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龚勋  阚薇 《浙江农业科学》2019,60(8):1311-1313
为了解毕节市倒天河水库和碧阳湖夏秋季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及水质状况,于2013年6—10月对毕节市倒天河水库和碧阳湖上、中、下游4个采样点中的桡足类每月进行2次采样调查,共鉴定桡足类2目2科10属18种,且各采样点的种类组成季节变化明显,夏季的种类多于秋季,优势种在夏秋季均为剑水蚤目。利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评价各采样点的水质状况,其中H'和J评价结果显示夏秋季各采样点的水质均处于中、轻度污染状况,而D评价结果则显示各采样点秋季的水质均为重污染型,夏季的水质为中污染型。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8年2月(冬季)、5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4个航次的海上生物调查,对东极岛海域浮游动物组成、时空分布及多样性等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5个类群,78种和23类浮游幼体(包括鱼卵),其中桡足类最多36种,其次为浮游幼体共23类。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呈春季为最多,冬季为最少,春季的种类数是冬季种类数的2.35倍。冬季-春季物种更替率为100%,春季-夏季更替率为60%,夏季-秋季物种更替率为78%。各季节间物种优势种组成差异较大,有明显的季节更替。冬季优势种为微驼隆哲水蚤(Acrocalanus gracilis)、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强额孔雀水蚤(Parvocalanus crassirostris)、黄海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鱼卵,。春季优势种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等共7种,。夏季优势种当中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针刺拟哲水蚤(Paracalanus aculeatus)等共7种。秋季优势种针刺拟哲水蚤(Paracalanus aculeatus)等共4种多样性指数H'夏季(2.99)春季(2.88)冬季(2.29)秋季(1.57);均匀度指数夏季(0.69)冬季(0.64)春季(0.58)秋季(0.36);丰富度指数春季(3.16)秋季(2.84)夏季(2.38)冬季(1.39)。根据多样性指数和水质等级的标准判断,除夏季为中度污染外,秋冬季均为轻或无污染,但春季有向中度污染水体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大兴凯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1年5、7、9月份对大兴凯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浮游动物共计32种,以轮虫为主,占43 8%,原生动物占31 2%,枝角类、桡足类各占12 5%;浮游动物生物量为3 2377mg/L,其中,桡足类的生物量最高,占78 5%;浮游动物密度为3601个/L,主要是以原生动物为主,占79 9%。大兴凯湖浮游动物种类少,群落结构简单,优势种有焰毛虫Askenasiasp 、沙壳虫Difflugiasp 、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valga、英勇剑水蚤Cyclopsstrenuus。多样性指数为夏季>春季>秋季。  相似文献   

4.
渤海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凯  李清雪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697-1699
对渤海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渤海湾浮游动物全年平均丰度为2 651.5个/m3,最大为7 047.2个/m3,最小为328.9个/m3.其中桡足类在各航次中占据大多数,是数量的主要构成者,且呈明显的季节变化.浮游动物主要的高峰期出现在春季,此外,夏秋两季各有一个小高峰.小拟哲水蚤、太平洋纺锤水蚤、长腹剑水蚤和中华哲水蚤是春季的优势种;强壮箭虫和真刺唇角水蚤是夏季的优势种;小拟哲水蚤、强额拟哲水蚤和长腹剑水蚤是秋季的优势种.结合多样性指数的分析方法对渤海湾水质进行评价,结果为:由于陆源排放和养殖业的发展水体受到相当程度污染.  相似文献   

5.
