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社区绝经后女性这个普遍群体中,骨密度与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VD]及利用FRAX?得出的骨折风险相关性的研究。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89位自社区来我院就诊的绝经后女性,检测患者左侧股骨颈近端部位和腰椎骨密度,依据T值水平分为:正常组(n=19)、减少组(n=30)、骨质疏松组(n=40),检测患者25(OH)VD,运用FRAX?来估算研究对象前臂、腰椎等主要部位的骨折风险(PMOF)及髋部的骨折风险(PHF)。结果:(1)25(OH)VD与L1-4BMD、左侧股骨颈BMD、主要部位骨折风险(PMOF)及髋部骨折风险(PHF)无相关性(P0.05);(2)PMOF、PHF分别与L1-4BMD、L-NeckBMD均呈线性负相关;(3)各部位BMD、25(OH)VD表达水平由高到低为正常组、减少组、骨质疏松组,各部位BMD表达水平有统计学价值,但25(OH)VD水平无统计学价值;PMOF、PHF由高到低为骨质疏松组、减少组、正常组(P0.05)。结论:25(OH)VD虽与骨折风险、骨密度无直接相关关系,但在绝经后女性人群中普遍存在骨质疏松及VD缺乏,对此类人群进行25(OH)VD水平的检测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为骨质疏松或骨折的早发现、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在社区等缺乏骨密度之类精密仪器的医疗场所,更加简便的诊断出骨质疏松患者,可以作为社区体检中一项基本筛查工具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骨折风险因子评估工具(FRAX)及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指数在绝经后骨质疏松风险中的评估作用,为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早期诊断准确性提供帮助,指导治疗。方法 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选取绝经后女性120例,采集患者一般资料、病史资料、腰椎L_(2-4)以及大转子骨等骨密度,计算OSTA指数及FRAX(不含骨密度模型)指数的10年髋部骨折风险(HF)及主要骨质疏松骨折风险(MO)。对比不同体重指数患者FRAX及OSTA;对比骨质疏松和非骨质疏松患者FRAX及OSTA;分析FRAX及OSTA与腰椎L_(2-4)以及大转子骨等骨密度的关系;绘制ROC曲线评估两个指数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价值。结果超重及肥胖组OSTA指数较体重正常组高;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OSTA及FRAX指数(HF、MO)差异显著;OSTA评分与腰椎L_(2-4)、Wards三角、股骨颈骨密度、大转子骨密度呈正相关,分别为r=0.435、r=0.411、r=0.499、r=0.500。MO、HF与腰椎L_(2-4)、Wards三角、股骨颈骨密度、大转子骨密度相关呈负相关,MO:分别为r=-0.535、r=-0.702、r=-0.812、r=-0.733,HF为r=-0.463、r=-0.657、r=-0.721、r=-0.345;OSTA指数、HF、MO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分别为56.50%和85.62%、87.44%和82.30%、87.50%和80.25%。P均0.05。结论 OSTA及FRAX均可协助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识别,指导预防和治疗,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FRAX软件评估中老年患者骨折风险,为临床干预骨质疏松提供指导。方法对纳入的395例人群采用FRAX骨折风险评估表,登记有关临床资料,并测定L2~L4和髋部骨密度,分析骨折的相关风险因素。结果①395例调查者中男女比例为1.23∶1;女性患者腰椎骨密度明显低于男性患者(P0.01),骨折风险明显大于男性患者(P0.01)。②不同年龄段男性骨折风险不同,主要部位脆性骨折风险以50~59岁年龄段最高(P0.01),髋部脆性骨折风险以60~69岁年龄段最高(P0.05);不同年龄段女性骨折风险不同,主要部位脆性骨折风险以60~69岁年龄段最高(P0.05),髋部脆性骨折风险以60~69岁年龄段最高(P0.05)③主要部位脆性骨折风险与腰椎及髋部骨密度均呈线性负相关(r=-0.498,r=-0.517),与男性患者年龄呈线性负相关(r=-0.608)。④髋部脆性骨折风险与腰椎骨密度、髋部骨密度及年龄呈线性负相关(r=-0.469,r=-0.613,r=-0.033),与女性患者年龄呈线性正相关(r=0.124)。⑤男性、女性主要部位和髋关节脆性骨折风险值识别骨量减少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在0.625、0.838和0.821和0.890(P0.05)。结论 FRAX可以为临床评估骨折风险提供帮助,对骨质疏松的干预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老年骨折病人骨质疏松的发病情况,探讨血清瘦素、MMP-10和TMIP-1水平对骨质疏松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骨折病人80例,选择同时期参加健康体检的42名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研究对象的血清瘦素、MMP-10和TMIP-1因子,了解骨折病人与对照组的骨密度差异,比较骨折病人不同骨密度水平的血清指标变化,并分析其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骨折病人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为57.5%,将骨折病人按照骨密度水平分成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三组瘦素、MMP-10和TMIP-1水平不同,骨质疏松组的瘦素、MMP-10高于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P0.05)。骨折病人的骨密度与血清瘦素、MMP-10水平呈负相关(r分别为-0.351、-0.236,P值分别是0.004、0.012),随着患者骨密度的降低,血清瘦素和MMP-10水平逐渐升高。结论老年骨质疏松容易导致骨折,骨密度联合血清瘦素和MMP-10测定可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症;改善居民生活饮食习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关节置换法和内固定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其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骨质疏松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取对关节置换法治疗,对照组采取内固定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和骨密度。