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彭德林 《理论界》2009,(6):18-19
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方面论述了范畴一般把握社会历史的局限性,应该通过"纳新"、"考古"和"面向感性确定性"的方式把一般个别化,克服范畴逻辑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封建"一词在中国史学中的应用一直是史学界争论已久的一个老问题,但是对其理解则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文化自信日益增强,重新反思中国历史,汲取中国历史文化资源显得尤为迫切,然而,在重新反思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过程中,重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性质是绕不过去的关键问题。因而,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论争这一问题又浮上水面,成为史学界、社会学界论争的一个焦点问题。本文试图从马克思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相关论述出发,全面澄清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的要点以及其分析社会形态的原则和标准,据此解析"中国封建社会"争论的核心问题,并为我们回到中国历史实情,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形态及其社会性质提供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3.
张一兵 《中州学刊》2022,(3):117-130+2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认识到,作为社会有机体系统中居统治地位的资本,像普照的光,克服任何阻碍它前进的障碍,消灭原始的生产方式和一切不能进入商业交换关系的社会定在,使所有社会定在都从属于自己。在资本的生产方式中,打破了人对自然的崇拜,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开辟了全面占有自然界和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新世界,也大大地拓展了人的社会存在空间。正是在资本创造的对自然界的普遍占有和对社会联系的普遍占有中,资本自身正在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相似文献   

4.
<57-58手稿>并不是一部脱离其它社会领域抽象研究经济现象的纯粹经济学著作,而是马克思经济学和哲学结合的典范.第一部分,提出马克思写作<57-58手稿>的理论基础是新历史观,即唯物史观,并考察了部分西方经济思想家对马克思经济学中这一基础的领悟和理解;第二部分具体考察了在<57-58手稿>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方法论体现;最后,本文认为<57-58手稿>的内在精神和研究方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在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方面具有重大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6.
在发生学意蕴上考察马克思经济学是由经济史上的结构生发而成的批判实践过程,延伸的具体建构包括:经济思想史、学科方法论以及经济范畴本身(范畴的方法)。马克思经济学原生的标识性文本是"1857-1858年手稿",基本根据是学科方法论的确立,可以概括为从历史和存在出发的实践的发生学。从具体生成路径看,中国经济学正是旨在弘扬系统而完整的"历史"(存在)和"实践"的发生学,通过专业借用确立属于自己体系的构件,在多学科、多路径的发展取向中梳理、明确自己的学科基点,在面向现代化中反思乃至找寻出自己的"原生地",从而积聚内力,奠立不变的生长方向。这一行动必然导致研究活动不断由认识论科学实践转向方法论科学实践,直至转向实践活动本身,最终在历史和科学的统一中完成对大写逻辑的实践锚定。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改变自身功能构式的有机系统的变化过程,在这一系统运动中,社会生活中总是存在着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总体性,这就是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在一个历史时期中,决定了整个社会定在和社会运动的物质生产中,总有一种方式发生的“怎样生产”的物质生产构序占据决定性地位,它的社会先验地位和影响超越其他生产活动且规定了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性质。由此,马克思就不再将资产阶级社会当作一个孤立的生产方式,也不将资本看作一个纯粹的生产关系,而是在具体的历史进程中,探索这一新的生产关系是如何成为复杂社会定在和关系结构中统治性的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以揭示货币转化为资本及资本发展的逻辑为主线构建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完成了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的创立。马克思的这一思想革命蕴涵着当代意义上的空间经济学与空间政治学维度,深刻展示了货币的空间性及资本主义创生的空间性过程,科学地阐发了资本的空间化逻辑正是源于空间的资本化,即力求将一切地点"变为进行资本化生产的地点或生产资本的地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本质指向是政治的,是"时间经济"中的人类自由发展空间("自由王国")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张一兵 《江海学刊》2023,(1):37-52+255
在所有经济学家看到生产过程里作为生产条件的“物”中,马克思看到了支配性的资本关系不在场的历史在场。作为资本关系本质的对象化劳动,不再是归基于具体劳动物相化中的使用价值(用在性),而更多地关联于商品中不可直观的抽象劳动的价值形成。如同流通领域中,价值关系颠倒的事物化(Ⅰ)遮蔽了货币是对象化的劳动交换关系的异化一样,这里的生产过程中,事物化(Ⅱ)颠倒为生产条件的资本关系的异化也遮蔽了自身是多重对象化劳动的真相。正是这双重异化和双重消失,从根本上掩盖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相似文献   

