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董林  高拴柱  许映龙  吕心艳  黄奕武 《气象》2019,45(9):1322-1334
利用历史台风最佳路径、中央气象台台风路径强度实时预报,以及ECMWF数值预报和NCEP海温实况等资料,对2017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主要特征和预报难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7年台风生成具有源地偏西、南海台风偏多和台风群发特征明显等特征;台风活动具有年度活跃程度低、台风极值强度偏弱和超强台风异常偏少等特征;台风登陆具有登陆台风个数多、登陆地点偏南、登陆强度偏弱等特征。对2017年度的预报误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4、48、72、96和120 h台风路径预报误差分别为74、137、233、318、428 km,各时效误差均较2016年有所增加;但与日本、美国相比,除120 h外,中国路径预报水平依然处于领先地位。 24、48、72、96和120 h台风强度误差分别为3.6、5.4、6.6、7.4和6.8 m·s-1,较2016年有所减小,24 h误差为历史最低值。强度预报水平居于日本、美国之间。另外,2017年最主要的预报难点是双台风或多台风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近海快速加强台风的强度预报。  相似文献   

2.
王海平  董林  许映龙  聂高臻 《气象》2021,47(8):1009-1020
2019年在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共生成台风29个,比多年同期平均偏多2个,其中6个台风登陆我国,比多年平均偏少1个;台风整体强度偏弱,但全年最强台风夏浪极值强度达到68 m·s-1(17级以上);登陆台风整体强度偏弱,但"利奇马"登陆强度强(52 m·s-1,超强台风级)、影响重;秋季台风生成数较常年明显偏多,尤其是11月生成台风数达到6个。2019年中央气象台台风路径预报平均误差与近5年(2014—2018年)的平均误差相比,在24~72 h的预报误差有所增大,而96~120 h的预报误差则明显减小,尤其是120 h的预报准确率创新高。与日、美官方预报相比,中国在24 h和96~120 h的预报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在48~72 h的预报误差比日本略高,但低于美国,与EC确定性模式相当。  相似文献   

3.
高拴柱  董林  许映龙  钱奇峰 《气象》2018,44(2):284-293
利用历史台风最佳路径资料、2016年台风最佳路径实况和中央气象台台风路径强度实时预报资料,以及ECMWF数值预报和集合预报产品,对2016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主要特征和预报难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6月的淡季空台风和盛夏秋季多台风现象均与2016年〖JP2〗赤道海温由厄尔尼诺向拉尼娜转换有关;长时效路径预报误差有时异常偏大,可能与集合预报产品的发散度很大有关,但是如果能够掌握数值天气预报对大尺度天气系统预报的系统性偏差,也可以做出精度更高的预报;24 h强度预报误差超过了5 m·s-1,这种现象在过去十多年的业务预报中并不多见,个别最大误差竟达20~26 m·s-1。〖JP〗强度预报的大误差与强度预报中没有定量产品可供参考有关,定性地分析台风强度变化规律对于提高强度预报作用很小,所以急需建立和发展定量和精细化的强度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4.
周冠博  柳龙生  董林  王皘  许映龙 《气象》2022,48(4):504-515
利用1949—2019年中国气象局台风最佳路径资料、2020年中央气象台的台风路径和强度实时预报资料、欧洲中期预报中心的ERA-Interim逐6 h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为0.25°×0.25°),以及NCEP RTG_SST海温分析产品等,对2020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主要特征和预报难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  相似文献   

5.
利用1949—2021年中国气象局台风最佳路径资料、2022年中央气象台台风路径和强度实时业务资料、欧洲中期预报中心ERA-Interim逐6 h再分析资料等,对2022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活动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2年,台风活动的阶段性、群发性特征明显,生成位置偏北偏西,登陆我国的台风数量偏少、强度偏强,自2019年以来,已连续4年登陆台风个数偏少。预报误差分析表明,在台风生成初期、台风与西风带结合后转向以及多台风(低压)活动期间的路径预报误差较大。进一步分析台风暹芭、梅花和轩岚诺的预报难点,结果表明:“暹芭”北侧的大陆高压和高层急流的预报偏差是导致后期路径预报调整的主要原因;“梅花”登陆后陆上路径预报偏差主要由模式对引导气流的预报偏差所致;“轩岚诺”路径和强度变化复杂,在其快速加强和快速减弱的速率、结构变化导致的强度波动和尺度变化等方面存在预报偏差。  相似文献   

