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手法复位失败的先天性髋脱位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手法复位失败的先天性髋脱位的治疗王汉林王奇峰王党新廖文笔者自1985年以来,采用股内侧入路方法进行开放复位,治疗手法复位失败的20例24个髋关节脱位,经随诊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5例,女15例,年龄1.5~2.5岁,平均2岁;左...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正常及脱位髋关节X线片进行处理。了解髋臼的形态变化。方法 先天性髋脱位经手法复位患儿33例,共49髋,男12例,女21例;单侧脱位17例,双侧脱位16例(其中22髋随访期间行切开复位,故将该22髋删除)。以单侧髋脱位患者的对侧正常髋关节为对照组(17髋),手法复位后髋臼发育良好组为19髋,髋臼发育不良组为8髋,将复位前后各时期髋关节的正位X线片输入计算机,并叠加在一起,计算髋臼的横向生长速度、纵向缎斜速度及其比值。结果 髋臼横向生长与纵向倾斜速度的比值分别是:对照组24.695,复位后发育良好组10.350,复位后发育不良组2.115,对照组的髋臼顶壁沿水平方向向外侧生长,6~8岁以后髋臼外侧缘逐渐向下方生长,手法复位后发育良好组6~8岁以后无骨臼外侧缘逐渐向下方生长。手法复位后髋  相似文献   

3.
手法复位失败的小儿髋脱位的处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手法复位失败的小儿髋脱位的处理王汉林廖文张兵辰夏保志自1985年以来,采用股内侧入路进行开放复位治疗手法复位失败的22例26个髋关节脱位,效果良好。临床资料本组男7例,女15例。年龄1.5~2.5岁,平均2岁。左侧16髋,右侧10髋(双侧4例),均为...  相似文献   

4.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后髋臼发育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后髋臼发育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的疗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采用闭合复位治疗100例单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测量患侧髋关节在复位后第12个月时的髋臼指数(AI)和髋臼深度与宽度比值[AI(D/W)].以性别、侧别、年龄、复往前患侧AI、复位前患侧AI(D/W)、脱位程度、股骨头宽度比值、复位前患侧股骨颈前倾角(FNA)、h/b比率及内收肌切断与牵引等10个因素作为自变量,分别以复位后第12个月患侧AI、AI(D/W)作为因变量,进行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年龄、性别、脱位程度、h/b比率、股骨头宽度比和复位前患侧FNA对AI、AI(D/W)有明显影响.年龄、脱位程度和复位前患侧FNA与AI成正相关,与AI(D/W)成负相关;股骨头宽度比和h/b比率与AI成负相关,与AI(D/W)成正相关.女性较男性髋臼发育快.结论:年龄、性别、脱位程度、是否同心复位、复位前患侧股骨头发育程度和股骨近端形态是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髋臼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 1 0 0例 (2 0 0髋 )正常儿童 ,1 0 2例 (1 4 8髋 )先天性髋脱位手法复位前后髋臼指数变化的随访观察。认为 5岁为髋臼发育的高峰期 ,髋脱位复位后髋臼发育的速度 1年内最快 ,3年内不要作出再建髋臼的决定。 3岁内通过手法复位、蛙式石膏固定—蛙式支架固定 ,绝大部分髋臼可以正常发育 ;大于此年龄并有明显髋臼发育不良者常需作髋臼重建术。强调股骨头缺血坏死是导致髋脱位复位后髋臼发育不良的重要因素 ,应尽量避免。  相似文献   

6.
1978~1983年,作者用手法复位改良蛙式石膏治疗小儿先天性髋脱位62例,对其中3岁以内的38例(48个髋关节)进行了12~16年的随访,复位成功者47个髋关节,成功率为97.9%,此法证明先天性髋脱位在手法复位后用既固定又活动的改良蛙式石膏固定治疗使发育不良的髋关节通过自我塑型改造恢复了正常的髋关节解剖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7.
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王慎阳黄士洪柴印荣侯国进朱述芹周茂荣⒇我院自1990~1994年共收治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37例,47个髋,采用了闭合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方法。成功率为85.1%。1临床资料本组男7例,女30例。最小年龄4...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一种治疗儿童发育性髋脱位的术式:经外侧髋臼成形术。方法回顾2011年4月~2012年11月采用经外侧髋臼成形术治疗发育性髋脱位患者10例11髋,比较手术前后影像学变化,评价手术效果。结果对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一周髋正蛙位片进行分析,髋臼角术前平均为34.45°(31°~42°),术后14.27°(9°~18°);CE角术前平均为-85.18°(-174°~-48°),术后52.54°(38°~70°),Shenton线不连续10例11髋,术后均恢复连续;术前Severin分级Ⅰ~Ⅱ级:0髋,术后Ⅰ~Ⅱ级达10髋。结论经外侧髋臼成形术兼具salter髂骨截骨术和pemberton髋臼成形术的特点,优点突出,安全易操作,可用于治疗儿童中重度发育性髋脱位。  相似文献   

