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择未经维生素D补充的1~8月龄母乳喂养婴儿55名,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鼓励多晒太阳;另一组为自然对照。观察两个月,婴儿膳食仅为母乳、果汁和糖水。户外活动时仅暴露面部和前臂。实验开始时,55名婴儿血中25羟胆钙化醇(25-OH-D))浓度低于参考标准低限11ng/ml者约占20%,X线片可诊断为佝偻病者约占18%。两种诊断指标的符合率为68.6%。乳母血中25-OH-D浓度平均为21.9ng/ml,与其婴儿血中25-OH-D浓度相关系数为0.464,相关非常显著。观察期间,婴儿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实验组为116分钟,对照组为63分钟。实验组实验前后血中25-OH-D浓度为29.7±13.3和38.1±20.0ng/ml,差异显著(P<0.01):对照组为20.6±15.5和19.1±13.4ng/ml前后无差异。两组婴儿血中25-OH-D浓度与各自户外活动计分数呈显著相关(r=0.668和0.631)。后者又与日光紫外线照到体表时间(秒)呈相关(r=0.580)。提示婴儿每周户外活动的计分数在800~1000时,可以维持血中25-OH-D浓度在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2.
205名1~5岁儿童,按血清维生素A含量和膳食中维生素A摄入水平分为2组。用单盲法每季度给实验组儿童补充50 000IU的维生素A,随访观察1年实验组和对照组儿童每人每年平均腹泻发病次数分别为0.089±0.02和0.347±0.30次;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分别为0.346±0.06和0.951±0.11次;每次病程天数分别为2.67±0.07与5.54±0.11和0.94±0.20与2.47±0.26天,均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实验组儿童血清维生素A(1.22±0.06μmol/L)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0.87±0.05μmol/L),也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P<0.01)。结果说明该观察点儿童维生素A营养水平很低,补充维生素A后,可减少腹泻和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出生28~42 d出现佝偻病临床表现的纯母乳喂养儿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及与其母亲血维生素D水平的相关性,为预防婴儿早期营养性佝偻病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6年4月-2017年10月来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正常体检的年龄为28~42 d、并且表现有佝偻病早期症状和(或)体征的119例纯母乳喂养儿及其母亲静脉血25-羟维生素D[25-(OH)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19例母亲血25-(OH)D>30 ng/ml者15例(12.61%),≤30 ng/ml者104例(87.39%);孕期平均每日补充维生素D≥400 U的母亲19例,血25-(OH)D中位数为28.8 ng/ml,每日补充维生素D<400 U母亲100例,血25-(OH)D中位数为16.1 ng/ml,两组血25-(OH)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19例婴儿中补充和未补充维生素D组的婴儿血25-(OH)D中位数分别为20.0 ng/ml和9.5 ng/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血25-(OH)D与其母亲血清25-(OH)D水平呈正相关(r=0.349,P<0.01)。婴儿血25-(OH)D水平(>20 ng/ml和≤20 ng/ml)与其出现佝偻病的症状、体征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婴儿及其母亲维生素D整体处于不足水平,两者之间维生素D水平存在相关性。婴儿血25-(OH)D>20 ng/ml并没有降低其发生营养性佝偻病的风险。建议母亲孕期应积极补充维生素D,同时提倡从新生儿一出生即开始补充维生素D,预防婴儿早期营养性佝偻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母乳喂养中不添加维生素D会导致婴儿维生素D缺乏风险的增加,尤其是母乳喂养超过一年的宝宝. 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公共卫生杂志》(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多伦多圣迈克尔医院儿科的Jonathon Maguire博士说:"哺乳超过一年后的时间越长,维生素D水平越低. 添加维生素D的宝宝,即使哺乳时间超过1年,也不会出现维生素D缺乏.该研究提示,应该在整个哺乳期都添加维生素D."加拿大儿科协会推荐宝宝第一年哺乳期应每天补充400 IU的维生素D,美国儿科学会( AAP)推荐母乳期补充400 IU的维生素D,就算宝宝在吃配方奶粉,也要补充. 这项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508名1~5岁的儿童,研究人员检测了参与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25-羟基维生素D[25-OHD]),值<20ng/mL时定义为维生素D缺乏. 此外研究者还获得了总的哺乳时间和维生素D补充情况等数据. 参与儿童的中位数年龄为24.5个月,总的中位数哺乳时间为10.5个月. 研究数据显示,5%的儿童25-OHD水平低于20ng/mL,53%的儿童额外补充了维生素D.未补充维生素D与补充维生素D的儿童相比,总哺乳时间每增加一个月,维生素D水平下降0.12 ng/mL,维生素D下降的风险增加6%.  相似文献   

5.
