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碳中和已成为引领中国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目标.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与评述,从目标内涵和实现路径两个方面探讨了"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一重要命题.中国碳中和目标与全球温控2℃/1.5℃目标内涵一致,需要以阶段性减排成效为基础制定中期行动方案来逐步实现长期减排目标.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两个主...  相似文献   

2.
随着气候变化影响加剧,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加速,实现碳达峰已经成为全球气候行动的核心,各国也相继制定碳中和目标并开展行动。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部分已实现碳达峰的发达经济体也提出了各自的碳中和承诺。文中从“整体-阶段”及“焦点-公平”视角分析了欧盟和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碳达峰的历程和特点,以及其碳中和目标和规划。研究发现,发达经济体在碳达峰过程中普遍经历了较长的爬坡期(58~136年)和平台期(4~20年),在碳达峰时,发达经济体的能源结构以油气为主,油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为57%~77%,其人均排放量、历史累计排放以及人均GDP也都处于较高水平,在碳达峰前后总体处于经济与碳排放脱钩状态。各发达经济体的碳中和路径均以能源转型为重点,采用了多元化的政策工具,并且注重低碳和负碳技术的革新。根据发达经济体的政策展望,在实现碳中和时,均难以将绝对排放量降为零,都需要通过碳移除手段进行抵消。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中国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是具有雄心的气候承诺,相较其他发达经济体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建议运用全面综合的政策工具支撑碳中和目标的有效落实,加快中国的气候立法,在兼顾公正转型的同时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注重可再生能源和能效方面的新技术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3.
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向全世界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CO2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目标提出后,引起全球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对碳中和目标范围及内涵的广泛讨论和关注。目前各国的长期目标中提出了碳中和及气候中和等多个相关概念,本文将对这些概念及其政策实践进行简单综述,以辨析碳中和目标的范围及内涵。  相似文献   

4.
碳中和是指人类活动造成的碳排放与全球人为碳吸收量在一定时期内达到平衡,也称为净零排放 [1].《巴黎协定》第四条提出采取减排增汇措施以实现21世纪后半叶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与汇的清除量达到平衡 [2].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将其转化为战略和行动,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承诺,并明确了碳中和时间表.2020年9月第7...  相似文献   

5.
目前欧盟、中国、日本、韩国、加拿大,以及南非等国家或地区,已经公布了温室气体中和或者碳中和的目标,如果加上很可能很快也会提出碳中和目标的美国,全球有可能近70%的CO2排放的国家或地区提出碳中和的目标。由于这些国家或地区是全球技术主导和经济主导地,因而全球205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具有可行性。205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即和《巴黎协定》2℃目标,甚至和其1.5℃温升目标下的减排路径相一致。研究表明实现2050年左右碳中和有其可行性,实现该目标需要更多的技术创新,未来将是各个国家技术竞争和经济竞争阶段。  相似文献   

6.
利用第6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的9个全球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通过CO2浓度达峰时间确定SSP1-1.9和SSP1-2.6两种情景下的全球碳中和时间,预估了全球碳中和下中国区域气候较历史参考期(1995—2014年)的未来变化,分析不同时间达到碳中和下气候响应差异,并与未实现碳中和的SSP2-4.5情景下的气候变化对比。结果表明,SSP1-1.9和SSP1-2.6情景下全球达到碳中和的时间分别为2041年和2063年,相较于历史参考期,SSP1-1.9/SSP1-2.6下中国区域平均年气温上升1.22/1.58℃,平均年降水量增加7.1%/9.9%。SSP1-2.6(晚碳中和)较SSP1-1.9(早碳中和)情景下年均温增高约0.36℃,最大升温区位于西南及高原地区。对降水而言,晚碳中和较早碳中和全国平均年降水量增加约2.7%。全年及夏季降水量显著增加区主要在西北,新疆地区出现降水增加超过8%的大值区,冬季则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增幅也超过8%。未碳中和的SSP2-4.5情景下中国区域的升温显著强于SSP1-2.6(碳中和)情景,年平均气温高约0.61℃,西北地区是升温差别大值区,其中新疆部分地区增加升温超过0.8℃。SSP2-4.5较SSP1-2.6情景年降水量在西北地区增加显著,内蒙古西北部最大增加超过10%。有无碳中和对冬季降水影响更大,SSP2-4.5情景下新疆部分地区降水增加比SSP1-2.6下多20%左右,云南部分地区则少15%左右,表明有无碳中和对气候的影响远大于早晚碳中和。  相似文献   

