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糙龙胆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糙龙胆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各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共得到9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β-香树脂醇(β-amyr-in,Ⅰ)、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Ⅱ)、β-香树脂醇乙酸酯(β-amyrin acetate,Ⅲ)、乌苏醇(uvaol,Ⅳ)、齐墩果酸(oleanolicacid,Ⅴ)、6-去甲氧基-7-甲基茵陈色原酮(6-demethoxy-7-methylcapillarisin,Ⅵ)、芒果昔(mangiferin,Ⅶ)、异牡荆素(isovitexin,Ⅷ)和异牡荆素-7-O-,葡萄糖苷(isovitexin-7-O-glucoside,Ⅸ).结论 化合物Ⅰ~Ⅸ均为首次从糙龙胆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Ⅵ属首次从龙胆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苗药地瓜藤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苗药地瓜藤Ficustikoua Bur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及Sephadex LH-20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色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地瓜藤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分分得4个化合物,分别为4-豆甾烯-3-酮(stigmast-4-en-3-one,Ⅰ)、佛手内酯(bergapten,Ⅱ)、β-香树脂醇(β-amyrin,Ⅲ)、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Ⅳ);从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得5个化合物,分别是香豆酸甲酯(methyl p-coumarate,Ⅴ)、咖啡酸甲酯(caffeic acid methyl ester,Ⅵ)、尿囊素(allantoin,Ⅶ)、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Ⅷ)和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Ⅸ)。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3.
筒鞘蛇菰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蛇菰科筒鞘蛇菰Balanophora involicrataHook.f.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制备型薄层层析(PTLC)等技术手段分离纯化单体,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筒鞘蛇菰的石油醚和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共分得8个化合物,即松柏苷(coniferin,Ⅰ),甲基松柏苷(methylconiferin,Ⅱ),4-O-β-D-葡萄糖吡喃型-松柏醛(4-O-β-D-glucopyranosyl coniferyl aldehyde,Ⅲ),羽扇豆醇(lupeol,Ⅳ),乙酸羽扇豆醇酯(lupeol ac-etate,Ⅴ),β-香树脂醇(β-amyrin,Ⅵ),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Ⅶ),胡萝卜苷(β-sitosterol glucoside,Ⅷ)。结论化合物Ⅲ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4.
贾靓  闵知大 《中草药》2007,38(2):161-163
目的研究广西产灰毛大青干燥全株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及凝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并运用化学及波谱学方法对分得的成分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出其中7个化合物,分别为羽扇豆醇(lupeol,Ⅰ)、α-香树脂醇十一酸酯(α-amyrin 3-undecanotate,Ⅱ)、羽扇豆醇乙酸酯(lupeol acetate,Ⅲ)、羽扇豆醇棕榈酸酯(lupeol 3-palmitate,Ⅳ)、melastomic acid(Ⅴ)、β-香树脂醇乙酸酯(β-amyrin acetate,Ⅵ)、桦木酸(betulinic acid,Ⅶ)。结论化合物Ⅱ为新化合物,化合物Ⅳ~Ⅵ为首次从大青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5.
枫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亚玲  阮金兰 《中药材》2005,28(4):294-295
目的:研究枫叶醇提物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硅胶柱色谱及制备型HPLC色谱进行分离纯化,理化及光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从枫叶的甲醇提取物中分得3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Ⅰ)、α-香树脂醇(α-amyrin,Ⅱ)和齐墩果酮酸(oleanonic acid,Ⅲ).结论:以上化合物皆首次从枫叶中获得.  相似文献   

6.
