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铃薯羟丙基羧甲基淀粉的理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马铃薯原淀粉、马铃薯羟丙基淀粉、马铃薯羧甲基淀粉、马铃薯羟丙基羧甲基淀粉的理化特性,证实了马铃薯羟丙基羧甲基淀粉具有良好的冻融性、抗老化能力、抗生物降解、糊透明度高和耐酸性以及粘度高、糊化温度低等优点。说明马铃薯羟丙基羧甲基复合变性淀粉兼有两种及两种以上单一变性淀粉的优良性质,弥补了单一变性淀粉性质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羟丙基马铃薯淀粉合成工艺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唐洪波  马冰洁 《食品科学》2005,26(4):167-170
本文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环氧丙烷为醚化剂,氢氧化钠为催化剂对低取代度羟丙基淀粉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环氧丙烷用量、氢氧化钠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羟丙基淀粉取代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提高环氧丙烷用量、氢氧化钠用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可提高羟丙基淀粉取代度,硫酸钠用量对羟丙基淀粉取代度有影响。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羟丙基淀粉取代度。  相似文献   

3.
交联羟丙基羧甲基木薯淀粉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庆兴  童群义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23):122-124,128
对交联羟丙基羧甲基木薯淀粉(CHMS)的白度、糊粘度、透明度、冻融稳定性、耐盐性进行了测定,并利用红外光谱(FT—IR)对交联羟丙基羧甲基木薯淀粉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经过复合变性的淀粉白度下降至90.1%,而冷糊粘度升高至925mPa·S,糊透光率升高至70.7%,冻融稳定性、耐盐性也得到改善;红外谱图显示了各特征基团的特征吸收峰,证实了其分子基团的变化。对木薯淀粉进行交联羟丙基羧甲基复合变性,有利于提高其在工业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羟丙基淀粉颗粒形貌和结晶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X-光衍射和偏光显微等现代分析技术,观察和研究了不同取代度羟丙基淀粉和原淀粉的颗粒形貌及其结晶结构。结果表明:淀粉羟丙基化反应首先发生在淀粉颗粒中结构较薄弱的非结晶区。随着取代度增大,淀粉颗粒表面发生凹凸不平变化,出现洞穴和裂痕,使淀粉易于糊化,糊化温度降低。  相似文献   

5.
交联羟丙基羧甲基复合改性玉米淀粉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利用乙醇溶剂法进行羟丙基醚化改性,再采用环氧氯丙烷交联剂和一氯乙酸进行处理而制得复合改性淀粉。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镜等对玉米原淀粉、羟丙基淀粉、交联羟丙基淀粉、羟丙基羧甲基淀粉和交联羟丙基羧甲基淀粉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红外分析表明改性淀粉在1287 cm-1处出现羟丙基的吸收峰,同时在1328~1603 cm-1处出现了-COO-吸收峰,说明原淀粉已接入了羟丙基和羧甲基基团。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改性淀粉仍属A型衍射图,证实了反应主要发生在无定形区。复合变性前后淀粉的表观形貌变化,证实了淀粉其反应不仅发生在淀粉颗粒表面,也发生在淀粉颗粒内部。讨论了改性淀粉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交联羟丙基羧甲基淀粉具有良好的透明性、冻融稳定性、流变性。  相似文献   

6.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采用普鲁兰酶对马铃薯淀粉进行脱支预处理,以氯乙酸为醚化剂,乙醇为溶剂进行羧甲基化,再以氯磺酸为磺化剂、二氯甲烷为溶剂制备磺酸基羧甲基脱支马铃薯淀粉(SCDPS),在单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响应面法优化SCDPS制备工艺。结果表明:制备SCDPS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13.0℃、反应时间2.3 h、二氯甲烷用量77.2%(以氯磺酸质量计)、氯磺酸用量97.2%(以淀粉干基质量计),在此条件下SCDPS磺酸基取代度为0.576。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羧甲基淀粉制备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研究了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用乙醇溶剂法制备羧甲基淀粉(CMS)。探讨了碱化温度、醚化温度、碱化时间、醚化时间、氢氧化钠用量、氯乙酸用量及反应体系中的水分含量对马铃薯羧甲基淀粉取代度(DS)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得出制备马铃薯羧甲基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8.
羟丙基玉米淀粉的制备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本文研究了用环氧丙烷制备羟丙基玉米淀粉的反应条件以及羟丙基化对玉米淀粉糊特性的影响,在反应条件中,着重研究了淀粉乳浓度、环氧丙烷用量、反应温度和时间对醚化程度以及反应效率的影响规律,试验表明:羟丙基化能大大提高玉米淀粉糊的抗剪切性能和抗盐性能,使淀粉糊的透明度和冻融稳定性都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9.
在环氧丙烷制备羟丙基马铃薯淀粉的基础上,再利用乙醇溶剂法对羟丙基马铃薯淀粉进行二次变性制得羟丙基羧甲基马铃薯淀粉。文中讨论氯乙酸用量、NaOH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羟丙基羧甲基马铃薯淀粉的取代度(DS)的影响,结果表明:羟丙基马铃薯淀粉羧甲基化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4 h,NaOH用量75%,氯乙酸用量65%。  相似文献   

