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矫正训练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以已形成异常步态模式的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针对性步态训练.借此了解相对固定的异常步态模式改善的可能性及训练方法。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条件的26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对患者步态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针对性训练。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8周后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患侧下肢平衡下负重能力、步态和步行速度进行评价。结果:经过4周康复治疗。患者下肢FMA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经过8周康复治疗患者下肢FMA评分有显著提高(P〈0.05)。步态评分在第8周有非常显著提高(P〈0.001)。患肢负重能力在4周末和8周末均有非常显著提高(P〈0.001)。患者步行速度在4周末没有显著提高(P〉0.05);8周末均有显著提高(P〈0.001);后4周效果更明显(P〈0.001)。结论:针对性步态训练可以改善相对固定的异常步态。  相似文献   

2.
偏瘫患者在急性期后,肢体功能逐渐恢复,大约85%的偏瘫患者能恢复行走[1],但如果不经过正规康复训练或借用一些康复器械,多数患者的行走步态异常,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设计了一种简单的“步态矫正器”,旨在提高患者对膝、踝关节的控制能力,从而克服膝过伸,足下垂,改善步态,取得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从1994年1月~1997年12月,我们共接收偏瘫患者36例,其中脑梗塞18例,脑出血12例,脑外伤6例;男性31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1岁,发病时间为30~40天。  方法2-1-步态矫正器组成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自制偏瘫步行矫正带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典型伸肌偏瘫步态的运动学参数及时空参数影响。 方法 选取慢性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步行矫正带组,每组患者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步行训练,训练时根据患者下肢的异常情况予以口头指令和必要时的手法辅助,每日训练1次,每次训练30 min,每周训练5次,连续训练3周。步行矫正带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步行矫正带辅助下的步行训练,每日1次,每次训练30 min,每周训练5次,连续训练3周。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简易三维步态分析测试以获得步态的运动学参数和时空参数。 结果 治疗后,步行矫正带组偏瘫侧下肢关节角度的屈髋峰值和屈膝峰值分别为(37.7±5.9)°和(40.6 ±7.5)°,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步速、步频、步幅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步行矫正带组治疗后的步速、步频、步幅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偏瘫步行矫正带可显著改善偏瘫侧摆动相屈髋和屈膝的幅度,提高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4.
步态分析在偏瘫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步态分析是利用力学的概念、处理手段和已经掌握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的功能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生物力学研究方法。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电脑化的步态分析系统在康复中的应用逐渐深入,使定量、客观地评价患者的步态成为可能。步态分析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评价偏瘫患者的  相似文献   

5.
步态分析在偏瘫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王亚泉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5332-5333
脑卒中所引起的偏瘫后遗症中患步态异常最常见,直接影响到患日后的生活质量。通过定量步态分析、步态参数分析可以准确客观地找到患步态异常原因,现就偏瘫康复中的具体应用研究和发展作一总结和介绍。  相似文献   

6.
偏瘫患者的步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偏瘫患者绕圈前进的痉挛性步态是其典型的临床特征。本文从步态的基本参数(步长、步频、步速、步态周期和时相)和行走时各关节角度变化、肌电活动、生物力学分析、重心位移及能量消耗等步态分析的各项指标综合分析了偏瘫患者这一特征,为其功能评定、康复治疗评价、科学研究从运动学及生物力学角度提供了一种很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所引起的偏瘫后遗症中患者步态异常最常见,直接影响到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通过定量步态分析、步态参数分析可以准确客观地找到患者步态异常原因,现就偏瘫康复中的具体应用研究和发展作一总结和介绍。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中应用虚拟现实(VR)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行走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病程为8个月内的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随机分配到实验组(VR+基本药物+常规康复治疗)和对照组(基本药物+常规康复治疗),采用三维步态分析仪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的步速、步宽、支撑相百分比、膝关节活动度等步态参数。 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步速明显提高、步宽缩小,患健侧支撑相比值、步态不对称性指数、髋关节最大伸展角度、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等参数于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相比,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通过VR技术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态时空参数和步行中关节活动角度,对提高步态稳定性、改善步行能力、提高运动功能康复有积极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新型弹力悬带矫形器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39例脑卒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抑制肢体痉挛训练,治疗组同时穿戴本科室研制的弹力悬带矫形器进行步行训练,共连续治疗8周;对照组未穿戴弹力悬带矫形器,在治疗师指导下进行下肢步行训练。 结果治疗组患者经早期穿戴弹力悬带矫形器辅助治疗8周后,发现其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4周、8周时治疗组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达到4级的患者数量分别为3例(占15.7%)和15例(占78.9%),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8周时,治疗组FAC达到4级患者的10 m步行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结论早期应用弹力悬带矫形器可纠正脑卒中患者步态异常,提高步行速度,促进步行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偏瘫步行训练与步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辛衍兵  李作发 《中国康复》1995,10(3):126-126
脑卒中病人步行能力的恢复,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有报道指出,约有80%的偏瘫病人、可恢复步行能力。但由于缺乏早期康复的正确干预,大部分病人形成固有的偏瘫步行模式。在对偏瘫病人的运动康复训练中,我们结合步态分析进行评价,力图探讨卒中病人的步行恢复能力,寻求最实用的训练方式 资料与方法 选择有步行能力的病人25例,男19例,女6例。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3年。 25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步行能力,训练的重点为:①改善病人步行中的平衡能力。如站位平衡训练,左右侧弯腰等;②纠正长短步训练,如站位时练习前后迈步,应反复提醒病人注意纠正长短步;③增加患肢负重能力及耐力,如患肢单独负重练习、上下楼梯练习等;④增加对下肢控制能力的训练如卧位时足跟不离开训练床的交替屈伸,坐位屈膝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盆强化训练对偏瘫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60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骨盆强化训练,治疗前和治疗8 周后采用Biodex Gait Trainer 2 步态分析系统对患者的平均步长、肢体负重时间比、3 min 步行距离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平均步长、肢体负重时间比、3 min 步行距离均较前显著改善(P<0.001),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采用骨盆强化训练可改善偏瘫患者步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智能型临床步态分析系统”指导下的康复训练在矫正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及提高步行能力方面的作用。方法60 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30 例和对照组3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智能型临床步态分析系统指导下康复训练。于治疗前、治疗6 周后分别用智能型临床步态分析系统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各组步行功能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智能型临床步态分析系统可指导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计算机辅助步态分析系统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i00例伴有行走障碍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康复治疗前后(3个月)均采用计算机辅助步态分析系统评价患者步态并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计算机辅助步态分析系统的评价指导下进行步行能力训练,对照组则不依据步态分析检查结果进行训练。结果康复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异常步态具有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计算机步态分析系统指导步行训练可有效地矫正或改善偏瘫步态。  相似文献   

