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omplete mesorectal excision,CME)在术后恢复、手术质量及中期疗效方面的差异。 方法收集滨州医学院附属淄博市中心医院腹腔镜外科2010年12月至2014年9月间实施的164例结肠癌CME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手术组92例,开腹手术组7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肿瘤根治性、术后感染发生率及中期复发率方面的差异。 结果腹腔镜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切口感染率方面均优于开腹手术组,两组患者的近端切缘、远端切缘长度及淋巴结清扫数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164例患者中,有134例(81.7%)接受了术后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1个月。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4.3%(4/92)和4.2%(3/7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结肠癌CME手术较开腹手术能显著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且能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肿瘤根治范围,中期复发率于开腹手术相当,有良好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肿瘤的根治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病例和同期有可比性的131例传统开腹结直肠癌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腹腔镜组较传统开腹手术组的切口长度[ (5.54 ±1.65)cm比(14.42 ±2.49) cm]、肛门首次排气时间[(2.21±1.42)d比(3.94±1.50)d]、人均肠道干预次数[(0.3±0.7)比(1.7±2.1)]、首次进食时间[(3.08±1.64)d比(4.47±1.69)d]、人均镇痛次数[(0.50±1.0)比(0.90±1.2)]、尿管留置时间[(3.46±1.97)d比(5.06±2.81)d]等指标明显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时间,腹腔镜组均小于开腹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长于传统手术组[( 217.38±68.35) min比(131.40±54.33)min],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输血量,手术切除肿块最大直径,结肠标本肿块距近切缘、远切缘的长度,直肠标本肿块距近切缘、远切缘长度,清扫淋巴结数目及阳性数目,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是一项安全、可行的技术,且可以达到与传统开腹结直肠癌手术同样的短期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长径5~10 cm的中危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评估患者术后使用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是否有明显益处。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7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2例长径在5~10 cm的中危胃间质瘤患者资料。其中腹腔镜手术组28例,开腹手术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病理特征、围手术期结果、住院总费用。对比术后使用和不使用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的生存率。结果 开腹组和腹腔镜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2.1%(9/28),开腹组为52.3%(23/4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4)。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总住院时间明显缩短[(12.5±3.2) d比(15.0±3.5) d,P=0.004];术后中位住院天数明显缩短(7.5 d 比 9.0 d,P=0.006);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缩短(P=0.003)。中位随访时间58个月(13~129个月),期间未出现与肿瘤相关的死亡病例。开腹组有2例死亡,分别因乳腺癌和心脏病;腹腔镜组有1例死亡,死亡原因与胃间质瘤无关。72例患者中,40例术后接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开腹组22例(50.0%),腹腔镜组18例(64.3%),两组接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的患者例数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14,P=0.234)。术后使用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组总体生存率与未使用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5)。结论 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治疗长径在5~10 cm的中危胃间质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实现R0切除的长径在5~10 cm的中危胃间质瘤患者术后使用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未增加生存率,且未使用伊马替尼者未出现与肿瘤相关的死亡、复发及转移。  相似文献   

4.
