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尚晖  皮海菊  王达义 《骨科》2016,7(2):82-86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并取自体骨植骨钛板固定术治疗颈椎化脓性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2例颈椎椎体化脓性感染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为41~71岁,平均56.7岁。所有患者均有较为严重的颈肩部疼痛,4例伴神经功能损害;术前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为7~10分,平均(8.1±1.5)分;按照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颈椎评分标准评分为7~11分,平均(9.2±1.5)分。所有患者诊断明确,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局部行闭式冲洗并结合敏感抗生素静脉治疗不少于6周。结果患者获得12~24个月的随访,平均18.5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末次随访复查植骨融合,无内固定物失败。所有患者感染病灶无复发,神经功能均完全恢复正常。无严重并发症出现,仅有1例出现伤口皮下积液故延迟1周愈合。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椎化脓性感染,结合后期规范的敏感抗生素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颈椎侧块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用颈椎侧块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方法后正中切口,病变节段行双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成形术,钢板螺钉固定于侧块,进钉点在侧块后壁中点内侧2mm处,方向为外倾25°,头倾45°(与上关节突关节面平行),同时关节突间植骨融合,术后带颈围,外固定至融合.结果随访10个月~2年5个月,平均19个月,术后X线摄片,颈椎均完全复位.术后16个月均获得良好骨性愈合.16例脊髓损伤患者按ASIA分级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未发生椎动脉、神经根、脊髓损伤或脊髓损伤加重的并发症.结论颈椎侧块钢板内固定为下颈椎骨折脱位提供了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老龄人、伏案工作人数以及交通事故伤、建筑工伤的增多,颈椎伤病患者特别是需要手术治疗的颈椎伤病患者逐渐增多。颈前路钢板是被广泛应用于颈椎间盘切除和椎体切除后重建颈椎稳定性的内固定系统,临床上用于治疗颈椎创伤、畸形、退变性椎间盘疾病和肿瘤等疾病。我院从2003年1月~2004年10月在颈椎前路手术中应用Reflex颈前路钢板系统行颈椎内固定术,治疗了21例颈椎伤病患者,取得满意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自2003年1月~2004年9月采用美国Stryker公司设计制造的Reflex颈前路钢板系统治疗颈椎骨折合并高位截瘫和脊髓型颈椎…  相似文献   

5.
颈椎弓根螺钉置入固定治疗颈椎不稳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颈椎弓根螺钉置入固定治疗颈椎不稳的临床结果,总结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颈椎不稳19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6.3个月。分析术前及术后6个月随访时JOA评分,采用颈椎残障功能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障碍程度变化。测量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屈伸侧位X线片,观察融合节段的稳定性。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增加4.2±1.3(P〈0.05),平均改善率为61%。NDI评分术前为34.2±11.4,术后6个月为18.8±9.5(P〈0.01),随访时融合节段稳定。椎弓根螺钉骨皮质穿破率为7.6%,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结论术前仔细研究影像学资料,颈椎弓根螺钉置入固定治疗颈椎不稳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C2,3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C2,3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术后进行6~24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结果术后所有病例症状明显改善,2例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仍存有肢体麻木、无力症状.但较术前明显减轻;1例术后出现饮水呛咳,给予对症性营养神经治疗后好转,3个月后症状消失;1例出现切口延期愈合。X线示颈椎稳定性良好,植骨融合满意,无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C2,3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疗效满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椎体间融合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2002年3月~2005年2月间应用颈椎椎体间融合器治疗的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椎体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10个月时,36例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达95%,优良率达87%,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恢复及维持满意。结论颈椎椎体间融合器应用能使融合节段获得即刻的稳定性,恢复并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Zephir钢板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或颈椎椎间融合器(钛网或Cage)融合、Zephir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0.5—3年。结果临床结果按JOA颈椎病疗效判定标准评定,优16例,良19例,有效7例,无效1例,恶化0例。优良率为81.39%,平均植骨融合时间为12周,植骨融合率为100%。结论Zephir钢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提高了植骨融合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颈椎疾病的临床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前路减压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疾病临床分析.