孕期补充维生素D对先天性佝偻病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妊娠28周的受试孕妇随机分为4组,分别1次性口服维生素D(VD)10万IU或肌注VD10万IU或20万IU,对照组口服空白胶囊.结果3个补充组产妇血和脐血25-(OH)D水平以及产妇血钙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产妇血和脐血25-(OH)D小于27.3nmol/L(11ng/ml)的发生率以及孕后期腿抽筋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补充组产妇血25-(OH)D水平高于其妊娠28周时的水平.补充组未发现先天性佝偻病,而对照组先天性佝偻病和可疑先天性佝偻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补充组。结果提示孕后期补充VD可明显改善孕妇和胎儿的VD和钙的营养状况.预防先天性佝偻病,品服与肌泣10万IU与20万IU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泰州地区部分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检测,了解健康儿童25羟维生素D水平,为佝偻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9月儿保门诊儿童共476 例。取清晨空腹血,采用串联质谱法检测其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结果 泰州市儿童各年龄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均呈偏态分布,以中位数表示,分别为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期组、学龄组。经秩和检验,不同年龄组维生素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维生素D水平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76例儿童中, 维生素D严重缺乏(≤5 ng/ml)占3.15%(15/476); 缺乏(≤15 ng/ml) 占38.45%(183/476);不足或以下(15~20 ng/ml)占17.86% (85/476);充足(>20 ng/ml)占40.55%(193/467) ;过量(>100 ng/ml)为0。维生素D不足(≤20 ng/ml) 的儿童占59.45% (283/476),其中婴儿组为9.3% (8/476);幼儿组为36.21%(42/467);学龄前组为70.13%(54/567 );学龄期组为90.86%(179/476),以学龄期儿童为主,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季节血清维生素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泰州市儿童维生素D水平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学龄儿童维生素D缺乏尤为严重,3岁以上儿童需注意补充维生素D,尤其是冬季。  相似文献   

7.
李应翠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4):3817-3818
目的:探讨补充强化钙和维生素D饮品对儿童骨组织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十堰市某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儿童283例,其中男143例,女140例,根据是否行饮品干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强化钙和维生素D饮品干预,对照组不进行强化钙和维生素D饮品干预。结果:饮食干预后实验组男童、女童25-羟基维生素D、骨钙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饮食干预后实验组男童、女童骨矿物含量、骨面积和骨密度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充强化钙和维生素D饮品可促进儿童骨组织生长发育,提示儿童生长发育期应供给充足的营养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与糖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14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等临床资料和血清甲状旁腺激素、25(OH)D、血肌酐、血钙、血磷、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等检验结果。结果 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有47.2%患者25(OH)D低于10 ng/ml。以25(OH)D浓度分为维生素D严重缺乏组[25(OH)D<10 ng/ml]和维生素D非严重缺乏组[25(OH)D≥10 ng/ml],维生素D严重缺乏组比非严重缺乏组年龄较轻[(55.27±13.71)岁比(60.76±12.32)岁,P=0.001],而HbA1c更高[(9.00±2.01)% 比(8.45±1.86)%,P=0.025]。