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宪军 《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20):106-107,124
IEC61850定义了抽象数据模型和服务模型,规定了到制造报文规范(MMS)等特定协议的映射方法,在智能电子设备(IED智能电子装置)具体实现过程中,数据结构的设计要兼顾IEC61850的抽象模型和MMS的具体实现。本文简要介绍了IEC61850协议的特点,重点探索客户端与服务器端(IED)之间的通信过程和流程。  相似文献   

2.
IEC61850技术已是唯一的标准的电力系统相关的通信技术,而具有研究价值的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是实现IEC61850的关键技术。详细地研究了信息建模的方法,分析了通信电源具有的几大功能和每个功能需要的逻辑节点类,设计了符合IEC61850标准的通信电源需要的每个逻辑节点模型。  相似文献   

3.
李响 《化工文摘》2010,(12):42-43
针对变电站远动技术发展遇到的问题,分析IEC61850的通信结构和数据对象模型能带来全新的设计理念。介绍IEC61850目前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4.
对Profibus-DP总线和CAN总线的协议帧结构以及数据传输方式进行了研究,提出现场总线协议转换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协议转换网关的硬件和软件开发。为降低设计难度,提高系统性能,该网关采用基于ARM9内核的高性能处理器AT91RM9200作为主控芯片,并使用了专用的总线协议芯片SPC3与控制芯片SJAl000。实验结果表明,CAN总线设备可以成功接入到Profibus-DP总线中,各项性能指标都能达到设计要求,具有较高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介绍电力自动化系统IEC870—5—101协议的相关内容,以及在Windows环境下,利用C语言编写软件,对厂站端上送的报文中遥测、遥信值及其对应地址进行转换翻译,最后将转换后的值在程序界面上显示。  相似文献   

6.
介绍变电站使用IEC61850标准的必要性,对变电站内智能电子设备(IED)统一硬件平台设计和软件系统的实现方法以及应注意的相关问题进行详细讨论。  相似文献   

7.
温志新 《化工文摘》2011,(9):54-55,75
从IEC61850在变电站站控层应用的角度对网络结构进行分析,阐明不同网络结构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8.
为了确保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的稳定性,依据基于通信网络的IEC61850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国际标准,以面向对象仿真和离散事件驱动的OPNET网络仿真软件为平台,依次根据IEC61850标准对SV、GOOSE报文数据包进行封装,制定智能电子设备(IED)的通信协议,然后分别建立变电站分层结构中站控层、间隔层、过程层不同IED的模型。最终应用于IEC61850中标准的220/110k V D2-1变电站的网络模型建立中,对模型的仿真结果满足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9.
周宣 《化工文摘》2011,(6):54-55,58
分析基于IEC61850标准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在220kV变电站中的应用,以及使用中表现出来的优点及缺陷。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SOAP通信协议的构成和实现机制以及与相似协议的比较。基于它的跨平台的能力,将其运用于企业的分布式环境中,实现了异构信息系统间的互操作和跨部门的数据处理,提高企业数据处理的效能,同时为企业异构信息系统集成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电力设备因通信规约异构而导致的互联互通障碍和数据孤岛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电力设备规约检测系统设计方案,融合规约信息和设备信息形成电子产品编码(EPC),然后将编码写入RFID电子标签中,再建立一个规约检测数据库,通过对电子标签的自动识别和编码查询,使得设备与应用服务器建立起相应规约的通信连接,实现对规约的分析和检测,并着重对系统的工作原理、总体框架、编码方案和规约检测数据库进行了设计和分析。利用该系统设计方案,能使设备和应用服务器间的通信连接更自动化,适应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为电力规约通信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介绍变电站智能辅助控制系统,采用双操作系统开发环境(应用UNIX操作系统实现IEC61850规约的数据传送,而人机界面部分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利用SCADA组态平台和视频监控软件,实现了变电站内各相关辅助系统之间的高度集成。  相似文献   

13.
刘沛林 《化工文摘》2011,(10):69-72
在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中,通信子系统应用IEC60870-5-104传输规约,通过TCP/IP网络访问进行数据传输,实现了变电站信息交换的网络化。分析了报文传输与产生时延的过程,给出了处理技术措施,保证传输的实时性。  相似文献   

14.
Th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 was employed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synthesis conditions of an anion exchange membrane. A novel chlorinated‐polypropylene heterogeneous anion exchange membrane was made via phase inversion. A nonionic surfactant was incorporated into the composition as an additive to enhance the membrane properties. The membrane performance was measured in terms of ion exchange capacity (IEC) and permselectivity. An experimental design was used to quantify the effects of variables including the ratio of resin/polymer, the ratio of additive/total solid, and the ratio of solvent/polymer, on IEC and permselectivity. For each function, a quadratic model was developed to correl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ables and the response.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e accuracy of the two models. The anion exchange membrane with the best combination of a high IEC and high permselectivity was synthesized with a solvent/polymer ratio of 18.63 (v/w), resin/polymer ratio of 1 (w/w), and additive/total solid ratio of 0.02 (w/w). © 2013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2014 , 131, 3988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