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2 毫秒
1.
供水管网漏损评定标准及其控制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供水管网漏损率是影响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指标,国内外城市供水管理部门和供水企业对此均非常重视,开展了大量供水管网漏损评定标准及控制技术的研究。1供水管网漏损评定标准我国于2002年首次制定的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和管理的行业标准《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  相似文献   

2.
供水管网区域漏损率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城市供水管网的分析,论述了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供水管网管理水平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引出对区域供水管网漏损率的研究内容。介绍了在特定区域进行的供水管网漏损实证研究,并通过对所获得试验数据的分析,得出区域供水管网漏损资料,据此对管网漏损状况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城市供水漏损不仅关系到水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也直接关系到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结合衡阳市供水管网系统实际情况,通过水量审计分析,掌握表观漏损、实际漏损及免费授权用水量等分布状况,提出了衡阳市供水管网自来水漏损控制策略,并在衡阳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实践中加以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相似文献   

4.
刘柯夫 《上海水务》2007,23(2):11-12,41
由于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给城市供水带来困难。所以,要挖掘潜力、采取措施控制管网漏损,达到减少水资源浪费的目的。本文从对自来水供水管网维护情况的调查、分析,提出控制管网漏损的一些措施、方法。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农村供水管网漏损问题比较突出,供水管网的漏损监控与定位研究对于解决管网的漏损问题至关重要。文章系统分析了农村供水管网漏损原因,全面梳理了供水管网漏损监控模型并进行比较分析,以寻求更加适合农村地区的管网漏损监控模型。  相似文献   

6.
影响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的因素很多,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要的漏损原因,在此基础上,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供水管道正式使用后初次漏损时间进行了预测,然后运用二次指数平滑模型对随后几年的漏损时间进行了预测,由此建立了完善的供水管网漏损时间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7.
受经济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供水管网漏损现象较为普遍。如何有效控制管网漏损率已成为供水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课题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供水管网漏损现状,对漏损控制模型:水力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及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关于漏损控制模型的结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城市供水管网漏水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治理城市供水管网漏水的相关措施,建议从提高管网设计水平、保证管网施工质量、加强管网运行管理和更新改造等方面进行漏损控制。  相似文献   

9.
《海河水利》2012,(3):68-68
因为城市供水管网老化,很多水资源还没来得及利用,就在跑冒滴漏中被无形地消耗掉了。统计显示,我国城市公共供水系统管网漏损率约为20%。城市要节水,重要的一项就是降低公共供水系统的管网漏损率。这就需要加强供水管网改造力度,使城  相似文献   

10.
基于水量平衡的管道漏损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余蔚茗  李树平 《给水排水》2008,34(4):116-119
供水企业通常利用漏损率来衡量供水管网的漏损水平,但仅用漏损率衡量漏损很难满足城市供水管理的要求,因此需要引入更为合理的漏损衡量指标。根据国际水协(IWA)提出的漏水量计算方法,对包括衡量管网漏损的水资源指标、运行指标和财务指标进行了介绍。以算例说明了供水平衡模型的应用及各项指标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管道系统漏损控制技术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提高供水效率和运行管理水平,针对国内外关于供水管道系统漏损控制方面的现状,从管网故障监测技术及设备、泄漏定位模型方法、信号辨识与算法寻优、健康维护和智能管理等视角梳理了管道系统泄漏监测与漏损控制技术的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各检测方法用于管网泄漏问题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从实用角度提出了管网漏损控制值得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方向如下:(1)针对漏损的监测和预警,应研究面向漏损监控的管网网络组建优化布置及快速预警技术;(2)针对小泄漏的定位模型,应研究管网漏损区域辨识与基于水力反问题分析的主动检测理论和方法;(3)针对检测设备研制,应重点研发基于探地雷达、光纤传感和内窥机器人等新技术的关键设备;(4)针对管网健康维护和智能管理,应研究复杂管网独立计量区域划分方法及管网健康评价和优化维护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管道漏损对供水管道中水力要素变化的影响,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模拟分析了有、无漏损点和不同漏损点尺寸下供水管道内部水流流动及流场变化过程。以1#管道模拟结果为例,t=4 s时,无漏损管道拟设漏损点附近流速为0.16 m/s,压力为0.015 kPa;漏损管道漏损点附近流速峰值为0.32 m/s,压力峰值为0.068 kPa。管道整体结果表明1,管道无泄漏时,拟设漏损点附近管段内压力和流速波动较小;因泄漏,漏损管道漏损点附近管段内压力和流速出现峰值,且由沿程变化曲线可得,漏损点下游管段内压力和流速大小明显低于无漏损管道。不同模拟条件下漏损点所在管道内流速和压力具有相似的数值变化规律,但压力比流速变化更剧烈。漏损点尺寸大小与管道内流速和压力的数值变化成反比。本研究对供水管道漏损监测方案制定及监测设备布局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2011年3月2号,甘肃东乡县城发生重大地质灾害——滑坡,威胁县城2/3安全。通过对东乡县城"3.2"滑坡的现场勘察,分析了滑坡的发育特征,并对非饱和黄土进行土水特征曲线吸湿测试,运用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进行了管道漏水滑坡渗流场模拟,探讨了管道漏水引起的黄土滑坡渗流场变化规律。最后,对原始边坡与管道漏水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对比,认为管道漏水是滑坡发生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4.
对于直径低于160mm的PVC-U给水管道,施工过程中通常采用黏接的方法将三通、弯头、法兰以及异径管等部件连接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因素会对管道黏接的密闭性产生影响,如果其中一环出现问题,则管道就会出现漏水问题。本文针对PVC-U管道黏接施工漏水问题从材料、施工、管理、环境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漏水原因,提出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5.
如何有效检测管道泄漏是节水型社会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和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基于深度学习的管道泄漏检测方法发展迅速,本文针对传统单尺度卷积神经网络对泄漏特征提取不充分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尺度一维卷积神经网络(MS1DCNN)的管道系统泄漏检测模型。该方法利用多个不同卷积尺度的卷积通路并行提取管道泄漏的特征并进行泄漏信息的分类预测。基于经典的管道系统布置,利用瞬变流模型生成管道泄漏工况下的三个水压数据集对模型进行验证,三个数据集分别用于预测管道的泄漏位置、泄漏量和非恒定摩阻系数,对应样本数为39601、3980、4900,并将预测结果与其他深度学习方法和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MS1DCNN模型对数据集样本下泄漏位置、泄漏量、非恒定摩阻系数的分类准确率达到99.96%、98.48%、100%,三者平均预测精度比传统一维卷积神经网络(1DCNN)、BP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SVM)和k近邻算法(KNN)提高0.31%、2%、1.27%、22.8%;MS1DCNN在信噪比为-4~12 dB的噪声环境下各数据集的平均F1分数分别为99.2%、97.02...  相似文献   

