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对金樱子中的三萜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制备高效液相色谱、重结晶等分离纯化方法对金樱子果实的乙醇提取物进行成分分离纯化,利用1H-NMR、13C-NMR、ESI-MS波谱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金樱子中得到12个三萜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α,2α,3β,19α-四羟基-12-烯-28-乌苏酸(1α,2α,3β,19α-tetrahydroxyurs-12-en-28-oic acid,1)、2α,3α,19α,23-四羟基-12-烯-28-乌苏酸(2α,3α,19α,23-tetrahydroxyurs-12-en-28-oic acid,2)、2α,3α,19α-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2α,3α,19α-trihydroxyurs-12-en-28-oic acid,3)、2α,3β,19α,23-四羟基-12-烯-28-乌苏酸(2α,3β,19α,23-tetrahydroxyurs-12-en-28-oic acid,4)、19α-羟基亚细亚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19α-hydroxyasiatic acid-28-O-β-D-glucopyrannoside,5)、白桦酯酸(betulinic acid,6)、2α,3β-二羟基羽扇-20-烯-28-酸(2α,3β-dihydroxylup-20-en-28-oic acid,7)、2α,3β-二羟基羽扇-20-烯-28-酸甲酯(2α,3β-dihydroxylup-20-en-28-acid methyl ester,8)、3-O-反-对-香豆酰基麦珠子酸(3-O-trans-p-coumaroyl alphitolic acid,9)、3-O-顺-对-香豆酰基麦珠子酸(3-O-cis-p-coumaroyl alphitolic acid,10)、3-O-反-对-香豆酰基马斯里酸(3-O-trans-p-coumaroyl maslinic acid,11)和3-O-顺-对-香豆酰基马斯里酸(3-O-cis-p-coumaroyl maslinic acid,12)。结论化合物8和9为首次从蔷薇科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12为首次从植物金樱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热带灵芝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热带灵芝(Ganoderma tropicum(Jungh.)Bres.)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常压硅胶柱色谱、减压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分离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热带灵芝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β,7β-dihydroxy-11,15,23-trioxo-lanost-8,16-dien-26-oic acid methyl ester(1)、灵芝酸I(2)、甲基灵芝酸B(3)、灵芝酮B(4)、灵芝酮A(5)、灵芝酸H(6)、甲基灵芝酸H(7)、24R-ergosta-7,22-diene-3,5,6-triol(8)、22E,24R-5α,6α-epoxyergos-ta-8,22-diene-3β,7α-diol(9)、麦角甾-7,22-二烯-3β-醇(10)。结论化合物1~7为三萜类化合物,化合物8~10为甾体类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热带灵芝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女贞子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廷芳  戴毅  屠凤娟  姚新生 《中国药房》2011,(31):2931-2933
目的:研究女贞子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反相ODS、Sephadex LH-20、反相HPLC等色谱分离手段对女贞子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ESI-MS、NMR等波谱技术和化学方法鉴别所分离得到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1)、2α-羟基齐墩果酸(2α-hydroxy oleanolic acid,2)、19α-羟基-乌苏酸(19α-hydroxy ursolic acid,3)、委陵菜酸(tormentic acid,4)、3β-O-顺式-香豆酰-2α-羟基-齐墩果酸[3β-O-(cis-p-Coumaroyl)-2α-hydroxy oleanolic acid,5]、3β-O-反式-香豆酰-2α-羟基-齐墩果酸[3β-O(-trans-p-Coumaroyl)-2α-hydroxy oleanolic acid,6]、3-O-顺式-香豆酰-委陵菜酸(3-O-cis-p-Coumaroyl tormentic acid,7)、3-O-反式-香豆酰-委陵菜酸(3-O-trans-p-Coumaroyl tormentic acid,8)。结论:化合物3、5、7、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马齿苋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马齿苋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LH-20、ODS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1H-NMR、13C-NMR)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马齿苋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5-二羧基吡咯(1 H-pyrrole-2,5-dicarboxylic acid,1)、5-羟基-2-羧基吡啶(5-hydroxy-2-pyridinecarboxylic acid,2)、马齿苋酰胺B(oleracein B,3)、3,4-二羟基苯甲酸(3,4-di-hydroxybenzoic acid,4)、木栓酮(friedelin,5)、4α-甲基-3β-羟基-木栓烷(4α-methyl-3β-hydroxyl-friedelan,6)、羽扇豆醇(lupeol,7)、环(亮氨酸-苯丙氨酸)(cyclo(L-leucinyl-L-tyrosinyl),8)。结论化合物1、2、8首次从马齿苋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红厚壳茎叶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红厚壳(Calophyllum inophyllumL.)茎叶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Sephadex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光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1)、豆甾醇(stigmasterol,2)c、lovane-2β,9-αdi-ol(3)、12-methoxyinophyllum D(4)、calophyllic acid和isocalophyllic acid(5)i、nophyllum D(6)、calo-phyllolide(7)、莽草酸(shikimic acid,8)、没食子酸(gallic acid,9)、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10)。