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广东省韶关市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的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韶关市区抽取4所大学的本科、专科、中专学生共3000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韶关市青少年学生总上网率为97.52%,网络成瘾倾向(IAT)和网络成瘾(IAD)报告率分别为11.51%和3.28%,男生IAT和IAD检出率均高于女生。经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IAT和IAD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性别、学历、学习成绩、学习压力、性格、上网时间6个方面(OR值分别是0.616、0.594、1.471、0.654、0.591和1.658)。结论韶关市青少年学生IAT和IAD的现状不容乐观,需要学校、老师和家长三方共同努力,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并及时对有IAT的学生进行有效干预,减少IAD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网络成瘾症(IAD)和网络成瘾倾向(IAT)学生抑郁症、焦虑症状况,分析IAD、IAT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整群分层随机抽取天津市9所学校8 69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自行设计的“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调查信息测评系统”为工具,对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和身心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上网者抑郁症检出率为24.47%,IAD抑郁症检率32.16%,IAT抑郁症检出率26.83%,上网无瘾(Non-IA)抑郁症检出率23.17%。上网者焦虑症检出率为3.32%,IAD焦虑症检率12.13%,IAT焦虑症检出率3.72%,上网无瘾焦虑症检出率2.26%。抑郁等级、焦虑等级均与网络成瘾程度有线性相关关系(P〈0.05)。既有抑郁症又有焦虑症的IAD检出率为8.08%,IAT检出率为2.78%,Non-IA检出率为1.55%。16种身体自觉症状与网络成瘾程度均有正相关关系(P〈0.05),同时存在〉6个症状的比例IAD(3.71%)〉IAT(0.72%)〉Non-IA(0.34%)。结论随着网络成瘾程度的增加,抑郁症与焦虑症的严重程度相应地增加,网络成瘾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关系十分密切,但其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中生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ID)行为形成的心理社会等影响因素.方法 从浙江省德清县6所高中选取73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个人基本情况调查表、网络成瘾测验问卷(IAT)、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中学生应激源量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进行测量调查.结果 浙江省德清县高中生IAD发生率为9.8%;男生IAD发生率(12.2%)高于女生(7.3%);IAD发生率随学生每天平均上网时间增加而明显增加(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平均上网时间(OR=2.716)、SCL-90精神病性因子(OR=2.180)、同学朋友压力(OR=1.649)、幻想否认(OR=1.171)、逃避(OR=1.134)、学习压力(OR=1.101)、父亲过分干涉(OR=1.068)与高中生网络成瘾行为有关.结论 网络成瘾发生与上网时问、应激压力、应对方式、父母教养方式、个性心理特点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评价学习成绩、家庭结构、家庭和睦程度及不良情绪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为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在线数据库,收集截至2015年7月国内外正式刊物发表的有关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相关因素的研究文献,根据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相关文献进行资料提取,采用Stata 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敏感性分析及发表偏倚的估计。结果共有24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各因素的合并OR值(95%CI)分别为:学习成绩0.782(0.678~0.902),家庭结构1.571(1.181~2.089),家庭和睦0.522(0.427~0.637),不良情绪1.968(1.417~2.7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研究表明家庭结构为单亲家庭、有不良情绪的青少年网络成瘾发生率较高,学习成绩好、家庭和睦的青少年网络成瘾发生率较低,较多相关因素仍存在争议,需进一步探索和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天津市市区≥16岁青年学生网络成瘾(IA)与A型行为类型的关系,并提出对其有针对性的干预建议。方法采用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情况调查表,由学生匿名填写,将结果录入自行开发的“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调查信息测评系统”。结果青年学生中有网络成瘾症(IAD)306名,占6.82%,网络成瘾倾向(IAT)600名,占13.38%。男生IAD检出率为9.87%,IAT为15.66%,女生IAD检出率为3.53%,IAT为10.92%。按学习阶段和性别数据加权后,A型、亚A型行为类型青年学生的IAD、IAT检出人数明显高于M型、B型和亚B型行为类型者。按学习阶段加权分析,≥16岁的高中生和大学生IAD检出率均A型〉M型〉B型(高中生分别为8.87%,7.77%和4.35%,大学生分别为11.11%,7.81%和4.44%);不分性别、学习阶段加权分析IAD检出率为A型=M型〉B型。结论青年学生网络成瘾与A型行为类型有关。