16.
国内某调水工程的玻璃钢夹砂管(RPMP)出现多次爆管,为此开展了压力输水管道渗漏连续监测技术与爆管预警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采用基于-OTDR原理的分布式振动光纤监测系统和准分布式光纤光栅压力传感系统能够对埋地压力管道进行泄漏连续监测和泄漏点的定位,起到爆管预警作用。所得成果为压力管道爆管预警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渗漏引起压力输水管线振动的在线监测方法及其应用,利用大型水压试验机进行了模型试验。试验时,用水压试验机模拟管道水压环境,并通过开启管道中部的射流孔以模拟渗漏,然后测量和分析管道振动情况。试验使用了3组检波器,分别固定于管道外壁、内壁和悬浮于水中,共测试了4种压力和4种不同直径管道渗漏程度。试验数据显示,无论是悬浮式还是固定式检波器,都能有效地监测到渗漏引起的管道振动,管道振动强度与管内压力以及射流孔大小呈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管道系统泄漏的模拟和判断精度,将瞬态加速类(Brunone模型)和加权函数类(Zielke模型和Vardy模型)两类动态摩阻模型用于水力瞬变泄漏建模和模拟,并将计算结果与已有的试验数据、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摩阻模型和存在简化误差的Brunone模型相比,Zielke模型和Vardy模型能更加精...  相似文献   

19.
基于供水管网水力计算理论,建立了以渗漏强度对管线压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的渗漏状态下管道水力计算模型。应用该模型,可以得到正常与渗漏两种状态下的压力差值的数学表达式与其变化规律,据此可根据压力变化判据渗漏和进行定位。通过模拟计算,介绍了压力变化作为渗漏发生有效判据和初步定位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The detection of multiple leakages in pipeline systems has been one of the challenging issues for the control of water loss in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s. Inverse transient analysis can be a useful principle for predicting leakage through the calibration of location and leakage quantity, based on the pressure reflection that originates from an abnormal boundary condition. In this study, an innovative leakage detection method is proposed to address unknown conditions on multiple leakage dimensions through introduction of revised leakage expressions based on a frequency domain approximation. A multiple leakage function was modified for an efficient representation of multiple abnormalities at a reservoir pipeline valve system. An iterative metaheuristic scheme (IMS) was designed to handle an optimization scheme for multiple leakages using a pressure response for a discharge impulse introduced through value manipulation. In order to address unsteady friction in hydraulic transients combined with multiple leakages, both one-dimensional and two-dimensional models were used to derive leakage expressions for turbulent and laminar flow conditions. An isolated multiple leakage function (IMLF) was proposed to exclusively encapsulate the impact of leakages and unsteady fiction. Considering uncertainties in the hydraulic transient propagation, data noise, and multiple local optima issues in large parameter calibrations, three advanced schemes were modularized to improve detectability of IMS. Several hypothetical examples were presented to show the potential of IMS, validity of three advanced schemes, and robustness in multiple leakage prediction compared to existing approach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