9.
髋臼成形术治疗大龄儿童先天性髋脱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目的]探讨髋臼成形术治疗大龄儿童先天性髋脱位(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CDH)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方法]采用髋臼成形术治疗大龄儿童CDH128髋,平均随访5a2个月。[结果]股骨头坏死15髋(11.7%),髋关节障碍28髋(21.8%),髂骨变形、变小18髋(14%),髋臼发育不良复发4髋(3.1%)。[结论]脱位高者术中短缩股骨,避免损伤髋臼上缘软骨,截骨距髋臼上方0.5~1cm处,截开的髂骨问嵌插入足量的髂骨松质骨骨块和短缩的股骨或异体骨,保护髂骨骨骺及附着的肌肉血管束,术后3个月内避免持重,髋关节功能障碍者,给予松解后,应用CPM(continuous passitive motion),对预防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幼儿发育性髋脱位髋臼前倾的三维CT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连永  赵群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17):1314-1315,1318
[目的]利用髋关节的三维CT影像,来探讨3岁以下幼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dislocationofthehip,DDH)髋臼前倾角(Acetabularanteversion,AA)的改变。[方法]对44例3岁以下单侧DDH患儿的3DCT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正常侧髋作为对照,测量髋臼的前倾角。[结果]正常侧髋臼AA为(10·0±4·7)°,脱位侧为(18·1±4·5)°,P<0·01。按年龄分组,正常侧髋臼AA:小于18个月组为(9·2±4·3)°,大于等于18个月组为(10·6±4·9)°,P=0·34。脱位侧髋臼AA:小于18个月组为(16·2±4·5)°,大于等于18个月组为(19·2±4·1)°,P=0·03。[结论]三维CT能清晰地显示幼儿DDH髋臼的形态。脱位后,髋臼前倾角明显增加,且脱位时间越长,髋臼前倾越明显。了解髋臼的前倾情况,对DDH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髋臼方位与全髋置换术后脱位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人工全髋置换术后髋臼方位对髋关节脱位的影响,并为临床提供评价标准。方法测量318例(326髋)X线片的髋臼外展角、前倾角及股骨头旋转中心垂直位置,通过平均2.7年随访来确定上述3因素与术后髋脱位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最近随访时,326髋有10髋发生脱位。外展角≥55°,较<55°脱位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股骨头旋转中心垂直位置≥30mm,较<30mm脱位发生率也有显著性差异;前倾角≥15°和<15°相比,脱位发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前倾角与外展角没有交互作用。结论髋臼方位不当与全髋置换术后的脱位明显相关;外展角<55°,股骨头旋转中心垂直位置<30mm及合适的前倾角可以提供较稳定的髋关节,明显降低术后髋脱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非手术治疗,随着外固定方法的不断改进,逐渐放宽治疗年龄范围,并取得了一些较为理想的效果。但对于3岁以上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临床资料自1984~1998年9月期间采用多功能动力复位装置[1],治疗先天性髋脱位1024例1331个髋,对其中满10年的患者382例进行长期随访,就诊时年龄在3岁以上才手法复位的72例,有20髋经多次闭合复位不成功,左侧7髋,右侧5髋,双侧4例8髋,治疗时年龄最小3岁,最大5岁,平均年龄4岁。经多功能动力复位装置应用虽然获得近期成功,但随诊10~12年后,发现这20个髋功能出现渐进性下降,远期闭合复位失败。结 …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髋脱位闭合复位失败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先天性髋脱位髋关节造影的影像研究,发现导致闭合复位失败的原因。作者对36例,40髋3周岁以下先天性髋脱位患儿行髋关节造影,皮牵引3周后常规闭合复位,其中25髋成功,15髋失败。分别对其术前造影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复位失败组的驼峰样盂唇及髂腰肌切迹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闭合复位成功组。而由二者形成的关节囊狭窄及囊径与头径的比例不适是构成复位失败的主要原因。对两组的囊径与头径比值行统计处理发现,闭合复位成功组为:0.74±0.16;而复位失败组为:0.38±0.09,P值<0.01。臼径与头径比值无显著差异。导致关节囊狭窄的主要原因是肥大的盂唇及挛缩之髂腰肌所致。在复位前进行关节造影,能有效的预估婴幼儿先天性髋脱位闭合复位的成功与否。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髋脱位髋臼前倾角的CT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  张菁 《临床骨科杂志》2001,4(4):256-258
目的 探讨先天性髋脱位髋臼前倾角的变化。方法 对18例先天性单侧髋脱位患儿作CT检查,比较其侧与健侧的髋臼前倾角;18例患儿均做手术切开复位,对其中6例患儿术后半年作CT随访,比较其手术前后髋臼前倾角的变化。结果 患侧的髋臼倾角与健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手术可改变髋臼前倾角,部分会至异常范围。结论 先天性髋脱位的髋臼前倾角与正常相似,在手术复位过程中髋臼前倾角会有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观察闭合复位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动态分析闭合复位后髋臼发育的特点.方法 2002年1月-2005年12月,采用闭合复位治疗100例单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男18例,女82例;年龄7~36个月,平均19.4个月.左侧68例,右侧32例.髋关节脱位按Zionts等方法分度,Ⅰ度15例,Ⅱ度50例,Ⅲ度26例,Ⅳ度9例.治疗时行内收肌切断与牵引74例,直接闭合复位26例.按四级功能评价标准判定临床疗效;于复位前、复位后第3、6、9和12个月动态测量患、健侧髋关节的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和髋臼深度与宽度比值[acetabular index of depth to width,AI(D/W)],并进行相关比较.结果 治疗12个月功能恢复总优良率达88.00%.复位后12个月,患侧AI由治疗前(37.17±2.17).下降至(27.02 ±3.54).,AI(D/W)由22.06%±1.65%增长至29.80%±3.56%,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侧AI下降幅度、AI(D/W)增长幅度明显快于健侧(P<0.01).复位后1~3个月、10~12个月AI分别为(3.22±1.42).和(3.41±2.03). 9 AI(D/W)分别为2.69%±1.83%和2.33%±1.13%,明显快于其他时间段(P<0.01);各时间段患侧AI下降幅度、AI(D/W)增长幅度均明显快于同期健侧(P<0.01).复位后12个月,7~12月龄、13~18月龄A1分别为(13.71±396).和(11.48±4.15).,AI(D/W)分别为9.95%±3.81%和8.28%±3.58%,明显快于其他年龄段患儿(P<0.05);各年龄段患侧AJ、AI(D/W)变化速度均明显快于健侧(P<0.01).结论 闭合复位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操作简便,治疗效果良好,在治疗后12个月内,患侧髋臼发育速度明显快于健侧;患侧髋臼的发育高峰期在复位后1~3个月和10~12个月;患儿年龄<18个月为闭合复位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3D-CT影像,来探讨发育性髋脱位术后再脱位的髋臼及股骨近段的骨性病理形态改变,以分析术后再脱位的原因,从而指导和改进发育性髓脱位的治疗。方法对28例(28侧)发育性髋脱位术后再脱位患者的3D-CT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测量各参数指标,并与38例(51侧)手术成功患者术后值以及正常组对比分析,来探讨术后再脱位的原因。结果术后再脱位组患者的颈干角与正常组和手术成功组比较,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其数值明显增大;术后再脱位组患者髋臼外上缘重型缺损者所占比例,与手术成功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术后再脱位组股骨颈前倾角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与手术成功组比较差异则无显著性。结论术后再脱位原因与股骨颈干角的角度、髋臼外上缘形态、股骨头与髋臼是否恢复同心圆复位关系等密切相关;股骨颈前倾角值比正常组偏大并非导致术后再脱位的必然因素,其术中矫正范围不能完全以正常组为标准,而应当以健侧为标准,纠正到一个比正常组略大的范围。  相似文献   

