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1966–2016年南川国家站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南川降水的年内分布及次季节变化和暴雨的气候变化特征、年际、年代际和趋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川降水的年内分布差异大,降雨量峰值出现在6月,月降水强度最大在7月;南川的降水具有明显的次季节变化,且准双周变化信号(10–25天)大于低频季节内振荡(25–90天);南川的暴雨日数和暴雨量与年降雨量有很好的正相关性;暴雨出现在3–11月,其分布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6月;年平均暴雨日为2.5d,暴雨日数年际变化的线性趋势不显著;暴雨日总降水量在1966–1994年存在10–12a的年代际变化信号,在1996–2016年主要存在13–15a的年代际变化信号,在1976–1984年还存在2–4a的年际变化信号;南川的暴雨特征量年际、年代际变化大,但没有显著的升降趋势,说明南川暴雨的总体气候特征是比较平稳的。  相似文献   

2.
利用1961—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在对比我国东南部各地区气候态降水特征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江南地区(110~120°E、24~30°N)雨季降水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江南雨季气候态降水的季节内变化具有明显的双峰型特征,两个峰值集中期分别是4、6月中旬前后。4月中下旬第一个降水峰值率先出现在江南地区,之后峰值降水南移,于6月上中旬华南地区达峰值集中期,之后强降水才逐渐北移,6月中下旬又回至江南地区,使江南地区降水达第二个峰值集中期。2)我国江南地区区域平均的双峰降水与4—6月的实际降水之间的相关系数达0.69,这表明双峰型降水确实反映了江南雨季降水的季节内演变特征。3)江南雨季降水双峰型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周期。年际变化周期为2~3 a,强信号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以及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年代际变化周期约为8~10 a,在整个时间域上都存在,最强信号集中在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期。4)年代际尺度上,江南雨季降水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双峰型态)具有隔代显著的特征,即20世纪60、80年代及21世纪初双峰型特征显著,而20世纪70、90年代双峰型特征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利用1951—2000年内蒙古地区11个站的月降水资料,总结了该地区汛期(6—8月)降水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特征,分析了汛期降水变化与各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汛期降水存在10年尺度的气候振动,东部和呼和浩特地区存在20年尺度的气候振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夏季东亚季风、青藏高原位势高度、ENSO事件对内蒙古地区汛期降水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陈优平  余志豪 《气象科技》2007,35(3):359-362
为了定量描述副高变化及其与嘉兴夏季降水的关系,在500 hPa高度场上选择一个特定的关键区定义了一个副高指数,分析发现该指数既存在大于45年周期、准9~16年的年代际变化周期,也存在4年和准2年的年际变化,与降水间存在很好的相关关系,可以作为预测降水的一个重要因子。嘉兴夏季降水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1980年前后发生了一次同期的年代际尺度跃变。1980年以前,副高强度明显偏弱,主体偏东,嘉兴夏季降水偏少;而1980年以后则反之。  相似文献   

5.
我国年、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分析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陈兴芳  孙林海 《气象》2002,28(7):3-9
通过对我国年、季降水的年代平均距平百分率图的对比分析,计算10年滑动平均距平场相关系数和年代之间平均距平差值t统计量的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年、季降水具有较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趋势。这些结果对于降水的年代气候预测和短期气候预测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1960—2009年中国年降水量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秀博  李清泉  魏敏 《气象》2012,38(12):1464-1472
利用1960-2009年中国台站降水量资料,揭示了全国、区域年降水量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的复杂结构和地区性差异,并根据年代际周期对未来降水量变化的贡献进行了预估。我国北方年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强,年际变化对年降水量的贡献较大;南方年降水量年际变化相对较弱,年际变化对降水量的贡献较小,东北和西北地区年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较强,年代际变化明显,且同位相;其他地区年降水量年代际变化相对较弱。我国东北、西北、华南、青藏高原、西南地区年降水量的年代际变率对年降水量的贡献目前处于下降阶段,未来5-10年年代际变化的贡献可能继续呈下降趋势;长江中下游地区年降水量的年代际变率对年降水量的贡献目前处于上升阶段,未来5-10年年代际变化的贡献可能继续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我国夏季降水与全球海温的耦合关系分析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利用我国160个台站从1951~2000年的月降水观测资料和NCEP/NCAR的全球海表温度(SST)资料,分析了我国夏季(6、7、8月)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温的相关,并应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研究了我国夏季降水分布异常与海温变化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夏季降水异常的雨型分布主要有3种,这些雨型的时间变化除了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外,还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尤其是华北地区的降水从1965年左右开始减少,特别是大约1976年后有显著的减少。SVD分析揭示的我国夏季降水和全球海温异常的耦合关系表明,这种耦合关系最主要的时空变化特征表现在年代际变化的时间尺度上。我国华北和东北南部的夏季降水从1976年前后明显减少,与之显著关联的海温异常的关键区包括太平洋、印度洋以及热带和南大西洋。特别是热带中、东太平洋,印度洋,以及热带和南大西洋海水,从1976年前后也明显增暖。本研究揭示的华北持续干旱与印度洋和大西洋海温的年代际变化的耦合关系,在以往的研究中还未见到,因而有必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重视。我国夏季降水和海温的耦合关系,还表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异常与太平洋和大西洋海温异常的显著相关上。当南海和黑潮区域以及相邻的热带西太平洋海区海温为正异常时,热带和北大西洋海温也为正异常;而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为负异常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偏涝;反之,该地区则偏旱。  相似文献   