方法 2001年7月至2005年12月施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颈椎伤病38例,其中颈椎骨折14例,颈椎病23例,颈椎肿瘤1例,比较术前术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随访2~24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症状明显改善和完全消失,JOA评分术后优良率84.2%.Frankel分级脊髓神经症状较术前平均提高1级以上.结论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加钛板内固定术,植骨固定牢固,可提高植骨融合率,术后可长期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和高度,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颈椎骨折脱位是临床上常见的创伤,近10年来,从欧州兴起颈椎后路螺钉钢板固定技术,已成为颈椎骨折脱位的有效治疗方法.本院自2001年开始在颈后路减压术中,采用颈椎侧块螺钉钢板内固定加植骨治疗颈椎骨折脱位患者12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颈前路减压支撑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勇  邱勇  刘汝专  刘尚礼 《脊柱外科杂志》2005,3(5):269-272,291
目的 探讨颈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支撑融合或颈椎椎间融合器(钛网或Cage)支撑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6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后,分别采取骼骨植骨支撑融合、颈椎间融合器(钛网或Cage)植入支撑融合,钢板内固定术,随访时间平均32个月,采用Zdeblick影像学判定椎体间融合的标准,贾连顺的评定法评定术后临床疗效。结果 在颈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方法中,自体骼骨植骨融合优良率87.5%,供区并发症12.1%,椎间盘退变椎问高度丢失7.6%;颈椎间融合器支撑融合优良率96.1%,无供区并发症和椎问盘退变椎间高度丢失。结论 颈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或颈椎间融合器支撑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满意。钢板内固定术后颈椎即刻稳定;植骨融合手术操作简单,费用少,但存在供区并发症、椎问高度丢失;椎间融合器融合稳定、牢固,椎间高度丢失少,后者疗效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12.
颈椎侧块钢板在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对1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后入路椎管减压、椎板成型术的同时使用颈椎侧块钢板固定,探讨和分析该手术方法的优点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从自2000年3月—2002年12月,对1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颈椎MR显示有三个节段颈椎椎间盘水平病变并有黄韧带增厚突入椎管),行颈椎后入路双开门椎板成型术加双侧颈椎侧块钢板固定。按JOA评分法评定患者手术前后恢复情况。结果 本组患者男10例,女5例,随访5个月—1年2个月,平均9个月,术后2—7天(平均3.5天)可戴颈围坐起,颈围外固定时间12周,融合时间3—5个月,(平均为3.5个月),术后JOA评分明显提高,所有病人无术中血管、神经根损伤,无植骨不愈合,无内固定断裂。结论 行颈椎后入路双开门椎板成型术联合应用颈椎侧块钢板固定,从后方扩大椎管容积,对脊髓进行减压,辅助以侧块钢板对减压后的颈椎行即时的稳定的固定,增加后方所植髂骨的融合成功率,大大地减少颈椎术后后突畸形发生和术后卧床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结合Centerpiece钛板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2月~2012年12月无锡市中医医院脊柱科应用颈椎单开门治疗的颈椎椎管狭窄症患者资料30例,其中Centerpiece钛板固定16例(钛板组),传统丝线悬吊14例(悬吊组)。观察2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活动度、颈椎椎管矢状径、颈椎椎管横截面积。比较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开门角度的变化。结果经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2组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颈椎活动度术前与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椎管矢状径、开门角度及椎管横截面积在末次随访与术后2个月比较中,钛板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悬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结合Centerpiece钛板固定可良好保持开门椎板的稳定状态,维持开门角度以扩大椎管的容积,而传统丝线悬吊组椎板的稳定性在随访期内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Centerpiece钛板组(18例)及传统组(21例),治疗前后行JOA评分,比较治疗后神经功能改善率、椎管扩大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前两组年龄、JOA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9±25)min和(111±23)min,无显著性差异(P>0.05);Centerpiece钛板组椎管扩大率(61%±21%)明显高于传统组(40%±17%)(P<0.05)。术后3个月、12个月两组JOA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但术后3个月两组间JOA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2个月Centerpiece钛板组JOA评分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术后3~6个月进行CT示门轴侧沟槽达到骨性融合。两组均未发生再关门现象;Centerpiece钛板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固定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单、疗效显著、并发症少的新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9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17例,年龄21~68岁,平均56.2±9.8岁。MRI显示3个节段狭窄12例,4个节段狭窄29例,5个节段狭窄18例。以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17分法)及其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及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ysfunction index,NDI)评价患者的疼痛及功能变化情况;术后复查颈椎X线、CT及MRI,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X线片上测量C2~C7夹角、颈椎活动度(ROM),在颈椎三维CT上测量椎管矢状径及椎管横截面积,计算椎管扩大率[(术后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100%],评价椎管扩大和维持情况及门轴侧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142.2±18.1min,术中出血量为264.5±50.5ml,术后引流量为252.3±28.6ml,住院日为7.2±0.7d。