2016年4、6、8、10、12月和2017年3月,对湖南省浏阳市株树桥水库进行6次浮游动物和水质理化指标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水库中有浮游动物102种,其中原生动物31种、轮虫21种、枝角类23种、桡足类27种,在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采样调查中鉴定出的种类依次减少,原生动物、轮虫类、枝角类的种类数均在春季达最高值,桡足类的则在夏季达最高值,主要优势种为简弧象鼻溞(Bosmina coregoni)、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裸腹溞属(Moina sp.)、发头裸腹溞(Moinairrasa)、中华似玲壳虫(Tintinnopsis sinensis)、哲水蚤属(Calanus sp.)等10种;浮游动物的平均密度为52.27 ind./L,变化范围为6.9~304.5 ind./L,枝角类、桡足类、原生动物和轮虫的密度占浮游动物总密度的比例依次降低,秋季、夏季、冬季、春季的平均生物密度依次降低;浮游动物的年平均总生物量为2.13mg/L,枝角类、桡足类、轮虫、原生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依次降低;浮游动物的种群类别可分为2大类群,细分为3小类群,高锰酸钾指数、溶氧和可溶性正磷3种水质指标对各采样点浮游动物种群类别的影响相关性最高;香农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年均值分别为1.27、0.56和1.53;株树桥水库年均水温为21.23℃,年均透明度为2.09 m,年均pH值为7.45,水体总体呈弱碱性,年均叶绿素含量为18.67μg/L,高锰酸钾指数和溶氧、总磷、总氮、可溶性正磷、铵态氮含量年均值分别为2.11、7.32、0.03、1.75、0.02、0.11mg/L,综合各水质理化因子和修正营养状态指数显示,水体处于中度污染和中–富营养水平,作为饮用水水源地,其水质需进一步加强管理与调控。  相似文献   

6.
赵红雪  邱小琮  李力  王远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251-16253,16307
[目的]探索沙湖后生浮游动物与主要水质因子间的关系。[方法]调查沙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主要水质因子的季节动态,对浮游动物密度、生物量与水质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共检出后生浮游动物34种,其中轮虫23种,枝角类8种,桡足类3种;密度为175~924个/L,轮虫占优势;生物量为0.28~1.80mg/L,桡足类和轮虫占优势,趋向小型化。沙湖水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大于50,水体营养水平达到富营养化。相关分析表明,浮游动物、轮虫、桡足类生物量与桡足类密度同叶绿素a、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TLI在0.05水平显著正相关,与水体透明度在0.05水平显著负相关。[结论]后生浮游动物的时空分布与水体水质因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荣成近岸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6年2月、5月、8月和10月对荣成近岸水域进行采样调查。结果表明,2016年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28种,分属6类,其中桡足类最多,共鉴定15种;其次为浮游幼虫,共鉴定7类;端足类鉴定出3种;被囊类、糠虾类和毛鄂动物分别鉴定出1种。主要优势种为钩虾、强壮箭虫、长尾类幼虫和中华哲水蚤。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春季最高,秋季和冬季次之,夏季最低。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对浮游动物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主要有溶解氧、p H值、化学需氧量、硅酸盐、盐度、磷酸盐和水温。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可鲁克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状况,分别于2013年7月(夏季)和10月(秋季)、2014年1月(冬季)和4月(春季)调查了青海可鲁克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主要的水体理化指标,分析了该湖泊浮游动物现存量和多样性的季节变化规律,并利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和浮游生物生物量评价标准对水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可鲁克湖全年共检出浮游动物48属82种,其中,原生动物16种(占总种类数的19.51%),轮虫57种(占69.51%),枝角类7种(占8.54%),桡足类2种(占2.44%);种类组成以轮虫占优势,春季、夏季、秋季、冬季优势种分别为3、7、4、6种,4个季节共有的优势种有2种,为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和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浮游动物年平均密度为539.8ind./L,变化范围为2.7~2756.0 ind./L,年平均生物量为0.680 mg/L,变化范围为0.030~3.256 mg/L,4个季节浮游动物现存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聚类分析显示,可鲁克湖春冬季各采样点浮游动物分为2大类群,夏季分为4大类群,秋季分为3大类群;香浓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M)、均匀度指数(J)年平均值分别为1.97、0.74、0.54。根据浮游动物生态学指标总体评价,可知可鲁克湖水质处于污染状态,且4个季节中有3个季节水体属于贫营养类型,只有春季属于中营养类型,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水质监管与调控。  相似文献   

9.
