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乳腺癌患者PICC异位分析及正位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虹 《护理学报》2010,17(13):53-55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异位的正位处理方法及防范对策。方法对2007年1月-2009年10月152例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发生导管异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静脉置管异位的发生率及正位处理方法。结果其中19例发生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2.5%。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间比较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经头静脉置管发生异位的几率最高。根据异位情况采取不同的正位方法.如拔出部分导管、退管后再送管、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正位等。19例导管异位患者18例正位成功,1例失败后重新置管,正位成功率95%。结论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应选择异位发生率低的粗、直、静脉瓣少的静脉,尽量避免头静脉或走向头静脉的正中静脉置管.必须在头静脉置管且发生异位时需采取科学的正位方法,避免盲目的退管或送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PICC置管时导管异位的原因和纠正方法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分析354例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时32例导管异位发生的相关因素,在未拔导丝前予以正位。结果导管异位发生在年龄〉60岁者较≤60岁者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33,P〈0.05);87.5%发生于置管侧静脉中;左上肢置管的异位率较右上肢者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552,P〈0.01);头静脉置管者异位率为15.79%,而肘正中静脉和贵要静脉置管者分别为8.89%和8.12%。导管异位率与患者的性别、穿刺方法及病变部位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例异位者正位均获成功。结论娴熟的技术是置管成功的保证,对高龄患者置管要谨慎,尽量选择右上肢静脉置管,以贵要静脉为首选,次之为肘正中静脉。带导丝立即在X线下视导管异位的具体情况,变动患者体位并随其吸气不失时机地正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异位的症状及防范对策。方法 对2007年12月至2010年8月396例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发生导管异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静脉置管异位的发生率及正位处理方法。结果396例患者中38例发生导管异位,发生率为9.6%。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间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3%,9.56%,18.18%,x^2=11.253,P〈0.05)。根据异位情况采取不同的正位方法,37例正位成功,1例失败后重新置管,正位成功率为97%。结论肿瘤患者PICC置管应选择异位发生率低静脉,发生异位时需采取科学的诈付方渎.擗角盲目的很管或洪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 明确PICC导管异位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1年至2014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关于PICC导管异位相关因素的文献资料.应用RevMan5.0软件进行异质性分析,采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后的综合效应量.结果 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置入PICC患者导管异位发生率明显高于贵要静脉置管患者,头静脉置入PICC患者导管异位发生率显著高于肘正中静脉置管患者;患者卧位置入PICC的导管异位发生率显著高于坐位;>60岁患者置入PICC的导管异位发生率明显高于≤60岁置管患者;男性与女性患者置入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置管静脉、患者置管体位、年龄是引起PICC导管异位的相关因素,性别与PICC导管异位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产儿经贵要静脉和大隐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效果。方法对137例2009年3月-2012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早产儿经贵要静脉和大隐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贵要静脉置管一次置管成功率优于大隐静脉(P〈0.05),经大隐静脉留置PICC管的异位率较经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低(P〈0.05)。而两组在留置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意义。结论早产儿经贵要静脉和大隐静脉留置PICC导管各有优劣,应根据患儿的血管条件、操作难度等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异位的原因、发生方式、特征及改进措施.方法:汇总近期441例行PICC患者数据,对发生导管异位的数据予以统计计算和相关分析.结果:本组441例患者中,33例发生PICC导管异位,总发生率7.5%.其中左、右上肢静脉异位发生率分别为7.8%和7.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右贵要静脉和正中静脉发生率均低于同侧头静脉(P<0.01);发生异位的部位分别是腋静脉15例、颈内静脉9例、右心房5例及其他静脉分支4例.改进方法包括利用手法复位、退管改变体位、边输液边送管等.结论: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的高低与所选择的穿刺静脉、外测量方法、血管解剖变异、患者体位、操作者对血管解剖掌握熟练程度及送管技巧有关.为减少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置管建议首选贵要静脉,宜选用适合国人测量方法即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2肋,送管时患者的体位有待改进;大多数PICC导管异位可以调整到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妇科恶性肿瘤患者PICC导管异位发生的相关因素,以期提高PICC置管的成功率。方法对429例PICC置管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穿刺血管和导管异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发生导管异位32例,总异位率为8.2%。头静脉穿刺的异位率(10.5%)最高,其次为贵要静脉(8.7%),正中静脉异位率(3.6%)最低。经χ2检验,三组静脉置管导管异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本组病例分成三个年龄组,导管异位情况经χ2检验(χ2=9.713,P>0.05),差异无显著意义。本组病例按体重指数分级分成三组,导管异位情况经χ2检验(χ2=3.309,P>0.05),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PICC导管的异位与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无相关性,而与患者静脉血管选择有关。  相似文献   

