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海飞 《新中医》2014,46(12):235-236
<正>小陷胸汤源于《伤寒论》,方由黄连、半夏、瓜蒌组成。原文曰"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指治伤寒多因表邪入里,或表证误下,邪热内陷,与痰热结于心下致小结胸证。方以瓜蒌为君,清热化痰,通胸膈之痹;以黄连泻热降火除心下之痞;配半夏降逆祛痰消痞,黄连与半夏相配辛开苦降,药虽仅三味,但清热化痰、散结开痞之功益著。笔者临证将此方用于急症治疗,收效较佳。现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2.
顾雨芳  傅强 《环球中医药》2010,3(2):136-137
1小陷胸汤证治概要小陷胸汤一方,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太阳病篇》第138条原文:“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本方由黄连、半夏及栝楼实组成,其中黄连苦寒,清泄心下之热结;半夏辛温,化痰涤饮,消痞散结;瓜蒌实甘寒滑润,既能助黄连清热泻火,又能助半夏化痰开结,还能润便导下。三药合用则具辛开苦降,清热涤痰开结之功。  相似文献   

3.
辛开苦降法是将辛温和苦寒两种截然不同性味药物配伍使用,从而达到辛散开通、苦降通泄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临床工作中,运用辛开苦降之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小陷胸汤治疗中焦痞塞不通、少阳枢机不利、痰结胸肺等证候,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刘沈林教授运用寒温并用法调治消化道肿瘤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化道肿瘤病因病机多端 ,痰、瘀、热、毒、虚等常混杂为患。上逆之气非降不和 ,胸脘痞结非温不通 ,辛开苦降乃斡旋中州的有效方法。苦辛相和、寒温并用 ,共奏寒温并行不悖、攻补各显其长之功。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杨国红教授以辛开苦降法治疗胃痞的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整理杨国红教授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胃痞的医论、医案,以示其验。结果:杨国红教授取法《伤寒论》之辛开苦降,通过辨证,灵活运用于临床胃痞的治疗。结论:杨教授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胃痞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正> “辛开苦降”,就是用辛苦的药味组方,用以治病。辛味能行能散,具行气活血之功;苦味能泄能坚,有燥湿和中之效。二者合用,一辛一苦,一开一降,相反相成,共奏和胃散痞之功。《伤寒论》第一百五十四条日:“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可见痞乃胀满不痛之证。胀满一证,病因复杂,病机各异,决非一方一法所能统治。辛开苦降法所治之痞证,是由胃中不和,寒热互结,升降失常所成。叶天士曰:“苔白不燥,或黄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乱投苦泄,虽脘中痞满,宜从辛开苦泄。”即是教后人从舌苔上辨认寒热互结之痞,选用辛开苦降之法。  相似文献   

7.
辛开苦降法是指辛以开结,苦以降泄,原治疗湿热中阻或伤寒误下寒热互结或痰热互结而致的脾胃升降失司,以呕利,心下痞闷为主的病症。我在临床中用本法治疗内科病中的急慢性胃肠病,包括五更泄等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小陷胸汤出自《伤寒论》,为治疗小结胸证之主方。该方由黄连、半夏、瓜蒌组成。黄连苦寒清热,半夏辛燥祛痰,瓜蒌甘寒滑润可助黄连清热,又可助半夏化痰。全方寒热合用,辛开苦降,燥润滑利,兼而有之,故使痰开热散,心下按痛可除。临证若辨证切当,灵活加减,可用于多种疾病之治疗。  相似文献   

9.
黄增强 《陕西中医》2007,28(9):1243-1244
1辛开苦降调和脾胃消痞满《伤寒论》中治疗脾胃虚弱寒热错杂痰气痞的半夏泻心汤。方中半夏、干姜辛温能散能开,降逆化痰;黄连、黄芩苦寒清热;炙甘草、大枣、人参补益脾胃诸药合用使痰热清,气机顺,胃气和,痞满之证自除。病例。急性胃肠炎。患者王某,男,25岁。自诉,3d前,因多吃生  相似文献   

10.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7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策  王继合 《河北中医》2008,30(5):493-494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原治疗小柴胡汤证误下伤中而致的痞证,另见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脉证并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半夏泻心汤用药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能调和脾胃气机,治疗上寒下热,寒热互结于中焦之痞塞。临床上只要辨证准确,  相似文献   

11.
辛开苦降法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守恒 《河南中医》1994,14(4):231-232
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宗《内经》升降相因说,首创辛开苦降法,所制泻心,陷胸诸方,是临床常用的治法和方剂,后世医家受其启迪,多所发挥,如金元·朱丹溪的左金丸,清·王孟英的连朴饮,以及《韩氏医通》的交泰丸等。笔者幼从陈道权老师习医,先生对此法推崇备至,尝谓:上逆之气非降不和,胸脘痞结非温不通,辛开苦降乃斡旋中州的不二法门。笔者临证运用此法,每多效验。兹略举数端,就正于同道。 1 痢疾(细菌性痢疾)  相似文献   

