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术后早期移植物内巨噬细胞炎性蛋白 2 (MIP 2 )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建立大鼠全肝 ,5 0 %及 30 %小体积肝移植模型 ,分别于术后 0 5 ,2 ,6和 2 4h处死大鼠 ,同时以假手术组作为对照 ,通过ELISA法检测血浆TNF α含量 ,半定量RT PCR方法检测肝组织内MIP 2mRNA的表达 ,同时进行常规病理学检查。结果  (1)血浆TNF α高峰出现于术后 2h ,全肝移植组在 2h显著高于 30 %肝移植组 (377± 12 6 ,81± 2 3,t=2 5 5 ,P <0 0 5 ) ;(2 )MIP 2mRNA的表达 :移植组的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组 (P <0 0 1) ,均于 2h达到高峰 ,5 0 %肝移植组和 30 %肝移植组在 2 4h时点显著高于全肝移植组 (P <0 0 1) ;(3)病理学检查提示全肝移植组各时点肝组织学结构基本正常 ,5 0 %肝移植组于术后 2 4h时点可见肝窦扩张 ,而 30 %肝移植组于术后 6h时点可见肝窦扩张 ,2 4h更严重 ,并可见肝细胞胞浆内空泡形成。结论 小体积肝移植早期移植物内存在MIP 2mRNA表达升高 ,这可能与肝移植后肝损伤的发生有关 ,其表达高低与移植肝体积相关。  相似文献   

2.
二种大鼠供肝原位肝移植术后近期死因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分析大鼠正常心跳供体 (HBD)和心跳停搏供体 (NHBD)原位肝移植术后近期死因的异同。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HBD和NHBD两组 ;NHBD组又分别设心跳停搏 30min(NHBD 30 )和 45min(NHBD 45 )两组。每组各行原位肝移植 5 0、30和 30次。结果 HBD和NHBD组冷缺血、无肝期、IVC阻断、受体手术时间分别为 6 9 76± 1 5 2和 70 32± 1 5 3min、16 46± 0 96和 16 40± 0 73min、2 2 5 6± 1 73和 2 2 75± 1 16min、89 38± 3 75和 90 5 8± 3 76min ;HBD组术后近期 (1周 )共有 5只受体分别死于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 (1)、麻醉过深 (1)、肺部感染 (2 )和SVC吻合口漏 (1) ;而NHBD组术后近期共有 36只受体分别死于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 (17)、麻醉过深 (4)、无肝期较长 (3)和供肝再灌注后渗血 (12 )。结论 二种供体原位肝移植术后的近期死因确实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再生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减体积(60%)肝移植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和肝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组(B组),每组动物60只。受体于术后皮下注射给药(HGF,100mg/kg)每天一次,直至处死。观察术后1、2、3、5、7天受体残肝重/减体积前全肝重,肝细胞有丝分裂指数(MI)、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PCNA LI)和溴脱氧核苷尿嘧啶的掺入指数(BrdU LI)以及术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T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结果HGF能显著提高受体肝细胞MI、PCNA LI、BrdU LI及残肝重/减体积前全肝重(P<0.05,P<0.01),两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肝细胞生长因子能显著促进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组织的再生,而对术后肝脏功能无明显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甘氨酸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中对移植后大鼠生存率、脏器损伤及肝脏再生的影响.方法 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200~230 g)分为甘氨酸组和对照组.甘氨酸组:术前经静脉给予供体甘氨酸1.5 ml(300 mmol/L),对照组给予1.5 ml的林格氏液.50%大鼠肝脏在HTK液经过2 h的冷保存后行原位肝移植术.肝移植术后观察大鼠生存率、血清转氨酶、肝脏组织学及肝脏再生情况.结果大鼠减体积肝移植(50%)术后,甘氨酸显著延长大鼠生存率.减体积肝移植术后8 h对照组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及乳酸脱氢酶(LDH)分别升至(4045.4 ±614.5)、(1972.3±338.2)、(13 079.8±2608.4)U/L,而甘氨酸可降低血清转氨酶40%~50%(P<0.05).肝脏组织学也证明了甘氨酸的保护作用(P<0.05).