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半年后Harri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的下地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骨密度值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后骨密度值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置换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可早期下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强骨密度,优于内固定治疗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密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进一步明确补钙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将2 475例累积补钙时间超过2年的老年女性志愿者设计为实验组,依据骨密度检测结果又将其分为骨密度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计算3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对发现的斑块依据回声强度将其分为低回声、等回声和高回声;设对照组100例,均未服用过任何钙剂,年龄、地域与研究组无显著差异。结果实验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但实验组中的骨密度检测值不同的3组之间斑块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正常组中,高回声斑块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骨质疏松组(P0.05);骨量减少组与骨量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沿海地区长时间补钙的老年女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骨质疏松患者较易发生高回声斑块,同时提出能否将骨密度检测值、颈动脉斑块回声强度作为有效补钙的评价指标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及骨折风险评估(FRAX)。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骨折疏松性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甲状旁腺激素(PTH)、Ⅰ型胶原蛋白N-端肽(s-PINP)及I型胶原蛋白C末端交联端肽(s-CTX)的水平,并应用FRAX评价两组骨折再发生率。结果研究组B-ALP和PT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s-PINP和s-CTX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BG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骨折再发生率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血清B-ALP、PTH、s-PINP和s-CTX水平异常,FRAX可以有效预测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低密度脂蛋白相关蛋白(LRP)-5和硬化蛋白(SOST)对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该中心诊断为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109例为骨质疏松组,另选择同期在该中心诊断为2型糖尿病骨量下降患者65例和2型糖尿病骨量正常患者45例分别为骨量下降组和骨量正常组。观察各组MHR、LPR-5和SOST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骨折严重程度的关系;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MHR、LPR-5和SOST水平对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预测效能。结果 骨质疏松组患者MHR和LPR-5水平明显高于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P<0.05),且骨量减少组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P<0.05)。骨折组MHR和LPR-5水平明显高于非骨折组(P<0.05),并随着骨折严重程度的升高而明显升高(P<0.05)。骨质疏松组血清SOST水平明显低于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P<0.05),且骨量减少组明显低于骨量正常组(P<...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变化及影响骨折风险的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RA伴骨质疏松患者105例(RA组),同期单纯RA不伴骨质疏松患者55例(对照组),采用双能X射线吸收法测定其腰椎L1~4与股骨近端骨密度(BMD),并对比骨折跌倒评分与骨折风险评分(FRAX),依据是否发生骨折将其分为观察组、未骨折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RA骨质疏松患者骨折风险的因素。结果 RA组腰椎、股骨颈、Ward区、大转子BMD均低于对照组(P0. 05); RA组跌倒评分高于对照组,且无论有无BMD,RA组的腰椎与髋部FRAX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 05);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激素使用时间、血沉(ESR)为导致RA伴骨质疏松患者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 05),而摄入钙、25(OH) D可能为保护因素(P0. 05)。结论 RA骨质疏松患者存在明显骨量流失,其骨折风险增加,年龄高、病程长、ESR升高、激素使用时间长可能是发生骨折的危险因素,而摄入钙、补充25(OH)D可能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折危险性评估工具(FRAX)评估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本院就诊RA患者54例,采集患者骨折危险因素等临床资料,应用FRAX,使用或不使用骨密度(BMD)分别计算出未来10年髋部骨折及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54例RA患者,未使用BMD未来10年髋部骨折概率0~20%,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2.5%~24%;使用BMD计算的骨折概率高于未使用BMD计算的骨折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皮质激素疗程≥1年的患者使用BMD计算的骨折概率高于未使用BMD计算的骨折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骨折风险分组,中高危组与低危组在类风湿因子、抗ccp、c反应蛋白水平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FRAX可作为评估RA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若联合BMD可更准确地评估骨折风险。类风湿因子、抗ccp、C反应蛋白高水平的RA患者更应注重骨质疏松的防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疗效及再骨折风险。方法收集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120例,按照治疗药物分为唑来膦酸组(A组)56例,阿仑膦酸钠组(B组)64例。治疗疗程3年,两组均在治疗基线及治疗后每年评估1次。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患者腰椎及全髋骨密度,评估椎体及髋关节骨折情况。比较治疗后骨密度变化及骨折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较基线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腰椎及全髋骨密度均高于基线(P0.05),A组腰椎骨密度治疗次年均高于前1年,A组腰椎及全髋骨密度每年均优于B组(P0.05)。