7.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2020年9月中国提出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对此,生态系统固碳被寄予厚望;然而,生态学理论认为,成熟生态系统的碳输入输出趋于平衡,没有碳的净积累,也就没有碳汇功能,而未成熟的生态系统虽有碳的净积累并具有碳汇功能,但自然界任何未成熟生态系统从它建立的时候开始都在不断地向成熟生态系统演替,即任一生态系统演替的最终结果必然是碳输入输出达到平衡状态。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所以人们对其在碳中和上的贡献充满期待。本文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例,分别考虑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生物量碳库和土壤有机碳库,并基于全球最新研究成果,论证了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积累过程具有长久的固碳功能,且不违背成熟生态系统碳输入输出趋于平衡的生态学理论,它能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进一步阐述和明确了全球平均地表温升与累积CO2排放之间的近似线性关系。尽管在科学上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国际社会对2℃温升目标及所对应的全球累积碳排放空间(即全球碳预算目标)已达成一定的科学认知和政治共识。但如何将碳预算从目标要求转变为各国决策和实际行动,仍是政策制定者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提出建立一个有效的碳预算综合管理框架,努力避免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气候系统危害,并利用其科学和政策的双重内涵,来推动谈判进程和加大行动力度,在新型气候治理模式下推动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甲烷(CH4)是辐射强迫仅次于二氧化碳(CO2)的重要温室气体,减少CH4排放是控制全球增温,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必要手段。面对碳中和战略需求,快速定位排放源并定量监测CH4排放量,准确估算全球和区域CH4源汇分布,对减排措施的制定、实施和评价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结合长期CH4观测数据和气候系统模型探索大气CH4浓度变化规律,是预测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前提。IPCC 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修订版正式提出了利用“自上而下”方法计算通量、核验排放清单的方法,表明获取全球范围内的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CH4观测数据势在必行。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本文首先从大气CH4研究需解决的几个关键科学问题入手,分析了CH4的星载探测需求,总结了CH4星载探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简要介绍了中国第二代碳卫星的设计思路。同时,星载CH4探测还依赖于高精度的反演算法提供可靠的数据产品,以实现监测和实际应用的目的。因此,本文进一步阐述了卫星遥感CH4反演算法及相应数据产品在排放量监测和通量反演中的应用,论述了提升反演算法计算效率和精度,开发甲烷烟羽快速识别算法和建立通量反演算法的必要性。最后,本文从探测、数据获取和应用的角度进行总结,表明了CH4卫星观测在碳中和目标实践中的科学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10.
磷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元素,磷缺乏将限制植被生产力及碳汇功能.为厘清全球大气磷沉降的时空格局,本文收集了 1959-2020年发表的396条观测资料.结果发现,全球大气磷沉降的几何均值为0.32 kg ha-1 yr-1,全球大气磷库约4.4Tg yr-1.与1959-2000年相比,近20年亚洲和欧洲大气磷沉降呈现上升趋势,主要来源是农业活动,沙尘传输和燃烧源排放.碳中和背景下,清洁空气行动是否会改变磷沉降的途径和形态,进而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需要回答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1.
国际气候治理中的公正转型议题涉及就业、关乎民生,是各国都很关注的政策领域之一,因此也被视为是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重要社会机制。近年来,国际社会积极推动建设气候治理公正转型制度体系,各国也在所制定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规划中越来越多地提出与公正转型和就业相关的目标与措施。公正转型议题在国际气候治理进程中主流化的趋势给中国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应加强关于该问题的基础性研究;在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充分考虑该问题,保障受影响就业群体获得社会公正对待;总结具体实践经验;在政策领域协调上做好新的布局;积极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公正转型治理体系的构建中。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丧失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两大热点和难点环境问题,二者协同推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广泛共识。文中在总结我国“双碳”目标下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协同的现状与挑战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协同方面的政策实践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总结,各主要国家近年来在战略规划、生态空间、绿色金融、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以推动二者协同,在这些实践推动下,全球已逐渐将“碳中和”和“生物多样性”融入生态环境治理新格局、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作为二者协同领域最有效的新路径、将绿色金融和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二者协同发展的新动力。鉴于此,我国在二者协同推进中亟需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双碳“1+N”政策体系,注重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融入城镇化、乡村振兴等重大国家发展战略,鼓励引导绿色金融、数字科技支持二者协同的重点领域,提高公众认知和社会参与,以推进二者协同并助力我国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相似文献   