【目的】浮游动物是稻田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稻田水体生态环境监测和农田食物网结构功能分析有重要的参考指示价值。通过分析赣北稻田水体中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为评估水稻栽培管理措施中农药施用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江西省3市6县区的9个样点,对稻田农药区和无农药区的水体浮游动物多样性和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江西赣北地区稻田水体浮游动物共有53属107种,主要类群为轮虫有43属90种,占种类总数的84.1%;9处采样点主要优势种有桡足类无节幼体、广布中剑水蚤、囊形单趾轮虫、十指平甲轮虫和纵长晓柱轮虫,不同采样点优势种构成变化明显。综合比较各样地农药区与非农药区显示,非农药区的浮游动物物种数和个体丰富度总体高于农药区,多数采样点非农药区的浮游动物物种多样性(H)和物种丰富度(ds)相对高于农药区。【结论】稻田水体浮游动物群落以轮虫为主,其次是桡足类,枝角类最少。农药施用对稻田水体中浮游动物群落有明显影响。研究结果对评估区域稻田水体生态系统浮游动物结构和稻田水肥农药管理措施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河蟹生态养殖池后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河蟹生态养殖对池塘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2013年4至10月采集了上海松江泖港地区河蟹养殖池和水源水体的后生浮游动物(包括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分析了后生浮游动物的种类构成、生物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共检测出后生浮游动物59种,其中优势种14种。轮虫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虫、螺形龟甲轮虫、裂痕龟纹轮虫、暗小异尾轮虫、针簇多肢轮虫和尾三肢轮虫;枝角类优势种为长肢秀体溞、短尾秀体溞、蚤状溞、长额象鼻溞和圆形盘肠溞;桡足类优势种为锯缘真剑水蚤、跨立小剑水蚤和广布中剑水蚤。养殖池轮虫平均生物密度为562.78 ind/L,平均生物量为0.37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97~2.36。水源轮虫平均生物密度为388.69 ind/L,平均生物量为0.25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56~2.20。养殖池枝角类平均生物密度为70.59 ind/L,平均生物量为4.56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34~2.18。水源枝角类平均生物密度为37.92 ind/L,平均生物量为2.37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11~1.97。养殖池桡足类平均生物密度为275.00 ind/L,平均生物量为10.48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25~2.26。水源桡足类平均生物密度为155.07 ind/L,平均生物量为7.30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25~2.11。综上所述,河蟹养殖池后生浮游动物种类数、生物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均高于水源,群落稳定。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宁夏清水河流域浮游动物种群结构及多样性,于2018年7月与11月在宁夏清水河流域22个样点分别采集浮游动物定性和定量样本,并对其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常见种、优势种、季节变化规律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清水河流域共监测到浮游动物23种,其中轮虫类8种、枝角类8种、桡足类7种。优势种有7种,其中尖额溞属最多。浮游动物种类、密度、生物量和分布因季节而异,夏季种类数、密度和生物量达到高峰,冬季处于低谷期。清水河流域浮游动物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为0.233~2.066,Shannon-Wieaver物种多样性指数为1.251~1.922,均匀度指数为2.535~3.801,各采样点浮游动物种群结构及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根据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aver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可以初步判断清水河流域水质为重度污染、中度富营养化,需加强治理与保护。  相似文献   

12.
湛江港夏秋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分布与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0年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分别对湛江湾浮游动物进行调查,并对该海域夏季和秋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优势种组成特点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秋季共采集到9个生物类群共51种,两季均出现的优势种仅两种,为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藤壶幼虫(Balanua larva),夏季优势种的种类数较秋季多。夏季浮游动物的丰度(7807.3 ind/m3)远大于秋季的(190.15 ind/m3),夏季浮游动物丰度基本呈现湾内高于湾外的特征。夏秋季各类群中桡足类和浮游幼虫类数量相对较大,是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主导本海域浮游动物数量的主要类群。夏季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均值为1.91,均匀度均值为0.50;秋季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均值为2.28,均匀度均值为0.77;夏季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值均小于秋季。  相似文献   

13.
