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文通过宏-微观构造、磁组构、热液锆石和石英EBSD组构等,厘定鹰扬关韧性剪切带并讨论其构造意义。鹰扬关韧性剪切带具有宏-微观韧性变形组构,发育糜棱岩、拉伸线理、S-C组构、旋转碎斑系、书斜构造、压力影和石英的动态重结晶等。磁组构和宏-微观构造表明,鹰扬关韧性剪切带呈NNE向延伸超过40 km,宽2.5~8 km。糜棱C面理的极密点产状127°∠50°;磁面理的极密点产状107°∠83°。宏-微观构造研究表明,鹰扬关韧性剪切带具有早期左旋逆冲剪切,晚期右旋正滑剪切的运动学性质。石英EBSD组构表明,鹰扬关韧性剪切带具有晚期中低温变形(400~550℃)叠加于早期中高温变形(550~650℃)的特征。年代学研究表明,鹰扬关韧性剪切带早期左旋逆冲剪切的时代为(441.1±2.3)Ma,晚期右旋正滑剪切的时代应晚于420 Ma,区域构造应力由挤压转为伸展的时限为420 Ma。在磁组构、石英EBSD组构和热液锆石定年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鹰扬关韧性剪切带形成于华夏陆块自SE向扬子陆块造山挤压的构造背景。早期造山挤压,产生压扁型应变和中高温左旋逆冲剪切;晚期造山后伸展,产生拉伸型应变和...  相似文献   

2.
通过野外观察、室内显微构造分析和磁组构测量方法,在桂北四堡地区浅变质地层中厘定出一条NE30°走向,南东倾,倾角约40°的大型左旋斜冲韧性剪切带——四堡韧性剪切带;该韧性剪切带内发育糜棱岩系列、糜棱面理、拉伸线理、A型褶皱、S-C组构、亚颗粒、显微分层及石英条带等宏观和微观构造特征;磁各向异性度测量结果显示四堡韧性剪切带由一宽约4 km的强应变带及边缘弱带组成,全带宽达10 km,长度超30 km;在对韧性剪切带运动学、构造年代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四堡韧性剪切带是华南加里东晚期华夏地块由南东向北西作低角度斜冲到扬子地块的产物。这一发现揭示了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碰撞拼合的方式,为深化华南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3.
钦-杭接合带之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南大陆壳由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两个主要的地质构造单元组成,其间发育一条板块碰撞拼接带——钦-杭接合带,依据地层组成、构造变形差异,进一步划分为鄣公山构造混杂岩带、绍兴-江山对接带,前者叠加发育在扬子地块南部陆缘江南古岛弧之上,后者代表两地块间消减了的大洋及边缘海混杂体,经历了晋宁-加里东多期碰撞拼贴:晋宁期华夏陆块向扬子陆块俯冲、碰撞、走滑,形成了透镜-网结状韧性剪切系统争三期褶皱变形;加里东运动,华夏陆块再次与扬子陆块碰撞、仰冲,导致华南加里东造山带逆冲推覆在晋宁期造山带之上。至此,两者最终焊接成一体,形成了统一的晚古生代沉积盖层。  相似文献   

4.