结论化合物1和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板栗总苞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分离并鉴定板栗总苞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等多种分离方法对板栗总苞的体积分数为95%乙醇溶液回流提取物进行分离,并通过NMR和TLC等多种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1)、没食子酸(gallic acid,2)、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3)、对苯二酚(hydroquinone,4)、麦角甾-6,22-二烯-3β,5α,8α-三醇(ergost-6,22-diene-3β,5α,8α-tri-ol,5)、莽草酸(shikimic acid,6)、豆甾-4-烯-6β-醇-3酮(stigmast-4-en-6β-ol-3-one,7)、ganschisandrin(8)、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9)。结论其中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9为首次从栗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黄腊果果皮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重结晶和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NMR技术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黄腊果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羟基-2-甲基-4-吡喃酮(3-hydroxy-2-methyl-4-pyrone,1)、芥子醛(sinapaldehyde,2)、2-甲基-4-吡喃酮-3-O-β-D-吡喃葡萄糖苷(2-methyl-4-pyrone-3-O-β-D-glucopyr-anoside,3)、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7-O-β-D-葡萄糖苷(3,5-dimethoxyl-4-hydroxybenzoic acid-7-O-β-D-glucopyranoside,4)、胡萝卜苷(daucosterol,5)、β-谷甾醇(sitosterol,6)、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30-降甲基齐墩果-12,20(29)-二烯-28-羧酸(3-O-α-Lrhamnopyrano-syl-(1→2)-α-L-arabinopyranosyl-30-norolean-12,20(29)-dien-28-oic acid,7)、3-O-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30-降甲基齐墩果-12,20(29)-二烯-28-羧酸(3-O-β-D-glucopyranosyl-(1→3)-α-L-rhamnopyranosyl-(1→2)-α-D-glucopyranosyl-(1→3)-α-L-arabi-nopyranosyl-30-norolean-12,20(29)-dien-28-oic acid,8)。结论化合物1-4为首次从木通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8为首次从黄腊果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板栗种皮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更好地开发利用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Blume)的药用资源。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氧化铝柱色谱和重结晶等方法对板栗种皮的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通过NMR谱和薄层色谱等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 benzoic acid,1)、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2)、没食子酸(gallic acid,3)、香草酸(vanillic acid,4)、东莨菪内酯(scopoletin,5)、豆甾-4-烯-6β-羟基-3-酮(stigmast-4-en-6β-ol-3-one,6)、豆甾-4-烯-3,6-二酮(stigmast-4-en-3,6-dione,7)、豆甾烷-3β,6α-二醇(stigmastane-3β,6α-diol,8)。结论化合物7、8为首次从栗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红火麻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蝎子草属植物红火麻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红火麻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金色酰胺醇乙酸酯(aurantiamide acetate,1)、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2)、2α,3α,19α-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2α,3α,19α-trihydroxyurs-12-en-28-oic,3)、东莨菪素(scopoletin,4)、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3-methoxy-4-hydroxybenzoic acid,5)、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6)、β-谷甾醇(β-si-tosterol,7)、胡萝卜苷(daucosterol,8)、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 furaldehyde,9)、甘露糖(mannose,10)。结论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红火麻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6、8~10为首次从蝎子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没药树脂氯仿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进一步阐明没药药效物质基础。方法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开放ODS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等鉴定化合物的结构。MTT法评价化合物对前列腺癌细胞(PC-3)的抗肿瘤活性。结果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proximadiol(1)、orientalol E(2)、alismol(3)、guaianediol(4)、(1(10)E,2R*,4R*,5S*)-2-甲氧基-5-乙酰基-呋喃吉玛-1(10)-烯-6-酮(5)、(1(10)E,2R*,4R*)-2-甲氧基-8,12-环氧吉玛-1(10),7,11-三烯-6-酮(6)、没药酮(7)、二氢焦莪术酮(8)、cycloartane-1α,2α,3β,25-tetrol(9)、阿尔廷-24-烯-1α,2α,3β-三醇(10)、阿尔廷-24-烯-1α,3β-二醇(11)、29-norlanost-8,24-dien-1α,2α,3β-triol(12)。结论化合物1~3为首次从没药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和12对PC-3的细胞毒活性的IC50值分别为37.4μmol·L~(-1)和26.2μmol·L~(-1)。  相似文献   

11.
