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分析中国人膀胱尿路上皮癌中染色体拷贝数异常情况,评估FISH技术在中国人群中膀胱尿路上皮癌诊断及监测复发中的作用。方法:应用CSP3/CSP7、CSP17/GLP16两组混合探针,通过在膀胱癌病理石蜡切片标本上进行FISH反应,统计染色体拷贝异常情况,并分析其与肿瘤病理分期、分级,肿瘤大小、复发的关系以及染色体畸变率组合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阳性率。结果:3、7、17号染色体及9p21区域的畸变率分别为53.2%、59.7%、61%和57.1%,染色体拷贝数异常与肿瘤分期无相关性(P〉0.05),3、7、17号染色体畸变与病理分级有显著相关性(P〈0.01),3、7、17号染色体及9p21区域畸变与复发显著相关(P〈0.01)9p21区域畸变情况与肿瘤大小具有相关性(P〈O.05),FISH探针组合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总阳性率为72.7%。结论:FISH技术有助于探索3号、7号、17号及9p21区域畸变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病理分期、分级、肿瘤大小及复发之间的关系,并可以作为预测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的有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蛋白(p-mTOR)、核糖体蛋白s6激酶(p-p70S6K)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TOR通路蛋白p-mTOR、P-p70S6K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p-mTOR、P-p70S6K在不同膀胱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与膀胱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与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的关系。结果:p-mTOR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阳性表达率(43.3%)高于正常黏膜(17.5%),p-mTOR表达阳性率随着肿瘤分级分期的增加相应增加,多发性膀胱尿路上皮癌p-mTOR表达阳性率(70.5%)高于单发组(31.4%),复发组(70.5%)高于未复发组(31.4%,P〈0.01);P-p70S6K在膀胱尿路上皮癌阳性率(25.9%)高于正常膀胱黏膜(7.5%,P〈0.05),p-p70S6K表达阳性率随着肿瘤分级分期的增加相应增加,多发性膀胱尿路上皮癌p-p70S6K表达阳性率(45.9%)高于单发组(17.1%),复发组(30.3%)高于未复发组(17.4%,P〈0.01);肿瘤分级、分期、数目及p-mTOR表达分别是膀胱肿瘤无瘤生存的独立预后因子。结论:mTOR/p-mTOR/p-p70S6K通路的激活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有关,p-mTOR可以作为预测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的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分析膀胱肿瘤中染色体畸变情况,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和非尿路上皮癌中染色体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FISH技术检测25例膀胱尿路上皮癌、13例非尿路上皮癌(7例鳞癌,6例腺癌)标本中3、7、17号染色体及9p21的表达,以15例正常膀胱组织作为阴性对照。结果:38例膀胱肿瘤标本中3、7、17号染色体扩增明显,其中染色体在肿瘤和正常组织中平均拷贝数分别为:3号染色体为2.43VS.1.46,7号染色体为2.29vs.1.44,17号染色体为2.29VS.1.30(P〈O.01)。9号染色体P16基因为1.36VS.1.14(P=0.05)。3、7、17号染色体在膀胱尿路上皮癌和非尿路上皮癌中扩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9p2l缺失率在两者中明显相关,在移行细胞癌、鳞癌、腺癌缺失率为52.0%(13/25)、100%(7/7)、83.7%(5/6)(P=0.037)。结论:采用FISH技术检测有助于探索3、7、17号染色体及9p21畸变与肿瘤类型的关系,并可作为膀胱非尿路上皮癌早期诊断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外周血中MMP7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36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外周血中MMP-7mRNA表达含量,以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36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中,28例(77.8%)外周血MMP7mRNA表达阳性,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大小、数目及初复发无明显相关性,但不同病理分期及分级间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浸润和病理高级别者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肿瘤表浅和低级别者(P〈0.05)。30例对照组无阳性表达。结论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外周血中MMP-7mRNA表达有助于识别高危患者、预测肿瘤浸润与转移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D2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与肿瘤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了120例(80例经尿道切除标本,40例根治性膀胱切除标本)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根据VEGF的染色情况计算出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在正常上皮中,CD24局限于细胞浆表达的极弱。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CD24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膀胱上皮。高肿瘤分级和高p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CD24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低肿瘤分级和低pTNM分期、无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P〈0.05)。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CD24阳性表达率与MVD呈正相关(r=0.243,P〈0.05)。结论CD24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表达明显上调,与膀胱尿路上皮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呈正相关,与肿瘤的浸润、转移、血管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二次电切对高危非肌层浸润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和进展的作用。