多歧沙参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多歧沙参Adenophora wawreana的根进行较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采用系统溶剂分离法和硅胶柱色谱法进行提取分离。用光谱法(IR、^1HNMR、^13CNMR、MS等)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石油醚提取部位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9个化合物的结构。它们分别为十六酸-3-β-谷甾醇酯(β-sitosteryl hexade-canoate,Ⅰ)、十六酸-3-β-谷甾醇酯(β-sitosteryl octadecanoate,Ⅱ)、α-香树脂醇乙酸酯(α-amyrin acetate,Ⅲ)、羽扇豆烯醇乙酸酯(lupeol acetate,Ⅳ)、忌扇豆烯酮(lupenone,Ⅵ)、木栓酮(friedelin,Ⅶ)、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Ⅸ)、7α-羟基-β-谷甾醇(lkshusterol,Ⅹ)和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Ⅻ)。结论 9个化合物均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Ⅰ、Ⅱ、Ⅲ、Ⅳ、Ⅶ为首次从沙参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红凤菜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菊科三七草属植物红凤菜Gynura bicolor DC.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凝胶柱色谱等方法 分离化合物,运用理化性质和现代光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十八碳脂肪醇(Ⅰ)、十一碳脂肪酸(Ⅱ)、二十六碳脂肪酸(Ⅲ)、三十碳脂肪酸(Ⅳ)、己烷(Ⅴ)、对羟基苯甲酸(Ⅵ)、山柰酚(Ⅶ)、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Ⅷ)、高车前苷(Ⅸ)、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6→1)-α-L-鼠李糖苷(Ⅹ)、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基(6→1)-α-L-鼠李糖苷(Ⅺ)、槲皮素-双-3-O-β-葡萄糖苷(Ⅻ)、β-香树脂醇(Ⅻ)、α-香树脂醇(ⅩⅣ)、β-香树脂醇-3-O-β-葡萄糖苷(ⅩⅤ)、乙酰表木栓醇(ⅩⅥ)、β-谷甾醇(Ⅶ).结论 全部1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红凤菜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绿升麻中具有抗肿瘤活性的三萜类化合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范云双  姚智  滕杰  潘勤  张富赓  段宏泉 《中草药》2007,38(2):167-170
目的研究绿升麻中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学成分。方法以硅胶柱色谱、凝胶色谱等多种柱色谱分离,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以各有机波谱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7个环菠萝蜜烷型三萜类化合物,鉴定为25-脱水升麻醇-3-O-β-D-木糖苷(25-anhydrocimigenol-3-O-β-D-xylopyranoside,Ⅰ)、25-乙酰升麻醇-3-O-β-D-木糖苷(25-O-acetylcimicigenol-3-O-β-D-xylopyranoside,Ⅱ)、升麻醇-3-O-α-L-阿拉伯糖苷(cimigenol-3-O-α-L-arabinopyranoside,Ⅲ)、升麻醇-3-O-β-D-木糖苷(cimigenol-3-O-β-D-xylopyranoside,Ⅳ)、3′-乙酰升麻醇-3-O-β-D-木糖苷(3′-O-acetylcimigenol-3-O-β-D-xylopyranoside,Ⅴ)、24-乙酰升麻醇-3-O-β-D-木糖苷[24-O-acetyl-shengmanol-3-O-β-D-xylopyranoside(23R,24R),Ⅵ]、24-O-acetylisodahurinol-3-O-β-D-xylopyranoside(Ⅶ)。结论化合物Ⅰ~Ⅶ首次从绿升麻中分离得到,抗肿瘤药理实验显示化合物Ⅰ、Ⅱ在质量浓度30μg/mL时对宫颈癌细胞(HeLa)和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具有较强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9.
