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培哚普利对高血压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对高血压病(EH)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应用Celermajer方法检测30例EH患者培哚普利治疗前、后内皮依赖血管舒张的变化,用高分辨超声测量在静息、反应性充血(增加流量引致内皮依赖血管舒张),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为非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剂)时肱动脉舒张末期内径和血流速度积分,并以正常对照组作比较。结果:正常对照组增加流量介导血管舒张(FMD)与基础内径(BD)呈负相关(r=-0.577,P<0.01)。EH组治疗前FMD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P<0.01),经协方差分析矫正内径影响后,FDM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01);培哚普利治疗后FMD显著提高(P<0.01),而硝酸甘油引致的血管舒张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果提示EH患者存在内皮功能不良,培哚普利可改善EH患者削弱的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培哚普利对兔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循环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影响,及循环血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血管紧张素1~7(Ang1~7)含量的变化。方法:选择清洁级(2.2±0.3)kg新西兰大白兔,开胸及部分结扎左前降支处理,将存活的实验用兔随机分为四组,A组为假手术组(n=7);B组为AMI组(n=6);C组为小剂量培哚普利组(n=6);D组为大剂量培哚普利组(n=6)。分别于1、3、7、14、28天采血,用流式细胞仪计数循环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的数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循环血中VEGF、AngⅡ、Ang1~7的含量。结果:AMI后,四组外周循环血中EPCs数量、VEGF的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均逐渐增加,于第7天达到高峰,之后逐渐降低,D组上述趋势变化最明显,且28天时D组较B组、C组仍能维持在较高水平[EPCs:(0.066±0.005)% vs (0.059±0.005)%,(0.062±0.003)%;VEGF(114.692±9.599)pg/ml vs (84.058±4.608)pg/ml,(102.570±10.869)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四组AngⅡ的含量增多,于第3天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下降幅度以D组最为明显;Ang1~7在手术组第1天有明显下降趋势,之后逐渐增多,随着时间推移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以D组更为明显。结论 :培哚普利可促进AMI兔外周循环血中EPCs的动员及VEGF、Ang1~7含量的增多,降低AngⅡ的水平,且应用大剂量培哚普利干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有原发性高血压家族史的高血压病人中,研究培哚普利除降压效应外,对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方法:具有原发性高血压家族史的高血压患者76例被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培哚普利(雅施达,培哚普利组)和硝苯地平控释片(硝苯地平组)作为基础降压药物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采用高分辨血管超声技术检测静息状态、反应性充血和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结果:培哚普利组和硝苯地平控释片组治疗前临床指标、血压、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M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舒张功能(NMD)无显著性差异。治疗8周后,血压水平下降幅度两组类似,均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FMD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在培哚普利组改善更显著[(7.84±0.38)%:(6.35士0.41)%,P〈0.053;而NMD两组治疗后仍无显著改善。结论:对具有原发性高血压家族史的高血压病人,培哚普利除降压外对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改善可能较硝苯地平控释片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常规剂量(4 mg/d)和大剂量培哚普利(8 mg/d)对心肌梗死(MI)后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的动员作用,以及对患者远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MI后心力衰竭患者228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培哚普利常规剂量(4mg/d)组和培哚普利大剂量(8mg/d)组,每组76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EPCs,比较3组心功能改善情况、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3组血液循环中EPCs比例在7d达到高峰,以后逐渐降低,且治疗后3、7、14、28 d大剂量组外周血液循环中EPCs比例高于常规剂量组和对照组,且常规剂量组高于对照组(均P 0. 05)。治疗6个月后,大剂量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高于常规剂量组和对照组,且常规剂量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 05);大剂量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低于常规剂量组和对照组,且常规剂量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0. 05)。大剂量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常规剂量组和对照组(均P 0. 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 0. 05)。结论:培垛普利可以动员EPCs,促进MI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恢复,提高剂量可以显著增加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培哚普利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管炎性因子和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100例EH患者随机分为培哚普利治疗组(培哚普利组,50例)和常规治疗组(常规组,50例),两组患者在入院后次日凌晨分别空腹采肘静脉血,测定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C)、内皮素1(ET-1)及一氧化氮(NO)的含量;另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作对照组,培哚普利组治疗4周后复查上述指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培哚普利组和常规组治疗前血浆hs-CRP、FIB-C及ET-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NO下降(均P<0.05);治疗4周后,常规组血浆hs-CRP、FIB-C、ET-1与NO水平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变化,培哚普利组血浆hs-CRP、FIB-C与ET-1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1),NO升高(P<0.05)。