两组BMI[(25.09±4.01)kg/m2比(25.39±3.53)kg/m2,P=0.523]、空腹血糖[(8.91±3.31)mmol/L比(8.16±3.02)mmol/L,P=0.063]、空腹胰岛素[(21.32±32.50)mIU/L比(21.92±26.95)mIU/L,P=0.873]和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7.60±8.92比7.53±9.39,P=0.95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偏相关性分析显示,校正年龄和血肌酐因素后,HbA1c与血清25(OH)D呈显著负相关(r=-0.190,P=0.003),与血清甲状旁腺激素、血钙、血磷无关。多元线性回归显示,HbA1c与年龄(β=-0.220,P=0.000)和血清25(OH)D(β=-0.184,P=0.000)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维生素D严重缺乏的患病率高,在相对年轻患者中比例更高。患者HbA1c与25(OH)D呈显著负相关,并独立于年龄、BMI、空腹胰岛素和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5-羟维生素D [25(OH)D]与尿钙/尿肌酐、血钙及碱性磷酸酶的关系,为临床应用维生素D制剂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4月就诊于该院儿科生长发育门诊的儿童,依据就诊情况排除甲状腺、甲状旁腺等内分泌疾病、肾脏疾病及其他先天性骨代谢异常等疾病,经串联质谱法对血清25(OH)D水平进行检测,维生素D充足(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在20~100 ng/ml范围内)儿童,依据25(OH)D水平分为维生素D充足1组、维生素D充足2组,维生素D充足1组:25(OH)D范围为30~50 ng/ml,维生素D充足2组:25(OH)D范围为50~100 ng/ml,另选取维生素D过量(25-羟基维生素D水平100 ng/ml)组患儿60例,分别检测3组患儿血清钙、碱性磷酸酶及尿酸与尿肌酐水平,并计算尿钙/尿肌酐比值,所有数据经统计学软件分析。结果 (1)维生素D充足1组的25(OH)D水平为(30.75±6.12) ng/ml,维生素D充足2组25(OH)D水平为(67.20±10.02) ng/ml。维生素D过量组:25(OH)D水平为(120.20±15.02) ng/ml。回顾分析,维生素D充足2组与维生素过量组研究对象均存在大剂量摄入维生素D或大剂量维生素D (20万IU~30万IU)肌内注射史;(2) 25(OH)D水平与尿钙/尿肌酐呈正相关性,相关性显著;(3) 25(OH)D水平与血钙的相关性不明显;(4)碱性磷酸酶水平相关性较低(P0.05)。结论维生素D水平50~100 ng/ml,患儿会出现轻微血钙升高、碱性磷酸酶升高,但均在正常范围内,维生素D过量会出现高血钙、尿钙/尿肌酐及低碱性磷酸酶,临床可根据尿钙/尿肌酐水平预测维生素D中毒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社区居民血清中离子钙及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与肥胖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在横断面研究的基础上,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的方法,选取肥胖组169人:男性92人,平均年龄(37.76±17.56)岁,女性77人,平均年龄(38.79±17.40)岁;对照组169人:男性92人,平均年龄(36.24±17.28)岁,女性77人,平均年龄(32.32±13.07)岁,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中离子钙的浓度,ELISA测定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全血钙及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肥胖的相关性。结果①肥胖组的血清离子钙浓度为(46.9±20.7)mg/L,对照组血清离子钙浓度为(63.2±19.5)mg/L,肥胖组的血清离子钙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t=5.146,P=0.000);②肥胖组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浓度为(48.3±16.7)nmmol/L,对照组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浓度为(63.8±35.4)nmmol/L,肥胖组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t=7.434,P=0.000);③血清离子钙及25-羟基维生素D与肥胖的发生均呈现负相关关系(OR=0.959,95%CI 0.945~0.973;OR=0.435,95%CI 0.329~0.575)。结论维生素D可能是肥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盆腔封闭式循环化疗的可行性及药代动力学变化。方法:将10只犬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只,行常规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实验组6只,行经皮盆腔封闭式循环化疗(化疗药物选用卡铂)结合血液灌流。定时检测两组髂内静脉、外周血液的血药浓度及实验组血液灌流后的血药浓度。