8.
戴维斯海峡海冰与华北降水的年际关系及其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北极海冰面积指数和中国160站降水资料,探讨了冬季戴维斯海峡海冰和华北7月降水年际变化的相关特征,并分析了二者年际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冬季戴维斯海峡海冰与华北7月降水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呈反相关关系,1974年前后两者的年际关系由反相关较强转为变弱。冬季戴维斯海峡海冰与中国7月160站降水的年际相关分布在1974年前后由东部型转变为江淮型。  相似文献   

9.
近50a华北地区冬季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利用我国160站1951-2000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在分析华北地区气温变化的季节--年际变化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冬季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的时空特征。发现:冬季气温在50、60年代较低,70年代开始升高,80年代变化较为平缓,90年代增暖程度加大,50a来有显著的增暖趋势,达0.27℃/(10a)。华北地区冬季气温的升高趋势与中国大部分地区是一致的,且是升高最明显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湛江、北海、钦州三个观测站1960-2000年日降水资料分析三个站点降水量及日数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钦州的年平均降水量及降水日数均多于其它两站,北海平均年降水量多于湛江,但年平均降水日数少于湛江。三站季平均降水夏季最多,春秋季降水相当,冬季最少。降水日数也是夏季最多,湛江及北海春季多于秋季,冬季最少;钦州冬季平均降水日数少于秋季。  相似文献   

11.
北京城市热岛效应对冬夏季降水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5,自引:8,他引:35  
孙继松  舒文军 《大气科学》2007,31(2):311-320
利用北京地区20个气象观测站最近30年(1975~2004年)冬季(12~2月)、夏季(6~8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和降水日数资料,研究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对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最近30年来,北京城区与北部山区之间的温度梯度在明显加大,其中,冬季温度梯度的平均增幅为0.6℃/10 a,夏季约为0.2℃/10 a。(2)在北京城区南北两侧,冬季和夏季的降水日数、降水量的相对变化趋势明显不同:相对区域平均而言,在城区及南部近郊区,冬季降水日数和降水量都在明显增加;夏季,城区北侧的降水日数呈加速增长趋势,尽管南部平原郊区的相对降水日数变化不大,但降水量在相对减少。(3)城市热岛效应对不同季节降水分布的影响,可能是城乡温度梯度与盛行风相互作用的结果,就北京地区而言,地形的存在,强化了城区与北部郊区之间的温度梯度:冬季盛行北风气流,在北部郊区,热岛效应强迫产生的边界层下沉运动有可能造成局地降水天气过程相对减少,城区及其南侧则相反;夏季盛行南风气流,随着城市热岛效应的增强, 发生在北部近郊区的弱降水天气过程趋于增多。  相似文献   

12.
东北地区夏季干旱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51—2012年160个标准站的逐月降水和温度资料,计算了表征东北地区干旱的SPEI指数,并对该指数进行EMSD分解,研究了东北地区干旱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夏季干旱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年际变化中具有显著的准2 a、准5 a和准7 a振荡周期;年代际变化中则具有显著的准17 a和22 a振荡周期。进一步分析发现,1975—1984年和1994—2008年为相对干旱阶段,其中1994—2008年旱情比较严重,1953—1975年、1984—1994年以及2009—2012年为相对湿润阶段。Mann-Kendal检验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夏季旱涝突变发生在1975年和1994年。  相似文献   

