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比较并描述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患者和后循环梗死(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PCI)患者视频眼震电图参数特点.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收集2018年11月-2019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PCI患者和神经内科...  相似文献   

2.
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视频眼震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眼震电图检查方法对早期帕金森病眼球运动异常进行定量分析。方法选取31例HY分期不大于2期的帕金森病患者作为病例组,其中HY1期6例,1.5期16例,2期9例。同时选取31例无中枢神经系统、周围前庭系统及眼部疾病的受试者作为对照组。对病例组和对照组进行视频眼震电图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凝视检查、自发眼震检查、扫视检查、平稳跟踪检查及视动性眼震检查等。对检查结果分别进行两组间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扫视速度降低,在个别扫视角度上的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向扫视时,病例组准确度异常的发生率为21.1%,对照组为10.8%,右向扫视时,病例组、对照组准确度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18.8%和8.1%,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病例组平稳跟踪试验速度增益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视动性眼震、自发及凝视性眼震在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眼球运动存在异常,主要表现在扫视和平稳跟踪运动中。眼震电图检查结果可以为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偏头痛患者的眼震电图特征石明牛好敏尹蓉杨晓苏杨期东偏头痛患者眼震电图(ENG)变化,文献报道较少。现报告我院134例偏头痛患者ENG检查结果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51例,女83例,年龄22~46岁,病程1~10年,其中1~3年36例,3~5年40例,5...  相似文献   