方法高危非肌层浸润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150例,在首次经尿道电切术后6周进行第二次经尿道电切78例(二次电切组),同期未行再次电切而常规治疗随访72例(常规随访组),比较2组患者的肿瘤复发和进展情况。结果二次电切的78例患者中,发现残存肿瘤者17例(21.8%),其中残存肌层浸润肿瘤者6例(7.7%)。随访12~54个月(中位时间33个月),二次电切组的肿瘤复发率和进展率分别为37.5%(27例)和18.1%(13例),未行二次电切组则分别为66.7%(48例)和20.8%(15例)。二次电切组的肿瘤复发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进展为肌层浸润肿瘤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电切术后半年内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首次术后半年后,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危非肌层浸润膀胱癌在首次电切术后进行二次电切可降低肿瘤复发率,但不能减少肿瘤进展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53、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蛋白(Rb)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异常表达与尿路上皮癌短期内复发的关系。方法初诊为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544例。男406例,女138例。年龄33~81岁,平均66岁。术前临床分期T1 486例、T2 58例。患者均行经尿道肿瘤电切术。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膀胱尿路上皮癌,其中G3 77例、G2 371例、G1 96例。统计1~3年内的复发情况及复发率。对患者进行组织形态学及p53、Rb、PCNA免疫组化染色研究,并分析其与尿路上皮癌1~3年内复发率的相关性。结果544例患者术后1~3年内复发者110例,其中1年内复发者82例,1~2年间复发者18例,2~3年间复发者10例。复发者中肿瘤多发者25例(22.7%),复发后病理分级提高者30例(27.3%),分期提高者8例(7.3%)。复发者中,初诊为尿路上皮癌G3者57例,短期复发率为74.0%;G2 49例,短期复发率为13.2%;G1 4例,短期复发率为4.2%。复发者中,分期为Ta~T1者87例短期复发率为17.9%,T2 23例短期复发率为39.7%。544例中Rb或p53或PCNA强阳性者194例,占35.7%;短期内复发者中Rb或p53或PCNA强阳性者89例(占80.9%)。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级(P〈0.001)、分期(P=0.031)、p53(P=0.002)及PCNA(P〈0.001)的表达情况是肿瘤短期内复发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p53、Rb、PCNA作为整体,3者中有任一强阳性表达是肿瘤短期(1~3年)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分级(P〈0.001)亦是肿瘤短期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53或Rb或PCNA强阳性表达可作为预示尿路上皮癌短期内复发的重要参考指征,参考价值与肿瘤分级相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开放式袖套状切除、经尿道电切以及经尿道铥激光切除输尿管膀胱壁内段治疗上尿路上皮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2004年5月至2009年5月利用3种不同方法切除输尿管膀胱壁内段治疗上尿路上皮癌的病例共49例。其中开放性输尿管膀胱壁内段袖套状切除术22例(A组),经尿道电切镜切除输尿管膀胱壁内段15例(B组),经尿道铥激光输尿管膀胱壁内段切除12例(C组)。比较3种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导尿管留置时间、腹膜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肿瘤复发率。结果B、c两组与A组相比,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平均分别为198、183、262rain,P〈0.05);术中失血量明显减少(平均分别为140、135、363mL,P〈O.0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平均10、8、12d,P〈o.05);而B、C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3组术后腹膜后引流管与导尿管平均留置时间无明显差异(P〉O.05)。中位随访时间49个月(12~72个月),其中A组术后膀胱肿瘤复发5例(2互7%),腹膜后肿瘤复发1例(6.7%);B组术后膀胱肿瘤复发4例(26.7%);C组术后膀胱肿瘤复发2例(16.7%)。对比3组术后膀胱肿瘤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结论与传统开放手术行输尿管膀胱壁内段袖套状切除术相比较,经尿道输尿管膀胱壁内段电切除术或激光切除术手术时间短、术后出血少、恢复快、不增加术后肿瘤种植及复发率。其中经尿道铥激光输尿管膀胱壁内段切除术更具有切割精确、手术安全性高等特点,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术后再活检和电切术可否减少高危非肌层浸润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复发和进展.方法 高危非肌层浸润膀胱尿路上皮癌123例,经尿道电切术后4~6周进行再活检或电切52例,同期未行再次电切而常规随访71例,比较2组患者肿瘤复发和进展情况.结果 再活榆或电切的52例中,发现残存肿瘤28例(54%),其中肌层浸润肿瘤5例,行膀胱全切治疗2例、患者拒绝行膀胱全切3例.随访12~43个月,中位时间27个月,肿瘤复发24例(48%),进展为肌层浸润肿瘤10例(20%);常规随访组肿瘤复发49例(69%),肿瘤进展23例(32%).2组患者肿瘤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进展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首次电切术后再活检和电切可以降低高危非肌层浸润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复发率,但不能减少肿瘤进展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自噬相关基因LC3、Beclin-1与凋亡相关基因BCL-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和膀胱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膀胱尿路上皮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正常膀胱组织及56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LC3、Beclin-1及BCL-2 蛋白的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LC3在膀胱癌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膀胱组织( P<0. 05),且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组织学分化程度及肿瘤分期相关( P <0. 05)。Beclin-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 P <0. 05),且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组织学分化程度相关(P<0.01)。