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派系竞争“是 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基层政治生活中的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本文考察了当前中国农村派系竞争凸显的社会环境。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派系竞争的民主效应.认为派系竞争对民主型政治权威的塑造,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培育,民主型权力运行机制的构建和基层民主制度的创新、完善,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网络政治的兴起与政治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互联网一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网络政治随之获得了迅速发展。中国网络政治的发展不仅直接影响着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而且促进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从目前情况看,网络政治参与、网络结社、网络政务和网络政治社会化等形式都对中国政治文化变迁产生着深刻而显著的影响。中国网络政治的兴起推动着中国政治文化向参与型政治文化和现代公民文化转变,推动着中国政治文化更加倾向于理性、温和与客观,更加倾向于民主、公平与透明。  相似文献   

3.
农业大国和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每当我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关键时刻,农民都以其创造性展现出了他们在我国政治发展中的势力和作用。我国农村具有特殊的社会结构,我国农民拥有特殊的文化心理结构,这不仅使我国的政治发展不同于西欧国家,而且也使中国政治问题更加复杂。忽视农村变迁或鄙薄农民都是不可取的。当前农民的政治参与和农村基层民主的实践,要求我们必须拥有清醒的认识,探寻中国政治发展的出路,决不能背离我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主导政治文化的形成、政治文化合法性的变迁、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政治文化的分化等几方面.政治文化的重构与变迁,既是执政党政策选择在社会成员中产生的政治效应,又为执政党新的政策选择提供着更多的政治信息.  相似文献   

5.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帆 《学术论坛》2002,(4):24-27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政治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主导政治文化的形成、合法性的变迁、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政治文化的分化等几方面。改革开放 2 0年也是人们政治文化发生急剧变迁的时期  相似文献   

6.
潘军  张兴杰 《浙江社会科学》2012,(5):94-98,129,158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和制度的变迁,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教育不再是政治的依附体,教育不仅相对独立于政治,而且在推动社会进步中不断完善和优化政治。在我国,政治制度是以众多农民为基础的,农民教育是农村基层政治进步的前提。农民教育对农村基层政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农民政治行为的优化,通过农民教育,农民的政治人格得到发展、参与能力得到提升、政治主体性得到培育。  相似文献   

7.
政治文化历史变迁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化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基础有着根本性的依赖。但是其并不简单地随着经济基础的变迁而变迁,其中需要一些必要的中介因素。政治文化的变迁可分为向上的变迁和向下的变迁两种类型。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的变迁,对于当代的政治文化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正在面临着自我更新的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政党政治形态的生成及其变化,有其特殊的政治文化土壤.变革中的新加坡政党政治反映了该政治体系所蕴含的政治文化的变迁.本文重新考察和分析了新加坡一党独大体制的政党政治形态及其政治文化环境,认为近年来新加坡政党政治形态在向更为民主的方向转型,而这种转型的背后,政治文化所发生的变迁也悄然改变着新加坡社会的政治信念、态度和政治行为.这些新的元素包括参与式政治文化的生长、公民文化的成熟、理性的多元竞争、宽容性的政治文化等.  相似文献   

9.
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规范是扩大和实现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推进村民自治进程的重要政治资源。这三大政治资源在20余年来的中国村民自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但亦存在不足。对这些政治资源加以进一步的合理整合 ,是解决当前村民自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 ,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基础建设。  相似文献   

10.
政治竞争是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中国的政治竞争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条件下的政治竞争.我们的政治竞争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体制内的适度的政治竞争,由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求,市场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存在,中国客观上需要政治竞争.中国的政治竞争必须以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为根本原则,并且要为政治竞争在中国的发展打造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各种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