江西武功山东区大型韧性剪切带的显微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吉磊 《地质科学》1995,30(1):95-103
武功山东区存在一条大型韧性剪切带。鞘褶皱倒向以及旋转变形构造(如S-C面理组构、旋转碎斑系、雪球构造和粒内显微破裂构造等)显示此剪切带为由南向北逆冲推覆性质。砾石、黄铁矿还原斑和石英斑晶的有限应变分析表明剪切带西段和东段岩石分别以收缩型椭球和压扁型椭球变形为特征。剪切带的主要变形时代是早古生代,可能与早古生代华夏陆块和扬子陆块之间的碰撞造山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盐井?五龙断裂是龙门山中央断裂北川?映秀断裂的南延部分,也是龙门山南段的三大控制性主干断裂之一。为了详细认识盐井?五龙断裂的构造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在野外构造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磁组构方法对盐井?五龙断裂105块构造岩定向样品进行深入研究。野外构造解析表明断裂至少发生了韧性挤压剪切、脆?韧性逆冲和脆性挤压碎裂三期构造变形。磁组构研究显示构造岩磁组构样品的平均磁化率k_m值具有强磁化率和弱磁化率两种特征。磁组构形状参数T、磁面理F值、磁线理L值和T-P_J图解显示磁化率椭球体主要为压扁型,磁面理较磁线理发育,局部发育较强磁线理,进一步表明盐井?五龙断裂以挤压、剪切为主,伴有拉伸变形的整体特征,样品的P_J整体较大,显示出构造强变形磁组构特征。最小磁化率主轴Kmin方位表明盐井?五龙断裂北段和南段分别受到了NW-SE向和NEE-SWW向的挤压作用;Kmin方位和倾伏角表明北段晚一期的脆韧性变形主体为自NW向SE的较高角度的挤压逆冲剪切变形,局部伴有极小量的左行走滑特征。断裂南段早期韧性变形整体以自SWW向NEE的挤压逆冲剪切变形为主,上盘(西盘)远离主干断裂表现为左行走滑兼逆冲的运动学特征,下盘变形主要以逆冲剪切变形为主,走滑分量极小,并且自西向东韧性剪切变形具有相对强弱相间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胡博  张岳桥 《地质通报》2007,26(3):256-265
张八岭隆起位于华南地块与华北地块碰撞拼接的构造转换部位,其西界为著名的郯庐断裂带,东缘属于扬子地块盖层前陆逆冲褶皱构造带。在张八岭隆起东缘来安地区基底变质岩中发现了一条宽达2.5km的走滑韧性剪切带,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野外测量和岩石学、显微组构、变形运动学分析。结果显示,韧性剪切带由初糜棱岩带、糜棱岩带和超糜棱岩带组成;糜棱岩叶理近直立,叶理面上的拉伸线理向SW缓倾(倾伏角为10~30°);S-C组构和不对称旋转碎斑指示以左旋剪切为主。根据石英位错密度估算的差应力为65~75MPa。糜棱岩矿物成分和显微组构特征分析显示基底韧性剪切带的形成温度在250~400℃之间,形成深度为10~20km。该基底走滑剪切带的发现为张八岭地块的斜向走滑折返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构造地质学制约。  相似文献   

7.
对广西东部大瑶山-大明山地区分别位于早古生代不整合面之下和之上的寒武纪和泥盆纪地层进行了系统的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除少数为早太古宙锆石外, 寒武纪地层碎屑锆石的年龄主要有2.7~2.6、~1.8、1.4~1.1和~1.0Ga四组峰值及分别为250Ma和105Ma的热液改造年龄记录; 泥盆纪地层碎屑锆石除少数具有古太古代年龄外, 其余主要形成于~1.7和~1.0Ga, 并记录了强烈的~100Ma的热改造事件.这些特征表明, 研究区具有华夏陆块的属性, 扬子与华夏陆块的边界应位于该区西北以远; 经加里东构造事件后, 研究区沉积盆地的物源区发生了改变, 因而加里东期岩浆作用在本区并没有显示.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 加里东事件可能指示了已裂开古陆块与华夏陆块间发生的斜向碰撞, 而大瑶山-大明山地区为沿垂直于该碰撞方向挤压形成的被动盆地.区域地层中部分碎屑锆石U-Pb同位素组成的重置和热液锆石的形成, 反映了研究区在印支期和燕山期存在大规模流体参与的热改造事件, 这些热液对流作用应是导致本地区乃至整个华南褶皱带陆缘Au-Cu多金属矿带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西秦岭北缘新阳—元龙韧性剪切带作为西秦岭造山带与北祁连造山带之间的区域韧性构造边界,带内构造样式复杂多样,多期构造叠加,不同部位韧性变形强度不同,兼具左行、右行剪切特征,但以右行为主,宏观构造显示由NNE向SSW斜向逆冲特征,且多被后期构造改造。EBSD组构分析结果显示,石英C轴优选方位指示非共轴变形,显示明显的中温柱面a-中低温菱面-低温底面组构的右行剪切及不太明显的低温底面组构(偶见中低温组构)左行剪切特征;方解石C轴组构显示e1双晶滑移与r1平移滑动,兼具左行、右行剪切特征。组构特征反映该剪切带可能经历了中温—中低温—低温、以右行韧性走滑为主并曾出现过左行逆冲的复杂变形过程,综合分析推断该韧性剪切带经历了低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韧性变形环境。区域对比分析认为,新阳—元龙韧性剪切带响应古生代构造演化的构造变形记录主要为2期:一是志留纪天水—武山洋闭合导致大规模NNE-SSW向的陆-弧或陆-陆碰撞逆冲造成的左行逆冲剪切变形;二是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秦祁结合部位强烈的大规模右行走滑拼贴运动形成的右行剪切变形和反"S"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9.
