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肾病 (DN)是糖尿病 (DM )的重要慢性并发症之一 ,系由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所致 ,最终可进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为DM致死的主要原因。中医药治疗DN有独特疗效 ,近年来此方面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就 5年来国内主要中医刊物有关中医药治疗DN的文献作一概述。1 辨证治疗辨证治疗为中医精髓所在 ,更契合“个体化治疗原则” ,故为临床所常用 ,近年来这方面报道和研究亦有一定进展。时氏[1] 认为DN治疗应以治本补虚为主 ,治标祛邪为辅。结合西医分期 ,认为早期 (指Mogensen3期 )DN可分为肝肾阴虚、脾肾气虚及气阴两…  相似文献   

2.
通过文献检索,收集、整理7年来有关糖尿病肾病治疗的相关研究资料,显示目前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辨证论治、自拟方、中药注射液、外治疗法、食疗等方面;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其以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有独特的优势,可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思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理未完全阐明,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西医多采用饮食控制、运动、调整糖脂代谢、透析、移植等措施,而中医药在预防及治疗DN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糖尿病肾病属于中医学“消渴”、“水肿”、“虚劳”等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关于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临床应用研究较多,研究通过文献检索,收集、整理10年内有关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相关研究资料,总结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因病机,并研究目前中医主要通过辨证论治、经验方、中药提取物、外治法、食疗等手段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现状;研究发现中医药干预糖尿病肾病具有一定优势,中医药能够明显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症状,对于改善肾功能、延缓疾病进展等方面效果明显,具备价格低廉、不良反应少、疗效好、形式多等特点。研究为临床上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了基础文献综述证据及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和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特别是一旦进入临床蛋白尿期,肾功能即进行性下降,最终在较短时间内进入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目前糖尿病肾病已是导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首要原因.现代医学除控制血糖、血压等基础治疗外,尚无特殊措施.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肾病(DN)又称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常见而难治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在糖尿病中的发病率高达 47.66%[1]。因此,对 DN的研究受到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中医药在诊治DN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就近年来研究进展作一概述。1 理论研究1.1 病名探讨 古籍中虽无确切的病名,但其症状与中医的“水肿”、“肾劳”、“关格”等病名相合。如《诸病源侯论》云:“水病无不由脾肾虚所为,脾肾虚则水妄行,盈溢皮肤而全身肿满。”《圣济总录》也认为:“消渴病久,肾气受伤,肾主水,肾气虚衰,气化失常,开阖不利,…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全身微血管病变严重并发症之一,其主要病理改变为肾小球硬化,临床表现多为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进行性损害[1],目前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首要病因。目前西医治疗多以对症处理为主,近年来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在降尿蛋白、保护肾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有明显作用,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肾病中医药治疗概况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100091)冯建春北京市工人疗养院韩秋华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医药疗法综述糖尿病肾病(DN)为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病,是其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有效防治DN的发生发展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就...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方法通过对近10年关于中医辨证论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有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从病因病机、治疗和实验研究3个方面论述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结果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优势在于可改善临床症状,延缓病变进展。结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虽然已经被广泛认可,但仍有诸多不足之处,比如临床上对糖尿病肾病的辨证论治尚未达到规范化、标准化、客观化等。  相似文献   

10.
魏聪 《河北中医》2006,28(1):70-72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又称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DN的主要病理学特征为:肾脏肥大,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和肾小管基底膜(tubular basement membrane,TBM)增厚,肾小球系膜区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进行性积聚,导致结节性或弥漫性肾小球硬化。这种变化的组织学基础即是ECM的积聚。DM病程在10~20年,DN的发生率为30%~50%,临床出现蛋白尿的患者约7年内有50%进入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1]。近年…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在糖尿病人群中的发病率为20%~40%,是T1DM患者首位死亡原因,在T2DM患者死因中列在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之后。目前西医对该病的治疗主要是基于良好控制血糖、血压基础上予以对症治疗,但不能有效控制其进展,故结合中医药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并已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最常见和最严重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ESRF)的主要原因。中医药在防治DN的发生和发展、延缓肾功能恶化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疗效肯定,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又称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据目前研究,考虑与内皮功能紊乱,炎性反应的增加,纤溶活性减弱等因素有关。其病理表现为早期肾小球肥大,基底膜增厚及系膜内玻璃样物质增生聚积,肾小球硬化(结节性及弥漫性硬化),肾小球渗出性损害及肾间质纤维化等。其临床表现多以微量白蛋白尿为早期主要症状,可逐渐  相似文献   

14.
杨宇峰  石岩 《中医药学刊》2005,23(11):2052-2053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一种以血管损害为主的肾小球病变.其发病多因微血管病变所致肾小球硬化、小动脉性肾硬化、肾盂肾炎及肾乳头坏死,造成肾功能损害.表现为蛋白尿、水肿、血尿素氮、肌酐升高等,其发病率国外约占2%,国内0.9%~3.6%.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但无法从根本上缓解肾小球血管损害.中医药多靶点作用,多途径起效的特点为DN的治疗开拓了广阔的前景,笔者特作此研究以明确其疗效并分析其特点.  相似文献   

15.
杨宇峰  石岩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11):2052-2053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一种以血管损害为主的肾小球病变.其发病多因微血管病变所致肾小球硬化、小动脉性肾硬化、肾盂肾炎及肾乳头坏死,造成肾功能损害.表现为蛋白尿、水肿、血尿素氮、肌酐升高等,其发病率国外约占2%,国内0.9%~3.6%[1].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但无法从根本上缓解肾小球血管损害.中医药多靶点作用,多途径起效的特点为DN的治疗开拓了广阔的前景,笔者特作此研究以明确其疗效并分析其特点.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肾病又称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为糖尿病特有的肾脏并发症,属中医“消渴”、“水肿”等范畴。其患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目前西医尚无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尤其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为著,可以明显延缓和减轻糖尿病肾病的发展。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关键是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五脏之虚;标实为水湿、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显示出的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最严重和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西医治疗尚无特殊进展,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有一定的优势,并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从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论治、中药复方应用、单味药等几个方面综述了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阐述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优势及不足。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肾病中医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从病因病机、临床研究、实验研究进行了综述,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优势和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