移植术后8 h和24 h,肝脏的再生率和肝组织中的Ki-67表达在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甘氨酸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可以延长生存率,减轻肝脏损伤,并且不阻碍肝脏的再生.Kuffer细胞的失活是其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正常 (HB)和心跳停搏 (NHB)供肝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术中和术后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HB和NHB两组 ;NHB组又分别设心跳停搏 30min(HNB - 30 )和 4 5min(NHB - 4 5 )两组。每组各行原位肝移植 5 0、30和 30次。结果 HB和NHB组冷缺血、无肝期、肝下下腔静脉 (IVC)阻断、受体手术时间分别为 (6 9.76± 1.5 2 )min和 (70 .32± 1.5 3)min、(16 .4 6± 0 .96 )min和(16 .4 0± 0 .73)min、(2 2 .5 6± 1.73)min和 (2 2 .75± 1.16 )min、(89.38± 3.75 )min和 (90 .5 8± 3.76 )min ;术后受体苏醒和主动饮水时间分别为 (5 .4 3± 3.88)min和 (5 4 .0 6± 5 .99)min、(43.0 4± 10 .19)min和(12 6 .79± 15 .0 2 )min ;受体术后鼻粘膜出血率分别为 4 .17%和 92 .6 8% ;受体第 1周体重下降幅度分别为 (6 .15± 1.92 ) %和 (9.6 2± 1.80 ) % ;第 2周体重增加幅度分别为 (7.4 4± 2 .5 9) %和 (3.16± 1.0 4 ) %。HB组近期死因分别为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 (PGF)、麻醉过深、肺部感染和肝上下腔静脉 (SVC)吻合口漏 ;而NHB组分别为PNF、麻醉过深、无肝期较长 (>17min)和再灌注后供肝渗血 ;HB和NHB - 30、NHB - 4 5组术后 1周存活率分别为 90 %、5 0 %和 30 %。结论 NHB较HB术中操作更复杂 ,更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移植大鼠术后早期肝窦内皮细胞功能的改变及前列腺素E1(PGE1)对其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两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其中A组为正常大鼠空白对照组 ,B组为正常大鼠供体肝移植手术对照组 ,C组为休克性大鼠供体肝移植实验对照组 ,D组为PGE1保护的休克性大鼠供体肝移植实验组 ,每组各 8只。肝移植各组 (无特别说明均指受体 )于术后 6h取血 ,检测其血清中的肝脏酶学 (ALT、LDH )、丙二醛 (MDA)和一氧化氮 (NO) ,以及血浆内皮素 (ET)水平 ,并取肝组织作常规病理学检查 ,比较各组有无差异。结果 各移植组供肝冷保存时间及无肝期均接近 ,分别为 (2± 0 .5 )h和 (15± 3 )min ;B、D组术后 6h全部存活 ,存活率 10 0 % ;C组术后 6h存活 5只 ,存活率 62 .5 %。与C组比较 ,D组ALT、LDH、MDA、ET明显降低 (P<0 .0 5 ) ,NO明显升高 (P<0 .0 5 )。C组肝脏病理学检查发现有明显的组织学损害 ,而B、D组肝脏组织结构基本完好。结论 肝移植可造成肝窦内皮细胞明显损害 ,血清NO和血浆ET水平可较好地反映肝窦内皮细胞的功能状态。PGE1通过稳定血流动力学和稳定肝窦内皮细胞质膜 ,可减轻移植肝肝窦内皮细胞的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锌指蛋白A20对同种异体大鼠30%小体积移植肝再生与排斥及受体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 采用急性排斥组合DA (RT1a)大鼠→Lewis (RT1l)大鼠建立同种异体大鼠3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 75只大鼠均分为A20腺病毒组(A20组)、对照空腺病毒组(rAdEasy组)及对照生理盐水组(PS组)3组. 供肝切取后采用离体门静脉灌注法转基因干预,肝脏灌洗后移植. 观察受体存活时间及排斥反应,检测移植肝A20表达、肝细胞再生与凋亡、肝血窦内皮细胞(LSECs)中NF-κB活性与ICAM-1 mRNA表达、移植肝浸润单核细胞(LIMCs)总数及自然杀伤(NK)细胞和自然杀伤T(NKT)细胞数以及血清IFN-γ水平. 结果 A20组受体大鼠存活时间长于PS组大鼠和rAdEasy组大鼠(P=0.001 8),而PS组大鼠存活时间又长于rAdEasy组大鼠(P=0.001 8). A20促进小体积移植肝再生,肝移植后4 d A20组大鼠肝细胞BrdU标记指数高于PS组大鼠和rAdEasy组大鼠(P<0.01); A20组大鼠肝细胞凋亡指数低于PS组大鼠和rAdEasy组大鼠(P<0.01). 肝移植术后4 d,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A20组大鼠移植肝有少量细胞浸润,呈轻度排斥; 而PS 组和rAdEasy组大鼠移植肝有大量细胞浸润,呈重度排斥. A20能抑制移植后早期(1 d) LSECs 中NF-κB活性和 ICAM-1 mRNA 表达. 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A20能下调移植肝LIMCs数,包括下调NK和NKT 亚群细胞数,并下调血清IFN-γ水平(P<0.05). 结论 A20能有效促进同种异体大鼠30%小体积移植肝再生,抑制排斥并延长受体存活时间,其功效可能与抑制LSECs中NF-κB活性、抑制LIMCs浸润及减少NK 细胞和NKT 细胞浸润入肝以及抑制肝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8.