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髂内静脉血药浓度均在10 min达峰值,分别为(5 497.71±601.80)ng/ml、(5 151.19±558.60)ng/ml,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20 min、30 min、40min、50 min、60 min血药浓度迅速下降,分别为(2 887.44±259.50)ng/ml、(1 512.56±147.90)ng/ml、(889.87±92.40)ng/ml、(733.76±72.80)ng/ml、(571.46±47.60)ng/ml;而实验组仍保持较高浓度,分别为(5 121.31±530.20)ng/ml、(4998.57±511.40)ng/ml、(4 018.30±378.90)ng/ml、(2 894.47±285.00)ng/ml、(2 114.18±189.70)ng/ml,两组各时段血药浓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110 943.02±9 056.78)(ng/ml.min)、(229430.11±2 154.07)(ng/m.min),有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10 min、20 min、30 min、40 min、50 min、60 min外周血药浓度分别为(4 984.94±468.80)ng/ml、(3 387.83±325.70)ng/ml、(1 312.48±126.60)ng/ml、(1 089.59±97.70)ng/ml、(771.07±73.50)ng/ml、(521.33±48.30)ng/ml,实验组分别为(20.54±2.40)ng/ml、(37.01±3.50)ng/ml、(50.99±4.80)ng/ml、(88.63±9.10)ng/ml、(125.72±12.80)ng/ml、(134.88±12.30)ng/m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实验组血液灌流后的血药清除率为(92.71±7.70)%。结论:盆腔封闭式循环化疗是一种可行的技术,与常规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相比,不仅可以在较长时间内增加局部血药浓度,还可以降低外周的血药浓度,减少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不同剂量的维生素D补充剂对学龄前和学龄期维生素D不足儿童的干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在金华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健康体检后确诊为维生素D不足的3~12岁儿童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2例,不予干预)、低剂量组(33例,每天口服400 IU维生素D补充剂)及高剂量组(33例,每日口服1 000 IU维生素D补充剂)。对比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干预3个月后各组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血钙、24 h尿钙、24 h磷离子、泌尿系B超及Tiselius指数变化。结果 干预1个月后、3个月后,3组研究对象血清25-(OH)D水平和维生素D不足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儿童的血钙含量均出现了微小的波动,但均处于正常水平之内,3组研究对象血钙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儿童的尿钙含量为2.7~7.5 mmol/24 h,健康儿童尿磷含量为2.5~7.5 mmol/24 h。干预前后3组研究对象24 h尿钙和磷离子均处于正常水平,3组研究对象24 h尿钙和磷离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过对干预前后98例学龄前和学龄期维生素D不足儿童进行泌尿系B超检测,均未发现任何异常现象,说明对于维生素D不足的儿童,服用适当剂量的维生素D补充剂不会导致泌尿系统结石和泌尿系统脏器紊乱的情况,安全性和可行性较高。干预前后,3组研究对象Tiselius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维生素D补充剂能有效改善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维生素D不足状况,且每天补充1 000 IU比400 IU效果更佳,安全性和可行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改善婴儿钙营养状况的干预措施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干预观察钙营养缺乏婴儿骨密度值(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增长情况。【方法】随机抽取武汉地区0~1岁婴儿,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the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netry,DEXA)检测其骨密度,将BMD异常的婴儿176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干预组,从第一次测试之日起在睡眠、膳食结构、活动量、日照时间及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方面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另一组为对照组,采用自然育儿方法。观察3个月后两组婴儿BMD的增长情况。【结果】两组婴儿第一次检测BMD分别是(0.134 2±0.012 3)g/cm2和(0.132 6±0.014 2)g/cm2,差异无显著性(P>0.05)。3个月后两组婴儿的骨密度值分别为(0.161 7±0.010 7)g/cm2和(0.142 5±0.011 4)g/cm2。