10.
11.
黄大勇 《学术论坛》2007,30(11):184-187
考试制度是一种调控机制.考试制度同时也是考生寻求资本的工具.考生参加考试活动是一种索求资本的社会活动.文章利用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社会实践论"分析了考生在考试活动中寻求资本的过程以及考试成为一种资本寻求工具的原因.考试"资本论"为认识和解决应试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大体说来,我国学术界60年来对《资本论》的哲学研究不断深入,呈现出曲折发展、螺旋上升的三大阶段。第一阶段即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资本论》哲学研究的重心在于辩证法;第二阶段即改革开放30年间,《资本论》哲学研究的重心转向历史观;第三阶段是近些年来《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呈现出新趋势,即关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蕴涵的社会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13.
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福利国家的兴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原本所具有的革命性也随之减弱和消退。为了重新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阿尔都塞展开了对《资本论》的激进政治解读。阿尔都塞通过回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理论"提示",寻找资本主义体系的先天"脆弱"点;通过续写《资本论》的"结尾",建构了新阶级斗争理论;通过发掘《资本论》的"政治实践",发现了"偶然相遇事件"诱导革命的可能性。阿尔都塞认为,被剥削阶级应该以资本主义体系的先天脆弱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及保障其再生产的国家机器——为革命对象,展开"新阶级斗争"和"偶然相遇事件"的双重革命策略。实际上,阿尔都塞并没有在马克思原有的自身逻辑延展上续写《资本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结尾处指出要追溯阶级形成的根源,而阿尔都塞的续写则是对阶级斗争和革命策略的描述。只有在深入挖掘阶级形成根源的基础上,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实际,才能真正激活《资本论》的洞察力和批判力。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历史哲学遗产之精华在于,通过《资本论》及手稿揭示了资本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内生机制。资本是一面反映人类特定历史存在的镜子,它的内在否定性既是人类生存困境的折射,也是人类自由发展的辩证过程。资本的扬弃逻辑和人类的自我超越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限度。  相似文献   

15.
《资本论》的逻辑结构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资本主义经济内部结构的理论表现。本文通过三个部分分析了《资本论》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结构,分别是第一卷中商品进展为资本的过程;第二卷的逻辑结构;从第一卷到第三卷的过程即由剩余价值到各种形态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关于资本的哲学思考--读《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问题是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没有资本也就没有现代意义的市场,本文针对资本问题上的两种不同倾向,结合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全面论述了资本的本质、资本的文明面、资本的趋势、资本的生产性、资本的内在矛盾和资本的权力,以探索马克恩资本理论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雷声 《学术界》2012,(3):144-153,286,287
《资本论》的创作过程是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开始,经历了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确定、理论体系的构建,最后明确为写作《资本论》“四卷结构”的过程.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过程,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并论证其科学性的过程.唯物史观的创立及运用,使马克思在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结构研究中,逐步明确了《资本论》的研究任务,《资本论》“四卷结构”的形成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结构整体拓展的重要方面.唯物史观的创立及运用,也使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创作中,逐步明确了研究对象,并把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分析放到了社会矛盾运动的整体中.  相似文献   

18.
《资本论》构建了马克思的新哲学,马克思的新哲学是在对现实物质生产过程的研究中,找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唯物史观,新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改变世界。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我们可以找到关于新哲学的经典表述,其一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其二是在1859年写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后者与前者的差异在于,通过《资本论》马克思实现了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证,构建了马克思的新哲学。从纵向内在贯通论和横向内在贯通论两个维度来看,马克思的新哲学既是唯物的,又是历史的,当代物质生产实践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影响《资本论》的理论效力,《资本论》依然是我们批判和改造当今世界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9.
哲学理论及哲学学科的创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诗鹏 《学术界》2003,(2):105-114
哲学创新是理论创新的核心 ,哲学创新包含理论与学科创新两个层面。目前哲学理论创新的主要问题在于思想力的不足 ,在建立哲学学术与历史时代的批判性关联方面 ,哲学学科、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尚需要承担艰巨的任务。哲学学科创新不足的主要问题在于学科建制方面没有跟上哲学研究以及时代的发展 ,也强化了学科间的壁垒 ,哲学人才的培养呈现单一的研究型模式 ,哲学教育在哲学人才的市场化方面缺乏作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又称《巴黎手稿》)中的实践概念,事实上已经成了国内外学界解读马克思哲学本质的一个基础性概念,不少学者由此而构建起了对马克思哲学的人本主义解读范式.本文指出,此时的马克思尽管试图运用实践概念来颠覆资产阶级的市民实践观念,但他实际上尚未理解后者由此产生的现实社会关系基础,也并没有从这种历史性的社会关系出发来建构对后者的批判,因此,他此时的"实践"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后市民"意义上的概念,真正的马克思哲学并不是建构在这样的实践概念之上的.由此,本文还对马克思独特的哲学言说方式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