东秦岭鮸鱼咀韧性剪切带是秦岭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带武关杂岩和刘岭群的分界线,其变形作用的研究对揭示秦岭造山带晚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这条剪切带进行了详细的几何学、运动学、锆石U-Pb和白云母40Ar/39Ar年代学研究.几何学和运动学指示鮸鱼咀韧性剪切带经历了两期主要的构造变形:早期由北向南的逆冲推覆变形和晚期左行走滑剪切变形.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构成剪切带主体的长英质糜棱岩中碎屑锆石主要的峰值年龄为448 Ma,最年轻的峰值年龄为390 Ma,其碎屑物质来源为北秦岭构造带,因此其原岩应该为一套沉积岩.眼球状白云母40Ar/39Ar同位素测年获得的坪年龄为(263±2)Ma.结合前人的变质变形年代学数据,认为早期的逆冲推覆与石炭纪大洋俯冲有关,晚期左行走滑是秦岭造山带晚二叠世"软碰撞"的构造响应.  相似文献   

10.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哈图沟–清水泉–沟里韧性剪切带记录了多个旋回的造山作用,本文通过对韧性剪切带中石英c轴组构和显微构造特征测试分析,探讨东昆仑造山带东段陆块间俯冲拼合及地壳伸展减薄的形成机制。结果显示,韧性剪切带变形温度介于380~650℃之间,形成环境为中–高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剪切带内差异应力值介于173~509 MPa之间,应变速率介于6.93×10–14~1.43×10–8 s–1之间,主体为10–11~10–10 s–1,显示韧性剪切带变形是快速俯冲作用下的产物,越靠近东昆仑造山带东段东昆中断裂带其变形温度、差异应力值及相应的应变速率值越大,表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韧性剪切变形中心为东昆中断裂带。利用不同方法所计算出的韧性剪切带运动学涡度值,显示韧性剪切带早期瞬时运动学涡度(0.56~1)对应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东昆南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东昆北陆块间俯冲的初始阶段,中后期运动学涡度(0.25~0.91)应当对应于东昆南与东昆北陆块间的俯冲碰撞阶段,最晚期的C′瞬时运动学涡度(0.19~0.51)则对应于后造山的伸展阶段。通过石英c轴组构结合其宏微观构造特征,认为东昆中构造带至少经历了3个期次的构造运动,分别为加里东晚期的逆冲兼左行走滑剪切作用、晚海西–印支期的逆冲兼右行走滑剪切作用和燕山早期及之后的脆韧性–脆性的左行走滑剪切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超  刘永江  张照录  崔芳华  张超  关庆彬  李烨 《地球科学》2019,44(10):3252-3264
古洞河韧性剪切带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南缘,其变形特征和时间对探讨延边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对该韧性剪切带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显微构造解析,以期限定韧性剪切带变形时间和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古洞河韧性剪切带具有多期变形的特征,晚期变形糜棱叶理倾向为西,倾角较缓,线理倾伏向为南西,具有由南西向北东方向右行逆冲的特征.其分形维数值为1.159~1.214,Flinn参数K值为0.19~0.31,Kruhl温度计显示变形温度为450~550℃,石英动力重结晶粒径估算的差应力值为16.83~20.09 MPa,古应变速率为10-12~10-14 s-1.古洞河韧性剪切带花岗质糜棱岩锆石U-Pb年龄为192±2 Ma,晚期变形时代应为早侏罗世,形成应与早侏罗世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12.