潘辉  赵余庆 《中草药》2007,38(1):9-11
目的研究葫芦科苦瓜属植物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的未成熟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树脂柱纯化,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苦瓜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是日耳曼醇乙酸酯(germanicyl acetate,Ⅰ)、苦瓜皂苷元(aglycone of momordico-sideⅠ,Ⅱ)、苦瓜皂苷元L(aglycone of momordicoside L,Ⅲ)、苦瓜苷(charantin,Ⅳ)、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Ⅴ)。结论化合物Ⅰ为首次从苦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Ⅱ为首次从苦瓜中分离得到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Ⅲ为国内首次从苦瓜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苦瓜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乙醇提取、大孔树脂纯化、硅胶柱色谱以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通过理化常数及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苦瓜二醇A(Ⅰ)、大豆脑苷Ⅰ(Ⅱ)、柚皮苷(Ⅲ)、(3β,20R,23R)-3-{O-6-脱氧-α-L-吡喃甘露糖基-(1-2)-O-[β-D-吡喃木糖基-(1-3)]-6-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氧基}-20,23-二羟基-24-达玛烯-21-酸-21,23-内酯(Ⅳ)、β-谷甾醇(Ⅴ)和胡萝卜苷(Ⅵ)。结论:化合物Ⅲ和化合物Ⅳ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其中化合物Ⅳ亦系首次从苦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三角叶风毛菊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华旭  史海明  闵知大 《中成药》2004,26(2):137-139
目的:对广西产三角叶风毛菊进行了系统的成分研究.方法:采用柱层析进行了单体化合物的分离,并运用波谱学方法对所分得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自其地上部分分得8个化合物,通过光谱解析鉴定了其结构.结论:黄酮类化合物4个,分别为木樨草素(Luteolin,Ⅰ),槲皮素(Quercetin,Ⅱ),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Quercetin-3-O-α-L-rhamnopyranoside,Ⅲ),芦丁(Rutin,Ⅳ);三萜类化合物2个,分别羽扇豆醇乙酸酯(Lupeol acetate,Ⅴ)羽扇豆醇(Lupeol,Ⅵ);甾体类化合物2个,分别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Ⅶ),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Ⅷ).化合物Ⅰ-Ⅷ均为首次自该种植物分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银背风毛菊(Saussmea nivea Turcz)全草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用硅胶色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用化学及光谱方法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银背风毛葡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经化学方法及光谱技术(UV,IR,^1HNMR,^13CNMR)分别鉴定其为:山奈素(kaempferol Ⅰ),槲皮素(quercetinl Ⅱ),α-树脂醇(α-amyrin Ⅲ),α-香树酯醇乙酸酸(α-amyrin acetate Ⅳ),胡萝卜苷(daucosterol Ⅴ)。结论:化合物Ⅰ,Ⅱ,Ⅲ,Ⅳ,Ⅴ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宽叶荨麻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多种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以及和对照品对照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宽叶荨麻地上部分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3β-羟基-5-烯-欧洲桤木烷醇(Ⅰ)、豆甾-4-烯-3-酮(Ⅱ)、1,3-二肉豆蔻酸-2-山梨酸-甘油三酯(Ⅲ)、α-香树脂醇(Ⅳ)、β-香树脂醇(Ⅴ)、羽扇豆烷醇(Ⅵ)、4-羟基苯甲酸(Ⅶ)、正二十八烷醇(Ⅷ)、正二十八烷酸甲酯(Ⅸ)、十六烷酸(Ⅹ)、十一烷酸(Ⅺ)、胡萝卜苷(ⅩⅡ)、β-谷甾醇(ⅩⅢ)。结论化合物Ⅰ~ⅩⅢ均为首次从宽叶荨麻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Ⅰ~Ⅺ为首次从荨麻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白桂木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白桂木Artocarpus hypargyreus根皮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聚酰胺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白桂木根皮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β-乙酰化羽扇豆烯醇(3β-acetoxy-lupenol,Ⅰ)、二十二烷酸(docosanoic acid,Ⅱ)、二十五烷酸(pentacosanoic acid,Ⅲ)、二十三烷酸(tricosanoic acid,Ⅳ)、羽扇豆醇(lupeol,Ⅴ)、白桦脂酸甲酯(methylbetulinate,Ⅵ)、棕榈酸(hexadecanoic acid,Ⅶ)、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Ⅷ)、白桦酯醇(betulin,Ⅸ)、artonin A(Ⅹ)、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Ⅺ)、oxyresveratrol[1-(2,4-dihydroxyphenyl)-2-(3,5-dihydroxyphenyl)ethylene,ⅩⅡ],( )-儿茶素[( )-catechin,ⅩⅢ]、( )-afzelechin-3-O-α-L-rhamnopyranoside(ⅩⅣ)。结论化合物Ⅰ、Ⅴ、Ⅵ、Ⅸ为同一类化合物,属羽扇豆烷皂苷元类,化合物Ⅲ、Ⅳ、Ⅵ为首次从波罗蜜属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5.