BCL-2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膀胱组织( P<0. 01),且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淋巴结转移相关( P<0. 05)。经Spearman秩相关检验,LC3蛋白、Beclin-1蛋白的表达均与BCL-2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436(P<0. 05)和0.3593(P<0. 01)。结论 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自噬活性的上调与凋亡能力的下调并存,自噬相关基因LC3、Beclin-1与凋亡相关基因BCL-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协调作用,对其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进展程度及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加肿瘤基底部扩大电灼(EC)对减少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早期复发的意义。方法:临床及病理诊断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400例,按收治顺序间隔分为TURBT+EC组和TURBT组各200例,前者在TURBT后加做EC,而后者则行标准TURBT。术后常规膀胱化疗和随访。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3、6、12、18、24个月行膀胱镜检查。通过膀胱镜随访,统计两组2年内首次复发率。用χ2进行两组间率的比较。结果:TURBT+EC组和TURBT组得到随访的分别为191例和193例。TURBT+EC组第1、3、6、12、18、24个月复发率分别为3.7%(7例)、7.9%(15例)、7.9%(15例)、4.7%(9例)、2.1%(4例)、2.1%(4例);TURBT组复发率分别为11.4%(22例)、14.0%(27例)、11.9%(23例)、4.1%(8例)、3.1%(6例)、2.1%(4例)。TURBT+EC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TURBT组,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其中第1个月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3个月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总的首次复发率分别为28.3%(54例)和46.6%(9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可以看出,对差异率的贡献主要是术后前3个月。结论:TURBT+EC可减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术后复发率,对减少早期复发尤其有意义。可能得益于EC使基底部肿瘤残留几率的减低。并且几乎不增加手术创伤,技术简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HoLRBT)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浅表层膀胱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我院于2011年6月到2013年6月收治行手术治疗的表浅层膀胱癌患者271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HoLRBT组和TURBT组。分别对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等术中术后情况、手术并发症和2年累积复发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组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HoLRBT组术中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TURB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oLRBT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TURB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oLRBT组和TURBT组患者2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8%和16.67%,HoLRBT组复发率明显低于TURB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oLRBT治疗表浅层膀胱癌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可显著降低术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T1G3期膀胱肿瘤患者行第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10年4月,初次TURBT治疗后病理诊断为T1G3期膀胱肿瘤患者4周内行第二次TURBT治疗共23例(观察组)。以同期行TURBT后诊断为T1G3期膀胱肿瘤,但未行二次电切的37例患者为对照。两组患者术后均予以羟喜树碱行膀胱灌注治疗,观察两组间肿瘤复发率差异,残余肿瘤存在与否及位置,肿瘤病理分期、分级的变化,根据第二次TURBT的结果采取的不同治疗方案.结果:二次电切后发现7例(30%)有残余肿瘤,5例(23%)有肿瘤分期的升高,其中3例改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随访10n18个月(平均13个月),有4例(17%)肿瘤复发。对照组19例(52%)肿瘤复发。结论:第二次TURBT治疗检测残存肿瘤,揭示肿瘤分期情况,提前确定患者是否应行根治性膀胱切除的重要依据及可明显降低肿瘤的复发与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欧洲癌症研究治疗协会(EORTC)评分对膀胱肿瘤实施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的指导价值。方法对78例表浅性膀胱肿瘤患者随机分组,第一次TURBT术后分别行EORTC评分,其中实验组术后4周行二次TURBT,术后膀胱灌注相同。所有患者随访2年,比较2组间膀胱肿瘤进展率和复发率。结果实验组复发评分中危21例(53.8%),高危10例(25.6%),进展评分中危22例(56.4%),高危11例(28.2%);对照组复发评分中危20例(51.2%),高危9例(23.1%),进展评分中危21例(53.8%),高危10例(25.6%)。实验组的肿瘤复发和进展例数为3例、4例,而对照组为12例、14例,2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二次TURBT能降低NMIBC患者的进展率和复发率;EORTC评分对指导二次TURBT有一定意义,最终结论尚需大样本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T1G3期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初次行TURBT治疗病理诊断为T1G3期膀胱肿瘤、并规律进行丝裂霉素膀胱灌注的49例患者资料。其中行二次TURBT治疗的患者19例(观察组),未行二次电切的患者30例(对照组)。观察两组间肿瘤复发率差异、残余肿瘤存在与否,以及肿瘤病理分期、分级的变化。结果二次电切后发现5例(26.3%)有残余肿瘤,3例(15.9%)有肿瘤分期的升高,其中1例改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随访8~18个月(平均15个月),观察组有3例(15.9%)肿瘤复发,对照组13例(43.3%)肿瘤复发。结论二次TURBT可切除残存肿瘤,更准确了解肿瘤分期情况,是确定患者是否应行根治性膀胱切除的重要依据,并可明显降低肿瘤的复发与进展。  相似文献   

16.