两组治疗后再骨折风险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口服及静脉双磷酸盐均可减轻骨质疏松骨痛,提高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骨密度,静脉用唑来膦酸临床效果优于阿仑膦酸钠。两者均可降低骨质疏松再骨折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相邻椎体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8月收治的64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根据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均行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且术后予以基础抗骨质疏松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唑来膦酸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上下相邻椎体骨密度,以及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和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水平。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12个月,两组ODI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12个月,观察组相邻上位及下位椎体骨密度均较术前升高,且相邻上位椎体骨密度高于对照组(P0.05,P0.01)。术后6个月,观察组BAP与β-CTx水平均较术前和对照组降低(P0.05,P0.01)。观察组术后相邻椎体继发骨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可有效增加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术后相邻椎体骨密度,改善骨代谢,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还能降低相邻椎体继发骨折的风险,也未增加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钙调激素甲状旁腺素(PTH)和维生素D的变化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60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腰椎和髋部骨密度,检测血清中骨代谢及血糖相关的指标,并根据骨密度测定结果将60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骨量减少组(32例)、骨质疏松组(12例)、正常组(16例),测定3组的血清PTH和25羟维生素D3,分析其与患者不同部位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 依据患者腰椎或髋部的骨密度值,骨质疏松的检出率为20.0%(12/60),骨量减少的检出率为53.3%(32/60).3组的血清PT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2,P=0.043),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与正常组相比,PTH水平明显上升[(44.87±10.62)、(50.24±20.32)μg/L与(36.96±12.36)μg/L,P均<0.05].但25羟维生素D3浓度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PTH水平与髋部骨矿面密度(BMD)呈显著负相关(r=-0.224,P <0.05),与腰椎BMD无显著相关性(r=-0.187,P>0.05).结论 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髋部BMD与血清PTH浓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水平,分析GNRI与心力衰竭患者骨密度值的关系,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并发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并分析其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伴有骨质疏松将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24例,并发骨质疏松症)和对照组(56例,未并发骨质疏松症),比较两组患者GNRI水平。根据骨密度测定值(T值)将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24例,T值<-2.5 SD)、骨量正常组(30例,T值>-1.0 SD)和骨质减少组(26例,-2.5≤T值≤-1.0 SD),分析GNRI与骨量水平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并分析相关因素判断骨质疏松的价值。结果 观察组患者GNRI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GNRI与骨密度T值呈显著正相关(P <0.05);骨量正常组患者营养分级优于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6 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实验组单独应用5 mg唑来膦酸钠1次,两组同时服用阿法D3胶丸。比较治疗前后疼痛改善情况和骨密度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背痛、体位更换痛及活动不便等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骨密度值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骨密度值无明显增加(P0.05)。结论结果表明唑来磷酸钠能明显缓解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痛,并能有效增加骨密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男性体检人群骨密度情况,并探讨骨密度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自愿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体检的男性5131例,采用超声骨密度仪测定体检者足跟部骨质,根据骨密度仪计算出的T和Z值,分析年龄、血脂、体重指数对骨密度的影响情况。结果≤35岁组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最低,≥70岁组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患病率(42.60%,14.08%)最高。随着年龄的增加,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检出率增加,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体重过低的人群中,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最高(41.65%,13.27%),在超重的人群中,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最低(28.96%,2.44%),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逐渐减少(P0.05)。