干预组BMD前后差异显著(P<0.05),而对照组BMD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组婴儿身长和体重分别增长了(6.08±2.13)cm和(1.87±1.33)k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婴儿期及时调整膳食结构,加强户外活动,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可明显改善婴儿钙营养状况,促进其生长发育,并能预防和降低佝偻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维生素D缺乏与儿童炎症性肠病(IBD)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在玉环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台州市中心医院确诊为IBD的137例患儿作为实验组,另外选取85例在体检中心就诊的3~14岁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两组患儿清晨空腹血液中维生素25(OH)D水平进行检测,并采用改良的Mayo分析法对IBD活动程度进行分析,以了解患儿维生素D缺乏与IBD活动程度的关系。结果①经过粪便化验和大便培养实验确定急性胃肠炎(AG)97例,其中维生素25(OH)D重度缺乏28例(28.87%),轻微缺乏55例(56.70%),而充足者只有14例(14.43%);②实验组维生素25(OH)D为(11.49±4.57)ng/mL,对照组为(22.53±6.33)ng/m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42,P<0.001);③在AG病例中,疾病重度活动患儿28例,维生素25(OH)D为(8.41±5.66)ng/mL;疾病中度活动患儿32例,维生素25(OH)D为(20.44±7.76)ng/mL;疾病轻度活动患儿37例,维生素25(OH)D为(36.37±3.24)ng/mL,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47~8.177,均P<0.01)。结论 IBD患儿绝大多数表现出一定的维生素D缺乏症状。维生素D缺乏程度与IBD的活动程度存在一定的关联。儿童适当补充维生素D可能对预防IBD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儿童维生素D钙咀嚼片治疗对患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 RURI)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 D3]和免疫球蛋白(IgA、 IgM、 IgG)水平的影响。方法:80例3.2~6.5岁RURI患儿,随机分为A、 B两组,每组40例,两组均采取相同的常规综合治疗。 A组予儿童维生素D钙咀嚼片6个月。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40例为C组。 RURI患儿随访1年,观察并记录上呼吸道感染的复发次数,并比较3组血清25-( OH ) D3、 IgA、 IgM、 IgG 水平。结果: A 组、 B 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和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RURI患儿血25-(OH) D3和IgA、 IgM、 IgG水平均显著低于C组(P<0.05);补儿童维生素D钙咀嚼片后A组血25-(OH) D3和IgA、 IgM、 IgG 水平明显升高(P<0.05), B组各项指标改变不明显(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URI患儿存在血清25-( OH) D3低水平和体液免疫功能降低,适当补充儿童维生素D钙咀嚼片能调节机体免疫能力,减少RURI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6.
孕期补充钙、铁、锌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An H  Yin S  Xu Q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1,35(6):370-373
目的以孕妇为对象,研究孕中期单纯补钙和补钙同时补铁和/或锌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初产健康孕妇313名,分别强化维生素D(VD)、钙、铁和锌, 从孕5月至分娩时止.分娩时测量胎盘重量、胎盘和脐带血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和身长.结果对照组胎盘重量最大,钙和多种微量元素的含量较低,而钙+铁+锌+VD组相反,并且对照组的胎盘重量(551.1±64.2) g显著大于钙 +铁+锌+VD组(467.1±36.6) g.脐血中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母血,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无显著性,脐血血浆中钙、铁、锌含量均高于母血.婴儿的生长发育结果显示,钙+铁+ 锌 +VD组新生儿的出生体重(3.53±0.33) kg和身长值最大,并且出生体重显著大于对照组的(3.28±0.54) kg.结论孕期联合补充钙、铁、锌, 使其达到或接近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这是改善婴儿生长发育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7.