6.
7.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1949—2015年中国气象局台风最佳路径资料、2015年中日美台风实时定位资料、1°×1°的NOAA/OISST月平均海温资料和NCEP/FNL再分析资料以及05°×05°的NCEP RTG实时海温等资料,对2015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活动的主要特征、厄尔尼诺对该年台风整体活动的影响、1508号台风“鲸鱼”实时定位、1522号台风“彩虹”近海急剧加强预报、1510号台风“莲花”和1521号台风“杜鹃”长时效路径预报以及地面观测系统存在的薄弱环节等主要业务技术难点和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 1)2015年台风活动活跃期不明显,呈现生成总数与多年平均持平、南海台风偏少、生成源地偏东、强度强、超强台风异常偏多、登陆个数及频次偏少等特征。2)2015年台风主要活动特征与极强厄尔尼诺事件关系密切,但厄尔尼诺对台风的影响不是单一的,其影响物理机制尚待深入研究。3)台风“鲸鱼”实时业务定位的精度直接影响其登陆预报的精度,综合应用多源观测资料、规范台风定位业务流程,有利于台风定位和路径预报精度的提高。4)台风快速增强和路径长时效预报仍是台风业务的主要技术瓶颈,高分辨率台风-海-气-浪耦合模式、集合预报及相关动力统计模式和天气物理概念模型的研发改进将是未来的主要解决技术途径。5)中国地面观测系统尚不具备对极端台风的监测能力,在沿海受台风影响的重点区域(包括海岛)布设先进的重型机械式强风仪,将有助于提高对极端台风事件的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8.
2018年共有29个台风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生成台风个数偏多,南海台风活跃。有10个台风登陆我国,登陆强度整体明显偏弱,但是登陆台风个数明显偏多、登陆时间集中、登陆地段偏北、北上台风偏多,造成台风降水范围广、暴雨强度大、超警河流多。其中,“安比”、“摩羯”、“温比亚”一个月内相继在华东地区登陆并深入内陆北上,且登陆后长时间维持热带风暴级强度,给华东、华北、东北等地区带来大范围强降雨。“艾云尼”移动缓慢,与西南季风环流相结合,给广东等地区造成长时间的持续强降水。“山竹”是2018年登陆我国最强台风,其7级风圈明显偏大,给广东、香港等地区带来大范围、长时间的强风和强降水。2018年所有预报时效的路径预报误差较2017年均有所降低,路径预报水平进一步提高,但是强度预报水平仍然没有明显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钱燕珍  张寒 《气象》2004,30(9):19-23
研究了2002年16号台风路径的分析与预报过程,分析了0216号台风在几次关键点的预报过程中出现疑难,预报争议很大的原因.认为类似0216号台风,在其生命史中遇到环境场气压系统比较弱时,要注意可能出现路径停滞、打转、转折等.这时,应仔细分析,避免对预报思路的误导,减少预报服务思路的大幅度摆动,以提高服务质量与效果.注意台风周围的涡旋发生互旋的半径变化、影响的程度,在分析弱涡旋时,注意水汽通道云图等其他参考工具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中央气象台台风实时业务资料、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以及卫星云图等对2021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台风活动的主要特征和影响我国台风的路径、强度及风雨影响进行分析和回顾。结果表明:2021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台风生成个数偏少,生成源地整体偏西;台风强度偏弱,但有多个台风出现了快速增强,其中台风“烟花”“灿都”的24 h强度增幅达40 m·s-1,为近30 a少见;2021年先后有5个台风登陆我国,另有2个台风影响我国。在登陆台风中,4个登陆华南的台风强度均弱于历史平均值。所有登陆台风在登陆后的维持时间都明显高于历史均值,特别是台风“烟花”为历史上登陆华东后维持时间最长的台风,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灾害影响。  相似文献   

