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王曦  要文娟  王力荣  夏阳 《首都医药》2006,13(16):35-35
目的提高胃淋巴瘤的CT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胃非何杰金淋巴瘤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结果10例胃淋巴瘤均为原发性。病变CT表现为胃壁弥漫增厚型5例,局限性增厚型4例,肿块型1例。4例发现累及周围脏器,并有淋巴结转移。其中一例仅肾门水平以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结论胃淋巴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诊断,但有时与胃癌鉴别困难,尚需与其他检查结合以利于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恶性肿瘤的CT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经手术、胃镜活检和病理证实的胃恶性肿瘤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38-71岁.均做CT平扫,2例做CT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根据病理及发病部位,13例胃腺癌中,胃底贲门癌2例,胃体癌4例,胃窦癌7例;2例胃肉瘤中胃淋巴瘤、胃平滑肌肉瘤各1例.依病变形态及CT表现胃恶性肿瘤分为肿块型、胃壁增厚型、和溃疡型.(1)肿块型:4例表现为胃腔内局部不规则充盈缺损、胃轮廓不规则变形、胃腔狭窄,平扫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影向腔外突出,增强扫描病灶有强化,为等高密度影.(2)胃壁增厚型:9例,表现为病变局部胃壁规则或小规则增厚,其内缘凹凸不平,厚度为1.0cm-4.0cm.(3)溃疡型:2例在胃壁增厚或肿块基础上出现溃疡,形成龛影内有造影剂进入,周围为增厚的胃壁或肿块.(4)周围浸润和远处转移表现:5例表现为胃周脂肪层消失,肿瘤与邻近器官分界不清,邻近器官有浸润;淋巴结转移有6例,表现为胃周、肝胃韧带及腹膜后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块影;5例有邻近脏器转移,1例为胃平滑肌肉瘤肝转移,4例为胃癌肝转移或肠系膜及大、小网膜转移.结论CT不仅能显示胃恶性肿瘤病变的部位、范围、形态,而且能清楚显示胃周间隙以及邻近器官的改变,确定有无浸润或转移,因而对胃恶性肿瘤的诊断与分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诊断水平。方法收集17例经胃镜活检和手术证实为原发性胃淋巴瘤。17例CT检查中,3例扫描前10min口服3%泛影葡胺1 000ml,14例口服等渗甘露醇800~1 000ml。平扫后行动脉期和静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延迟25~30s,静脉期延迟70s。分析CT表现。结果17例PGML中,病变位于多位于胃窦(15例,占88.2%)和胃体(14例,占82.3%),且多同时累及胃窦和胃体(12例,占70.6%)。CT表现为胃壁增厚17例,伴有肿块4例,形成直径2.5cm以上大溃疡4例。17例胃壁均增厚为0.6~4cm,14例(82.3%)增厚胃壁增强幅度为14HU~25HU的轻、中度强化。增厚胃壁强化均匀15例,见小片状坏死2例。胃腔无明显狭窄且三期扫描形态可变7例,以胃壁增厚为主的浸润型14例(82.3%),肿块型3例,溃疡型4例。肝脏均未见转移性病灶。结论原发性胃淋巴瘤主要位于胃窦和胃体,CT主要表现为浸润型,密度均匀,呈轻、中度均匀强化,可伴有大溃疡形成,在CT三期扫描中胃的形态可变。  相似文献   

4.
王巍  张同 《黑龙江医药》2002,15(1):57-58
目的:本文通过对40例胃癌患者的CT表现分析,研究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40例胃癌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患者行CT检查,37例发现病灶,5例分布于胃底贲门处,8例分布于小弯侧,2例在大弯侧,22例在胃窦部。主要CT表现为胃壁增厚,腔内外肿块,溃疡,局部侵润,淋巴转移及远隔脏器转移。结论:CT扫描对胃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胃淋巴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探讨其在鉴别诊断胃淋巴瘤和正确评估患者病情中的价值。方法对22例胃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检查和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患者全部于治疗前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经胃镜活检或手术证实为胃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多在胃体和胃窦部位,胃壁呈明显的不均匀增厚,厚度均超过8mm,胃壁侵犯范围均超过胃全周的60%。增强扫描,17例患者病变可见中度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与周围肌肉组织相近),占77.27%;17例患者可见腹腔淋巴结肿大,占72.73%;12例患者有肾门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占54.55%。结论胃淋巴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较明显的特征性,正确认识和分析这些特征,有助于对胃淋巴瘤患者的鉴别诊断和对患者病情的正确评估。对胃淋巴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诊断胃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5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临床资料,观察螺旋CT扫描特征,确定发病部位及周围转移情况。结果 52例胃癌患者中,胃窦癌22例,胃体癌8例,胃底贲门癌22例。主要CT征象为软组织肿块及胃壁增厚。其中累及浆膜层32例,突破浆膜层9例,向外侵犯或转移11例。分期:Ⅰ期12例,Ⅱ期16例,Ⅲ期14例,Ⅳ期10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符合率达92.3%。结论螺旋CT检查胃癌能清楚显示胃壁增厚、肿瘤大小及胃癌转移情况,为病情的评估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7.