结论:培哚普利可以抑制EH患者血管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福辛普利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6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FMD的无创检查,并观察福辛普利治疗前后患者FMD的变化。结果福辛普利治疗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内径和硝酸甘油诱发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率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但反应性充血诱发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出现明显FMD障碍,福辛普利治疗可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观察单用硝苯地平控释片、阿托伐他汀与硝苯地平控释片联用及阿托伐他汀与培哚普利联用对原发性高血斥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26例心血管危险分层中危以上的1、2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channel blocker,CCB)组(40例),他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组(43例)及他汀+CCB组(43例),分别于用药前和用药24周后测量血压,测定空腹静脉血总胆同醇(TC)、甘油二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同醇(HDL—C),以超声观察CIMT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的变化。结果三组收缩乐和舒张压均显著降低,他汀+CCB组的收缩斥和舒张压下降更为显著。他汀+ACEI组及他汀+CCB组的TC和LDL—C均明显下降:三组FMD均显著改善,CIMT均显著减少,并且治疗后他汀+CCB组与另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硝苯地平控释片与阿托伐他汀在降压、降脂、降低CIMT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方面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在银杏叶提取物改善健康老年人冠状动脉血流中的作用.方法 6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健康老年人分为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于用药前、后采用高分辨力血管超声无创检测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血流流速和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FMD)功能的变化.结果 银杏叶提取物显著增加健康老年人LAD舒张期峰值流速(DPV),收缩期峰值流速(SPV)和舒张期时间速度积分(DTVI)(P< 0.01),同时肱动脉FMD显著升高(P< 0.01);而对照组LAD血流流速(DPV,SPV和DTVI)和肱动脉FMD无明显变化(P> 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银杏叶提取物治疗后健康老年人LAD血流流速(DPV,SPV和DTVI)的增加与肱动脉FMD的改善呈正相关(P< 0.05).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可增加健康老年人LAD血流流速,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9.
李岚  徐尔理  樊民  张征  钱萍萍 《心脏杂志》2013,25(4):414-417
目的:探讨褪黑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早期无大血管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药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饮食、运动、胰岛素治疗,试药组加用褪黑素(MLT)胶囊6 mg,每晚口服,共治疗6个月。同期选择28例健康个体为正常对照组。治疗前后检测血压、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计算体质量指数(BMI)。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计算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内皮非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NMD)。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治疗前FPG、2hPG、HbA1c、TG、LDL-C明显增高(均P<0.01),HDL-C明显降低(P<0.05)。 治疗半年后糖尿病组TG、LDL-C略下降,BMI、HDL C略升高但均无统计学差异,FBG、2hPG、HbA1c无明显变化。②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糖尿病组治疗前肱动脉基础内径、NMD无显著差异,FMD明显降低(均P<0.01)。治疗半年后糖尿病各组肱动脉基础内径、NMD无明显变化;FMD明显升高(P<0.05或P<0.01),试药组FM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出现血管内皮舒张功能降低,褪黑素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早期患者受损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培哚普利对糖尿病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骨髓内皮祖细胞动员和血管新生障碍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高脂饮食联合小剂量链脲霉素诱导雄性SD大鼠糖尿病模型,成模4周后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术后将大鼠随机分至培哚普利治疗组和模型组(各组n=15).流式细胞术检测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1、3、5、7、14和28天)外周血CD45-/low+CD133+ KDR+内皮祖细胞数量,ELISA法检测不同时间点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CD31免疫荧光染色法评估心肌梗死1个月后心肌梗死周围区血管新生情况.超声心动图评估心功能改变.免疫印迹法测定骨髓细胞中内皮祖细胞动员相关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 培哚普利治疗可显著改善糖尿病时缺血诱导的内皮祖细胞动员障碍,使循环内皮祖细胞峰值明显升高(103±37个/106单核细胞比58±19个/106单核细胞,P<0.05),同时伴有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升高,骨髓内皮祖细胞动员通路的信号分子蛋白激酶B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磷酸化增加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培哚普利治疗后糖尿病大鼠心肌梗死周围区新生毛细血管密度显著增加,射血分数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明显改善(所有P<0.05).结论 培哚普利能改善糖尿病大鼠缺血诱导的骨髓内皮祖细胞动员障碍,增加缺血区血管新生,最终改善心功能.这种作用可能通过活化骨髓内皮祖细胞动员相关通路介导.  相似文献   

11.