渤海长岛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与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2012年11月、2013年2月、5月和8月4个航次对渤海长岛海域的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对影响其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的环境因子进行分析。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38种(属),其中,夏季最多,共26种,其次是秋季23种,春季和冬季最少,分别是14种和13种。浮游动物优势种具有显著的四季演替现象。春季,优势种是墨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 mcmurrichi)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长腕幼虫(Ophiopluteus larva)和糠虾幼体(Mysidaeea larva)取代两种桡足类成为夏季的优势种;秋季优势种类仅为强壮箭虫1种;冬季除了强壮箭虫,墨式胸刺水蚤和中华哲水蚤又重新成为优势种。浮游动物丰度季节变化明显,春季平均1 952.74ind/m3,夏季平均352.51 ind/m3,秋季和冬季丰度最低,分别为87.38ind/m3和79.95 ind/m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是0.222~2.766,平均值1.190,均匀度指数(J)在0.121~0.940之间,平均值0.444。分析表明,海水温度、盐度、浮游植物丰度和水团等是影响渤海长岛海域浮游动物时空分布特征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元荡湖水域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对元荡湖水域水质进行初步评价。[方法]于2013年对元荡湖水域后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现存量、生物多样性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后生浮游动物共有11属20种,包括轮虫11种,枝角类6种,桡足类3种。主要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裂足臂尾轮虫(Brachionus diversicornis)、唇形叶轮虫(Notholon labis)、卜氏晶囊轮虫(Asplanchna brightwel)、尾猪吻轮虫(Dicranophorus caudatas)、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简弧象鼻溞(Bosmina coregoni)、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毛饰拟剑水蚤(Paracyclops fimbriatus)和模式有爪猛水溞(Onychocamptus mohammed)。调查数据显示,元荡湖后生浮游动物生物密度最高峰出现在秋季,达184.7 ind/L,生物量最高峰在春季,达1.193 mg/L。[结论]利用多样性指数、轮虫B/T指数、后生浮游动物E/O值和污染指示种等综合判断,元荡湖水域处于中–富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15.
在淮南焦岗湖湖心设置采样点,从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逐月采集浮游甲壳动物进行鉴定和群落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1年内采集到的甲壳类浮游动物共计10属22种,其密度范围在0.4~172.0ind./L,月平均密度为28.8ind./L,其中以短尾秀体溞、颈沟基合溞、寡刺秀体溞、台湾温剑水蚤和剑水蚤幼体为优势种,其丰度在生长季(春、夏、秋)较高.浮游甲壳动物桡足类密度普遍大于枝角类,4个季度均以剑水蚤幼虫的丰度最多.  相似文献   

16.