金莲花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金莲花(Trollius chinensis Bunge)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及制备薄层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柳穿鱼黄素(pectolinarigenin,1)、刺槐素(acacetin,2)、蓟黄素(cirsimaritin,3)、荭草苷(orientin,4)、2″-O-(2-甲基丁酰基)-异当药黄素(2″-O-(2-methylbutyryl)-isoswertisin,5)、七叶内酯(esculetin,6)、2-(4'-羟基苯基)-1-硝基乙烷(2-(4'-hydroxyphenyl)-1-nitroethane,7)、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8)、藜芦酸甲酯(methyl veratrate,9)、E-对-香豆酸甲酯(methyl E-p-coumarate,10)、香草酸(vanillic acid,11)、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nic acid,12)、对羟基苯甲酸甲酯(methyl p-hydroxybenzoate,13)、金莲花碱(trolline,14)。结论化合物1~2,6~10为首次从金莲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13为首次从金莲花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赤芍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对中药赤芍(Paeonia albiflora)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Pe-TLC、Pe-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学数据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0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evofolin B (1)、(1S, 2S, 4R)-trans-2-hydroxy-1, 8-cineole-β-D-glucopyranoside (2)、(2R, 3R)- 4-methoxyl-distylin (3)、1, 2, 3, 4, 6-五-没食子酰基葡萄糖 (4)、儿茶素(5)、苯甲酸 (6)、没食子酸 (7)、香草酸 (8)、没食子酸甲酯 (9)、没食子酸乙酯 (10)。结论 化合物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白英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中药白英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1H-NMR、13C-NMR等光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白英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胡萝卜苷(2)、N-反式-对羟基苯乙基阿魏酰胺(3)、槲皮素(4)、咖啡酸(5)。结论化合物1~4为首次从白英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中低压液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技术对黄连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NMR等波谱数据分析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黄连正丁醇层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已知成分,分别鉴定为降氧化北美黄连次碱(noroxyhydrastineine,1)、3,4-二氢-6,7-二甲氧基异喹诺酮(6,7-dime-thoxy-3,4-dihydro-2H-isoquinolin-1-one,2)、8-氧化黄连碱(8-oxocoptisine,3)、小檗碱(berberine,4)、氧化小檗碱(oxyberberine,5)、原儿茶酸甲酯(protocatechuic acid methyl ester,6)、丹参素甲正丁酯(n-butyl3,4-dihydroxyphenyllactate,7)、反式-3,4-二甲氧基肉桂酸(E-3,4-dimethoxycinnamicacid,8)、阿魏酸正丁酯(n-butyl ferulate,9)、5-O-feruloylquinic acid butyl ester(10)、4-O-feru-loylquinic acid butyl ester(11)。结论化合物7~11为首次从黄连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三角叶荨麻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三角叶荨麻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凝胶柱色谱等各种色谱技术对三角叶荨麻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应用理化方法和波谱技术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自三角叶荨麻根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22E-5α,8α-桥二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22E-5α,8α-peroxyergosterd-6,22-diene-3β-alcohol,1)、东莨菪素(scopoletin,2)、正丁基吡喃果糖苷(n-butyl-β-D-fructopyranoside,3)、胡萝卜苷(daucosterol,4)、β-谷甾醇(β-sitosterol,5)、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aldehyde,6)、对羟基苯甲醛(p-hydroxybenzaldehyde,7)、对甲氧基苯甲酸(4-methoxybenzoic acid,8)、十七烷酸-1-甘油酯(2,3-dihydroxypropyl heptadecoate,9)、正十五烷酸(pentadecanoic acid,10)。