, China, in December 2019, and the...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分析社区不同年龄成年人群疾病发病情况,绘制疾病谱,为社区人群疾病防治及生活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由经过严格培训的专业医务人员,采用武汉市卫生局统一制定的武汉市居民健康档案,通过入户调查方法,对东西湖区吴家山街常驻居民进行调查,对该区年龄18岁及以上的6199名成人的既往史和家族史进行了统计。结果总的患病率为25.44%,男性患病率为24.16%,女性患病率为26.65%。本社区疾病患病率居前10位的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生殖、外伤、风湿骨病、泌尿系统、传染性疾病、肿瘤、慢性肺部疾病。结论影响本地区成年居民的主要疾病为心脑血管疾病、消化和内分泌代谢疾病,与全国大多数城市地区疾病谱一致,但肿瘤、精神类疾病上升较快,而传统的呼吸系统疾病和感染类疾病排位明显下降,这要求相关部门在制定相关的干预措施。改善医疗环境。同时开展广泛的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做好对主要疾病的三级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20.
AimTo accumulate evidence that indicated the key role played by virus-triggered inflammation in the 2019-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which emerged in Wuhan City and rapidly spread throughout China.MethodsAge, neutrophil(NEU)-to-lymphocyte (LYM) ratio (NLR), lymphocyte-to-monocyte (MON) ratio, 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 (PLR), and C-reactive protein (CRP) of 93 patients with laboratory confirmed COVID-19 were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was applied to determine the thresholds for five bio-markers, and their prognostic values were assessed via the Kaplan–Meier curve and multivariate COX regression models.ResultsThe median age was 46.4 years old, and 37cases were females. A total of 27.8% of patients had been to Wuhan, and 73.1% had contacted with people from Wuhan. Fever (83.8%) and cough (70.9%) were the two most common symptoms. Elevated NLR and age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illness severity. The binary logistic analysis identified elevated NLR (hazard risk [HR] 2.46,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98–4.57) and age (HR 2.52, 95% CI 1.65–4.83) as independent factors for poor clinical outcome of COVID-19. NLR exhibited the largest area under the curve at 0.841, with the highest specificity (63.6%) and sensitivity (88%).ConclusionsElevated age and NLR can be considered independent biomarkers for indicating poor clinical outco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