11.
董林  许映龙  吕心艳  高拴柱 《气象》2020,46(1):29-36
2017年7月的两个台风(1709号台风纳沙和1710号台风海棠)在近海发生罕见的近距离相互作用和环流合并,给登陆点的预报及二次登陆时的强度预报造成很大困难,包括ECMWF和NCEP等在内的大部分数值模式均未能较好地做出预报,但实际业务中的官方预报则较为准确。本文总结了实际业务中的预报经验,并对预报着眼点进行了分析归纳,主要包括:利用天气学模型、模式的偏差订正经验和集合预报结果等,分析模式对副热带高压等大尺度环流背景预报的合理性;通过分析双台风最靠近时刻的相对强度来确定主环流,从而判断两个台风的登陆时间差、各自的极值强度和陆上维持机制的差异;充分考虑登陆台湾的路径角度和过岛时间这两个影响因子,从而修订台风二次登陆时的强度。  相似文献   

12.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东生  屈雅 《气象》2007,33(7):67-74
对1949—2005年共57年西北太平洋上和南海中心风速≥8级的热带气旋活动的若干特征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57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年平均发生频数为27.47个,登陆我国年平均数6.89个,近10年发生和登陆频数处于57年的低值区;7—9月是发生和登陆我国最多的月份,华南沿海是登陆最频繁的区域。我国东北地区、华北、黄淮、江淮、江南、华南和西南地区东部均可出现TC暴雨,高频区在东南沿海地区,中心在海南和广东东部沿海,次频中心位于广西沿海和福建东南部沿海。此分析可为登陆热带气旋的暴雨预报提供气候背景。  相似文献   