结论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三角叶荨麻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中药锦灯笼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药锦灯笼(Physalis alkekengiL.var.franchetii(Mast.)Makino)的宿萼和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乙醇提取,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7-二脱氢新酸浆苦素B(4,7-didehydroneophysalin B,1)、酸浆苦素D(physalin D,2)、酸浆苦素P(physalin P,3)、木犀草素(luteolin,4)、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lute-olin-7-O-glucoside,5)、3′,4′-二甲氧基杨梅皮素(3′,4′-dimethoxymyricetin,6)、柠檬酸二甲酯(1,5-dimethyl citrate,7)、5-羟甲基糠酸(5-hydroxymethylfuroic acid,8)、环(酪-亮)二肽(cyclo(tyrosine-amidocaproic)-bipeptide,9)、β-谷甾醇(β-sitosterol,10)、胡萝卜苷(daucosterol,11)。结论化合物6~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已知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千斤拔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蔓性千斤拔(Moghania philippinensis)根的95%(体积分数)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制备薄层色谱、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开放ODS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 9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flemichapparin C(1)、白桦脂酸(2)、medicagol(3)、osajin(4)、对甲氧基苯丙酸(5)、6, 8-di-(3, 3-dimethylallyl)genistein(6)、4-羟基邻茴香醛(7)、6, 8-diprenylorobol(8)、β-谷甾醇(9)。结论 化合物 2、5、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1、3、4 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半夏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对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各种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半夏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环-(苯丙氨酸-酪氨酸)[cyclo-(Phe-Tyr),1]、环-(亮氨酸-酪氨酸)[cyclo-(Leu-Tyr),2]、尿嘧啶脱氧核苷(2′-deoxyuridine,3)、(+)异落叶松脂醇9-O-β-D-葡萄糖苷[(+)isolaricires-inol9-O-β-D-glucopyranoside,4]、(+)异落叶松脂醇[(+)isolariciresinol,5]、尿嘧啶(uracil,6)、没食子酸(gallic acid,7)、尿苷(uridine,8)、腺苷(adenosine,9)、环-(缬氨酸-酪氨酸)[cyclo-(Val-Tyr),10]。结论化合物1、3、4为首次从半夏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7、10为首次从半夏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滇藏荨麻根中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荨麻属植物滇藏荨麻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制备薄层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1H-NMR1、3C-NMR、EI-MS等数据以及与对照品对照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滇藏荨麻根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豆甾-4-烯-3-酮(1)、4-羟基反式桂皮酸(2)、4-羟基苯甲醛(3)、4-甲氧基苯甲酸(4)、4-羟基苯甲酸(5)、己二酸(6)、二十四烷酸甲酯(7)、2-羟基二十四烷酸甲酯(8)、胡萝卜苷(9)、β-谷甾醇(10)。结论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滇藏荨麻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4、6~8为首次从荨麻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Hook.f.)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开放ODS柱色谱、HPLC等各种色谱技术对雷公藤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雷公藤根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α,3α,23-三羟基乌苏烷-12-烯-28-酸(2α,3α,23-trihydroxyurs-12-en-28-oic acid,1)、2α,3α,23-三羟基乌苏烷-12,20(30)-二烯-28-酸(2α,3α,23-trihydroxyurs-12,20(30)-dien-28-oic acid,2)、2α,3α,24-三羟基乌苏烷-12-烯-28-酸(2α,3α,24-trihydroxyurs-12-en-28-oic acid,3)、2α,3α,19α-三羟基乌苏烷-12-烯-28-酸(euscaphic acid,4)、熊果酸(urasolic acid,5)、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6)、2S,2′S-aurantiamide acetate(7)。结论化合物1、2、3、7为首次从雷公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