10.
食用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的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玉米淀粉的羟丙基化和羟丙基淀粉的磷酸酯交联,采用正交试验对工艺进行优化以确定最佳的工艺条件,此外还对改性淀粉在食品中的应用作用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等分析测试方法,以原淀粉为参照,对非晶颗粒态马铃薯淀粉的颗粒形貌以及酶降解过程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发现,在非晶化处理过程中发生了从内向外爆裂式膨胀而形成一条大而深的长条形的爆裂孔,以此爆裂孔为突破口,在酶作用下非晶颗粒态淀粉逐渐降解,直至淀粉颗粒的完全消失,而原淀粉具有致密的结晶结构,在相同条件下酶降解活性远远低于非晶颗粒态淀粉。  相似文献   

12.
以三偏磷酸钠为交联剂,水分散法制备了马铃薯交联淀粉,应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偏光显微镜等分析测试方法,观察和研究了不同取代度马铃薯交联淀粉的颗粒形貌及其结晶结构。结果表明,产物取代度随交联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交联反应主要发生在淀粉分子的无定形区,在结晶区也有一定程度的反应;随着取代度的增大,淀粉中受侵蚀的颗粒增多,颗粒表面的小凹痕数量明显增加,部分颗粒表面变粗糙,颗粒内部出现凹陷甚至爆裂;交联淀粉的偏光十字清晰易见;1 017.08cm-1的吸收峰强度加强,证实在淀粉中引入了磷酸根基团。  相似文献   

13.
甘薯交联淀粉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三偏磷酸钠为交联剂,水分散法制备了甘薯交联淀粉,应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偏光显微镜等分析测试方法,观察和研究了不同取代度甘薯交联淀粉的颗粒形貌及其结晶结构。结果表明,产物取代度随交联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交联反应主要发生在淀粉分子的无定形区,在结晶区也有一定程度的反应;随着取代度的增大,淀粉颗粒表面发生了明显变化,同时出现了大小球体相分离的现象,说明了交联反应主要发生在甘薯淀粉颗粒的表面和大小球体间的联接处;交联淀粉的偏光十字清晰易见;1016.28cm-1的吸收峰强度加强,证实在淀粉中引入了磷酸根基团。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超声场对淀粉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以马铃薯淀粉糊为研究对象,采用凝胶渗透色谱仪测定了不同超声场条件与不同马铃薯淀粉糊质量浓度对马铃薯淀粉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淀粉糊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重均相对分子质量、峰均相对分子质量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表明超声场中,淀粉分子发生降解,降解程度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大,随超声强度的增大,淀粉分子进一步降解,但降解程度减小;淀粉糊的质量浓度越低受超声场的影响越大。超声作用时间对马铃薯淀粉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宽度的影响规律是:初始阶段降解是一个随机过程,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变宽;中间阶段转变为一个非随机过程,淀粉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变窄;最后阶段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趋于一个极限值。  相似文献   

15.
湿热处理对马铃薯淀粉颗粒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湿热处理前后马铃薯淀粉的部分颗粒形貌发生一定程度变化。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提高,淀粉的结晶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表现为特征峰的部分融合、峰强度的下降以及结晶度的降低。处理前后的X射线图谱表明,处理后的马铃薯淀粉已经失去了原有的B型结晶结构,趋向于非晶态。淀粉的DSC图谱表明,湿热处理后淀粉的相变焓降低,随着温度的升高相变焓有所回升。  相似文献   

16.
Chemical compositions,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suitability for starch noodle making of different granule size fractions from potato and sweet potato starches were studied. The ash content, amylose content, phosphorus content, gel firmness, and freeze‐thaw stability of small‐size granule fractions(< 20 μm)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large‐size granule fractions. The processibility and the qualities evaluated by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methods of both dried and cooked starch noodles made from small‐size granule frac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made from their initial starch preparations and much better than those made from the large‐size granule fra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