应加强对青年学生、尤其对高中上网无瘾者和IAT男生进行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235名有网络成瘾倾向的青少年为病例组,以1 792名无网络成瘾倾向的青少年为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评测2组青少年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独生子女情况)、家庭资料(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家庭收入、家庭功能、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效能、同伴关系及健康素养水平,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χ~2检验显示,2组青少年性别、父母文化程度、家庭功能、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效能、同伴关系及健康素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父母文化程度、家庭功能、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健康素养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的形成有关(OR值分别为2.404、1.545、1.326、1.343、1.388、2.154,均P0.05)。结论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的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青少年的具体情况从多个方面采取恰当的干预方式,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初中生网络成瘾的现状,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功能、生活事件的关系,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网络成瘾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通过分层二阶段抽样对3021名上海市初中生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529名初中生(17.51%)存在网络成瘾。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七年级(OR=1.532,95%CI:1.038~2.261)、八年级(OR=2.560,95%CI:1.789~3.665)、九年级(OR=2.303,95%CI:1.587~3.342)、城区居住地(OR=1.486,95%CI:1.171~1.887)、父母有不良嗜好(OR=1.441,95%CI:1.035~2.007)、父母下班上网(OR=1.331,95%CI:1.046~1.695)、父母干预上网(OR=1.407,95%CI:1.051~1.884)、家庭功能不良(OR=1.054,95%CI:1.030~1.078)、人际关系紧张(OR=1.044,95%CI:1.003~1.088)、学习压力大(OR=1.089,95%CI:1.042~1.138)、受惩罚(OR=0.890,95%CI:0.851~0.930)以及其他因素(OR=1.391,95%CI:1.299~1.489)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结论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功能、生活事件有关,未来应从改善家庭功能和协助青少年积极应对生活事件的综合角度进行指导和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青少年二次网络成瘾的相关因素,为预防青少年二次网络成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的方法,纳入2014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期间吉安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门诊因网络成瘾而就诊的青少年患者作为研究队列,二次网络成瘾的青少年作为二次网络成瘾组,年龄±1岁、性别相同进行1∶1匹配队列中的其他研究对象作为非二次网络成瘾组,分析青少年二次网络成瘾的相关因素。结果 青少年人群队列共计观察对象1 587人,其中二次网络成瘾组有194人,二次网络成瘾发生率为12.2%,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首次诊断年龄>15岁(OR = 0.09,95%CI:0.03~0.23)、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为中学(OR = 0.23,95%CI:0.08~0.65)和大专及以上(OR = 0.25,95%CI:0.08~0.77)、每周中等强度锻炼时间>3 h(OR = 0.37,95%CI:0.14~0.95)、治疗干预措施为综合干预(OR = 0.29,95%CI:0.09~0.91)是二次网络成瘾的保护因素;BMI≥24 kg/m2(OR = 2.43,95%CI:1.09~5.41)、年级综合成绩排名20%~50%(OR = 39.73,95%CI:8.26~191.06)和>50%(OR = 10.92,95%CI:3.15~37.89)、所在地区为城镇(OR = 4.01,95%CI:1.50~10.69)是二次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结论 青少年二次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是综合性的,尽早识别高危因素,采取预防措施来减少青少年二次网络成瘾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分析我国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为预防中学生网络成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7月10日发表的我国中学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横断面研究文献,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文献1 308篇,最终纳入分析32篇,样本量约14万人,收集中学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26个。Meta分析结果显示:有自杀意念(合并OR=1.782,95%CI:1.277~2.286)、感到孤独(合并OR=1.588,95%CI:1.262~1.915)、饮酒(合并OR=1.558,95%CI:1.428~1.698)等17个因素是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女生(合并OR=0.516,95%CI:0.401~0.630)、家庭结构(合并OR=0.604,95%CI:0.277~0.930)、学习成绩较好(合并OR=0.727,95%CI:0.627~0.827)等4个因素是中学生网络成瘾的保护因素。结论:我国中学生网络成瘾与有自杀...  相似文献   

10.