13.
2017年6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宣布退出《巴黎协定》,有关美国退协原因、后续影响和应对策略的研究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自主构建的美国政策评估模型,综合定性定量分析,系统评估了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可能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减缓、资金和治理"三大赤字",并据此提出中国的应对策略和建议。研究表明,考虑美国退协对后续政策的影响,美国2030年的排放将有可能达57.9(56.0~59.8)亿t CO2-eq,仅相当于在2005年的水平上下降12.1%(9.1%~15.0%),相对自主贡献目标情景将上升16.4(12.5~20.1)亿t CO2-eq,额外增加8.8%~13.4%的全球减排赤字。美国拒绝继续履行资金支持义务还将使得本不充裕的气候资金机制更加雪上加霜,绿色气候基金(GCF)的筹资缺口将增加20亿美元,而长期气候资金(LTF)的缺口每年将增加50亿美元左右。这就要求欧盟和日本对GCF的捐助至少上升40%,同时欧盟及其成员国的长期资金支持至少上浮25.2%才能填补上述资金赤字。美国是全球气候博弈的重要一方,且美国退协的影响已蔓延至全球治理的主要议事平台,期望中欧、基础四国+等模式短期内迅速填补美国退出后全球气候治理的治理赤字是不现实的,政治推动乏力的情况可能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始终存在。虽然国际社会对中国领导全球气候治理充满期待,但中国应有清醒认识,全面评估"接盘"美国领导力的成本、效益和可行性,并秉持"国家利益"优先的原则,谋定而后动。同时,中国应聚焦国内工作,凝聚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共识,做好长期战略谋划,并积极推动国际社会从合作中寻找出路应对"三大赤字"难题。  相似文献   

14.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released the report of Working Group III of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climate change 2022: 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 The report accessed and summarized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n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since the release of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which will provid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further understand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actions, system transformation, and the pursui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report pointed out that human activities had cumulatively emitted about 2.4 trillion tons of CO2 from 1850 to 2019, of which 58% was emitted before 1990. In order to control the level of global temperature rise in the future, deep and immediate mitigation actions are required. In both low and minimum emission scenarios, fossil energy needs to be greatly reduced; renewable energy will be the mainstay of future energy supply; 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 requires relying on negative emission technologies and increasing carbon sink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 one of the key conditions for helping the world combat climate change. Accelerated and equitable climate action is critical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report's conclusions once again show that China's carbon neutrality target is in line with the mitigation path of the Paris Agreement's temperature rise target of less than 2 °C and striving to achieve 1.5°C. In the future, China should strengthen special research programs on the national concerns and key contents covered in the report. While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interpretation and effective use of the report's conclusions,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IPCC scientific assessment process, actively contribute Chinese wisdom, and contribute to the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limate governance concepts. © 2022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ve Endoscopy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15.
综合应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分析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的原因,评估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对《巴黎协定》履约前景的影响并提出中国的应对策略。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是全球气候治理的重大事件,将对《巴黎协定》的履约产生多重影响,包括将对《巴黎协定》的普遍性构成严重伤害,动摇以《巴黎协定》为核心的国际气候治理体制的基础;将导致《巴黎协定》履约中的领导力赤字问题显著恶化;可能引发不良示范效应,降低国际气候合作信心;将会对其他地区碳排放空间形成不可忽视的挤压,进而推高其他地区碳减排成本;美国大幅削减国际气候援助资金将削弱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美国延迟采取气候行动可能导致全球减排错失最佳时间窗口;美国大幅削减气候变化基础研究经费将对未来全球气候科学研究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巴黎协定》履约谈判的权威性等,最后显著加大实现温控目标的难度,甚至导致目标无法实现。就全球气候治理的全局而言,全球气候治理的框架不会坍塌,但确实会受到动摇;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不会逆转,但确实会迟滞。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使中国面临多重挑战,其中之一是中国面临急剧上升的期望中国承担全球气候治理领导的国际压力。为此,中国对内应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的上限目标,对外应积极重建全球气候治理集体领导体制,即用C5取代G2,同时继续努力改变美国对气候变化的消极立场。  相似文献   

