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击穿电压是表征变压器油绝缘性能的关键指标。本文考察变压器油水分和机械杂质含量以及试验温度、湿度对击穿电压测试结果的影响,提出了改善变压器油击穿电压指标的途径以及提高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何晓瑛 《石油商技》2010,28(6):16-20
击穿电压是变压器油的重要电气性能之一,在实际应用中,变压器油击穿电压的用户验收数据和生产商出厂检验数据有时会出现较大差异,并带来争议。在多个实验室对不同品牌变压器油产品的击穿电压测试结果进行了考察,通过数据比对分析,认为击穿电压试验方法本身误差是影响变压器油击穿电压测试结果的重要因素,同时取样方法、取样位置、储存时间等也可能对变压器油击穿电压测试结果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击穿电压表征变压器油的绝缘性能,是变压器油重要的电气性能。介绍了试验方法、电极形状、温度和操作过程对击变压器穿电压测定值的影响。球形电极的击穿电压值较高,球盖形电极居中,平板电极较低。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别在交流、直流和交直流叠加电场下建立了变压器油击穿电压的测试平台,在极不均匀电场下,对UHV换流变压器4种在用变压器油的击穿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极不均匀直流电场和交直流叠加电场下,变压器油的击穿电压与其C_A值有一定的相关性,变压器油C_A值越高,正、负极性击穿电压越低;在极不均匀交流电场下,4种变压器油的击穿电压和击穿场强相近,说明油品的击穿特性与其C_A值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杜伟跃 《石油商技》2009,27(2):28-31
介绍了影响击穿电压和介质损耗因数等变压器油电气性能的因素,分析了当前变压器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变压器油电气性能的改善制定了方案,即通过加装真空过滤机,可有效降低变压器油新油的水分、杂质含量,提高产品变压器油的质量稳定性,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6.
我厂变压器油是以辽河低凝环烷基原油为原料生产的,由于环烷烃及芳香烃含量高,而使得环烷基变压器油具有比石蜡基变压器油更高的吸潮倾向[1],加之我厂所处的地理位置(夏季空气相对湿度最高时超过85%),使得变压器油在夏季生产中因潮湿空气的侵入造成油品含水量增加,从而影响变压器油的电性能,使其耐电压性能大为降低,以至影响到变压器油的生产质量。近年国内用油单位,特别是电力部门对变压器油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要求其不经任何处理就应达到质量指标中击穿电压的要求,这就给生产厂家,尤其是环烷基变压器油生产厂提出了更高要求。1 生…  相似文献   

7.
简要介绍国内外评定变压器油击穿特性的试验方法。在高压直流电场下,考察了电场均匀性与测量结果的相关性,以及不同烃组成变压器油基础油的击穿特性;在极不均匀直流电场下,考察不同类型芳烃含量与油击穿特性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极不均匀直流电场下,变压器油的击穿电压与其烃组成有极大的相关性,变压器油芳烃含量越高,正负极性击穿电压越低,在相同油间隙下负极性击穿电压高于正极性击穿电压,油间隙越大,这种差异越大;单环芳烃对变压器油直流击穿电压没有负面影响,双环及多环芳烃对变压器油直流击穿电压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变压器油击穿电压测试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变压器油击穿电压的几种测定方法进行了比较,认为球盖形电极的测试结果比平板电极更准确,因此建议采用GB/T507方法测试变压器油的击穿电压。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中国石化润滑油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变压器油生产中击穿电压的各种影响因素,发现与潮湿空气的接触是导致储罐中油品击穿电压降低的主要原因,确定了利用微压干燥空气密封变压器油储罐气相空间的气封系统改造方案。方案实施结果表明,这种气封技术能有效隔绝潮湿空气与油品的直接接触,可以使变压器油的击穿电压稳定在40 kV以上。  相似文献   

10.
用真空滤油机解决变压器油耐电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红  赵丹平 《润滑油》2004,19(3):34-36
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炼油厂润滑油精制车间增上真空滤油机后,油品含水量由40μg/g降至:25μg/g以下,有效地解决了变压器油的耐电压问题,击穿电压由24~30kV提高到36kV,变压器油的一次调合合格率由90%上升至98%。  相似文献   