野马泉和勒巴泉韧性剪切带作为北山造山带微陆块碰撞的产物,在北山造山带早古生代碰撞—造山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前人对其研究主要集中于勒巴泉地区构造变质核杂岩以及其中产出的蛇绿岩带。为了更好确定其构造变形时代,文章通过对野马泉和勒巴泉韧性剪切带野外构造剖面和显微构造特征的研究表明:野马泉和勒巴泉韧性剪切带具有由北西西向南东东逆冲,兼具右行剪切运动特征。通过对韧性剪切带中糜棱岩带中未变形花岗岩脉的锆石U-Pb定年,确定了野马泉和勒巴泉地区韧性剪切变形年龄上限为416 Ma,结合前人所报道的年龄,将韧性剪切变形时代大致限定在423~416 Ma之间,可能与牛圈子洋壳往北北东方向朝野马泉弧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13.
野马泉和勒巴泉韧性剪切带作为北山造山带微陆块碰撞的产物,在北山造山带早古生代碰撞—造山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前人对其研究主要集中于勒巴泉地区构造变质核杂岩以及其中产出的蛇绿岩带。为了更好确定其构造变形时代,文章通过对野马泉和勒巴泉韧性剪切带野外构造剖面和显微构造特征的研究表明:野马泉和勒巴泉韧性剪切带具有由北西西向南东东逆冲,兼具右行剪切运动特征。通过对韧性剪切带中糜棱岩带中未变形花岗岩脉的锆石U-Pb定年,确定了野马泉和勒巴泉地区韧性剪切变形年龄上限为416 Ma,结合前人所报道的年龄,将韧性剪切变形时代大致限定在423~416 Ma之间,可能与牛圈子洋壳往北北东方向朝野马泉弧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14.
佳木斯—伊通断裂韧性剪切变形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郯庐断裂北段主干断裂的佳木斯-伊通断裂(简称佳-伊断裂),其最早开始活动的时代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为了更好确定其活动时代,对佳-伊断裂昌图段南城水库附近的韧性剪切带展开了详细研究。野外构造解析和显微构造特征显示,剪切带糜棱面理走向北北东-南南西,其上发育北东方向的缓倾拉伸线理,指示该剪切带为逆冲-走滑韧性剪切特征。锆石U-Pb年龄测试结果表明,剪切带中糜棱花岗岩形成在174~173 Ma,该糜棱岩带被后期未变形辉绿岩脉侵入,辉绿岩脉的锆石U-Pb年龄为164 Ma,从而限定该期次韧性变形发生在174~164 Ma之间的中侏罗晚期。取自剪切带糜棱花岗岩内的变形黑云母40Ar/39Ar测试结果表明,糜棱花岗岩在187~166 Ma左右受到了显著的热事件的扰动。这些证据证明,佳-伊断裂在中侏罗晚期发生过显著的左行走滑韧性剪切,结合对东北地区火成岩研究成果的分析,佳-伊断裂中侏罗晚期的韧性变形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有关,该时期侵位的岩浆活动开始显著受到俯冲引发的挤压应力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西缘发育大型的北北东走向韧性断裂带,该韧性断裂带的性质、活动时限一直存在争议,制约了对松辽盆地构造成因的认识以及松辽盆地西缘油气勘探开发的进展。腾克、金星及嘎拉山地区是松辽盆地西缘韧性断裂带的代表性出露区,主体岩石组合为条带状花岗质糜棱岩、眼球状花岗质糜棱岩等。腾克、金星及嘎拉山地区发育一组糜棱面理和线理,其中面理为110°~135°∠45°~65°、线理为倾伏向10°~25°,倾伏角10°~35°;其运动性质均显示左行走滑特征。确定韧性断裂带活动时限的样品采自构造带内花岗质糜棱岩的锆石和同变形云母,其中锆石SHRIMP谐和年龄为296.9~299.4 Ma;黑云母40Ar-39Ar年龄为(123.0±0.7)Ma,白云母的40Ar-39Ar年龄为(124.4±0.9)Ma。松辽盆地西缘韧性断裂带应该属于嫩江断裂带的北段。年龄结果表明该韧性断裂带中花岗岩侵位于晚石炭世,大型北北东向韧性构造变形发生于早白垩世。腾克金星嘎拉山剪切带控制松辽盆地西缘,同时表明松辽盆地在早白垩世经历了走滑挤压盆地演化阶段,这种大型北北东向韧性断裂带的形成可能与当时西太平洋伊泽纳崎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发生转向有关。  相似文献   

16.