天津市学生网络成瘾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了解天津市区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流行水平和分布情况,探讨实用的判定标准。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天津市区的6所中学和中专、大专、大学各1所,对8 69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网络成瘾评定标准:(1)过去7 d内平均每天上网≥4 h;(2)不上网时仍想网络内容;(3)不能上网时感到无聊和焦虑;(4)希望上网时间长于目前;(5)上网时间经常超出预期;(6)想不上网但无法自控;(7)因上网不能完成作业或逃学;(8)向家长、老师和同学隐瞒上网事实;(9)因上网与家长冲突;(10)上网的目的是为了摆脱困境、抑郁、无助或焦虑。至少有5项符合的判定为网络成瘾症(IAD),有3~4项符合者判定为网络成瘾倾向(IAT)。采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初中至大学各学习阶段的人口构成计算样本权重。结果每天平均上网2、3、4 h学生的IAD检出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IAD检出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卡方分割检验发现,以中专生IAD检出率最高,为11.69%,初中和高中分别为5.98%和5.95%,大专和大本分别为6.74%和6.73%;IAT检出率依次为初中(8.65%)、高中(12.11%)、中专(13.96%)、大专(15.58%)、大学(16.73%);经按学习阶段和性别加权,IAD检出率为6.90%,其中男性为9.50%,女性为4.17%;IAT检出率为11.78%,其中男性为14.43%,女性为8.96%;经济水平较好的地区的中学生IAD、IAT检出率分别为4.16%和8.27%,均低于经济水平一般和较差的地区;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IAD、IAT检出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专学生IAD检出率最高,IAT也处于较高水平;经济水平较好地区的中学生IAD、IAT检出率均低于经济水平一般和较差的地区。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情况及情绪智力对网络成瘾的影响。[方法]2009年4月,在潍坊市某高等学校抽取59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592人,网络成瘾者33名,占5.57%。网络成瘾检出率.男生、女生分别为8.61%、2.88%(P〈0.01),家庭经济情况好的、中等的、差的分别为5.67%、5.75%、4.00%(P〉0.05)。网络成瘾者与未成瘾者情绪评价平均得分分别为41.43±8.54和45.48±7.28(p〈0.01),情绪调节平均得分分别为36.58±7.59和37.47±6.42(P〉0.05),情绪运用平均得分分别为32.36±7.32和35.14±6.70(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性别、情绪评价得分和情绪运用能力得分是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3.27、0.89、0.92)。[结论]潍坊市某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率一般,男生、情绪评价得分低、情绪运用能力得分低者网络成瘾的危险较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室内装修及其他生活危险因素与肺癌的关系。[方法]采用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2007年确诊的163例肺癌患者为病例组,选择在年龄、性别、住址方面相匹配的非肿瘤患者为对照组,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包括肿瘤家族史(OR=4.090,P=0.001)、被动吸烟(OR=2.528,P=0.009)、住房10年内有过装修(OR=2.074,P=0.039)、室内经常通风(OR=0.160,P=0.028)、室内种植绿色植物(OR=0.483,P=0.027)和使用实木地板(OR=0.487,P=0.045)。[结论]有肿瘤家族史、被动吸烟和曾室内装修是肺癌的危险因素,室内经常通风、种植绿色植物、使用实木地板是肺癌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及其交互作用,为开展糖尿病的预防、治疗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病例一对照研究方法.病例为在深圳市第一人民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及深圳市保健委员会办公室就诊及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295例;对照为同期在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非糖尿病人群,共214例。对研究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对数线性模型分析。结果调查人群中,糖尿病家族史(OR=6.507,95%CI:3.788~11.178)、高血脂(TG:OR=2.625,95%CI:1.295—5.323;LDL—C:OR=6.337,95%CI:3.379-11.884)、工作压力(OR=1.901,95%CI:1.263—2.863)、高血压(SBP:OR=I.055,95%CI:1.022~1.089)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OR=0.724,95%CI:0.599—0.875)、运动锻炼(OR=0.499,95%CI:0.268~0.930)是保护因素。对数线性模型分析发现,糖尿病各危险因素之间广泛存在一阶或二阶交互作用,其中.糖尿病家族史、年龄和运动锻炼三者分别与多个危险因素有明显的交互作用。结论2型糖尿病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糖尿病的防治应采取综合措施,尤其对于具有糖尿病家族史者以及中老年人群,更应控制各种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identify factors potentially protective against involvement with additional illicit drugs among adolescent users of marijuana.