2011年3月对夜郎湖水库后生浮游动物及水质情况进行了调查.共鉴定出后生浮游动物17种,其中,桡足类2种,枝角类3种,轮虫类12种.优势种为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 Ehrenberg)、矩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quadrata(Müller))、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 Gosse)、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 Ehrenberg)、透明溞(Daphnia hyalina Leydig)、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 (O.F.Müller))和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inus Uijanin).后生浮游动物数量为0.2~570.0 ind/L.利用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理化指标及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综合评价,该水库水质为Ⅰ类.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渭河流域最大支流——泾河水系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状况,于2012年10月对该水系15个采样断面的浮游动物群落和水环境理化特征进行了调查,并运用Canoco 4.5软件对浮游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进行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泾河水系浮游动物种类共有28属42种,其中轮虫占主导,原生动物和桡足类次之,分别占种类总数的85.72%、7.14%和7.14%;游动物密度为0.9~36.0 ind./L,平均值为8.5 ind./L,生物量为0.001 1~0.042 5 mg/L,平均值为0.009 7 mg/L;浮游动物优势种有8种;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2.38,Pielou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为0.75;浮游动物密度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泾河水系各断面浮游动物可分为4大类群;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驱动泾河水系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形成的水环境因子为水温、海拔和河宽。基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根据物种多样性指数对泾河水系水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泾河水系水质属于β-中污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需要加强流域生态建设及污染治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探究泰兴姚王高沙土地区幼蟹培育池浮游动物功能类群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2018年6—10月对泰兴市江源农牧有限公司3个幼蟹培育池和水源进行调查.试验设置幼蟹塘组和水源组,对这两组的水质因子、浮游动物的密度及生物量进行监测,并采用单样本t检验法对水质、浮游动物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试验鉴定出52种浮游动物,其中轮虫22种,优势种5种(壶状臂尾轮虫、萼花臂尾轮虫、镰状臂尾轮虫、剪形臂尾轮虫和暗小异尾轮虫);枝角类17种,优势种5种(长额象鼻溞、方形网纹溞、角突网纹溞、老年低额溞和蚤状溞);桡足类13种,优势种4种(近邻剑水蚤、短尾温剑水蚤、广布中剑水蚤和无节幼体).其中幼蟹塘1、幼蟹塘2和幼蟹塘3分别为42,42和39种,水源为38种.整个养殖过程期间,幼蟹塘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平均密度分别为91~871,55~326和86~364 ind/L;水源的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密度为74~538,57~269和74~286 ind/L.幼蟹塘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平均生物量分别为0.018~0.703,2.373~23.472和3.865~16.576 mg/L;水源的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的生物量为0.013~0.329,1.219~18.641和3.118~12.723 mg/L.幼蟹塘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与水源组差异不显著(P>0.05),幼蟹塘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及平均生物量总体高于水源.幼蟹塘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平均变化范围分别为3.068~4.089,0.742~0.831和2.850~4.172;水源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变化范围为3.257~4.052,0.729~0.862和3.194~4.433.幼蟹塘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总体低于水源.[结论]幼蟹塘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比较稳定,pH、CODMn、N和P等水环境因子影响浮游动物的多样性,参照多样性指数污染程度指标标准,幼蟹塘区水质可归为轻污染阶段.  相似文献   

19.
线虫和桡足类是重要的环境指示种。本文采样、调查长海县某典型海域底栖沉积物,对沉积物样品中的线虫和桡足类生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不同采样点之间的线虫与桡足类的生物种群的数量、分布均存在差异。5个采样点的线虫和桡足类在春季的平均生物量为11.08 ind/mL,夏季平均生物量为165.44 ind/mL。春季,5号采样点的线虫和桡足类生物量最多,为22.5 ind/mL,1号采样点最少,为1.6 ind/mL;夏季,5号采样点的线虫和桡足类生物量最多,为229.2 ind/mL,1号采样点最少,为60.5 ind/mL。从春季到夏季每个采样点的线虫和桡足类的生物量均有所增加,春季和夏季2个季节的线虫和桡足类的优势体长区间为500~1 500μm。初步判断这些差异与季节,环境等因素存在关系,可为该地区的底质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线虫和桡足类是重要的环境指示种。对长海县某典型海域底栖沉积物采样、调查,分析沉积物样品中的自由线虫和桡足类。结果表明,该海域不同采样点之间的线虫与桡足类的生物种群,数量,分布均存在差异。五个采样点的线虫和桡足类在春季的平均生物量为11.02ind/mL,夏季平均生物量为166.04 ind /mL。春季五号采样点的线虫和桡足类生物量最多,为22.4 ind /mL,一号采样点最少,为1.6 ind /mL。夏季,五号采样点的线虫和桡足类生物量最多,为229.2 ind /mL,一号采样点最少,为93.5 ind /mL。结果表明从春季到夏季每个采样点的线虫和桡足类的生物量均有所增加,春季和夏季两个季节的线虫和桡足类的优势体长区间为500-1500um。初步判断这些差异与季节,环境等因素存在关系,可为该地区的底质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