4.
5.
眼震电图对前庭神经系统的末梢、中枢病变的定位较敏感,尤其对脑血管病、脱髓鞘疾病及变性病的亚临床症状期,可在MRI、CT 尚未见异常时即有改变,且其异常改变可随某些疾病的转归而变化,故可用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推测预后,具有重要价值。本文综述了眼震电图对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PA)在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103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128例其他病因眩晕患者,50例健康对照人群血浆LPA测定。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分为脑梗死组、短暂脑缺血发作组(TIA组)。脑梗死组随机分为脑梗死试验组、脑梗死对照组。脑梗死试验组加用氯吡格雷0.75gqd。结果脑梗死组、TIA组发病3d内血浆LPA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病因眩晕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脑梗死2组发病4周时血浆LPA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意义(P〉0.05),但发病2周时脑梗死试验组LPA水平较脑梗死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血浆LPA水平是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敏感指标,可作为眩晕患者病因筛查常规检查项目,并为临床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和疗效判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经颅多普勒技术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评估中的临床价值,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疾病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86例,给予常规治疗,并根据患者情况加服中药治疗,治疗前后行经颅多普勒检查,比较TCD参数变化情况。结果 64例(74.42%)椎基底动脉的终末支大脑后动脉血流异常以血流速度减慢为主,椎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减慢分别是67.44%和51.16%,少数出现动脉硬化症,分别是40.70%和29.07%。多数患者同时出现颈内动脉血流异常,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发生率较为接近,分别为86.04%和86.05%,以血流减慢为主。入选患者治疗后,有效74例,总有效率为86.05%,无效12例。有效与无效病例的各指标进行比较,前者VA和BA的Vs、Vm均较后者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D具有无创性,可作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颅底大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有效观察指标,显示不同时期病理变化,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疾病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前庭中枢性眩晕和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视频眼震图(videonystagmography,VNG)的参数特点。 方法 收集2011年3~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69例后循环缺血所致前庭中枢性眩晕患者和眩晕会诊中心就诊的108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梅尼埃病1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比较其VNG参数特点和临床特征。 结果 69例前庭中枢性眩晕患者和108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相比,临床特点:男性多见(P<0.001),年龄更大(P=0.009),病程更短(P<0.001),更多出现视物成双(P<0.001)、偏身麻木无力(P<0.001)、言语不利(P<0.001)等症状,较少出现耳蜗症状(P=0.021),眩晕持续时间更长(P<0.001),发病多与体位改变无关(P<0.001);VNG参数特点:视跟踪异常(40.6% vs 0.9%,P<0.001)、定标试验异常(13.0% vs 0.0%,P<0.001)、视动试验异常(10.1% vs 0.0%,P=0.003)、凝视试验异常(10.1% vs 0.0%,P=0.003)、自发性眼震(8.7% vs 0.0%,P=0.007)或位置性眼震(8.7% vs 0.0%,P=0.007)发生比例前庭中枢性眩晕组高于前庭周围性眩晕组;而变位试验阳性(14.5% vs 74.1%,P<0.001)前庭中枢性眩晕组低于前庭周围性眩晕组。 结论 VNG参数特点能客观地反映前庭中枢性眩晕和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的眼震情况,结合临床特征有助于前庭系统性眩晕的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PA)在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103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128例其他病因眩晕患者,50例健康对照人群血浆LPA测定。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分为脑梗死组、短暂脑缺血发作组(TIA组)。脑梗死组随机分为脑梗死试验组、脑梗死对照组。脑梗死试验组加用氯吡格雷0.75gqd。结果脑梗死组、TIA组发病3d内血浆LPA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病因眩晕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脑梗死2组发病4周时血浆LPA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意义(P>0.05),但发病2周时脑梗死试验组LPA水平较脑梗死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血浆LPA水平是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敏感指标,可作为眩晕患者病因筛查常规检查项目,并为临床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和疗效判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前庭性偏头痛(VM)临床特点及不同条件诱发的眼震特点.方法 收集VM患者、无眩晕和偏头痛的健康对照组各100例,记录各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利用视频眼震图仪(VNG)观察VM患者于不同诱发条件下眼震电图的特点.结果 VM以围绝经期女性高发,62例表现为自发性眩晕,29例位置性眩晕,2例自发性眩晕与位置性眩晕共...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中最初仅表现为孤立性眩晕的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阜新市中心医院2018-08—2019-08以孤立性眩晕起病的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例,对13例以孤立性眩晕起病的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磁共振特点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主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瞬目反射(BR)检查对于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干功能受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66例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TIA组),分别行BAEP和BR检查,观察BAEP波形及各波潜伏期(PL)、峰间潜伏期(IPL),计算BR各成分平均潜伏期,并与40例健康者作对照。结果TIA组中BAEP检出脑干异常48例(72.7%),BR检出脑干异常50例(75.8%),两者联合检测脑干异常60例(90.9%)。结论BAEP与BR均能敏感地反映脑干的病变,两者从不同的解剖路径反映了脑干病变的病理生理基础,有助于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13.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附17例报告)   总被引:39,自引:15,他引:24  
目的 报告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17例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施行显微外科手术。术中应用脑保护剂和血管临时阻断技术,1例采用低温停循环。结果 本组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分叉部及其分支12例,椎基底动脉结合部2例,小脑后下动脉3例。17例中,巨型动脉瘤7例,梭状或半梭状动脉瘤9例。10例行动脉瘤夹闭,5例行孤立,1例行包裹,1例行载瘤动脉近端阻断。手术后早期结果好11例,差5例,死亡例。经术后3个月至8年随访结果好14例,差1例,死亡1例。结论 后循环动脉瘤需要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充分地显露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术中合理应用血管临时阻断和脑保护技术以及低温停循环。对于窄颈的中小型动脉瘤可以选择血管内栓塞,但对宽颈或不规则型巨大动脉瘤应采用积极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动脉发育不良(vertebralartery dysplasia,VAH)在眩晕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后循环梗死的规律和危险性。方法连续入组245例眩晕患者(可疑为血管性),采用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合并VAH情况,根据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是否出现后循环新鲜梗死灶分为梗死组和非梗死组,对相关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分析VAH合并后循环梗死的特点和规律。结果 VAH发生率26.1%(64/245);多因素分析显示VAH(OR=2.59,95%CI:1.07~6.27,P=0.035)、后循环血管狭窄(OR=6.04,95%CI=1.94~17.07,P=0.002)和糖尿病(OR=3.21,95%CI:1.36~7.57,P=0.008)是后循环梗死独立危险因素。VAH合并后循环梗死患者中,TOAST分型多为小动脉病变型(10/18);8例桥脑、丘脑和颞枕叶梗死发生在VAH对侧(8/11),4例小脑和延髓梗死发生在VAH同侧(4/6)。结论 VAH在可疑的血管性眩晕病人中较常见;VAH为后循环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相关的梗死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注射用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0例后循环缺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应用丹红注射液4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滴,1/d,同时联合注射用长春西汀20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滴,1/d,连用14d。对照组应用注射用长春西汀2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滴,1/d,连用14d;观察治疗前后征状改善以及血液流变学、头颅TCD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治疗有效率96.7%,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73.3%,治疗组疗效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高切粘度、低切粘度、血浆粘度、还原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高切粘度、低切粘度、血浆粘度、还原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m、P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注射用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综合征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注射用长春西汀,该疗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PCI)患者椎-基底动脉病变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07-2009年诊断为PCI并行DSA检查的75例患者的临床和DS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8.67%患者有后循环动脉病变,其中单纯后循环闭塞、狭窄占38.98%;后循环闭塞、狭窄伴其他病变(包括扭曲、发育不全、夹层、变异)占32.20%;单纯其他病变占28.82%。后循环闭塞、中重度狭窄常见部位依次为椎动脉V1段(52.73%),椎动脉V4段(27.27%),基底动脉(7.27%)。具有后循环闭塞、狭窄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的发生率高于无动脉病变组(X2=5.665,P=0.017;X2=5.525,P=0.019)。结论 PCI患者DSA检查阳性率较高,包括后循环闭塞、狭窄、扭曲、发育不全、夹层及变异。后循环闭塞、中重度狭窄最常见部位为椎动脉V1段。应重视PCI患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的识别和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本组收治后循环动脉瘤47例,其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25例,小脑上动脉瘤4例,小脑后下动脉瘤5例、小脑前下动脉瘤2例,椎动脉解离性动脉瘤9例,多发动脉瘤2例,其中23例采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7例采用球囊辅助微弹簧圈栓塞,16例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治疗,1例椎动脉小宽颈动脉瘤采用单纯Neuroform支架瘤颈成形术.结果 100%栓塞37例,95%栓塞9例.死亡1例.短期随访无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复查脑血管造影,显示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无复发,1例单纯支架成形患者复查造影动脉瘤消失.结论 血管内治疗是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宽颈动脉瘤应采用球囊辅助或支架成形栓塞以提高栓塞率.  相似文献   

18.
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作为一项无创性、适用范围广泛的眩晕辅助检查,且检测结果 与患者意识、教育程度不相关,对眩晕的诊断、正确区分周围性和中枢性眩晕有较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