17.
从胎儿髋臼发育探索先天性髋脱位的形成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解剖测量、X线片结合髋臼形成指数对胎儿期髋臼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胎儿后半阶段髋臼变浅,同时指出,只有在妊娠后半阶段,在子宫内产生一个不利于髋稳定的“机械力的改变”,就有利CDH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髋臼成形术并股骨近端旋转截骨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患儿48例,男12例,女36例,年龄2.6—8.5岁,平均5.4岁。采用S—P切口,切开关节囊,清理真臼内软组织,复位股骨头;股骨近端旋转截骨,纠正前倾角;髋臼缘上方沿关节囊附着点行弧形截骨,髂骨块植入截骨处,增加股骨头的包容。结果:48例患儿经1.6-5.6年的随访,按照周永德先天性髋脱位疗效评定标准,优32例,良16例,可3例,差4例,手术优良率为86.8%。结论:髋臼成形术并股骨近端旋转截骨是治疗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孙树新 《中国骨伤》1995,8(3):31-31
髋关节后脱位手法复位失败原因分析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110032)孙树新我院自1987年10月~1993年5月共收治髋关节后脱位患者25例,其中16例手法整复失败而采取手术治疗,现就失败原因进行分析。临床资料本组16例中男13例,女3例;最大年龄5...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内收肌切断、手法闭合复位、改良蛙式石膏固定方法治疗18~36个月婴幼儿发育性髋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hip,DDH)的远期效果。[方法]随访1993年1月~2001年12月在本院采用内收肌切断、手法闭合复位、改良蛙式石膏固定方法治疗有完整资料的18~36个月DDH患儿156例232髋,其中Ⅰ度77髋,Ⅱ度95髋,Ⅲ度60髋,随访时间为5.5~14.5年,平均9.2年,并对全部病例进行影像学检查和髋关节功能评价。[结果]根据周永德发育性髋脱位疗效评价标准,本文195髋复位满意,优良率为84.05%,9例发生股骨头坏死;术前平均髋臼指数(AI):复位成功髋(35.34°±5.95°),失败髋(44.51°±5.32°),成功髋复位前AI均数明显小于失败髋均数;Ⅰ度优良率为84.41%,Ⅱ度优良率为85.21%,Ⅲ度优良率为81.67%。[结论]内收肌切断、手法闭合复位、改良蛙式石膏固定方法对18~36个月DDH患儿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复位前AI值的大小对于DDH保守治疗方法的选择和远期疗效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脱位程度不是能否采用手法复位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