经尿道电切术与钬激光消融术治疗浅表膀胱肿瘤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与钬激光膀胱肿瘤消融术(HLABT)加盐酸表柔比星辅助灌注治疗对浅表膀胱肿瘤(pTa、pT1)的疗效。方法:采用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比较2004年8月~2008年8月采用TURBT(43例)与HLABT(40例)治疗83例浅表膀胱肿瘤患者的并发症及辅助灌注化疗后肿瘤复发率和副反应发生率。所有患者术后6h内即刻灌注盐酸表柔比星50mg,规范持续灌注1年。常规每3个月行膀胱B超及尿细胞学检查,可疑者行尿道膀胱镜检查,6个月一次膀胱镜检查,随访30(12~42)个月。结果:TURBT与HLABT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34.3±16.1)min与(38.5±19.3)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27%(12/43)、12.5%(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灌注化疗副反应发生率18/43(41.9%)、15/40(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23.2%(10/43)和27.5%(11/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LABT与TURBT术后盐酸表柔比星辅助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疗效相当,在手术时间、术后灌注化疗副反应发生率、肿瘤复发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分期分级仍是浅表膀胱肿瘤预后主要因素。术后并发症的差异主要来自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率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经尿道膀胱肿瘤推切术(简称推切术)与经尿道膀胱肿瘤普通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10月收治的N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选择推切术(n=22,推切术组)与TURBT(n=24,TURBT组)进行治疗,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肉眼血尿及二次经尿道电切术发生率。结果:推切术组手术时间短于TURBT组[(36.5±10.0)min vs(40.9±9.5)min,t=-3.015,P=0.003]。TURBT组术中5例(20.83%)出现闭孔神经反射,高于推切术组(0)(P=0.000)。推切术组术后肉眼血尿时间明显少于TURBT组[(2.3±1.1)d vs(3.0±1.4)d,t=-3.759,P=0.000]。TURBT组术中9例(37.5%)需二次行经尿道电切术,高于推切术组4例(18.18%)(P=0.003)。两组均随访12~32个月,中位数均为18个月,推切术组膀胱肿瘤复发率为22.73%(5/22),TURBT组为29.17%(7/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1.413,P=0.235)。结论:推切术治疗NMIBC具有较高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与TURBT相比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闭孔神经反射,促进术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日间手术模式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3年2月采用TURBT治疗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NMIBC)患者416例的临床资料。日间手术组和住院手术组各208例,比较2组的等待入院时间、手术时间、并发症、医疗费用、住院天数以及肿瘤复发率等指标。结果日间手术组与住院手术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肿瘤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日间手术组等待入院时间(4.57±3.02)d,明显短于住院手术组(8.54±3.7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间手术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住院手术组(7.81±3.4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间手术组人均费用6 236.89元,住院手术组9 562.27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合适的患者,经充分术前准备以及严格的术后管理,行TURBT日间手术是安全可行的,能明显减少患者等待入院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且疗效与住院手术相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采用闭孔神经阻滞防止闭孔神经反射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14例膀胱癌患者行经尿道电切术,治疗组113例在腰-硬联合麻醉基础上进行闭孔神经阻滞,而对照组101例仅行单纯腰-硬联合麻醉.结果 治疗组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9.7%)明显低于对照组(22.8%)(P〈0.05),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2% vs 25.7%,P&gt;0.05).结论 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采取闭孔神经阻滞能明显减少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与等离子切除术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切除术(PKRBT)治疗膀胱肿瘤的效果。方法:将100例膀胱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TURBT组55例,肿瘤直径(19±7)mm;T1 36例,T2 19例,G1 34例,G2 21例;其中膀胱侧壁肿瘤21例,多发肿瘤18例。PKRBT组45例,肿瘤直径(18±8)mm;T1 29例,T2 16例,G1 26例,G2 19例;膀胱侧壁肿瘤18例,多发肿瘤14例。统计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是否发生闭孔反射、术后2年内是否复发。结果:两组患者均一次手术完成,均未输血,无严重并发症发生。TURBT组手术时间(26.8±9.2)min,术中失血(47±25)ml,两年内复发率38.2%;PKRBT组手术时间(25.3±10.3)min,术中失血(41±23)ml,两年内复发率4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有膀胱侧壁肿瘤的患者术中发生闭孔神经反射率TURBT组为61.9%(13/21),PKRBT组为27.8%(5/1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KRB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具有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安全性高;低温切割,创面无焦伽;切割精确,止血效果良好,手术野清晰,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