吉林辽源西保安群是大面积花岗岩侵入体中的残留的构造岩片,传统认为属于华力西晚期或中侏罗世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系。本文通过对接触界线附近花岗质糜棱岩样品采集和锆石SHRIMP U-Pb定年,获得多组锆石年龄值为236~231Ma、267.6~358.6Ma、416.3±6.8Ma、956±16Ma。认为该区花岗岩的侵入期次相当复杂,发育有早中三叠世岩体和发生了中、晚华力西期岩浆活动,西拉木伦河碰撞带可以东延至此,残留锆石的年龄与加里东期和Rodinia期拼合的构造岩浆活动相对应。  相似文献   

17.
陕西小秦岭华阳川韧性剪切带发育在新太古界太华群之中,野外调研和显微构造观察结果表明,该韧性剪切带是由构造片岩、眼球状片麻岩组成的深层次韧性剪切带,具有逆冲兼左行走滑的斜冲特征。对韧性剪切带构造片岩黑云母进行^40Ar/^39Ar同位素定年,获得坪年龄为419M±0.6Ma,反等时线年龄为417Ma±0.8Ma。认为华阳川韧性剪切带及其相应的小秦岭区域主导构造变形是发生于419Ma左右的秦岭加里东事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河台金矿区位于广东省高要市境内,普遍认为其是典型的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本次对采自韧性剪切带中的糜棱岩和初糜棱岩样品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以约束剪切带的活动时代,并为金矿化事件提供依据。利用糜棱岩中的热液锆石约束韧性剪切带的变质变形时间,获得两组年龄:糜棱岩中热液锆石增生边加权平均年龄约为240Ma,代表左旋运动的年龄;初糜棱岩中热液锆石加权平均年龄约为204Ma,代表右旋运动的年龄。因此,矿区在印支期可能经历过两期剪切变形,并且这两期变形事件在整个华南都是普遍存在的。结合前人对矿化时间的研究,河台金矿的成矿时间(燕山期)要晚于韧性剪切带的形成时间(印支期)。样品中继承性锆石(糜棱岩中核部锆石)年龄显示云开群最晚沉积时间为早古生代早期,而并非前寒武地层。另外,本次研究还测试了锆石的Lu-Hf同位素,实验表明,可以根据热液锆石与继承性锆石的Lu-Hf同位素关系,判定热液锆石的形成条件。云开群的成岩物质主要来自1.8Ga地壳增生事件所形成的地壳物质发生重熔而产生的岩浆岩。  相似文献   

19.
柴北缘锡铁山韧性剪切带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时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柴北缘锡铁山地区元古宇达肯大坂群与奥陶系滩涧山群之间发育一条呈NW向展布的基底韧性剪切带。本文对该韧性剪切带中的宏观构造(鞘褶皱、不对称褶皱、塑性流变组构、S-C组构、旋转碎斑系、构造透镜体、粘滞型石香肠构造)和糜棱岩微观构造(云母鱼构造、压力影构造、动态重结晶、雪球状旋转构造、波状消光和云母扭折)特征作了详细的研究。对锡铁山基底韧性剪切带中花岗质糜棱岩进行白云母Ar-Ar同位素测年,获得坪年龄为398±4 Ma,等时线年龄为399±4 Ma,二者基本一致,代表了锡铁山基底韧性剪切带的形成时间。综合上述特征判断,锡铁山韧性剪切带是一条由元古宇达肯大坂群向SW斜向逆冲所形成的右行逆冲韧性剪切带,该韧性剪切带与早古生代柴达木地块向NE斜向俯冲碰撞造山作用有关,并可能导致了超高压变质体折返到浅部地壳层次。同样,该韧性剪切带的存在,也对锡铁山铅锌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后期构造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