内皮细胞微粒是内皮细胞在活化或凋亡时释放的一种直径约0.1~1μm的微粒。目前的研究证实内皮细胞微粒是内皮功能障碍的一种关键标志,早期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是防治内皮功能障碍的关键途径,本文就针对以内皮细胞微粒为治疗靶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心肌损伤后大鼠骨髓和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动员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S-D大鼠背部皮肤多点注射异丙肾上腺素(5mg/kg)制造心肌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组[5、10、20、40及80mg/(kg.d)]。4周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外周血CD34 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双阳性细胞数。骨髓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于M199培养基培养,FITC标记的异凝集素和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染色双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内皮祖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计数3个随机高倍视野数。阿托伐他汀灌胃3天后测定血清一氧化氮浓度。结果阿托伐他汀各剂量组骨髓培养内皮祖细胞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其中40mg/(kg.d)组内皮祖细胞数量最多,较对照组增加了2.4倍(P<0.05),80mg/(kg.d)组与40mg/(kg.d)组比较稍有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阿托伐他汀组外周血培养内皮祖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加,40mg/(kg.d)组增加最明显(P<0.05);心肌损伤后外周血CD3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细胞较损伤前增加(P<0.05),其中80mg/(kg.d)组最明显,较对照组增加了4.18倍(P<0.05),40mg/(kg.d)组与80mg/(kg.d)组无统计学差异;阿托伐他汀各剂量组血清一氧化氮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其中80mg/(kg.d)组增加最明显,并随剂量增加一氧化氮浓度增加。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骨髓动员、促进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迁移、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然而PCI会导致机械性血管损伤,进一步导致冠状动脉血管再狭窄和支架内急性血栓事件。研究发现内皮祖细胞(EPC)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现就EPC的作用特点、机制、预测机制和治疗作用等方面阐述EPC对PCI术后冠心病患者内皮损伤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内皮微粒与冠心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完整的单层内皮细胞屏障在维持血管的正常结构、功能及抗粥样硬化中起着关键作用。内皮细胞通过释放抗凝、抗炎物质及扩张血管等作用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当内皮细胞激活、损伤和(或)凋亡时,向细胞外释放内皮微粒(EMP)。EMP可以促进血栓形成和炎症反应,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并且在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冠心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吸烟、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等状态下,其体内水平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5.
肺动脉高压是以肺动脉压和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增加及右心功能衰竭为特征,内皮功能障碍为主的恶性肺血管疾病.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内皮祖细胞(EPC)动员、归巢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研究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生长因子和他汀类等药物对EPC动员,归巢治疗肺动脉高压的影响以及EPC、基因修饰后EPC移植对肺动脉高压治疗的影响.同时讨论了EPC治疗的潜在不良反应.EPC为肺动脉高压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内皮微颗粒是从激活或者凋亡的内皮细胞表面脱落的无核囊泡样结构,通过表面蛋白分子介导体内生物过程中的信息传导,其释放受到体内多种因素的精密调节,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内皮微颗粒的结构、功能及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尤其是内皮微颗粒在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监测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并结合目前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内皮微粒是从激活或损伤的内皮细胞上脱落的微小囊泡,是一种新的细胞间通讯方式,在炎症反应、凝血反应和血管生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内皮功能障碍和血管健康的生物标志物,并且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但目前对内皮微粒分子机制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其临床研究及检测方法上存在局限性,无法人为调控内皮微粒的释放,这给以内皮微粒为疾病靶标的转化医学研究带来了挑战。现主要从内皮微粒的概念、病理生理功能、临床应用、检测方法以及在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前期工作发现,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第4内含子的27碱基重复子产生相应27-nt miRNA,并对eNOS的转录和表达有负反馈调节作用。进一步探讨该内含子源性27-nt miRNA对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调节的分子机制及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相关转录因子AP1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MTT法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增殖抑制率;细胞划痕实验检测HUVEC迁移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内皮细胞中eNOS和AP1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用Western Blot检测27-nt miRNA表达相关情况及细胞核转录因子eNOS表达情况。结果 27-nt miRNA对HUVEC增殖具有强烈抑制作用 (P<0.05);27-nt miRNA对HUVEC迁移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27-nt miRNA显著降低eNOS和AP1蛋白表达(P<0.05);27-nt miRNA通过负调控AP1降低eNOS蛋白表达(P<0.05)。结论 27-nt miRNA显著抑制eNOS和AP1蛋白表达,AP1在27-nt miRNA对eNOS表达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醛固酮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应用MTT法测试细胞的生长曲线,检测不同浓度的醛固酮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醛固酮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凋亡,半定量RT-PCR及Western印迹分别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①MTT比色法显示,醛固酮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②当醛固酮浓度增加到800μg/L后,其增殖抑制率不再升高,而此浓度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凋亡率达到峰值的26.5%±3.3%;③经过醛固酮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量均显著下降。结论醛固酮通过降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并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0.
高密度脂蛋白与血管内皮祖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皮祖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血管内皮祖细胞可在循环中增殖,并能分化成为内皮细胞,在胚胎血管发生和出生后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已知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是高密度脂蛋白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高密度脂蛋白对血管内皮祖细胞有调节作用,本文主要将该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