13.
Although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tropical easterly jet(TEJ)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summer weather and climate over India and Africa,whether the TEJ exert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ropical cyclone(TC)activity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WNP)remains unknown.In this study,we examined the impact of the TEJ on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C genesis frequency over the WNP in the TC season(June-September)during 1980-2020.The results show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C genesis frequency over the WNP and the jet intensity in the entrance region of the TEJ over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in brief WP_TEJ),with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s high as 0.66.The intensified WP_TEJ results in strong ageostrophic northerly winds in the entrance region and thus upper-level divergence to the north of the jet axis over the main TC genesis region in the WNP.This would lead to an increase in upward motion in the troposphere with enhanced low-level convergence,which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to the increases in low-level vorticity,mid-level humidity and low-level eddy kinetic energy,and the decreases in sea level pressure and vertical wind shear in the region.All these changes are favorable for TC genesis over the WNP and vice versa.Further analyses indicate that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WP_TEJ intensity is likely to be linked to the local diabatic heating over the Indian Ocean-western Pacific and the central Pacific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proposes useful guidance on the choice of threshold for binary forecasts. In weather forecast systems, the probabilistic forecast cannot be used directly when estimated too smoothly. In this case, the binary forecast, whether a meteorological event will occur or not, is preferable to the probabilistic forecast. A threshold is needed to generate a binary forecast, and the guidance in this paper encompasses the use of skill scores for the choice of threshold according to the forecast pattern. The forecast pattern consists of distribution modes of estimated probabilities, occurrence rates of observations, and variation modes. This study is performed via Monte-Carlo simulation, with 48 forecast patterns considered. Estimated probabilities are generated by random variate sampling from five distributions separately. Varying the threshold from 0 to 1, binary forecasts are generated by threshold. For the assessment of binary forecast models, a 2×2 contingency table is used and four skill scores (Heidke skill score, hit rate, true skill statistic, and threat score) are compared for each forecast pattern. As a result, guidance on the choice of skill score to find the optimal threshold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15.
台风森拉克路径与预报难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钱燕珍  张寒 《气象》2004,30(9):19-23
研究了 2 0 0 2年 1 6号台风路径的分析与预报过程 ,分析了 0 2 1 6号台风在几次关键点的预报过程中出现疑难 ,预报争议很大的原因。认为类似 0 2 1 6号台风 ,在其生命史中遇到环境场气压系统比较弱时 ,要注意可能出现路径停滞、打转、转折等。这时 ,应仔细分析 ,避免对预报思路的误导 ,减少预报服务思路的大幅度摆动 ,以提高服务质量与效果。注意台风周围的涡旋发生互旋的半径变化、影响的程度 ,在分析弱涡旋时 ,注意水汽通道云图等其他参考工具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2009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定位和业务预报精度评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占瑞芬  汤杰  余晖 《气象》2010,36(10):114-121
依据《台风业务和服务规定》分析2009年热带气旋(TC)业务定位和业务预报精度,主要包括:6个方法的定位精度,12个综合预报方法、3个客观预报方法和6个数值预报方法的路径预报精度,以及4个方法的强度(近中心最大风速,下同)预报精度评定。结果表明:各方法的平均定位误差均小于21 km,平均17.1 km,较2008年有所改进。国内综合预报方法的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路径预报的平均距离误差分别为115.8 km、217.5 km和357.1 km,与2008年相比有所偏大;客观预报方法略优于综合预报方法,24小时和48小时预报的平均距离误差分别为113.0 km和211.4 km;4个官方综合预报方法比较发现,中央气象台对我国近海海域的TC路径预报具有明显优势。强度预报仍然以统计方法为主,2009年24小时和48小时近中心最大风速预报的平均误差分别为4.90 m·s~(-1)和7.43 m·s~(-1),相比近10年的平均水平,预报性能没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1323号强台风菲特特点及预报难点分析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许映龙  吕心艳  张玲  黄奕武 《气象》2015,41(10):1222-1231
1323号台风菲特突然西折和近海强度维持是业务预报的主要难点,也是其风雨预报偏差的主要来源。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实时业务数值预报模式和NCEP再分析资料(1°×1°),对“菲特”的特点和预报难点以及造成强风雨的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主要结论如下:东亚高空副热带西风急流迅速增强导致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是“菲特”路径突然西折的主要原因;副热带西风急流入口区右侧的强辐散是“菲特”近海强度维持及其北侧强风雨发生的主要动力机制;“丹娜丝”的存在除了为“菲特”强降雨的发生和维持提供充足的水汽输送外,还有利于副热带高压的西伸,也是“菲特”路径发生西折的主要原因之一;业务预报中,对对流层高层流场(尤其是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分析以及双台风相互作用的关注不够,可能是“菲特”路径、强度和风雨预报出现较大偏差的重要原因;此外,当台风路径集合预报发散度较大或不同集合预报系统出现截然不同的路径预报结果时,采用多模式集合预报订正技术将是提高台风路径预报准确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阿勒泰地区寒潮天气特征分析及预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1961年9月—2006年5月的地面观测资料,筛选出该地区寒潮天气过程,运用统计法,概括了该地区寒潮天气的气候特征。重点分析了该地区1991年9月—2006年5月111个寒潮个例的历史天气图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欧洲中心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并对500hPa高度场、850hPa温度场、地面气压场的季节特征及地面积雪深度和云天状况在形成寒潮天气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从而确立了阿勒泰地区寒潮天气的预报指标。运用欧洲中心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以及预报员的经验建立了寒潮天气的预报模式,并进行了检验,效果较好,在预报业务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02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路径主客观预报评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许映龙  刘震坤  董林  顾华 《气象》2005,31(6):43-46
利用目前中央气象台热带气旋路径实时业务预报中使用的各种主客观预报产品资料,对2002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路径实时业务预报中的主客观预报进行对比分析检验。结果显示:虽然在整体上主观预报要优于客观模式的结果,但客观模式的预报能力已接近主观预报,有时甚至还好于主观预报,特别是48小时以上时效的客观模式较主观预报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在客观模式中,全球模式优于台风模式;热带气旋路径数值模式产品的使用对提高热带气旋路径业务预报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