11.
润滑油基础油白土精制及废物处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红  沈辉 《石化技术》1998,5(3):148-151
考察了燕化集团公司炼油事业部基础油白土精制的效果,并就废白土的处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公交车汽油发动机换油周期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尹兴林  董元虎 《润滑油》2004,19(5):53-57
介绍目前汽车发动机油的换油准则,并从汽油机油的性质出发,对公交车辆发动机油进行取样化验,并对质量变化因素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油样的大多数质量指标都在规定的换油周期内,只有粘度超过了国家换油标准。参照国家标准,提出合适的换油周期。  相似文献   

13.
黄灏  曾兰英 《润滑油》2003,18(5):27-31
以中国石化荆门分公司ISOSIV分子筛工艺装置生成油或产品为主要原料,开展将其应用为铝冷轧制油基础油的选择与工艺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调合,可以调整芳烃含量,用做中低档铝轧制油基础油;分子筛装置产品经过切割,可以达到窄馏分要求,分子筛装置生成油经过高压加氢可以大幅度降低芳烃含量,用做高档铝轧制油基础油。通过对加入多种油性剂、抗氧剂、抗静电剂等调配而成的系列产品的研究及工业试用,表明其有较好的性能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采用软件对有杆泵采油系统进行工艺方案优化设计过程中涉及许多技术参数的取值,本文将优化设计的原则思想与矿场实际结合起来,对油井生产的一些技术参数进行了界定。提出了优化设计必须满足油井的提液要求、保持较高的泵效和系统效率、满足油井生产的安全需要以及较低的一次性投入等原则。在遵循优化设计原则条件下对冲程和冲次、流动效率、尾管与气锚、泵沉没度、抽油杆的应力范围比、抽油杆的使用系数、加重杆的设计等技术参数的取值进行了界定。通过实际油井应用与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原则与技术参数界定的范围,对使用好有杆泵井工艺方案优化设计软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世界润滑油基础油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道胜 《润滑油》2003,18(3):6-8,40
汽车排放及节能要求生产低粘度润滑油,同时提高了对蒸发损失的要求,因此对基础油的性能要求逐渐严格。目前全世界Ⅱ、Ⅲ类基础油的需求不断增加。在北美地区用加氢工艺生产的Ⅱ类及Ⅲ类基础油生产能力已占HVI润滑油基础油总生产能力的50%以上,21世纪天然气合成润滑油(GTL)将有很大发展,并有可能取代PAO,占据主要位置。  相似文献   

16.
徐小红 《润滑油》2004,19(5):1-6
文章从美国排放标准的发展历程阐述了API柴油机油规格的演变过程,并着重从满足排放法规要求的视角介绍柴油机油规格的发展历程,指出美国柴油机油规格的变化,是随着排放法规的加严、发动机技术的改进以及燃料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过程,从而为国内柴油机油升级换代提供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17.
加氢基础油现状及加氢裂化尾油资源利用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金宗斌  毛丰吉 《润滑油》2007,22(1):6-11
从国内外基础油市场发展趋势和中国石油加氢基础油生产现状出发,介绍国外典型的润滑油高压加氢工艺—Chevron Texaco公司异构脱蜡技术以及韩国SK公司利用燃料型加氢裂化尾油生产高质量超高粘度指数润滑油基础油的情况,同时提出大连石化分公司“十一五”期间利用加氢裂化尾油资源生产Ⅱ、Ⅲ类基础油的技术工艺路线。。  相似文献   

18.
GTL润滑油基础油工艺技术进展、优势及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金龙  粟斌  陈德友  赵巍 《润滑油》2004,19(2):6-10
GTL润滑油基础油的一般工艺技术由3个部分组成:合成气生产技术,合成液体烃生产技术,合成油加工技术。重点介绍壳牌、沙索、ExxonMobil、Syntroleum几大公司的GTL技术,并对GTL润滑油基础油的性能及其前景、影响作了概述,指出GTL润滑油基础油具有良好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于梅  郭昌维  吕双庆  袁雪芝 《润滑油》2006,21(6):20-23,58
大庆原油与俄罗斯原油按不同比例混合的350-400℃、400-450℃和450-500℃润滑油馏分油经过酮苯脱蜡、糠醛精制和白土精制后,得到基础油典型馏分油,进行润滑油基础油性质评价;通过对非大庆石蜡基原油、俄罗斯原油和大庆原油混兑,重点对润滑油馏分油进行同样工艺试验和评价,为大连石化分公司在保证润滑油基础油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利用原油资源、合理引进加工原油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