13.
南极海冰的年际变化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Hadley中心提供的1969—1998年的南极海冰再分析资料和其它多种观测资料,分析了南极海冰的年际和季节变化,指出南极海冰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但与ENSO的关系则较为复杂。南极海冰维持了南半球高纬地区大气环流的季节持续性,因而对短期气候预测有较大帮助。相关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均证实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与南极海冰的年际变化有关,当北半球春夏季南极海冰增多时,华北降水增多而华南和东北降水减少。研究还表明,此种雨型分布与南极海冰变化引起的东亚夏季风环流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东南亚地区年际降水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用Chen等最新创建的全球陆地和海洋的月降水资料(PREC/L和PREC/O),采用加权平均的降水距平指数和旱涝面积指数分别划分1948-2002年东南亚地区年、季的旱涝年,并对划分的旱、涝年进行了旱涝年差异的Monte Carlo检验。研究了东南亚地区降水与ENSO的关系,指出东南亚地区年、秋季和冬季的降水与ENSO事件的关系比较密切,春季降水与其关系稍差一些,夏季与ENSO事件没有明显的联系。研究了东南亚地区旱涝年的分布规律和特征,指出1948-1959年期间除了夏季旱年比涝年多以外,年和春、秋、冬季都是涝年明显多于旱年,60年代年、四季的旱涝相差不多,年和夏季在70年代涝多于旱,春、秋、冬季旱涝相同;1980-1989年是旱年的多发期;1990-2002年期间旱涝年频繁爆发,旱年多于涝年。通过计算东南亚地区年、季的降水趋势系数,得出东南亚地区年、季的降水量大都存在下降趋势,其中年和秋季的下降趋势很明显,春夏两季存在弱的下降趋势,而冬季则有较弱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5.
近42年辽宁极端降水事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辽宁51个台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分别计算出1961~2002年51个台站的年降水量、年降水日数、年平均降水强度、年暴雨日数、年大暴雨日数、年最大连续降水量、年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年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的8个时间序列,用极值法对上述时间序列极端偏多(大)和极端偏少(小)2种极端情况的年际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年降水量极端偏小、降水日数极端偏少和连续无降水日数极端偏多均有增加的年际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仪清菊  魏凤英  王明志 《气象》2001,27(9):31-34
利用1998年5-6月华南暴雨外场试验期间加密观测的降水资料,分析了试验区的降水特征,结果表明:广州试验区降水强于福建区;1小时雨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呈现出强的脉冲特性,最大1小时雨量往往发生在依傍晚;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局地性;由GPS观测资料反演得到的在气可降水量(PWV)能较好地揭示暴雨发生的时段。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67—2017年近51a兴安盟8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11a滑动平均和EOF分解等统计方法,对当地暴雨的气候特征、暴雨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以及暴雨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兴安盟暴雨日数的中心轴线呈南北走向,正好位于西风带上大兴安岭的背风坡沿线;而暴雨雨量大值区域主要位于东部,由蒙古高原向松辽平原过渡的低海拔地区。(2)近51a来兴安盟暴雨日数呈减小的负增长趋势,并经历了偏少—显著偏多—显著偏少—偏多4个阶段。(3)暴雨日数EOF分解前两个模态可以代表兴安盟暴雨日数空间分布类型的一半以上,依次表现为全盟一致型和东—西反向型。  相似文献   

18.
华北汛期降水量变化中年代际和年际尺度的分离   总被引:39,自引:12,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日宇 《大气科学》2002,26(5):611-624
华北地区汛期(7月和8月)降水量的变化中,不仅具有年际变化的特征,同时还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我们将这两种时间尺度进行分离,即将降水量的变化进行5年滑动平均,以滑动平均值代表年代际变化,并以每年的汛期降水量与滑动平均值的差代表去除了年代际变化后的年际变化.然后,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对与这两种不同时间尺度相关联的大气环流异常进行了分析,发现两者具有不同的表现,说明影响这两种不同时间尺度的物理原因可能是不同的.与年代际变化相对应的大气环流异常主要表现为出现在我国东部地区的南北风异常以及欧亚大陆上空的位势高度异常.若对这两种时间尺度不进行分离,而直接按讨论年际变化的一般方法简单地分析与年际变化相关联的大气环流异常时,所得到的分析结果中既包含与华北降水年代际变化相关联的大气环流异常,又包含与去除年代际变化后的年际变化相关联的大气环流异常.而除去年代际变化后,与华北汛期降水年际变化相关联的大气环流异常主要表现为在东亚上空位势高度和纬向风的异常,意味着急流在涝年位置偏北.  相似文献   

19.
利用我国160个测站1951—2013年冬季月平均气温资料和1951—2016年间冬季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指数资料,分析了两者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相关关系,探讨了PDO对我国冬季气温影响的可能物理过程。结果发现:PDO与我国冬季气温年际变化不显著;在冬季期间,PDO对我国气温的影响是滞后的;PDO与我国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存在密切关系,当PDO处于年代际正(负)位相时,我国气温普遍偏高(低);PDO年代际分量对我国的影响机制为:当PDO指数位于年代际正(负)位相时段,海平面气压场上西伯利亚高压减弱(增强),500 hPa高度场东亚大槽强度减弱(增强),200 hPa纬向风场东亚北支急流减弱(增强),这些都有利于我国冬季气温偏高(低)。  相似文献   

20.
马斯克林高压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历史天气图和NCEP再分析资料,普查了1980~2002年出现在华北平原地区的回流天气过程.依据500 hPa环流形势,对华北平原的回流天气形势分为两种:两槽一脊型和高纬低压带型.针对不同的天气分型对产生回流天气的动力条件、水汽来源进行了合成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涡度和散度的垂直分布与一般的降水过程不同,低层存在辐散和反气旋环流;自东北南下经渤海回流到华北平原的空气是比较干的.该文分析结果有助于预报业务人员了解回流天气,提高华北回流天气的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