陈佳妮  白人驹  赵新 《天津医药》2012,40(8):846-847,868
目的: 分析并总结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复习26例经胃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胃淋巴瘤的MSCT资料,重点分析病变部位、范围、形态、增强表现、周围脂肪界面及局部淋巴结等,并总结其CT表现特征。结果:26例中,胃窦病变18例,胃体8例,胃底7例,其中9例累及两个及以上部位。13例胃壁呈节段性增厚,8例弥漫增厚,增厚范围8-40mm ;5例表现为局部肿块。21例增强扫描中17例强化不均,其中12例可见连续的黏膜线,呈现“分层”现象,5例较大病变内可见片状低密度坏死;4例均匀强化。23例胃周淋巴结增大,其中22例累及胃周两区及以上淋巴结。21例胃浆膜面规整,仅5例浆膜面模糊并胃周脂肪密度增高。22例胃壁柔软,胃腔无确切狭窄,2例胃壁僵硬,胃潴留及胃幽门不全梗阻各1例。结论: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 ,其中,累及多部位、弥漫性或节段性胃壁显著增厚、增强扫描黏膜线连续、多区胃周淋巴结受累、局部浆膜面规整、胃周脂肪间隙清晰、胃壁有一定扩张度和柔软度等征象出现时高度提示胃淋巴瘤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癌的螺旋CT征象。方法回顾本院收集的30例经手术及胃镜证实的胃癌螺旋CT表现。结果胃癌螺旋CT表现病变区的胃壁增厚、软组织肿块、邻近组织的侵犯及淋巴结远处转移。结论螺旋CT检查是诊断胃癌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收集 16例不同类型确诊胃癌的患者 ,行 CT扫描 ,观察癌肿的 CT表现 ,有无淋巴结转移 ,癌肿与周围脏器的关系 ,分析 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 ,丰富胃癌的诊断方法。1 对象与方法16例患者均经钡餐透视、气钡双重照影、纤维电子胃镜确诊为胃癌。不分年龄与性别。9例溃疡型胃癌 ,4例肿块型胃癌 ,3例胃窦浸润型胃癌。术前行 CT扫描。 CT表现。溃疡型 ,见胃腔内充盈缺损及腔内龛影 ,龛影周围不规则结片状突出 ,胃壁增厚不光整 ,失去正常形态。肿块型 :见胃壁增厚 ,腔内充盈缺损 ,表面不规则 ,凹凸不平。浸润型 :胃壁不规则环状增厚、毛糙、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检查在胃癌术后复发诊断中的价值和限度。方法收集47例胃癌术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 47例中CT诊断术后复发34例,其中残胃及吻合口管壁不规则增厚或软组织肿块15例,经病理证实局部复发的有10例,5例未见复发;腹腔淋巴结转移19例,腹壁转移5例,盆腔种植4例,肝脏转移4例,肺转移2例,卵巢转移2例。结论 CT是一项较全面,较准确的检测胃癌术后复发的检查手段,尤其在TNM分期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对于术后肿瘤局部复发的诊断则高于病理诊断,存在一定的假阳性。  相似文献   

11.
穿透性胃溃疡恶变12例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穿透性胃溃疡恶变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认识。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穿透性胃溃疡恶变病例,均行胃钡餐造影,10例加行CT扫描。结果胃钡餐造影出现深大龛影12例,其中腔外龛影10例,部分腔内龛影2例,出现穿孔2例。CT见胃壁增厚8例,胃内软组织块影2例,胃外软组织块影2例,腹腔、肝门、腹膜后淋巴结肿大6例。结论胃钡餐造影对穿透性胃溃疡有良好的显示,还可以发现CT显示不理想的胃黏膜面,对估计病变的范围和溃疡、穿孔方面优于CT。但CT能清楚观察胃壁的厚度、胃外肿块、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以及胃外有无淋巴结肿大,能对判断穿透性胃溃疡有无恶变等提供更多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特点,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资料。结果发生于胃部15例,小肠14例,结肠1例,CT平扫肿块呈软组织密度均匀者10例,瘤内有低密度坏死者15例,肿块内有钙化者3例,边缘清晰者22例,病灶多呈圆形或半圆形,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明显强化,CT值在40-100HU,内部坏死囊变区无强化;良性10例,恶性20例,良性肿块直径小于5cm10例(10/10),恶性肿块直径大于5cm16例(16/20)。结论CT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手段,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在诊断和鉴别良、恶性上有更大优势,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不同部位胃癌肿瘤组织内生存素的表达情况,观察生存素表达程度不同的胃癌患者接受化疗的疗效。方法:将18例贲门恶性肿瘤患者、21例胃体恶性肿瘤患者及32例胃窦部位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贲门恶性肿瘤患者为A组,以胃体恶性肿瘤患者为B组,以胃窦部位恶性肿瘤患者为C组。分析3组肿瘤组织中生存素的表达阳性率,并对比3组的化疗效果。此外,对比3组1年随访期间内的生存率及肿瘤转移率。结果:C组生存素阳性表达率为37.50%,明显低于A组及B组的72.22%及66.6%。C组化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及B组(P<0.05)。同时,C组随访1年的死亡率及肿瘤转移率明显低于A组及B组(P<0.05)。结论:在胃部恶性肿瘤中,以胃窦部恶性肿瘤生存素表达率最低,此部位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化疗治疗后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骆倩 《中国当代医药》2012,(28):111+113-111,113