高明芳  梅娜  冯鸥  张佳 《肝脏》2019,24(1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T管引流在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296例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腹腔镜手术组(n=148)和开腹手术组(n=148),腹腔镜手术组应用腹腔镜下T管引流术治疗,开腹手术组应用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统计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再次手术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胃肠恢复时间等近期疗效指标,并计算两组远期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腹腔镜手术组和开腹手术组性别、结石分布、胆总管直径、术前总胆红素及胆囊切除手术史等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组手术出血量(24.69±10.74)mL,再次手术率1.35%,术后胃肠恢复时间(1.52±0.39)d,分别少于开腹手术组的手术出血量(69.38±20.17)mL,再次手术率12.16%,术后胃肠恢复时间(3.69±0.46)d,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组发生1例腹腔感染占比0.68%,1例切口感染占比0.68%,1例切口脂肪液化占比0.68%;开腹手术组发生2例急性胆管炎占比1.35%,7例腹腔感染占比4.73%,11例切口感染占比7.43%,3例切口脂肪液化占比2.02%。腹腔镜手术组远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02%,显著低于开腹手术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5.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T管引流术较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能够减少患者手术出血量、再次手术及术后胃肠恢复时间,术后患者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腹腔镜改良直肠前切除治疗老年直肠脱垂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5-01/2013-12收治的确诊为直肠脱垂的老年患者,腹腔镜手术组20例和开腹手术组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成功,手术切除标本平均长度21.7 cm±2.2 cm和22.3 cm±2.1 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出血量118.0 mL±40.8 mL和156.0 mL±33.5 mL,肠道功能恢复时间2.3 d±0.9 d和3.9 d±0.7 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3 d±1.1d和9.9 d±1.7 d,两组平均手术时间146.0 min±22.3 min和115.0 min±16.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和45%,腹腔镜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与开腹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随访36.0 mo±11.3 mo,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改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老年直肠脱垂安全、可靠,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临床疗效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镜、腹腔镜及术中纤维胆道镜(简称三镜)联合治疗老年人梗阻性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老年梗阻性胆管结石患者65例。分为三镜组与开腹组,比较两组术前准备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日、腹腔引流时间、术后并发症、残余结石率、胃肠道恢复时间、病死率及随诊结果。结果腹腔引流时间及残石率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组35例,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3例,术前准备时间1-3 d;三镜组30例,术前准备5-7 d,无死亡病例。三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胃肠道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或少于开腹组[分别为(82.7±35.2)ml和(203.4±45.1)ml、(9.1±4.3)d和(16.7±2.2)d、(1.7±0.5)例和(4.0±1.4)例、(2.7±1.3)d和(3.5±0.7)d](均为P<0.05)。结论老年梗阻性胆管结石患者施行三镜联合治疗是安全可行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在结直肠癌根治术中应用的价值。方法按患者同意原则,将136例结直肠癌患者分成三组分别进行根治性切除术:快速康复外科组50例;腹腔镜手术组21例;开腹组65例,比较三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平均术后住院时间:快速康复外科组7.0d,腹腔镜手术组8.5d,开腹组12.5 d(P0.05);术后30d内并发症发生率:快速康复外科组为10.0%,腹腔镜手术组为14.3%,开腹组为15.2%(P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应用于结直肠癌根治是安全的,与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相比,患者术后康复快、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用于治疗大肠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大肠肿瘤患者124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悬吊式腹腔镜组42例(悬吊组)、CO2气腹腹腔镜组42例(气腹组)和开腹手术组40例(开腹组)。比较各组的手术效果。结果三组患者均获得手术成功,无死亡病例。三组手术时间、切除肠管长度以及切除淋巴结个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悬吊组和气腹组的术中出血量以及排气时间均较开腹组显著减少和缩短(P0.05)。结论悬吊式腹腔镜术、CO2气腹腹腔镜术和开腹手术治疗大肠肿瘤疗效相当,但前两种术式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腹部无辅助切口腹腔镜括约肌间切除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6-06~2018-06收治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37例,依据所采取的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腹腔镜手术组20例,开腹手术组17例。腹腔镜手术组患者行腹部无辅助切口腹腔镜括约肌间切除术,开腹手术组患者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排气时间、首次进流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淋巴结清扫数目。结果腹腔镜手术组手术时间比开腹手术组延长(P 0. 05),术中失血量、术后排气时间、首次进流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或短于开腹手术组(P 0. 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的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腹腔镜手术组和开腹手术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 00%和29. 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腹部无辅助切口腹腔镜括约肌间切除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安全可行,并且具有出血量少、术后康复快等微创优势,清扫淋巴结数目和开腹手术相当,符合肿瘤根治原则,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开腹及腹腔镜根治胃癌的疗效及对白细胞介素(IL)-2、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将胃癌患者分为开腹手术组及腹腔镜手术组,每组35例;观察患者手术切口的长度、出血量及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并测定患者手术前后IL-2、IL-6水平。结果腹腔镜手术组手术切口显著小于开腹手术组,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手术组(P0.05),开腹手术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长于腹腔镜手术组(P0.05),两组手术前IL-2和IL-6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明显比术前升高,且腹腔镜手术组IL-2水平显著低于开腹手术组(P0.05),两组术后1 d,IL-2和IL-6均达到最高值,且开腹手术组IL-2水平显著高于腹腔镜手术组(P0.01),手术结束及手术后1 d开腹手术组IL-6水平明显高于腹腔镜手术组(P0.01)。两组远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胃癌运用腹腔镜手术能够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小手术切口且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肠道功能,IL-2、IL-6升高幅度小且患者手术后的副作用明显下降,有效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