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微晶纤维素的氧化及吸附性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孟舒献  冯亚青  梁足培  吕玮  徐嘉 《精细化工》2005,22(2):85-87,98
以微晶纤维素为原料,高碘酸钠(NaIO4)作氧化剂制备了氧化纤维素,考察了反应时间、高碘酸钠与微晶纤维素投料比、反应温度和溶液pH等条件对醛基的影响;为了减少醛基的不良反应,用明胶作包覆材料合成了包醛氧化纤维素,测定了氧化纤维素和包醛氧化纤维素的吸附性能。发现反应时间3h、m(高碘酸钠)/m(微晶纤维素)=2、反应温度35℃、pH=2和w(明胶)=1%,可获得较多醛基;吸附力随醛基的增多而提高;用明胶包覆后醛基数量虽然减少,但吸附力明显提高,其中w(明胶)=3%时吸附力最大,达到31 5mg/g,经5~12h达到吸附平衡。  相似文献   

2.
高碘酸钠氧化纤维素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研究了用高碘酸钠(NaIO4)溶液氧化纤维素的过程与性能,用红外光谱验证了氧化纤维素的结构.考察了溶液pH值、氧化时间、氧化温度和氧化剂浓度等因素对氧化纤维素醛基含量和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IO4-浓度的增大、氧化时间的延长、氧化温度和pH值的升高,纤维素降解程度愈深,其回收率愈低;随IO4-浓度和氧化温度的升高,醛基含量愈高,而pH值和氧化时间存在一个使醛基含量相对较高的值.  相似文献   

3.
正交试验研究α-纤维素的氧化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正交试验法,以高碘酸钠为氧化剂,α-纤维素为原料,进行了反应温度、纤维素与高碘酸钠质量比、不同pH值的溶剂等一系列条件的研究,合成了不同醛基含量的氧化纤维素,发现对醛基含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温度和高碘酸钠的浓度,其次是pH值和纤维素与高碘酸钠质量比的交互作用。研究发现以反应温度T=50℃,纤维素与高碘酸钠质量比=1 2,反应液pH=3,可得到醛基含量80 07%的氧化纤维素,符合试验设计目的。  相似文献   

4.
以微晶纤维素为原料、氯化钠为电解质电氧化合成氧化纤维素,采用正交实验法研究了反应温度、pH值、电流密度和反应时间等对产物醛基和羧基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产物醛基、羧基影响的顺序是电流密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pH值.通过正交实验,得到电化学氧化微晶纤维素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30℃、pH值约1.0、电流密度0.032 A·cm-2、反应时间5 h,此时可得到醛基含量为0.936%(质量分数)、羧基含量为2.27%(质量分数)的氧化纤维素.  相似文献   

5.
高碘酸钠氧化棉布纤维反应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高碘酸钠对棉布纤维进行有限氧化,在棉布表面局部形成了双醛纤维素,为引入壳聚糖提供了活性部位。通过正交试验,初步确定棉布氧化反应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6 h,NaIO4浓度0.08 mol/L,pH值6,醛基含量超过180 mmol/L。  相似文献   

6.
机械活化木薯淀粉制备双醛淀粉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搅拌球磨机对木薯淀粉进行机械活化,以活化60 min的木薯淀粉为原料,NaIO4为氧化剂制备双醛淀粉,并以醛基摩尔分数为评价指标,考察活化时间、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氧化剂用量、NaIO4浓度及体系pH等因素对木薯淀粉氧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活化对木薯淀粉的氧化反应有显著的强化作用。双醛淀粉的醛基摩尔分数随活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活化60 min的淀粉在反应时间90 min、反应温度30℃、n(NaIO4)∶n(AGU)=0.8∶1、NaIO4的浓度0.5 mol/L、体系pH=4的条件下制得的双醛淀粉x(醛基)=95.4%,而在相同条件下,由原木薯淀粉制得的双醛淀粉x(醛基)=58.2%。利用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7.
双醛纤维素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微晶纤维素(MCC)为原料,高碘酸钠为氧化剂,用正交实验考察了各种条件对氧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醛基含量的顺序依次是投料比、反应时间、pH及反应温度。最佳氧化条件为:高碘酸钠和微晶纤维素投料质量比为1.0,反应温度30℃,pH=3,反应时间8 h。通过FTIR,XRD和SEM等对产物双醛纤维素在微粒形态、光谱特征、功能基团含量、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8.
为了发展一个新的生物活性物质利用纤维素资源,采用高碘酸钠(NalO4)对微晶纤维素(MCC)进行选择性氧化,又与亚硫酸氢钠(NaHSO3)进行磺化反应,得到了双醛纤维素硫酸酯(OSC)。通过红外光谱(FTIR)分析手段对产品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工艺参数对DAC醛基含量和OSC取代度的影响,得出了各合成阶段的关键工艺参数——时间、温度、pH值和反应物配比的最佳控制值。结果表明:当反应物配比为n(NaHSO3)∶n(DAC)=2∶1,产品合成温度为22℃,合成时间为2 h时,所得产品磺酸基取代度最高,并具有明显的表面活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高碘酸钠氧化蔗渣纤维制备双醛蔗渣纤维素。研究了高碘酸钠浓度、反应温度和时间对双醛纤维素制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工艺条件为:氧化时间4 h,氧化温度55℃,高碘酸钠浓度0.5 mol/L,氧化pH值4.0,此时蔗渣纤维醛基含量7.589 mmol/g,失重率15.44%。  相似文献   