单纯性肥胖儿童血中瘦素水平及其调控因子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单纯性肥胖儿童血中瘦素水平及其调控因子。方法 检测 42对 1 0~ 1 2岁肥胖儿童血中瘦素 (Leptin)及其调控因子胰岛素 (Ins)、神经肽Y(NPY)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 肥胖儿童血中Lepin含量 [(9.33± 2 .1 4 )ng ml]非常显著地高于对照组含量 [(3 .47± 2 .57)ng ml] (P <0 .0 1 ) ,肥胖组Ins[(2 4 .75± 1 2 .75)mIu L]亦高于对照组 [(1 9.1 9± 6 .39)mIu L] (P <0 .0 5) ,肥胖组TNFα[(1 2 .62± 4 .50 )ng ml]非常显著地低于对照组 [(1 4 .43± 5 .56)ng ml] (P <0 .0 1 ) ,NPY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女性血中Leptin水平 [(1 0 .0 0± 1 .1 2 )ng ml]显著高于男生 [(3 .72± 1 .1 1 )ng ml] (P <0 .0 1 ) ,重度肥胖组Leptin水平 (1 6 .59ng ml)高于轻度肥胖组 (7.91ng ml) (P <0 .0 5)。结论 肥胖儿童血中Leptin含量升高 ;肥胖者体内Ins含量增加 ,NPY和TNFα产生减少与Leptin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本地区0~16岁儿童25(OH)D的水平,为本地区0~16岁儿童合理补充维生素D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0月在本院儿童保健科进行健康体检的3 089例儿童血清25(OH)D水平,并分析其与性别、年龄、季节之间的关系。 结果 3 089例0~16岁儿童的25(OH)D平均水平为(30.80±13.31)ng/ml,其中25(OH)D严重缺乏者29例(0.94%),血清25(OH)D水平为(7.80±1.26)ng/ml;缺乏者570例(18.45%),25(OH)D水平为(16.41±2.66)ng/ml;不足者1 098例(35.55%),25(OH)D水平为(24.87±2.86)ng/ml;充足者1 392例(45.06%),25(OH)D水平为(41.85±11.56)ng/ml。不同性别间25(OH)D的水平差异也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增加维生素D水平逐渐下降,充足率逐渐降低,严重缺乏、缺乏、不足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季节中以夏、秋季水平较高,春季较低、冬季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本地区0~16岁儿童血清25(OH)D水平充足比率偏低,应注意增加维生素D的补充及户外活动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铁锌钙复合制剂和单纯钙剂在治疗婴幼儿缺钙中的疗效比较。方法选择2010年在梧州市人民医院儿保科做体检的216例诊断为佝偻病的婴幼儿进行研究。被研究儿童分为实验组106例,同时补充维生素D和复方铁锌钙口服液;对照组110例,同时补充维生素D和其他单纯钙剂,用药2个月后复查临床症状和血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实验组儿童表现为多汗、夜惊、夜啼、食纳差、血清骨碱性磷酸酶(NBAP)、血清钙、身高和体重和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儿童各项指标都明显好转,其中实验组儿童在夜啼、食纳差、NBAP减少和身高增加方面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生长发育较快的婴幼儿,补钙同时补充适量的铁锌有助于佝偻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PE)孕妇维生素D与钙吸收能力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1日—2023年2月28日在吉林省妇幼保健院就诊的PE孕妇104例为病例组,其中重度PE 51例、轻度PE 53例,另选取同期在该院产检的100例健康孕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的基本资料,维生素D受体基因位点TaqI、FokI、ApaI及BsmI多态性的差异;再根据孕妇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是否低于30 ng/ml进行亚组比较。结果 PE组与对照组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孕周、舒张压及收缩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E组孕妇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18.22±8.79)ng/ml]、血清钙离子水平[(2.36±0.09)mmol/L]低于对照组[(22.83±8.45)ng/ml、(2.42±0.11)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17、-4.271,均P<0.05)。PE患者FokI位点CC基因型频率(54.81%vs. 28.00%)高于对照组(χ2=20.085,P<0.05)。PE患者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