8.
李娥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3):3351-3351
目的 探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措施.方法 56例女性患者年龄35~65岁.经健侧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颈脉将导管置入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进行静脉化疗并予以有效护理.结果 穿刺成功率为100%,置管50~165 d.1例导管阻塞,2例出现静脉炎.结论 PICC置管安全、可靠、有效,可作为乳腺癌患者的常规给药途径,采取连续有效的护理措防止并发症发生,可减少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9.
PICC导管在乳腺癌术后化疗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应用PICC导管(经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为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建立深静脉通道。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经患者健侧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将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进行化疗。结果:53例患者全部置管成功,行大剂量化疗,导管留置20周以上.无1例发生药物渗漏性血管损伤、皮肤损伤及导管护理并发症。顺利完成化疗。结论:行PICC置管化疗并进行正确的导管护理。可以避免化疗药物产生的局部不良反应.操作方便,安全可靠,保留时间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脏超声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术后导管异位入右房及护理中的作用。方法 :60例女性乳腺癌需行PICC置管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在完成置管术后,仅行X线观察导管位置,以排除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实时心脏超声导向,观察导管头端位置。对于导管过长已进入右房,需要拔出部分导管的患者,应用心脏超声测量PICC进入右房的距离计算需拔出的导管长度。结果:试验组仅1例患者PICC导管进入右房,对照组共有10例异位入右房,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对于导管已异位入右房需退管的11例患者,使用心脏超声测量PICC进入右房的距离计算需拔出的导管长度,一次性退管成功率为100%。11例患者中有4例随心脏搏动不同程度碰撞右房壁,有3例收缩期碰撞到三尖瓣,1例患者出现房性早博,未见感染性心内膜炎及三尖瓣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心脏超声可有效预防PICC导管异位入右房,对于已异位入右房的导管可准确判断需退出长度。  相似文献   

11.
2006年1月~2009年12月,我们为102例乳腺癌患者行PICC,发生置管异位11例,置管困难8例。现将原因分析及对策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02例,均为女性,年龄32~69岁,平均45.8岁。PICC穿刺部位:贵要静脉57例,肘正中静脉17例,头臂静脉28例。85例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5F PICC导管,5例使用巴德国际有限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4F PICC导管,12例使用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5F PICC单腔导管。2结果  相似文献   

1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导管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为需要中长期输液及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患儿提供静脉通路”。该项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对针对新生儿、人住ICU及进行化疗的患儿。我科2001年7月-2005年6月共对83例新生儿进行PICC穿刺术,选择的置管部位包括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和腋静脉,发现不同部位行PICC的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导管异位及意外拔管情况等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行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发生导管异位的影响因素,并讨论相关干预措施。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月在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PICC置管患者186例患者为调查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外科行PICC置管患者发生导管异位的影响因素。结果 神经外科行PICC置管患者导管异位发生率为9.68%(18/186)。经单因素筛选,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深静脉置管史、焦虑情绪、穿刺血管类型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气管切开、机械通气、送管次数>3次、意识障碍是神经外科行PICC置管患者发生导管异位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神经外科行PICC置管患者发生导管异位与年龄、深静脉置管史、焦虑情绪、穿刺血管类型、气管切开、机械通气、送管次数、意识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ICC置管颈内静脉导管异位的正位方法。方法将超声导引仪下进行 PICC置管1397例中发生颈内静脉导管异位的69例患者,根据置管日期的单双日分为观察组35例,采用举臂靠头法在无菌操作原则下进行导管正位处理;对照组34例采用传统的偏头法在无菌操作原则下进行导管正位处理。观察比较两组正位效果。结果两组导管正位1次成功率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举臂靠头法是一种科学有效、操作简单、患者安全舒适的颈内静脉导管异位的正位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PICC在呼吸重症监护患者中的应用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呼吸重症监护患者进行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以期了解PICC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常见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对存在呼吸衰竭的呼吸重症监护室45例进行PICC,选择静脉包括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等,并行相应护理。结果45例患者一次PICC成功率为93%,其中贵要静脉成功率最高,置管平均时间为36.8天,无化学性静脉炎及导管所致全身感染发生。结论PICC在呼吸重症监护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背景。  相似文献   

16.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ICC异位的发生情况及置管时的最佳部位,以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为临床PICC专科护士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本院300例行PICC置管的临床资料,对其中27例置管异位的置管途径、发生部位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发生导管异位27例,其中头静脉组占31.43%,肘正中静脉组占8.16%,贵要静脉占4.79%;头静脉导管异位发生率明显高于贵要静脉和正中静脉;左侧置管占9.18%,右侧置管占8.91%,左侧置管异位发生率高于右侧。结论 PICC异位发生率与置管部位有关,选择优先情况为: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右侧>左侧,可降低PICC异位的发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发生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寻求预防PICC发生静脉炎的针对性防护措施,延长导管的留置时间。方法对226例PICC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回顾性总结,将患者性别、年龄、穿刺静脉、置入长度、留置时间与发生静脉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26例PICC患者中发生静脉炎37例占16.37%,其中机械性静脉炎25例,细菌性静脉炎10例,血栓性静脉炎2例;贵要静脉发生静脉炎18例,肘正中静脉8例,头静脉11例。患者PICC置入长度与发生静脉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性别、年龄、穿刺静脉、留置时间与发生静脉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性别、年龄、穿刺静脉、留置时间因素与发生静脉炎具有相关性,针对相关因素采取干预措施,保证PICC安全性,延长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传统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超声导引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PICC置管术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56例置管患者按照住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按常规在肘部静脉置入PICC;观察组通过超声影像技术选择上臂中下部的贵要静脉或肱静脉作为穿刺点,在超声引导下并结合赛丁格技术置入PICC。比较两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术后静脉炎发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术后患者带管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对照组的一次成功率为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P〈0.05);观察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5.3±8.6)d比(89.3±9.6)d;t=5.2,P〈0.01];对照组静脉炎的发生例数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71%比10.71%;χ^2=16.39,P〈0.05),而导管脱出、感染、穿刺点出血等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3.0%高于对照组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5,P〈0.05)。结论超声导引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PICC置管术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安全性高,增加患者手臂的舒适度,对日常生活影响程度少。比传统PICC置管术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1]。用于为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7d至1年)。笔者总结了本院自2007年6月至2008年7月开展PICC置管术以来产生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措施,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7年6月至2008年7月本院行PICC置管63例,用于需中长期静脉输液、化疗等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