血脂对骨密度的影响不大(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密度逐渐下降,年龄是骨密度的危险因素,体重指数是骨密度的保护因素,血脂对男性骨密度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老年男性代谢综合征患者骨密度与骨量、骨代谢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老年男性代谢综合征患者骨密度与骨代谢指标含量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06-05/06济南地区部队干休所离休老干部查体人员.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组分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WHO代谢综合征的工作定义.应用SetriscamTM数字化成像技术及放射免疫分析法,对代谢综合征组90例(其中骨质疏松22例和骨量减少30例),单纯高血压组38例,单纯糖尿病组30例,单纯高血脂组32例患者进行骨密度、骨钙素等骨代谢指标和生化指标的测定,与相同年龄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对骨密度与各项骨代谢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组、代谢综合征骨量减少组、单纯糖尿病组的骨密度和峰值百分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 < 0.05~0.01).②代谢综合征组、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组骨钙素、Ⅰ型胶原C端肽低于正常对照组(P < 0.05~0.01),甲状旁腺素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三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高血糖、高血压和血脂紊乱.③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组骨密度与骨钙素呈正相关关系(r =0.262),与甲状旁腺素呈负相关(r =-0.233),与血压呈明显负相关(r =-0.285),与生化指标之间无相关性.结论: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与骨钙素、甲状旁腺素、Ⅰ型胶原C端肽、血压之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骨密度与骨代谢生化指标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院的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102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L2~L4)、股骨上端[包括股骨颈(Neck)、华氏三角(Ward)及股骨粗隆(Troch)]和全身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根据T值将这些患者分为骨量正常组(44例)、骨量减少组(36例)和骨质疏松组(29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各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N-端中段骨钙素(N-MID-OT)、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ype 1 amino-terminal propeptide,t P1NP)和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的浓度,比较三组骨代谢指标的变化,并对BMD与各项骨代谢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随着骨密度的降低,骨代谢指标的水平逐渐增高,其中,N-MID-OT和β-CTX的水平在三组间的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t P1NP在骨质疏松组和其余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ALP在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骨量减少组中,N-MID-OT与Neck、Troch及全身的BMD呈负相关(r=-0.754,-0.663,-0.743;P0.05),β-CTX与Ward的BMD呈负相关(r=-0.273;P0.05);骨质疏松组中,N-MID-OT与所有部位的BMD呈负相关(r=-0.736,-0.562,-0.715,-0.521,-0.436;P0.05),β-CTX与Neck、Ward及全身的BMD呈负相关(r=-0.532,-0.614,-0.764;P0.05)。结论: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骨密度与骨代谢指标呈负相关,两者联合评估有助于早期预防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女性患者骨密度与骨转换及骨重建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01例T2DM女性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数据,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骨密度,包括腰椎、左侧股骨颈和髋部总体,将纳入对象分为骨量正常组85例(T>-1)、骨量减少组87例(-2.5 < T < -1)和骨质疏松组29例(T < -2.5),检测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和β-Ⅰ型胶原C-末端交联分别评估骨形成和骨吸收。根据骨形成和骨吸收的T值分别计算骨转换率和骨重建率,比较T2DM患者骨质疏松组和骨量正常组患者的的骨转换率T值以及骨重建率T值的差异,并评估T2DM女性患者骨转换率T值和骨重建率T值与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T2DM女性患者骨质疏松组的骨转换率T值与T2DM女性患者骨量正常组的骨转换率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T2DM女性患者骨转换率T值与髋部骨密度负相关(r=-0.14,P =0.049)。校正糖化血红蛋白后,T2DM女性患者骨转换T值与髋部仍呈骨密度负相关(r=-0.144,P=0.043)。结论在T2DM女性患者中,随着骨转换率的增高,患者骨密度越低,并发低创伤性骨折的风险也会随之增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分级护理方法及其对骨折风险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月1日~2019年6月30日接受治疗的120例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住院期间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住院期间行骨密度分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骨强度、骨代谢指标及骨代谢调节指标。结果:干预前后两组患者骨强度(S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I型原胶原N-端前肽(PINP)、β-I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X)、骨钙素(BG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25(OH)D3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密度分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骨代谢,降低患者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