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 运用气囊导管狭窄扩张器,治疗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方法 对8例食管贲门失弛缓症病人,经胃镜引导插入气囊导管狭窄扩张器至狭窄部位,缓慢向气囊注气,压力达250~300kPa,气囊直径扩至3.2cm。结论 内镜下气囊扩张治疗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气囊导管狭窄扩张器,治疗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方法对8例食管贲门失弛缓症病人。经胃镜引导插入气囊导管狭窄扩张器至狭窄部位,缓慢向气囊注气,压力达250~300kPa,气囊直径扩至3.2cm。结论内镜下气囊扩张治疗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梁远国 《广东医学》2000,21(1):42-43
目的 探讨自制球形气囊低替气囊扩张器治疗贲门失弛症的疗效。方法 利用普通胃管自制球莆气囊,在胃镜直视引导下通过贲门,固定气囊中心位于贲门处,向气囊注气,使贲门得到扩张,结果 1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经19例欠扩张术后,有14例在 困难消失,进食速度正常;1例吞咽困难症状明显减轻,有效率100%,远期疗铲93.3%。结论采用胃管自制球形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方法简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内镜直视下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内镜直视下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驰缓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内镜直视下气囊扩张术,结果:8例贲门失驰缓症者吞咽困难症状完全缓解,近期有效率为100%,无天出血与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直视下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驰缓症安全有效,是该病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贲门失弛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其治疗。方法 对 2 8例贲门失弛症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治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其中 2 0例行气囊扩张术 ,8例行手术治疗。结果 入院前有 6例患者发生误诊。气囊扩张术、手术治疗后 ,症状均明显缓解。结论 气囊扩张术可作为临床治疗贲门失弛症首选、最主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可回收式支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可回收式支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 方法对29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置入可回收式支架,15—21天后取出,观察术前、术后贲门黏膜、通畅程度的变化,并选择本院贲门失弛缓症行气囊扩张术患者对复发时间长短作对比分析。 结果置入可回收式支架组无复发者;气囊扩张组复发时间最短1月,最长6月,平均2.2±0.6月。 结论可回收式支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满意,并发症少,可以替代气囊扩张术。  相似文献   

7.
内镜下气囊扩张治疗食管贲门失弛缓症19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勇  任惠  谭诗云 《疑难病杂志》2009,8(11):686-687
<正>食管贲门失弛缓症又称为贲门痉挛或巨食管症,是一种食管神经肌肉功能失调疾病,目前认为治疗效果较好的方法为气囊扩张。我院于2006年8月—2008年8月采用内镜下气囊扩张治疗食管贲门失弛缓症19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贲门失弛缓症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贲门失弛缓症经导管气囊及支架治疗的疗效,分析了22例贲门失弛缓症的病人在X线监视下介入治疗效果。其中8例行单纯气囊扩张,14例置入支架,结果全部病人症状均得以缓解,有效率达100%。本组研究表明,由于贲门失弛缓症易复发,因此对该症单纯行气囊扩张治疗是不够的,支架置入对于避免再狭窄较为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下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方法、效果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应用内镜下气囊扩张术治疗30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观察其临床症状、复查胃镜或X线检查了解其效果。结果显效25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100%。结论内镜下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近期效果确切,费用低,可重复性好,是一种理想的非手术疗法,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胃镜直视下气囊扩张对贲门失弛缓症及其胸痛的治疗效果,并考察其胸痛症状与年龄、性别和病程等的关系。方法回顾10年间行气囊扩张术的64例病人,其中38例有胸痛症状。观察有胸痛症状和无胸痛症状病人在年龄、性别、病程和症状评分等方面的差异,并通过气囊扩张前后症状评分的方法研究其治疗胸痛症状的有效性。结果贲门失弛缓症有无胸痛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和症状评分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气囊扩张术对胸痛的治愈率为80%,有效率为10%。结论胃镜直视下气囊扩张术能有效地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病人的胸痛症状,可以作为贲门失弛缓症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无X线内镜下气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内镜下气囊扩张术治疗1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观察其临床症状,复查胃镜及X线检查.以了解其疗效。结果15例患者吞咽困难缓解率100%,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复享胃镜及X线检查均较扩张前明显改善,最长随诊1年,无1例复发。结论内镜下气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因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操作简单,是贲门失弛缓症较为理想的首选和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气囊扩张治疗消化道术后吻合口狭窄及贲门失弛缓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引导下气囊扩张消化道术后吻合口狭窄及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方法从1995年4月到1998年4月间应用内镜引导下气囊扩张消化道术后吻合狭窄及贲门失弛缓症.其中食管癌术后185例,贲门癌术后81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毕Ⅱ氏吻合术后和其它8例,贲门失弛缓症28例.结果随访6~24个月.气囊插入成功率100%.1例出现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有效率90.1%,贲门失弛缓症有效率78.6%.结论上消化道术后吻合口狭窄及贲门失弛缓症者使用内镜引导气囊扩张法,方法简单,效果满意,是目前治疗吻合口狭窄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胃镜行气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方法 对1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在胃镜直视下应用气囊扩张器行扩张术治疗,术后行胃镜或X线检查以评价疗效.结果 18例患者均获一次性扩张成功,扩张显效18例(100.0%),无效0例.无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胃镜引导下行气囊扩张术是有效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非外科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黄晻  贺莉  冯志松 《疑难病杂志》2009,8(2):109-110
气囊扩张是目前认为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效果最好的一种方法,我院内镜中心自2002年6月——2007年12月采用内镜下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共26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内镜下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42例贲门失弛缓症病人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积极的术中配合,以及术后饮食和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结果 42例病人应用气囊扩张治疗1~3次,成功率100 %,均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 内镜下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确切、损伤小,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术后严...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用空气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方法采用气囊扩张器在内镜下治疗3-5次,扩张后随访2年,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 15例经气囊扩张治疗后,症状消失12例,合并穿孔1例,2年后症状复发者2例.结论经内镜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较好,与外科Heller手术比较,其治疗后抗胃食管返流明显优于Heller手术[1],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用空气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方法采用气囊扩张器在内镜下治疗3-5次,扩张后随访2年,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15例经气囊扩张治疗后。症状消失12例,合并穿孔1例,2年后症状复发者2例。结论经内镜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较好。与外科Heller手术比较,其治疗后抗胃食管返流明显优于Heller手术,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内镜引导下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4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4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成内镜下气囊扩张操作,成功率100%.治疗后逐一随访1个月后,患者吞咽困难、呕吐等症状全部消失.6个月后仅1例稍有吞咽困难,无1例复发.结论 内镜引导下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方法简单易行,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无痛内镜直视下气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92例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在无痛胃镜下行气囊扩张术,评价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的改善情况及上消化道造影的改变。结果采用无痛胃镜提高患者耐受性,每位患者均能顺利完成扩张术;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改善,食管下段狭窄改善;术后有黏膜渗血、贲门撕裂、胸痛等并发症,对症处理后缓解,并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无痛胃镜直视下气囊扩张术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安全、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胃镜下气囊扩张联合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应用贲门失弛缓扩张器在胃镜直视下对46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进行扩张及联合肉毒素注射.结果:贲门较术前扩张明显,内镜可顺利通过,24小时后吞咽困难症状消失,显效42例,有效3例,穿孔1例,总有效率97%.结论:胃镜下气囊扩张联合肉毒素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近期效果确切,费用低,可重复性好,是一种理想的非手术方法,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