蒙椴树叶及木质部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蒙椴(Tilia mongolica Maxim.)树叶及木质部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重结晶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树叶提取物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其结构鉴定为蒲公英萜醇二十八碳酸酯(Ⅰ)、软木三萜酮(Ⅱ)、β-香树脂醇乙酸酯(Ⅲ)、β-香树脂醇(Ⅳ)、三十五碳醇(Ⅴ)、β-谷甾醇(Ⅵ)、胡萝卜苷(Ⅶ);从树皮提取物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其结构鉴定为β-谷甾醇(Ⅵ)、十九碳酸(Ⅷ)。结论化合物Ⅰ~Ⅴ,Ⅶ和Ⅷ均为首次从蒙椴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太白杜鹃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雄  高建德  赵磊 《中草药》2009,40(11):1723-1725
目的 研究太白杜鹃Rhododendron purdomii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现代波谱技术(MS、1H-NMR、~(13)C-NMR、DEPT)和化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太白杜鹃全草的醋酸乙酯部分中分离出12个化合物,对其中9个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分别为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Ⅰ)、金丝桃苷(Ⅱ)、槲皮素(Ⅲ)、异莨菪亭(Ⅳ)、α-香树脂醇(Ⅴ)、β-香树脂醇(Ⅵ)、齐墩果酸(Ⅶ)、β-谷甾醇(Ⅷ)、β-胡萝卜苷(Ⅸ).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磨盘草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硅胶柱色谱及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磨盘草的化学成分,通过理化常数和MS、NMR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磨盘草醋酸乙酯提取部位中共分得8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7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Ⅰ),β-胡萝卜苷(β-carotene,Ⅱ),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stigmasterol-3-O-β-D-glucopyranoside,Ⅲ),正三十五烷醇(n-pentatriacontanol,Ⅳ),苯甲酸(benzoic acid,Ⅴ),三山嵛酸甘油酯(glyceryl behenate,Ⅵ),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Ⅶ)。结论化合物4,5,6均为首次从磨盘草中分得。  相似文献   

18.
张德志  王瑞俭 《中药材》1998,21(4):186-187
从斗壳科植物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的叶中分离得到七种单体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木栓酮(Ⅰ),β-香树脂醇(Ⅱ),正十八醇(Ⅲ),β-谷甾醇(Ⅳ),胡萝卜甙(Ⅴ)和没食子酸(Ⅵ)。化合物Ⅶ的结构待鉴定。  相似文献   

19.
《中药材》2010,(6)
目的:研究枇杷叶紫珠茎及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综合运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及核磁共振光谱等现代波谱学方法和技术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结果:从枇杷叶紫珠中鉴定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为:α-香树脂醇(Ⅰ)、2β,3β,19α-三羟基熊果酸(Ⅱ)、齐墩果酸(Ⅲ)、3-O-β-D-葡萄糖-α-香树脂醇苷(Ⅳ)、熊果酸(Ⅴ)、白桦脂酸(Ⅵ)、2α,3β,23-三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O-β-D-葡萄糖酯(Ⅶ)、邻羟基苯甲酸(Ⅷ)、坡模酸(Ⅸ)、2α,3β,19,23-四羟基-12烯-28-乌苏酸(Ⅹ)、β-谷甾醇(Ⅺ)、β-胡萝卜苷(Ⅻ)。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枇杷叶紫珠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Ⅱ、Ⅳ、Ⅶ、Ⅷ、Ⅸ和Ⅹ在紫珠属中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0.
夜交藤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夜交藤的化学成分.方法:用色谱方法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测试鉴定结构.结果:13个化合物分别是:大黄酚(Ⅰ)、大黄素甲醚(Ⅱ)、大黄素(Ⅲ)、芦荟大黄素(Ⅳ)、大黄酸(Ⅴ)、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Ⅵ)、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Ⅶ)、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Ⅷ)、新丁香色原酮(Ⅸ)、芹菜素(Ⅹ)、胡萝卜苷(Ⅺ)、β-谷甾醇(Ⅻ)、硬脂酸(Ⅻ).结论:以上化合物中,Ⅰ、Ⅳ~Ⅵ、Ⅷ~Ⅺ、ⅩⅢ共9个化合物是首次从夜交藤中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