10.
采用高碘酸钠氧化蔗渣纤维制备双醛蔗渣纤维素。研究了高碘酸钠浓度、反应温度和时间对双醛纤维素制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工艺条件为:氧化时间4 h,氧化温度55℃,高碘酸钠浓度0.5 mol/L,氧化pH值4.0,此时蔗渣纤维醛基含量7.589 mmol/g,失重率15.44%。  相似文献   

11.
利用络合剂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DTC)去除含铁硫酸铝溶液中的铁,探讨了DDTC用量、溶液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除铁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DDTC用量(以100mL含铁硫酸铝计)为0.88g、溶液pH值为2.5~3.0、室温反应5min时,铁去除率达94%,铁含量低于50×10-6。该法可用于高档纸张和高级织物等工业领域中含铁硫酸铝溶液的铁去除。  相似文献   

12.
零价铁活化过硫酸钠降解苯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零价铁活化过硫酸钠的方式产生具有强氧化性的硫酸根自由基,以苯酚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硫酸根自由基对苯酚的氧化降解行为。系统研究了零价铁投加量、过硫酸钠的投加量、不同温度、恒温震荡的时间、苯酚浓度、p H值对降解苯酚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35℃、p H为3、过硫酸钠用量为0.07g、零价铁用量为0.07g、苯酚浓度为10mg/L的条件下,恒温时间为90min时苯酚的降解情况最好,其降解率可以达到90.1%。  相似文献   

13.
王海  黄俊  王超 《应用化工》2011,40(2):187-190,194
以醋酸纤维素(CA)为原料,采用溶液浇铸法成膜。用物理包埋法将荧光指示剂固定CA膜中。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将葡萄糖氧化酶固定于膜表面。研究了高碘酸钠、乙二胺、戊二醛、给酶量、pH值等固定化条件对酶活的影响,确定了优化的固定条件:在室温下与0.5 mol/L的高碘酸钠反应30 min;与0.04 mol/L的乙二胺反应150 min时;与溶度为1.5%(v/v)的戊二醛交联120 min;在4℃条件下,在pH6.5、给酶量35 mg/mL的酶液中交联21 h。利用SEM分析表明,荧光指示剂均匀分布膜中,成膜质量较好。通过优化固定条件,把荧光指示剂和葡萄糖氧化物酶(GOD)同时固定醋酸纤维素膜上,可以得到同时具有光敏感性和酶催化能力的复合敏感膜。  相似文献   

14.
采用溶胶一凝胶法制备陶粒负载Ni2O3和B元素共掺杂纳米TiO2可见光催化剂,以甲基橙为目标降解物,探讨了光催化氧化降解甲基橙的规律,考察了催化剂的焙烧温度、Ni元素和B元素掺杂量、催化荆投加量、甲基橙溶液初始浓度、初始pH值、反应温度等因素对甲基橙脱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0℃温度下焙烧的催化剂具有最佳光催化活性;B和Ni最佳掺杂量为3.0%;甲基橙脱色率随甲基橙初始浓度的降低、催化剂投加量的增加、反应温度的升高、初始pH值降低而增大;催化剂经重复使用后,仍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15.
Ni、B共掺杂TiO2-陶粒光催化降解染料废水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陶粒负载Ni2O3和B元素共掺杂纳米TiO2可见光催化剂,以甲基橙为目标降解物,探讨了光催化氧化降解甲基橙的规律,考察了催化剂的焙烧温度、Ni元素和B元素掺杂量、催化剂投加量、甲基橙溶液初始浓度、初始pH值、反应温度等因素对甲基橙脱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0℃温度下焙烧的催化剂具有最佳光催化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