12.
笔者近年来 ,在临床上凡遇到右胸胁痛 ,每试用小陷胸汤加减治之 ,疗效堪称满意。胁痛以右下为多 ,且多数兼咳嗽症状 ,或其它湿热见证 ,或自觉喉间有痰而不易咳出等。查其病因 ,多半属于湿热 ,痰浊所致之机窍壅塞肺气不利。小陷胸汤方由瓜蒌、黄连、半夏组成。方中瓜蒌为君 ,清热化痰 ,宣肺理气 ,开窍 ,主胸胁痛 ;黄连为臣 ,泻热降火 ,除胁下满 ;以半夏降逆化痰 ,除胁下痛。半夏与黄连合用 ,一辛一苦 ,辛开苦降 ,得瓜蒌则清热涤痰 ,其散结开郁止痛之功益著。佐以桔梗 ,枳壳 ,宣肺理气 ,祛痰。山栀、郁金、降香 ,泄热除烦利湿 ,降气活血止痛。…  相似文献   

13.
苦辛法即辛开苦降法,就是将辛味、苦味药物有机地配伍,以开结散邪,降逆泄热。本法源于《素问·脏气法时论》“辛散、酸敛、苦坚、咸软”之说。所谓“辛散”是指辛有发散宣通的作用;“苦坚”是指清热泻泄而达坚阴的目的。而张仲景又首开广泛系统运用此法之先河,配伍极其精妙,匠心独具,得其神韵,广泛用于伤寒及杂病。本文将《伤寒论》运用苦辛法之范例归纳以下数端,供同道参验。和脾胃,复升降太阳病误下,在表之邪乘虚内陷,影响脾胃升降功能,气机痞塞,遂成痞证。治疗此证的方剂有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等。现以半夏泻…  相似文献   

14.
辛开苦降发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除热淫于内均有辛苦相配;张仲景宗《内经》意,创建辛苦并用半夏泻心汤类方,首用方剂践行辛开苦降,叶天士提出"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和"仿内经苦与辛合,能降能通",进一步明确机理,后世医家阐述多依据于此。辛开苦降属寒热并用,热为阳,寒为阴,寒热并用体现阴阳互根互用辨证思维;味辛能行,味苦能泄,苦辛相和,能降能通,辛开苦降并非寒热药简单叠加,乃体现阴阳交感,化生万物之象。主要作用是恢复脏器功能,调畅气机。虽以仲景半夏泻心汤类方为辛开苦降代表,然并不局限于治虚痞,很多方剂中寒热药并用都体现出辛开苦降之意。气机不畅引起疾病,可用苦辛相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赵松森 《陕西中医》2009,30(10):1388-1389
通过对中药半夏在仲景不同方剂中的配伍应用,探讨半夏之辛味及消痞散结,降逆化痰止呕之功在辛开苦降法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辛开苦降法最早见于《伤寒论》的泻心汤证,在君佐相配上又经历代医家的改革与完善,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本法是以能泄能降的苦寒药为主,少佐能开能通的辛温药,使泄中有开,通而能降,建解郁热之功,奏清热和中、顺气降逆、开痞止痛之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黄连温胆汤出自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方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竹茹、黄连、大枣 8味药物所组成 ,具有清热化痰、和胃止呕的功能 ,主要用于肝脾不和 ,脾失健运 ,水湿停滞 ,湿聚成痰 ,郁而化热 ,痰热内扰之证 ,症见虚烦不眠、惊悸不安 ,或呕吐呃逆、口苦、舌苔黄腻、脉滑数等。方中半夏性味辛温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 ,消痞散结 ;黄连苦寒清热燥湿 ,合而用之 ,辛开苦降 ,为方中之君药 ;陈皮理气健脾 ,化痰燥湿 ,枳实破气消积 ,化痰散结 ,共为方中之臣药 ;茯苓健脾渗湿 ,湿去则无生痰之源 ,竹茹清热化痰 ,除烦止呕 ,合为方中佐药 ;…  相似文献   

18.
小陷胸汤出自《伤寒论》原文138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主治痰热互结于心下。方中黄连清泄心下之热结,半夏化痰消痞散结,瓜蒌既助黄连清热,又助半夏涤痰理气散结,共同针对痰热之邪,方简而力雄。笔者对已公开发表的小陷胸汤临床研究类论文进  相似文献   

19.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辛开苦降、清热除痞类中药配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中药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大枣、甘草等)治疗本病64例。结果:总有效率达95.31%。结论:本方具有辛开苦降,泻心除痞,补中扶正,调和寒热之功效,对萎缩性胃炎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0.
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与饮食、情志、脾胃虚弱等息息相关,"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虚实并存、寒热错杂、本虚标实,气机阻滞为标、脾胃虚弱为本,气机逆乱,升降失常。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是基本病机。"辛以散之,苦以泻之",辛开苦降,"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是辛开苦降代表方剂,也是方剂学隶属于和解剂,调和胃肠代表方剂,"疗寒以热、治热以寒",平调寒热、虚实兼顾、辛开苦降、温清并用,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