16.
 回顾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对国内外的碳排放状况、中国减缓碳排放的技术潜力、中国减缓碳排放的宏观影响、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公平性与国际合作行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评估。提出了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思路与对策,指出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下,中国要积极适应国际政治、经济及贸易格局变动的趋势,将减缓气候变化对策纳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之中,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Climate change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hotspot issue of global attention. On the basis of review of the process responding to climate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tatus of carbon emissions of the world and China, and the technology potential for China to mitigate carbon emissions.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acro-impacts of China's mitiga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the equity of global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and the impacts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 of climate change. Furthermo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indicating that China should positively adapt to the trend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economy and trade pattern changes and bring the strategies of 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 into nation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planning to promote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 under the situation of global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18.
碳关税是各国高度关注的贸易问题,因涉及各国经贸利益,南北国家在碳关税问题上分歧很大。任何有关碳关税的政策措施,都会引起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因此,部分发达国家试图另辟蹊径,在国际贸易中通过增加生产标准、碳标签等技术要求,以比较隐蔽的方式实现执行碳关税的目的。文中将这些隐蔽的但能起到碳关税执行效果的政策措施归纳为隐形碳关税,并定义隐形碳关税是指那些虽然没有在边境环节征收碳关税,但与征收碳关税起到相同贸易壁垒作用的,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和服务构成限制的政策和措施。隐形碳关税比较典型的表现形式包括生产标准、碳标签等措施。这些措施本身是政策中性的,并不构成隐形碳关税,但如果叠加了转移应对气候变化成本、限制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等目的,这些措施的性质便不再中性,而成为现实中的贸易壁垒。隐形碳关税的治理应该是国际气候治理进程的一个部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则应是隐形碳关税治理的主要国际平台。无论是在气候公约内还是气候公约外的治理机制,隐形碳关税的国际治理都应遵循气候公约的相关原则,尤其是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区别对待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生产标准、碳标签等措施的积极环境效用,同时约束其不当使用,建立公平、互信、务实的国际合作模式,实现气候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协同。  相似文献   

19.
Climate policy across the world is proceeding at a highly variable pace, with some places very committed to decarbonizing their economies and others just beginning. Emerging nations are generally just starting along this journey. However, among the few nation states that have pledged to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 is Bhutan, a least developed country. Carbon neutrality is an ambitious climate policy that is increasingly being recognized as necessary in order to stabilize global temperature rise at 1.5°C. However, Bhutan is likely to face significant challenges in maintaining this status as the country balances its desire to grow in economic opportunities (GDP) and in human happiness (GNH). Little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inside the policy processes to better understand how Bhutan will maintain carbon neutrality. Through open-ende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key stakeholders, this study provides an inside view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challenges that Bhutan may face, along with the complexities associated with implementing and maintaining an ambitious carbon neutral policy. The paper highlights Bhutan's story and how it could be useful for policy learning and knowledge sharing, especially in the context of emerging nations’ climate govern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