在术后随访过程中,15例出现了颈后部轴性疼痛症状,按照VAS评分,13例为轻度疼痛,2例为中度疼痛,所有患者颈部轴性疼痛症状均于术后1年内消失。1例术后第3天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经2周保守治疗症状明显缓解,于术后12周时症状完全消失。随访48~72个月,平均60.5±2.7个月,术前JOA评分为8.5±0.5分,末次随访为15.4±1.3分,改善率为(77.1±5.2)%。术前平均VAS评分为3.9±0.4分,末次随访时为1.3±0.6分。术前平均NDI为20.3±5.4,末次随访时为6.5±1.8。影像学复查示术后随访期间颈椎管扩大满意,脊髓受压完全解除,椎管矢状径平均值术前为9.7±0.9mm,末次随访时为16.8±1.2mm,椎管扩大率为(67.6±13.9)%,椎管矢状面积术前为128.1±13.5mm~2,末次随访时为318.3±34.3mm2。末次随访时颈椎ROM值较术前减少9.6°±2.4°,手术前与术后随访期间C2~C7夹角未见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门轴侧均达骨性愈合,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关门及神经损害症状加重的情况。结论: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简便、安全的方法,中期临床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半椎板切除减压并单侧侧块螺钉固定在颈椎疾患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165例颈椎疾患患者,男132例,女33例。年龄32~78岁,其中32~40岁12例,41~50岁52例,51~60岁75例,61~70岁23例,71~78岁3例。全部实施半椎板切除减压并单侧侧块螺钉固定术,术后随访134例,6~38个月,平均29个月,分析其临床疗效及该手术方法的可行性。结果临床功能评价:优89例(53.9%)、良42例(25.5%)、可31例(18.8%)、差3例(1.8%)。结论半椎板切除减压并单侧侧块螺钉固定术减压效果较好,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肖俊  唐广满 《骨科》2016,7(3):168-171
目的比较分析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钢板固定术和全椎板切除加侧块螺钉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2011年5月至2014年6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零一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6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单开门组(34例)和全椎板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颈椎活动度、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估治疗分数及颈部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s, AS)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5个月的颈椎活动度均较术前下降,且单开门组的颈椎总活动度(41.25°±9.16°)大于全椎板组(33.36°±9.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40,P=0.031);单开门组患者术后3、15个月的JOA评分为(13.26±2.34)分、(14.85±2.82)分,全椎板组患者术后3、15个月的JOA评分为(12.08±2.76)分、(12.95±2.74)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患者同一时间点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椎板组患者的AS发生率明显高于单开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9,P=0.017)。结论这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但单开门结合微型钢板固定术的颈椎活动度损失和AS发生率更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远期疗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1992-1999年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随访7.5年(5~12年),术前JOA评分9.3±0.4,术后JOA评分11.4±0.4,末次随访JOA评分14.3±0.5,神经功能改善率65.2%。随着术前病程的延长,术后改善率逐步下降。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较好的术式,远期疗效确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短节段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锚定法”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不稳定性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6月接受短节段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锚定法”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35例不稳定性MCSM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在手术前后影像学图像上测量C2~7 Cobb角、颈椎活动度(ROM)、椎管矢状径及椎管横截面积,并计算椎管扩大率。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其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患者疼痛及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随访18个月;手术时间(93.0±21.5)min,术中出血量(189.5±35.1)mL,术后引流量(169.4±15.6)mL,住院时间(8.5±0.8)d。术后C2~7 Cobb角、椎管矢状径、椎管横截面积、JOA评分、VAS评分及N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扩大率为(72.6±11.5)%,JOA评分改善率为(81.5±5.3)%。术后颈椎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颈部轴性疼痛6例,C5神经根麻痹1例。所有患者未发生螺钉及铆钉松动、脱落,扩大的椎管再关闭现象或其他并发症。术后影像学资料显示骨融合良好。结论短节段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锚定法”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MCSM能明显改善患者脊髓功能,维持颈椎曲度及稳定性,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