14.
15.
偏瘫患者肩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大琍 《中国康复》1998,13(1):18-20
对84例偏瘫肩痛患者进行观察分析,认为肩痛是多种致病因子的叠加;通过综合治疗后,采用自行设计的“偏瘫肩痛程度评分表”和被动肩关节活动的受限程度作治疗前后评分。结果偏瘫肩痛程度治疗前后评分±s=4.405±2.293,t=17.609,P<0.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偏瘫肩关节活动的受限程度治疗前后经卡方检验X2=11.3,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说明偏瘫肩痛通过有效的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得到明显的缓解。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偏瘫患者的步态特点。方法采用三维步态分析仪对22例老年偏瘫患者进行步态分析。结果老年偏瘫患者的双侧下肢站立相百分比增大,健侧较患侧明显,摆动相百分比减小,步频减小;步长、跨步长及步速减小;头部前倾,躯干基本保持直立位;患侧上肢较健侧上肢的肩关节、肘关节角度变化范围缩小(P<0.05);患侧肩关节屈曲内收、肘关节屈曲角度较健侧增大(P<0.05);患侧髋膝踝关节角度变化范围较健侧缩小(P<0.05)。结论老年偏瘫患者步行功能下降,上肢痉挛,步行时出现视觉代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偏瘫患者步态的髋关节角度特征。方法对20例偏瘫患者和年龄、身高、体重匹配的20例正常人进行步态分析,分析其髋关节特征。结果偏瘫患者患侧髋关节首次着地时刻、站立相最大伸展角度、足尖离地时关节角度、迈步相最大屈曲角度、矢状面膝关节角度范围与正常人的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结论研究偏瘫步态髋关节特征可协助进行临床评价及制定针对性步态矫正方案。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临床步态分析方法,测定了50例健康中老年人。44例中风患者的时间距离值(TD)。结果表明,中风病人与健康者TD值差异显著。作者认为,中风病人的治疗目标应以其本身TD值结合功能分级为基础较妥;所测量的7项参数中,步速、步角、步宽这三项参数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偏瘫患者ADL评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程滨  李明升 《中国康复》1999,14(2):74-75
58例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I)评定结果表明:随ADL基本动作能力的提高,日常生活动作能力也相应提高,最母导致日常生活关连动作能力的提高,提示ADL基本动作是完成复杂日常生活动作及生活关连动作的关键基础。偏瘫患者ADL评定应包括从功能障碍与形态异常的角度去探求个体水平能力障碍的原因,以指导理学疗法早期开展针对性治疗,整体预测ADL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的三维步态特点。方法采用三维步态分析仪对28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6 周的常规康复训练前后分别进行三维步态分析检查。结果治疗后患侧下肢站立相百分比较前增加(P<0.05),摆动相百分比较前减少(P<0.05),较前接近正常值;患侧下肢的步长、跨步长,步速均较前增加(P<0.05);患者髋关节内收外展、屈曲伸展,膝关节屈曲伸展,踝关节内外旋转、内翻外翻、背屈跖屈均较前改善(P<0.05)。结论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能定量地评价患者的步态情况,可作为康复疗效评定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