目的探讨CT对胃肠道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月54例经手术病理验证的胃肠道肿瘤患者的CT表现。结果胃癌,表现为胃壁增厚、黏膜破坏,有不规则肿块;腺癌。肿块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楚,4例出现局限性肠管狭窄;胃肠道外间质瘤,有17例的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边界相对较清,另有6例为不规则形;平滑肌瘤,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平滑肌肉瘤,为不规则形肿块;淋巴瘤,CT可见溃疡样改变,肠壁增厚,边界较清,密度较均匀;神经纤维瘤,均发生于胃部;脂肪瘤,表现为与胃壁关系密切的脂肪密度肿块。结论CT对胃肠道肿瘤的诊断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5.
许春苗  曲金荣  周朋利  黎海亮 《河北医药》2010,32(20):2824-2826
目的探讨来源于胃的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s)的CT征象及其与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8例来源于胃的GISTs的CT表现特点。结果低度恶性24例,均为腔内型,肿块直径均〈5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包膜完整,增强后多均匀强化,其中16例肿块表面可见小的溃疡,4例内部出现钙化;高度恶性44例(4例腔内一腔外型,40例腔外型),肿块直径多〉5cm,边界多不清楚,内部出现结节状及片状坏死囊变区,密度不均匀,增强后不均匀强化,40例肿块表面均出现深浅不一的溃疡,12例出现结节状钙化。肿瘤大小、中心坏死、肿瘤形态、边界与恶性程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3、0.812、0.647、0.618,P〈0.01)。结论CT征象可以提高对GISTs的诊断准确性,并为其恶性程度的判断提供重要依据,为GISTs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平滑肌肿瘤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1995年8月~2005年6月本院收治的胃平滑肌肿瘤6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胃平滑肌肿瘤肿块较大,大多位于胃底体区,胃平滑肌肉瘤多以出血、上腹痛、上腹包块为临床表现。胃镜、X线钡餐、CT检查有助于诊断。结论对考虑胃平滑肌肿瘤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术中积极进行快速冰冻切片,确定肿瘤性质,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对胃癌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54例超声诊断胃癌经胃镜,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患者,先经腹扫查胃区及周围组织,然后饮造影剂,对胃内组织以及胃部周边组织进行逐一细部检查,要确定胃部器官的润滑度,各个部位的轮廓是否完整,纹理是否清晰可见,以及移动情况。结果在超声诊断中,呈现胃体病变、胃窦占位病变、胃壁增厚的患者分别有10例、33例、11例,引起胃闲加厚原因不明的有7例,胃部内系统不明显2例,胃部纹理清晰可见的有3例。结论超声检查可以作为胃癌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和探讨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ACC)的CT表现,提高该病诊断水平。方法对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腺样囊性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肿瘤原发于上颌窦6例,筛窦3例,鼻腔1例,均侵犯邻近骨壁及窦腔或眼眶。结果 10例患者鼻窦内见软组织影,窦壁骨质呈膨胀性溶骨性破坏或者筛孔样骨质破坏,窦腔轮廓消失。结论腺样囊性癌是一种鼻腔和鼻窦内少见的恶性肿瘤,生长缓慢,症状隐匿,CT平扫和增强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以作为与其他鼻窦鼻腔恶性肿瘤鉴别点,但是不具有特异性,需依靠病理确诊。  相似文献   

19.
螺旋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癌的CT表现。结果胃癌灶在CT上主要表现为胃壁增厚(29/38),软组织肿块(9/38)及异常强化(38/38)。结果螺旋CT能清晰显示胃解剖和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分型及肿瘤扩散范围,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诊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部疼痛和上消化道出血,均经胃镜、胃钡透、CT及B超等检查发现。25例均行手术切除,病理组织学显示良性8例(32%),恶性12例(48%),交界性5例(20%)。本组中胃间质瘤15例(60%),小肠间质瘤10例(40%)。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可根据其临床表现,超声胃镜等影像学检查以及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进行,诊断一旦明确,即应行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