大鼠部分肝移植模型建立的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提高大鼠部分肝移植模型的稳定性,探讨手术操作的要点。方法采用二袖套法进行大鼠全肝移植(OLT)、50%部分肝移植(50%PLT)和30%部分肝移植(30%PLT),分析手术和存活状况。结果 OLT组、50%PLT组和30%PLT组肝移植大鼠术后一周存活率分别为91.7%、66.7%和8.3%,差别显著(P0.01)。部分肝移植大鼠的死亡原因有小体积综合征引起的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肺部感染、肝上下腔静脉吻合口扭曲成角、肝下下腔静脉栓塞和门静脉栓塞。结论:减少游离肝脏的机械损伤、细致的供肝修整、提高吻合口质量、缩短无肝期和下腔静脉阻断时间、注重受体大鼠体温的恢复是部分肝移植模型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ischemia preconditioning,IPC)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氧化还原因子-1(redox factor-1,Ref-1)蛋白表达的影响,以探讨IPC对减体积肝移植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100只Lewis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成三组:IPC移植组(IPC组)、50%减体积肝移植组(PLT组)和假手术组(SO组),分别于移植后0.5 h、2 h、6 h和24 h取材,通过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合图像分析定量检测移植后各时间点Ref-1表达变化,同时结合血清学和组织病理学分析Ref-1表达变化的意义。结果术后PLT组各时间点血清ALT值分别为(595.06±108.78)U/L;(723.18±117.24)U/L;(1186.65±142.31)U/L;(1498.91±126.79)U/L;IPC组术后各时间点血清ALT值分别为(459.06±84.73)U/L;(587.71±95.23)U/L;(799.61±125.97)U/L; (659.27±135.68)U/L。与PLT组相比,IPC组术后6 h和24 h血清ALT值明显降低(t=4.553, P<0.05;t=10.110,P<0.01)。病理学分析显示,PLT组术后24 h门静脉周围大量炎细胞浸润,肝窦扩张明显,肝组织损伤较重;而IPC组则损伤较轻。与PLT组相比,IPC组于减体积肝移植术后24 h肝实质细胞中Ref-1蛋白表达明显增高。结论缺血预处理可以减轻减体积肝移植后早期肝脏损伤,促进肝组织Ref-1蛋白表达,提示缺血预处理保护减体积肝移植物早期损伤的机制可能与促进Ref-1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奥美拉唑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肝细胞再生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实验组移植后即时给予奥美拉唑,对照组予生理盐水。两组分别于肝移植术后分为5组(n=8),观察术后3、5、7、10、14d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值、移植肝重/供肝减体积前全肝重比值、移植肝细胞有丝分裂指数(MI)、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指数、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掺入指数及血清胃泌素值。结果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5d肝细胞再生达高峰,实验组的再生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MI为(2.54±0.24)%和(1.71±0.16)%(P〈0.01)、PC—NA指数为(26.96±2.09)%和(18.73±1.94)%(P〈0.01)、BrdU指数为(10.24±1.11)%和(5.75±0.88)%(P〈0.01)。术后7d,实验组和对照组移植肝重/全肝重比值分别为(76.3±1.6)%和(71.2±1.0)%(P〈0.05),血清胃泌素水平分别为(441.9±25.9)ng/L和(292.9±14.2)ng/L(P〈0.05)。术后14d,实验组和对照组移植肝重/全肝重比值分别为(94.5±1.7)%和(86.9±1.5)%(P〈0.01),血清胃泌素水平分别为(487.8±29.4)ng/L和(291.7±21.6)ng/L(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ALT、AS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奥美拉唑能促进减体积肝移植术后的肝细胞再生,其作用可能与胃泌素分泌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