Design and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secondary analysis of a national data set of Swiss adolescents was performed. The original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1992–1993 (N= 9268). Stages of substance use were conceptualized as lifetime use of marijuana of three or more times and as use of marijuana and other illicit drugs (opiates, inhalants, cocaine, hallucinogens, or stimulants) more than twice in the past month.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level of drug use were examined. Based on the resilience literature, factors potentially protective against progression of drug use were examined in their bivariate relationships and analyzed in a 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

Results: Almost one quarter of the surveyed adolescents were classified as past or current marijuana users. One in 20 of these adolescents also used other illicit drugs. Prevalence of risk-related behaviors (e.g., antisocial behavior, accidents, suicide attempts) was elevated for marijuana users compared to nonusers and even more elevated for users of marijuana with other illicit drugs. In a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communicating well with a parent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not having progressed to use of illicit drugs other than marijuana [for males, odds ratio (OR) = 0.72, confidence interval (CI) = 0.55, 0.92; for females, OR = 0.60, CI = 0.39, 0.93]. Other significant protective correlates for boys were academic achievement (OR = 0.66, CI = 0.47, 0.92), type of education: school versus apprenticeship (OR = 0.42, CI = 0.21, 0.87), confiding in a family member (OR = 0.49, CI = 0.28, 0.85), and regular participation in a sports club (OR = 0.39, CI = 0.22, 0.77).

Conclusion: Within this national sample of Swiss adolescents, 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identified the quality of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family and factors related to school associated with lack of progression of illicit substance use. However, longitudinal studies will be necessary to confirm these associations and to allow for designing interventions targeting the enhancement of protective factors among young people already at risk for serious substance use.  相似文献   


15.
农村地区中学生自行车伤害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农村地区中学生自行车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农村地区中学生自行车伤害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应用自填式问卷调查方式,对潮汕两英镇地区6所中学的3 708名中学生的自行车伤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对筛选出的502例伤害病例,根据同学校、同年级、同性别的原则,在骑乘自行车上下学而未发生自行车伤害的学生中,按照1∶3匹配,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骑车者搭扶其他车辆(OR=1.603,95% CI=1.174~2.189)、骑车者骑车带人(OR=1.395,95% CI=1.119~1.746)、乘坐自行车时搭扶其他车辆(OR=1.776,95% CI=1.356~2.327)、乘坐自行车时与骑车者打闹( OR=1.594,95% CI=1.202~2.117)、父亲在外工作或经商(OR=1.500,95% CI=1.194~1.885)、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5 000元(OR=3.320,95% CI=1.979~5.570)为农村地区中学生自行车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家庭人均年收入高于5 000元(OR =0.257,95% CI=0.076~0.719)为保护因素.结论 中学生自身不良的骑车行为、父亲在外和家庭经济水平低是影响农村地区中学生自行车伤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重庆社区居民中心性肥胖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干预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重庆市沙坪坝区56233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计算中心性肥胖患病率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中心性肥胖患病率为29.66%,其中男性为31.20%,女性为2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99)、性别(OR:1.094)、婚姻(OR=1.033)、喜甜食(OR=1.255)、喜咸食(OR=1.054)、常吃油炸食物(OR=1.072)、BMI(OR=2.166)为中心性肥胖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OR=0.959)、常吃过热食物(OR=0.758)、经常参加体育锻炼(OR=0.408)为中心性肥胖的保护因素。结论重庆市居民中心性肥胖患病率较高,应尽快出台控制肥胖的政策和措施,对居民进行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无先兆偏头痛(MO)的危险因素。方法使用现场问卷调查的方法 ,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04年11月—2006年3月确诊的MO患者为病例组,按性别、年龄±3岁选取医院其他科室的非MO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1:2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体力劳动者(OR=0.180,95%CI:0.082~0.396)、体质指数(BMI)高(OR=4.177,95%CI:1.978~8.819)、偏头痛家族史(OR=6.500,95%CI:2.119~19.935)、脑血管病家族史(OR=4.357,95%CI:2.1470~8.8420)、睡眠质量(OR=0.411,95%CI:0.256~0.661)、喜甜食(OR=6.488,95%CI:2.651~15.74)、经常性内心情感体验(OR=12.691,95%CI:4.435~36.318)及工作和生活上的不良应激事件(OR=6.667,95%CI:1.835~24.224)与MO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力劳动(OR=0.143,95%CI:0.034~0.601)、BMI(OR=5.226,95%CI:1.350~20.229)、睡眠质量(OR=0.295,95%CI:0.124~0.701)及有经常性内心情感体验(OR=9.897,95%CI:2.080~47.091)与MO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